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认识
2014-08-15高乔楠
高乔楠
我国哲学界对马克思实践观的研究可以说是从1978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开始的。这是一场席卷中华大地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它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恢复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权威,重新确立了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中的重要地位。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哲学界对“实践”的研究又冲破了认识论局限,认为实践的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而且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和基石。实践问题一时成为热点问题,学者们就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及本体论、认识论等问题进行讨论,许多学者提出用实践唯物主义的观点改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统体系。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以及学者们对以前理论的不断反思,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实践问题的研究不再局限于概念之争、地位的确立、体系的重建,更多学者把注意力转移到对具体问题的研究上,注重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结合。实践作为现实的感性活动的意义逐渐被意识到。
一、深化对交往实践的认识
交往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在传统的理论体系框架中,它常常被忽略。传统的实践观更多的关注“主体——客体”结构,而交往实践则强调实践不仅是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包括主体之间通过信息、实物或意义的传递和共享达到的互相理解。它强调“主体——客体——主体”结构。交往实践主要是指主体间的物质交往、精神交往和语言交往,随着全球高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应用,地球正在变成一个村落,国家、地域、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已经成为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普遍方式。可以说人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全球化的交往时代。因此,深化对交往实践的认识,必将会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发展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交往实践观最具特色的就在于它强调“主——客——主”的实践结构,而不是单纯的“主——客”实践结构,交往实践观认为,在“主——客”的实践结构中,人被指认为至高无上的主体,一切实践活动为了人,因此为了人的发展,不管它是环境污染还是生态失衡都可以忽略不计,总之一切为了人,这是典型的“人类中心主义”。然而,这种实践结构到最后不仅没有促进人的不断发展,反而引导着人类不断走向消亡,所以这是不可取的。交往实践观同样认为人的实践活动最终也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然而这里的“人”不是指哪一个人,也不是指哪一代人,而是指生生不息的人类。因此,交往实践观主张结合“主——客”与“主——主”实践结构,强调“主——客——主”结构,即多极主体的实践模式。交往实践观,把主体融入客体,客体融入主体,从而说明主体的社会特征本质不仅要与客体相关,而且要分析主体所参与的交往关系中。马克思曾说过:“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纽带。”[1]而只有在交往中,人的本质才能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可以看出,在这个交往时代中,从世界普遍交往和全球化的高度来审视人类现实的和未来的生存境遇,能指导人们妥善处理工具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的矛盾问题,从而达到优化人类生存的文化环境、生态环境,最终达到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深化对虚拟实践的认识
随着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信息化的浪潮扑面而来,而在这一信息化浪潮中,一种新的实践方式——虚拟实践诞生了,可以说,虚拟实践是信息时代的催生儿,它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而产生,在新时代越来越广泛地渗透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交往和认识活动中,并对其产生深刻影响。因此,关注虚拟实践方式,了解虚拟实践特点,必将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注入新的时代活力。
人类的实践方式从手工化到机械化再到电气化、自动化。可以看出,每一次实践方式的更新都与科学技术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虚拟实践方式也不例外,虚拟实践是指“人们通过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现代信息手段,在赛博空间或电脑空间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一切能动地改造和探索虚拟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2]虚拟实践是人类历史上实践方式的重大变革,它冲破了传统的有形的实践空间,扩展了人类的实践活动空间和认识活动空间,它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认识方式以及交往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人类的生产实践越来越依靠以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平台,网络信息把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变成一个结合更紧密、协作程度更高的有机整体。各种网络信息的获取,提高了劳动者的处理与运用能力、工具的智能化,使得高科技向生产力的转化有了便利的条件,这一切无不都改变着人类传统的生产方式。同样,虚拟实践也扩展了人类的认知空间,它构筑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认知框架,从而使人类活动达到了不少过去难以企及的认识领域和认识深度,使人类能够在网络上捕捉到各类有效信息,最终提升了人类主体的认知能力。虚拟实践依托的信息网络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人类的交往方式,以往阻碍人类交往的界限就在于地域的限制和语言的不通,而互联网的应用则打破了这两种限制。互联网给人们提供了交往的新平台,在这一平台上,不同疆域、不同语言的人都可以进行交流,网络把整个地球连成一个村落,人们在虚拟的空间里没有地位的高低,可以以轻松自如的状态来相互交流。可以说虚拟实践促进了人类交往的全面性,拓展了交往范围,丰富了交往内容。
