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惘里的航标——解读《夜莺与玫瑰》中的人生观
2014-08-15朱亚兰
朱亚兰
一、王尔德与维多利亚时代晚期
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1854—1900)是 19世纪英国著名剧作家、诗人、小说家、散文家、童话作家及艺术家,也是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杰出倡导者和实践者。王尔德生活的19世纪中后期是被英国史学家们誉为“黄金期”的维多利亚时代,正值英国工商业迅猛发展之际。随着工商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世界发生了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巨变,“物质至上”“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的金钱原则渗透到了社会各个阶层,扼杀和摧残了一切美好的事物,疑虑、惶惑、浮躁、喧嚣、混乱、虚伪和颓废之气弥漫着整个大英帝国,许多人陷入了苦闷、彷徨和迷惘之中。王尔德敏锐地洞察到了深刻的社会危机,对当时英国的现实产生了极端厌恶的情绪,于是高举“为艺术而艺术”的旗帜,在他那不算太长的创作道路上,大胆嘲笑当时英国流行的道德的卑鄙、庸俗的拜金主义及极端的功利主义,强调超然于生活的“纯粹美”,把“美”看作人生的唯一目的,把缺乏“美”的生活看作是空虚无聊的生活,鼓吹用“美”来改造生活、改造社会。
二、《夜莺与玫瑰》中的人生观
王尔德倡导文艺独立性,认为文艺脱离生活而独立,不应受到任何社会观念和任何道德观念的约束,可是从他的文艺创作实践看来,他并没能真正做到这一点。王尔德的唯美主义作品的内在实质大都紧密地联系着道德、社会和人生,童话《夜莺与玫瑰》(The Nightingale and the Rose)便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夜莺与玫瑰》收录于王尔德的童话集《快乐王子和其他故事》(The Happy Prince and Other Tales,1888)中,它通过精巧奇妙的艺术构思,以诗一般的语言、哀婉动人的语调向世人讲述了夜莺为至爱至美而献身的凄美故事。《夜莺与玫瑰》这篇唯美童话虽然简短,但寓意深刻、发人深省。从人生哲学的角度看,作者阐释了以下三种不同的人生观:
1.执着追求至爱与至美的唯美主义人生观。童话中,住在栎树上的夜莺一直向往并执着追寻人世间的真爱。当她看到年轻的学生因无法在寒冬里采得一朵红玫瑰献给心仪的姑娘而悲泣时,以为“总算发现一位真诚的恋人了”,于是决定尽己所能帮助学生达成爱情愿望。她“伸开自己棕色的翅膀,飞向空中。她像个影子似的飞过了小树林,又像个影子似的掠过了花园”。然而,草地中央和古日晷仪旁的玫瑰树都没有夜莺需要的红玫瑰,于是她又飞到了生长在学生窗下的玫瑰树上。但玫瑰树却告诉她:“我的玫瑰是红色的……可是冬天已经冻僵了我的血管,霜雪已经冻枯了我的花蕾,风暴已经吹折了我的枝叶,今年我不会再开花了”“如果你想要一朵红玫瑰……你就必须借助月光用音乐来培育它,并且要用你心里的鲜血来染红它。”在夜莺眼里,“爱情真是一件奇妙无比的事情,它比绿宝石更珍贵,比猫眼石更具有价值”,“不管哲学是怎样的聪明,然而爱情比她更聪明,不管权利怎样地伟大,可是爱情比他更伟大”“生命对每一个人都是非常宝贵的……然而爱情胜过生命”。于是,为了帮助学生达成他的爱情愿望,同时也是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追求纯真的爱与高尚的美,在一个寒冷而寂静的月夜,夜莺毅然飞向学生窗下的红玫瑰树,将胸脯紧紧抵住一根玫瑰尖刺,让棘刺深深地插入自己的心窝,并在月色里彻夜吟唱。夜莺鲜红的心血慢慢流入红玫瑰树干枯的经脉,赤色玫瑰终于在寒冬里怒放了,但夜莺却跌落在茂盛的草丛中,怀着对爱情的憧憬永远地闭上了双眼。显而易见,王尔德笔下的这朵由月光、音乐、夜莺的心血三种物质熔铸而成的红玫瑰不仅是一朵奇异非凡的爱情之花,更是一朵美轮美奂的饱含真善美与生命的绝世艺术奇葩。夜莺的一生,是执着追求纯真的爱与高尚的美的一生。为了追求至爱与至美,夜莺面对死亡毫无惧色,用生命演绎了一曲唯美的爱的乐章,诗意地阐释了爱与美的真谛。
