APP下载

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综合能力培养对策探讨

2014-08-15龙文庆欧书阳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19期
关键词:学科人才专业

龙文庆,欧书阳

龙文庆/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在读硕士(重庆400700);欧书阳/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重庆400700)。

公共管理学科一直肩负着为社会培育主要面向公共领域的高质量、高水平管理人才的重任。党的十八大做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体战略部署,十八届三中全会又做出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重大决定,可以说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浪潮中,公共管理者将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对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改革的主体,他们的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及管理者素质等将对改革能否顺利有序地开展起关键性作用。

在新形势下高校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够为人民、为国家、为社会服务的公共管理人才是当下值得探讨的新课题。

一、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创新意识缺乏,人才培养滞后

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中多数院校仍沿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针对性、实用性不强。此外,还有学科理论基础薄弱、学科视野狭窄、未能跟上国外学科发展的步伐等弊端。《宏观管理与政策学科“十一五”发展战略与优先资助研究报告》的数据表明,21%的专家认为我国公共管理及公共政策学科在基础理论研究上比较薄弱,缺乏系统性、原创性和理论前瞻性,在研究方法上与国际通用的规范方法相脱节。

公共管理学科在我国发展的时间短,是从西方引进的学科,但发展快,到目前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本科院校超过700所,数量和学生规模呈快速发展态势,这造成专业师资缺乏,许多学校真正学公共管理出身的老师不多,其中一部分是从工商管理、政治学、行政学转而教授公共管理课程的,师资队伍缺乏年轻的、学科前沿的、专业的老师加入,再加上公共管理学科政治导向强、缺乏创新等原因,导致了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滞后。

(二)课程设置繁杂,专业特色不强

我国高校公共管理本科教育中的基本原理类课程占总课程的比例就高达50-60%,而培养学生行政能力和技术方法的课程却不到20%。这就造成了公共管理人才的专业特色不明显,导致许多政府部门对学校开设课程的实用性人才的能力与品质的培养产生不满,对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工作的满意度不高。借用迈克尔·波特的“壁垒”分析框架,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的生存现状正处于“进入壁垒很低而退出壁垒较高”的尴尬境地,很难显示出该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实践平台缺少,理论与实践脱节

公共管理类是一门需要理论加实践训练的课程,但令人遗憾的是许多学校在培养过程中缺少实践的锻炼,一些见习和实习也只是流于形式。课堂的教学中理论知识较多、缺乏案例教学导致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不强,大量的实践性和操作性课程基本没有开设。社会实习方面,许多学校都采取放任学生自己实习的形式,使学生无法很好地在实习老师的指导下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分析处理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脱节的现象,在我国高校公共管理本科人才培养中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四)培养方式单一、刻板,综合能力不高

综合能力整体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能力培养的不全面,主要表现为在课程设置上学生不清楚该课程的学习自己能学到什么知识,能培养自己的哪一方面的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重知识传播轻能力的培养。另外一个是能力参差不齐,这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培养方式等因素,由于学生本人的个体差异,会造成自身发展方向和能力的差异,而学校缺乏多样化的个性化的培养方式,导致学生在学校培养的学习能力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社会发展对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

(一)社会发展需要创新能力强的公共管理人才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矛盾的多发时期,这对公共管理人才带来了新的挑战,创新公共管理思维、运用新的管理方法和工具进行创新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文中简称《决定》)中“创新”一词总共出现了44次,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创新社会治理,同时指出要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习总书记也一再强调,要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都迫切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公共管理复合型人才。

(二)社会发展需要专业能力突出的公共管理人才

在《决定》中提到:“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在全面深化改革时期需要专业能力突出的公共管理人才,专业能力一是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另一个是在实践中有较强的公共管理能力,专业理论是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

专业能力主要体现为公共事务的管理能力、公共问题的解决能力、领导、组织和沟通协调能力,作为公共管理人员也体现为对公共伦理和职业操守的坚持。专业能力应成为公共管理类本科学生能力培养的基础和重心。

