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我国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2014-08-15李玉华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12期
关键词:全球化旅游业民族

李玉华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如果说,教育、科技和人才是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基石,那么教育则是基础的基础。没有成功的教育,就没有高质量的人才;没有高质量的人才,科学技术的创新与进步就无从谈起。保持教育的先进性,也就保证了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面对世界竞争越来越激烈、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社会现实,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在新时代背景下抢占先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依然任重而道远。本文从旅游业发展现状与文化全球化发展的视角,对新时期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进行积极的探索与思考。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文化复兴

当今时代,世界各国面对的不仅是经济竞争,同时也面对思想文化的严峻挑战。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要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使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具有可持续发展力。因此,人才的评估不仅要看其职业技能的发展与先进技术的掌握程度,更要看文化素养水平的高低。只有具有强烈民族意识的新一代,才会真正把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视为己任,才会从世界和未来的视野去思考该学什么、如何去学、如何学为己用。教育要立足现实,面向未来、面向世界,既要注重民族精神的培育和民族文化的培养,也要辩证地吸收和接受外来文化的精华。

(一)文化全球化的特征

文化全球化实质上就是世界强国凭借其本身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积极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扩张和文化渗透,推行“文化帝国主义”的全球文化战略。美国记者弗单德曼曾经这样描述:“全球化的脸明显是美国人的脸,它长着米老鼠的耳朵,吃着麦当劳的快餐,喝着可口可乐或百事可乐,用着苹果公司的电脑。”这直白地表达出这样一种信息:文化的全球化是经济扩张的必然,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经济话语权的大小决定其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影响程度的大小。基于此,有学者担心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将在全世界传播,最终取代本土文化而成为普世文明。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文化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无法选择,只能面对。我们既要看到全球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也要看到国际文化的融合与交流,给民族文化绽放美丽之花带来了机会,只要我们在全球化进程中坚守自身民族文化特色,善于借鉴和吸收他国文化的精华,摒弃他国和自身文化的糟粕,我们就能克服自身民族观的狭隘性和封闭性,冲破文化殖民主义的同质化藩篱。

(二)民族精神培育的重要性

全球化是这个时代最大的特征,是我们思考许多重大问题时不可或缺的一个视角,教育问题更是如此。中国的经济、社会及教育越开放,西方社会就越有可能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其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这对我国的教育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当越来越多中国的年轻一代热衷于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却对端午节、中秋节置若罔闻;沉醉于KTV的流行歌曲、外国影星,对民族乐曲、“国粹”却嗤之以鼻的时候,中国的传统文化正在被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大众文化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侵蚀着,西方文化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历史观已经渗透到中国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何让我们的年轻一代在全球化时代,依然保持一颗纯粹的中国心,就成为中国教育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普及和发扬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

(三)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文化旅游是当前比较热门的话题之一。其实自从罗马时代以来,人们就出于我们今天称之为文化旅游的原因而出外旅行,访问历史遗迹和标志性建筑,参加特殊的节事活动,参观博物馆,这些一直都是旅游体验的组成部分,所有的旅行都包含着某种文化因素。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名士周游天下,则是在旅行过程中传播自己的某种思想,并寄希望能被贤君明主所采纳,疗治社会现实问题,他们旅游目的的文化性更浓更强。也正因为此,才有了历史上“诸子百家”“百花齐放”的文化繁荣景象。由此可见,自古以来旅游对文化的促进和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

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与旅游的关系更为紧密,就如著名经济学家孙尚清指出的,“旅游在发展的一定阶段是经济—文化产业,在发展的成熟期是文化—经济产业。”文化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旅游是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在旅游新时代里,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也是实现我国民族文化复兴的战略途径之一。

二、对新时期中国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

文化旅游的兴起,为我国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各自拥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古老的华夏文明和丰富多彩的民情风俗已经成为吸引境外游客的主要旅游资源,大力发掘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是旅游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旅游人才来支撑,旅游人才水平的高低,决定旅游产品质量的高低和旅游服务质量的好坏,并直接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及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从文化全球化发展的视角来思考我国旅游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思路及对策,就是期望从根本上解决为谁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旅游人才,如何有效培养有用人才的问题,从而为实现我国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和民族文化复兴提供基础保证。

(一)中国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现状

据2011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公布的数据,截至2011年末,全国共有高等旅游院校及开设旅游系(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1115所,比上年末增加148所,在校生59.98万人。培养的人才基数大,但培养的人才与市场人才现实需求有差距。①

1.人才培养定位不够准确。深入分析行业变革对培养目标的影响和要求,并针对其发展、变化和需求,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办好旅游高等教育的关键。目前,我国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总体上定位不准,本科层次教育与研究生层次教育的培养目标相差无几,导致大多数高校旅游专业达不到需求标准,学生遭遇“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尴尬。一方面是企业聘不到实际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是学生找不到符合自己心理期望值的就业单位。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低,且流失率高。这不仅是旅游人才的浪费,同时也是旅游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

