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策略研究——以《飘》为例
2014-08-15单雅波
单雅波
所谓翻译策略,是指翻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在理解原著的基础上为达到文章特定效果而采取某种翻译方法的规划。翻译核心策略有两个——拆分和组合。第一,理解英语原文,拆分语法结构。由于英语语言具有形合特点,就是说英语句子无论多么复杂,都是通过一些语法手段和逻辑手段连接起来的,翻译前要先通读句子,注意一边读一边拆分句子结构:主句和从句拆分,主干部分和修饰部分拆分。第二,改变原文顺序,组合汉语译文。根据汉语习惯来安排翻译顺序,确保翻译准确、通顺、流畅。这是翻译基本的策略,另外还有一些具体的操作策略,比如语法翻译法、句法翻译法。说到翻译策略,一般会用二分法来研究直译和意译、语意翻译与交际翻译等,然而一些译者很容易把这些概念混淆。下面就以傅东华所翻译的《飘》为例进行翻译策略的探讨和研究。
一、翻译方法与翻译策略的区别
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发行的统编翻译教程(作者:张培基)中可以看出,译者经常使用的翻译方法与技巧主要有:词义的选择、引申和褒贬,词类转译法,增词法,重复法,定语从句的译法等。后来发行的翻译教程基本上与前者差别不大,只有少许的改变。例如柯平主编的《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只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一些新的方法;还有一些翻译学家把前者所说的翻译方法称之为“翻译手段”。然而在翻译界中,究竟什么是翻译方法、什么是翻译技巧、什么是翻译手段没有人能够清楚地分辨。个人认为,在翻译的过程中翻译的具体操作方法都可以叫作“方法”;那么剩下的一些诸如直译法、意译法、交际翻译法、异化翻译法等等都可以划为翻译“策略”。本文主要的探讨对象是翻译策略。
二、直译翻译策略与意译翻译策略
在以往的翻译策略讨论中,直译和意译是学者们经常谈论的,争论颇多。在我国的历史上就曾有过关于直译和意译的大争论。我国道家创始人曾说过“美言不信,信言不美”,儒家的创始人也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在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佛经翻译者安世高,乃至后来的支谦、竺法护以及释道安等都曾使用了直译策略,他们所使用的直译在实践上还不够成熟,一直到后来的鸠摩罗什、玄奘才将意译和直译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西方国家,翻译学者们也对直译与意译进行了长期的争论。例如,英国的著名翻译学者卡特福德,他主要是用阶级来阐述直译与意译。他主张在翻译的过程中,意译能够突破阶级的束缚,其目的主要是使译本与原文在词语以及较大的语言单位上保持一致。另外,英国还有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彼特也提出了其著名的“贴近”原则:简单地说就是尊重原著,翻译的过程中应该尽量地体现原著的特点,甚至在语法结构和词汇上也要与原文贴近。但是从事翻译的人都知道,不同语言之间是不可能完全相等的,所以在日常的翻译过程中只要用合理的词语来进行翻译就可以。至于上文中提到的“重要”“贴近”等事实上是学者们长期争论的直译与意译的问题。
暂且抛开直译与意译的争论,直译与意译都是翻译过程当中较为常用的两种翻译策略。具体来讲,直译主要是指对原作品当中的词语与句子进行直接的翻译,其主要特点是对原文的绝对忠实。相较之下,意译翻译策略则较为灵活,其对翻译对象的上下文、创作背景,甚至是作者意图等都要有所考虑。总之,不论是直译策略还是意译策略,其使用过程都要从原文出发,根据原文的实际内容选择最为恰当的翻译策略,以达到理想的翻译效果。
如在原文当中有一处为“Alex’s horse was standing……off he went in a cloud……he drew.”该部分内容是在讲亚力克的马被他人骑的一个情节,该情节主要以叙述为主,且其中所出现的词汇既没有特殊的文化背景,也没有特殊的含义,因此,该处翻译过程当中采用直译的翻译策略既准确又省力。
如在原文当中有一处为“darkening road”,如果采用直译的策略,则应当翻译为“黑暗的路”,但不论哪一条路都不会永远是黑暗的,且这条路是他们从出发到上路这过程当中所遇到的一条路,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太阳落山天空变黑的一条路,因此,根据这一现象进行综合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这条路不是黑暗的,这条路是变黑的,因此,采用意译的策略将其翻译为“变黑的道路”更加准确。
三、异化翻译策略
在《飘》的翻译过程当中,对人名、地名等内容的翻译占据着很大的比例,译者在对《飘》进行翻译时,为了使原文的幽默风格与原作品当中所体现的传统风俗与民俗风情最大限度的保留,大量使用了异化翻译这一策略。其最终目的是对整部作品的主旨思想与趣味精神进行最大限度地体现,而不是局限于一个词语或者一个句子。
译者在对《飘》进行翻译的过程当中,除了国外的人名与地名等翻译成了较为通俗、较为中国化的词汇,而且在语言的风格上也尽可能地保持原汁原味的幽默感。这与译者的异化理念是分不开的,在译者看来,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件艺术品,因此,要想将《飘》这部著作翻译好,就要将原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与韵味进行充分的发挥,让其艺术效果得以最大限度地展现,只有如此,才能够真正翻译好原作品,而实现这一效果的主要途径就是采用异化翻译策略。