纵观王尔德的一生,潮起潮落,颇为坎坷,既“有过因杰出的才华而众星拱月般的荣耀,也有过因放浪不羁、声名狼藉而坠入万劫不复的精神地狱的悲惨”。然而,无论身处何时何境,王尔德始终大胆宣扬并践行他所崇尚的唯美主义,极力倡导生活审美化、人生艺术化,执着地追求至高无上的美和艺术,试图用艺术的“美”去抗衡庸俗现实中的“丑”,让生活模仿艺术,从而构建人类生活的理想模式。不难看出,童话中的夜莺其实正是王尔德自身的化身,夜莺所代表的人生观——执着追求纯真的爱与高尚的美的理想主义人生观,也正是王尔德所极力推崇并践行的追求至爱与至美的唯美主义人生观。
2.摒弃梦想而屈从于俗世的消极人生观。在童话开篇,年轻的学生满怀梦想,期冀着与自己心仪的姑娘在王子举办的舞会上共舞。他躺在草地上构想着美丽的画面:“假如我送她一朵红玫瑰,她就会与我共舞到天明;假如我送她一朵红玫瑰,我便能搂着她的腰,她就会依偎在我的怀抱里,把头靠在我的肩上,把手放在我的手心里。”可是,残酷的现实是,在寒冷的冬天,他的花园里没有一朵红玫瑰。于是,年轻的学生一边想着心仪的姑娘和那迷人的舞会,一边痛哭着,然后离开了小树林,“走进自己的房间,躺在自己那张简陋的小床上,想起他那心爱的人儿,不一会儿就进入了梦乡。”第二天中午,他打开窗往外看,“‘啊,运气真好呀!’他大声嚷道,‘这儿竟有一朵红玫瑰!这样的玫瑰我一辈子也不曾见过。多么美丽啊!’”年轻的学生根本就没去想红玫瑰的由来,而是径直摘下它朝心爱的姑娘家跑去。然而,更爱珠宝的姑娘冷漠地拒绝了他。于是,学生愤怒地将夜莺用生命换来的红玫瑰扔到了大街上,任凭红玫瑰掉进阴沟里并被车轮碾碎,然后边走边说:“爱情是多么无聊的东西!”“它不及逻辑一半管用,因为它什么都证明不了,而它总是告诉人们一些不会发生的事,并且还教人相信一些不真实的事。说实话,它一点也不实用,在那个年代,一切都要讲实际。我要回到哲学中去,去学形而上学的东西。”毫无疑问,这里所说的逻辑、实用、实际、哲学和形而上学其实正是19世纪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时期资产阶级的物质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及金钱至上的原则。在维多利亚时代晚期,正如童话中的学生一样,一些人也曾憧憬和渴望美好的爱情,也想追求人生的至美境界、实现心中的梦想,但他们只是沉溺于幻想,而不做任何尝试和努力,把梦想的实现寄望予幸运之神。而一旦美好的梦想与残酷的现实相冲突时,他们就怨天尤人,放弃曾经的梦想及信念而选择逃避,消极地接受世俗的现实与命运,最终自甘平庸、浪迹浊世。
3.醉心于金钱的赤裸裸的物欲人生观。童话中,当夜莺说年轻的学生是在为一朵红玫瑰而哭泣时,蜥蜴、蝴蝶和雏菊都不理解,并且小蜥蜴还嘲讽地哈哈大笑;当年轻的学生把夜莺用生命换来的天下最红的玫瑰献给心仪的姑娘时,她却断然拒绝并说道:“我怕它与我的衣服不相配”“再说,宫廷大臣的侄儿已经送给我一些上等的珠宝,人人都知道珠宝比花更加昂贵”;当学生说她忘恩负义时,她回答道:“你是什么?不过是个学生罢了。哼,我敢说你不会像宫廷大臣侄儿那样,鞋上钉有银扣子。”是啊,在王尔德生活的那个时代,金钱和功利已经吞噬了人们的心灵,还有多少人仍在崇尚、追求纯真的爱和高尚的美呢?外表美丽的女孩、蜥蜴、蝴蝶和雏菊无疑代表着维多利亚时代晚期的那些市侩小人:他们徒有外表,美貌只不过是他们追求奢华生活的跳板;他们自私、虚伪、庸俗、唯利是图,在他们眼里,只有永恒的利益,丝毫没有真正的爱情及至高无上的美。