2.教学内容滞后行业发展。旅游业本身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其发展之迅速令人侧目。任何一个新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总会遭遇许多新问题,发展速度越快新问题就越多。目前我国大多数旅游教育远远滞后于旅游业的发展,教材建设周期长更新速度慢,导致教师讲授的内容与旅游市场需求不一致,培养的学生难以满足旅游市场实际需求。

3.课程体系的结构不尽合理。目前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都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就是“理论课多,实践课少”。旅游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远不是凭掌握一些理论知识就能胜任其工作岗位的。这种课程体系设计达不到旅游业对人才的实际要求,使得学生毕业后很难迅速适应岗位。

4.教学方法简单,人文关怀体现不够。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专业,要求教学方法应该多样化。旅游是一种文化体验,旅游服务的成功与否就在于文化价值传递的质量高低,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但目前大多数院校仍然采用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对学生的主体性关注不足,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的人才底蕴不厚、动力不足,后劲不大,无法迅速成长为优秀的旅游人才。

5.师资队伍单一,结构不合理。我国高校旅游专业师资主要问题体现在:教师类型失衡,理论教学老师多,实践教学老师少,“双师型”更少。大多数老师是从本科到研究生到博士,理论水平高,但处理实际问题的经验几乎为零,技能操作与实际需求相差甚远。有在旅游企业工作经验并一直在企业兼职的老师,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一类。

(二)我国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途径与保障措施

目前我国旅游人才供需错位,旅游人才的培养质量与行业要求之间有一定的差距。把握时代需求特征,借鉴发达国家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先进经验,构建新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旅游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课题。

1.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途径。为谁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有效地培养有用的人才,是“三个面向”教育思想的具体要求。真正要把它落到实处,是需要花大力气去研究的。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人才模式,制定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不仅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还必须研究国际国内旅游发展趋势和人力资源现状,与产业界、学界同行和教育、行业主管部门反复研讨,初步确认后,还要经过一个教学周期的检验,然后再修订,再实践,再完善,才能最终成型。

2.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保障措施。(1)转变办学理念。无论什么层次、什么类型的旅游教育,都要符合教育的共同规律。旅游教育须有大学精神,要有包括中华民族在内的全人类共同的优秀文化传统在大学校园内,要有世界精神,在文化传承上强调民族精神,唯其这样,我们培养的旅游人才才能担当起文化使者的重任。其次,必须切实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建立与之相匹配的评价标准,切实改进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再者,要加强与产业的合作,构建稳定的旅游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模式。在倾听业界声音的同时,不要忘记国民教育机构的定位,要以更宽的视野、更理性的思维在服务产业的过程中不断引领产业的创新与发展。(2)要加强人文哲学基础的教育。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除了理论实践课程比例不合理之外,还往往存在选修课比重低的问题,所开设课程大多是旅游专业课程。由于旅游业的行业特征,从业人员需要具有较宽的知识面,涉及大量的历史、地理、民俗、宗教、艺术、政治等方面的知识,开设选修课是拓展这些知识的必然选择,这也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拓展选修课方面,各校应根据自身实际,结合社会发展,增加拓展知识课程。(3)要加强实践教学的基础条件建设。实践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除了增加实践教学课程和内容外,还必须加强保证实践教学得以顺利实施的基础条件建设,一是实验室的建设,二是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旅游管理专业实验室一般包括:模拟客房、餐厅、酒吧、数字化仿真实验室等。校外旅游实习基地是校内实验室的延伸,可由学校所在城市的旅游企业和省外经济发达地区的旅游企业构成,所选企业要有一定的经营规模和业绩。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既是学生教学实践、实习的场所,也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场所。

旅游教育关系到国内旅游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关系到我国旅游业国际竞争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国旅游教育必须加强与旅游产业界的合作,构建稳定的旅游教育与旅游产协同发展模式。面向世界,要善于学习旅游和教育领域一切优秀的理念与模式,特别要从教育的一般规律和专业的特殊要求两个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后再加以消化和吸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教育体系,才能真正为实现我国现代化和民族文化复兴做出切实的贡献。

注释:

①国家旅游局:《2011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http://www.cnta.gov.cn/html/2012-10/2012-10-25-9-0-71726.html

[1]沈秀东.邓小平关于教育要“三个面向”思想浅析[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11.

[2]夏学英.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5.

[3]藏新颖,王慧.构建“双元制”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与途径[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05):32.

[4]于禄娟,王璇,高春霞.邓小平“三个面向”思想与教育持续发展[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4):91.

[5]吴金莲.文化与旅游[J].经济研究导刊,2011(35):79.

[6]石芬芳,谢苏.三螺旋理论框架下高职院校政产学合作人才培养实践研究[J].职教通讯,2011(7):15.

猜你喜欢

全球化旅游业民族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我们的民族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在旅游业转型升级中实现新引领
多元民族
全球化陷阱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