(三)社会发展需要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实践能力是公共管理类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公共管理”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若只停留在理论上,管理也就毫无意义。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强的人才。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深化改革决定,提出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要发挥决定性作用,新的形势更强调公共管理人才适应社会需要的实践能力。

(四)社会发展需要服务型的公共管理人才

新公共理论强调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职责所在,重视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促进了政府职能向公共管理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一直是我国转变政府职能的一大目标,服务型政府就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服务责任的政府,与构建“服务型”政府相对应的就是培养服务型的公共管理人才。

转变传统的“官本位”思想,以人为本,增强公共管理者的服务意识——真正作人民的公仆,是培养服务型人才的核心。

(五)社会发展需要综合能力全面的公共管理人才

在《决定》中将公务员分为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和聘任人员三类。不管是哪一类公务员,都需要是具备综合能力、全面发展的人才。公共管理类的专业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征,涉及多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学科,如经济学、教育学、法学、管理学、统计学等。而且公共管理面对的问题涉及社会发展、公众利益、个人利益三个不同的层次,涵盖广泛的领域,服务对象涉及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个部门及各类公众,其操作具有复杂性,这就要求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具有全面的综合素质,思维敏捷,善于观察事物的本质特征与把握大局,具有开拓与创新能力,具有全面的管理才能。

三、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

(一)通过角色模拟,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管理学科强调的是社会个体之间的交往,公共管理人才培养要根据人才培养内容,设定情景和分派角色,组织开展教学模拟活动。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现场应变能力,又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在模拟角色的过程中,学生能体验实情、研究问题、做出决策、产生结果反馈以及根据结果进行研究讨论,使学生能力获得提高。

(二)与政府机构合作,强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公共管理主要是为政府管理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加强高校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是提升公共管理人才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校府之间的合作应该是多方面、全方位的。一是学校与政府相关部门建立稳定的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利用基地强化公共管理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二是学校可以挑选优秀的公共管理本科学生到政府职能部门挂职锻炼,强化公共管理人才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三是学校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公共管理学生到区县乡镇基层进行实习或见习,强化公共管理人才对社会的认知和了解。

(三)实施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运用经典案例教学具有生动、学生容易接受的优点。公共管理专业教师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融入经典案例开展教学,从案例中所得到的某些技能可以帮助学生在未来实际工作中从容应对类似问题,拓宽学生的视野,开阔学生思维,达到举一反三的培养效果。

(四)实施专题研讨式教学,提高学生专业理论素养

专题研讨式教学是提升学生专业理论素养的有效教学方式。许多专业老师在课程教学中都广泛使用。主要方式是布置选题,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查找资料,充分讨论形成基本观点,并做成PPT,每个小组推选一个人登台讲述。即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也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五)“覆盖全培养过程”的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实用技能

公共管理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专业,围绕“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覆盖全培养过程”的实践教学目的是要强化公共管理人才的实践实用技能。具体来说就是探索公共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教与学、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将实践教学贯穿于课程教学、毕业实习、社会实践、参与科研活动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过程主要有“六种形式”:课程实践教学、集中性实践教学、课程实验教学、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参与教师科研课题。

[1] 葛秋萍,李淑芳.公共管理类创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和谐发展路径[J].中国行政管理,2008,12:53-56.

[2] 郑石明.挑战与出路: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析[J].大学教育科学,2012(5):53-57.

[3] 龙兴武.基于区域定位的地方性大学应用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改革与开放,2011(2):83-85.

[4] 娄成武,魏淑艳,曹丁.“校府合作”: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J].中国行政管理,2009(9):103-105.

[5] 莫利拉,李燕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多维发展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06(3):24-25.

[6] 宋超.本科行政管理专业建设的误区及其消解[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3):85-87.

猜你喜欢

学科人才专业
【学科新书导览】
人才云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