三、《夜莺与玫瑰》的时代意义
1.历史意义。人生就如一座迷宫,若无“引路人”的指点或导航,很多人一辈子都会在人生的旅途中迷失方向。一百多年前,身处一个物欲横流、动荡不安、“对任何一个有思想、对生活抱有美的态度的人都深怀敌意的社会”,与别的有志之士一样,才华横溢的王尔德也在积极思考人生这一难题。他从唯美主义者的角度,尝试用艺术的思考方式去揭示人生的困境、解决人生的问题,试图为维多利亚时代晚期处在彷徨和迷惘中的人们指出一条生存的理想之路,以此来拯救世俗现实、提升生活品质。然而,王尔德在自己的唯美主义观点里,反映出深刻危机时期英国小资产阶级意识中所特有的两面性,他既对当时资产阶级社会里爱与美的衰落感到伤心,但又无力改变现实生活中的“丑”,所以只有寄情于夜莺,为人们营造一个超越俗世的至爱至美的心境,圈起一片心灵的净土,臆造一个“美”的世界与现实对立。他曾写道:“我们是一个动荡、疯狂的时代的产儿,在这绝望和沮丧的致命时刻,叫我们往哪儿逃,往哪儿躲?只能到安全的美的洞窟里去,那里随时可以获得许多欢乐和少许陶醉;只能到一部古代意大利伪经所说的Citta divina(神界之域)中去,那里至少可以暂时忘却尘世的一切纷扰和恐怖,也可以暂时摆脱我们在世上遭到的悲惨命运。”王尔德的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知识界是颇具代表性的,虽然其表现出一定的悲观及颓废情绪,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现实里,王尔德这种唯美主义人生观应当说在一定程度上含有对当时的物欲社会、极端功利主义和庸人主义的反抗,是一种积极进步思想的体现。
2.现实意义。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科技和信息多元化的时代。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也日趋多元化。面对金钱和利欲的诱惑,一些人在人生道路上迷失了方向,不仅丧失了曾经的追求、信仰和理想,而且人生观发生了严重扭曲,人性和道德严重滑坡甚至沦丧,沦为了赤裸裸的物欲和权欲享受的奴隶。毫无疑问,这些人的人生迫切需要“导航”。
著名文学评论家理查德·依曼说,王尔德不仅属于维多利亚那个时代,而且也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确,王尔德笔下的夜莺所代表的执着追求至爱与至美的唯美主义人生观也可被视为我们人生旅途中的一个导航标,可以修正我们功利性、消极乃至颓废的人生观,引领我们走出人生迷宫,建构个体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完整人生,从而构建人类共同的美好家园,共创和谐社会。这大概也正是当下重读王尔德的《夜莺与玫瑰》、品味其所折射出的人生观的原因和价值所在吧!
[1]奥斯卡·王尔德.快乐王子[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10).
[2]奥斯卡·王尔德.狱中记[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0).
[3]牛庸懋,蒋连杰.十九世纪英国文学[M].河南:黄河文艺出版社,1986(8).
[4]王守仁,方杰.英国文学简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2).
[5]阎从军.三维解读王尔德的《夜莺与玫瑰》[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