毫无疑问,虚拟实践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然而,这种改变不仅仅包括促进人类的发展,同时也包括一系列的问题,“数字化犯罪、信息污染、信息欺诈、网络沉溺、病毒泛滥等,已经对当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危害”[3]。如何规范虚拟实践,减少甚至消除这些危害,则是我们深化认识虚拟实践的重要目的。由此可见,人类虚拟实践活动的发展离不开高科技的支持,但它更加离不开从哲学层面的反思以及指导。
三、深化对科技实践与生态实践的认识
随着科学技术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科技实践成为我们在新时代深化认识马克思主义实践形式的又一重要领域。可以说,当代高科技的发展,革新了人们的劳动方式、生产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它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拓展了人们的视野,更是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为社会发展提供了长足的动力。然而科技实践在为人们提供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引起了一系列负面问题。由于人们对科技理性的盲目崇拜,导致科技中人文精神的缺失,科技的不正当使用而引发的伦理争议、环境问题等都促使我们必须反思当代科技实践,正确发挥科技的作用。
科技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种实践方式,这种实践方式的特色在于它具有浓厚的理性色彩。以往人们过分注重了科学技术的工具性,忽视了对科技理性的人文构建,然而“科学技术作为实现人的价值目标的中介性手段,承载着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并且反映出全部社会关系,体现着人对自然与社会自由的质与量”,因此,科技实践必须“要以有利于人类可持续性生存和发展为根本准则”[4]。我们必须要加强对科技实践的人文检讨,正确评估科技实践的长远效益,给科技实践以正确合理的价值尺度。
针对科技实践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我们首先要从科技自身着手,从整体上推进现代技术的创新,促进社会生产技术由传统的高能耗、低产出转为低能耗、高产出,从而实现科技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最大限度地减低或避免科技给环境带来的消极影响。
当我们反思科技实践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时,又一新的实践形式引起我们的关注——生态实践。生态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形式中所没有提到的一种,因为在马克思那个时代,生态问题并不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而在当代,生态危机的警钟已多次敲响,面对如此严峻的情况,人们不得不关注生态问题,并由此产生了一种新的实践方式——生态实践。
生态实践是指“人类为了实现自身全面而持续发展的需要,在深刻认识到自身在宏观世界中所处置的基础上,在辩证唯物论、生态学、系统科学等科学思想的指导下,将对象视为各种关系的集结点,并运用复杂性方法变革和探索世界的一切活动的总和”[5]。可以看出,生态实践不仅仅在于对自然环境的修复和构建,它还包括对社会和谐环境的构建,生态实践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共同发展。
当前,由于人们不合理的观念以及在这种观念指导下的实践方式,造成了威胁人类生存的生态危机。人与自然关系日益紧张,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生态实践就是以新的思维方式为指导,强调整体协调,追求多重效益。生态实践坚持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的统一,注重理性与价值的和谐,它以实践思维方式指导理念,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一方面,生态实践要求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促进自然的发展,并削弱人类对自然的干预,增强自然提供资源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时,我们应坚持共同、全面、可持续的发展,努力构建绿色文化、绿色政治、绿色经济、绿色科技。
毋庸置疑,生态实践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发展创新。尽管马克思本人并没有提出生态实践的概念,但就生态实践的本质而言,它仍然遵循着马克思主义实践思想的基本原则,因此,在当代对生态实践的深入认识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发展和完善。当然作为一种新的实践方式,深化认识生态实践也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对生态实践的研究有助于人们认清生态问题的本质,从而转变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思维方式,转换人类不合理的实践方式,最终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给予我们建设性的帮助。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 卷)[C].人民出版社,1982:122.
[2]明照凤.“虚拟实践”的特征即哲学思考[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2).
[3]张明仓.虚拟实践论[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298-299.
[4]任暟.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人文意蕴[J].哲学动态,2005(8).
[5]杨溪.论生态性实践[D].长安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