在《飘》的原文当中出现了许多地名,Atlanta、Tara、Georgia、Jonesboro,等等,译者在对这些词进行翻译的过程当中,没有按照通常的音译进行翻译,而是采用了异化翻译的策略对其进行翻译,其翻译结果为恶狼陀、陶乐场、肇嘉州、钟氏坡,等等,但看这些翻译结果,不与作品的内容与背景进行联系的情况下,会以为这些地方是中国的某些地方,尤其是“……场”“……州”“……坡”这样的三字词汇极具中国特色,这就是异化翻译策略应用的直接体现,从中可见,异化翻译策略可将英文创作背景的文化与中文读者的文化背景进行紧密的结合,缩小其文化上的差异,进而使读者更加易于理解、易于接受。
《飘》的译文当中存在着大量的方言,中国方言的使用是译者大胆使用异化翻译策略的又一主要体现。如其在对部分最高级的形容词进行翻译时,通常会使用“顶”这个字,或者使用“顶顶”这个词汇,其目的都是想要说“最”这个意思,而使用“顶”不仅能够将原文当中的形容词最高级进行说明,而且能够使中国读者在对原文进行理解时更加轻松、更加亲切。
再如《飘》的原文当中有一处为“he had been born with one”,这一部分内容是想说原文当中的某一人物十分爱喝也十分擅长喝威士忌酒,译者在对该部分内容进行翻译时,没有直接翻译为“他非常能喝威士忌酒”或者“他非常会喝威士忌酒”,而是翻译为“从娘肚皮里就带了酒量……”,这样的翻译让我们有一种东北大汉的感觉与印象,仿佛其所说的不是威士忌酒,而是二锅头一般的中国烈酒。这样的翻译不仅将嘉乐的人物性格表现得更加形象生动,而且对整部作品的风格体现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四、交际翻译策略
交际翻译策略是著名的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所提出的,与其相应的还有语义翻译策略,但就傅东华对《飘》进行翻译的过程而言,交际翻译策略的使用所占比重更大一些,在此我们重点探究交际翻译策略的应用。纽马克对交际翻译的理解是将翻译的内容放置于一个交际的环境当中去进行翻译,进而为新的读者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这一理解当中可以看出,交际翻译策略的应用目的不是对原作品内容进行原封不动的复制与粘贴,而是在交际的翻译情境之下尽可能地传递原作品当中的文化与内容。交际翻译策略在应用过程当中不仅十分自由,而且会对原文的文本、文体等进行大量的修改,甚至会对原作者所创作的作品当中所出现的某些歧义进行修改,以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但需要强调的是,交际翻译策略应用过程当中的自由并不是绝对的自由,而是相较于逐字翻译所具有的自由。
如原作品当中有一部分内容是在描写郝思嘉的外貌,“……delicate features of her mother……of her florid Irish father……”该部分内容主要是想要说郝思嘉外貌的独特性,其既有母亲的娇柔,又有父亲的豪爽。要想对该部分内容进行准确的翻译,仅从字面意思来理解时不够的,需要将郝思嘉放在与父亲和母亲的人际关系当中去,尤其是其血缘关系当中去,因为只有了解了其母亲的贵族血统,才能够真正体会其母亲的优雅与庄重,只有了解了其父亲的正宗爱尔兰背景,才能够真正体会到其父亲的豪爽与洒脱,最终,在对其父亲与母亲的充分了解之下,不难得出郝思嘉这一人物的性格与其外貌特征。反过来讲,如果不将郝思嘉与其父亲、母亲的相关人际关系进行考虑,单从字面意思上来看只能够得出其外貌的部分特征,而难以从其外貌特征当中理解郝思嘉这一人物的性格与特质。
再如原文当中有一处提到“……Tom and Boyd,had come home……”,此处的come home为退学的意思,而不是简单的回家,要想将此处翻译准确,同样需要将Tom和Boyd这两个人物的相关人际关系搞清楚,Tom和Boyd两个人是从小与郝思嘉一起长大的朋友,且对郝思嘉有着极大的兴趣,但其对学校的态度却较为糟糕,因此,在郝思嘉与其兄弟的影响之下,经常犯错误并被学校开除。在对这一系列的人物关系与其成长经历进行了解之后,不难看出,这一次Tom和Boyd两个人再一次come home是退学了,而不是简单的回家。
[1]简丽.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傅东华译《飘》研究[D].中南大学,2010.
[2]李波.从目的论的角度评价傅东华译本《飘》[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3]史小平.从傅东华译的《飘》来看目的论的适应性[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5).
[4]简丽.解读傅东华汉译《飘》中的人名地名翻译[J].文学教育(中),2010(9).
[5]彭白良.译介学视野下论《飘》在中国的翻译[D].湖南师范大学,2011.
[6]裴洁婷.论新时期赞助系统对作品译介与传播的影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12).
[7]郭玉英.从功能翻译理论看傅东华的《飘》[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4).
[8]吴华佳.论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中的文学翻译——以《飘》的两个译本为例[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0(1).
[9]王珍珠.《飘》的中文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问题探析[D].南昌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