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教育路径研究

2014-08-15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12期
关键词:理想信念研究生信息

陈 博

21世纪,国际竞争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竞争。我国已确立了成为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研究生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承载着为国家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艰巨使命,是推进人才强国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内涵非常丰富,既包含智力因素,也包含非智力因素,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更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理想信念教育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新时期研究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和困境,在诸多因素中,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对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影响尤为突出。因此,在立足现实、汲取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深刻总结新媒体时代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遇到的问题,探索破解难题的有效途径,不断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紧迫的任务,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一、新媒体环境下传播模式的主要特征

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一般是 “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从教师讲授到学生接受”、“相对慢节奏”的模式,往往遵循一个更长的问题处理周期,较慢的工作节奏导致面对大学生理想信念出现的问题时,“发现慢”、“反应慢”、“解决慢”,然而新媒体环境下传播模式具有交互、即时、虚拟、扁平的主要特征。

(一)交互的传播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3G通信技术已经普遍使用小巧便捷的移动终端。如今大学校园里,随处可见手持iphone、ipad的研究生,利用这些信息接收终端和信息发布始端,可以随时随地接收信息和发布信息,既可以是单向传播,也可以是多向传播,且不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微博、微信具有“转发”、“评论”等功能,使微博、微信舆论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有了沟通互动的平台。特别是微博、微信与手机相结合,是互联网交互行为的延伸,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即时了解最新事件以及他人的评价,同时还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在新媒体中实现互动沟通。

(二)即时的传播

新的传播媒介开启了信息传播方式的新纪元。就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效率来说,由于新媒体是以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为支撑的,使得新媒体在信息传输上极大地提高了速度和效率,在传递时间上具有即时快捷的特征。这种“时间无屏障”、“空间无屏障”和“资讯无屏障”的传播状态使得任何人都可以便捷地以多种形式向他人散播信息。值得一提的是,手机上网、飞信、QQ、人人、微博、微信等已经成为研究生生活的重要内容,深刻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这些新媒体即时性的传播信息可以使研究生对信息的发布更加自由,对信息的接受更加快捷,对第一时间参与信息交互的积极性更高。

(三)虚拟的传播

新媒体传播的活动地点并不是在现实确定的环境里,而是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这就使新媒体的使用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具有较强的隐匿性和虚拟性。一方面,这种交往空间的虚拟性和交往身份的隐匿性,可以缓解研究生的心理戒备。他们对于自己某些想倾诉的情感、表达的观点、提出的问题等,可能不愿意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不愿意让熟悉的身边人知道,而微博等新媒体内容简单、操作方便,一部能上网的手机就可以实现掌上操作,他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实现虚拟交流,进而舒缓自己的情绪、消除自身的困惑。另一方面,这种虚拟性也极易削弱他们的行为自控能力,导致个体社会功能的缺失,甚至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四)扁平的传播

在新媒体环境下,传播信息的主体实现了平等互动,人们不受身份地位的限制,每一个手持移动终端的个体都是一个传播节点,可以平等地发表意见、发布信息,可以平等地接收和使用信息,传播活动更加“去中心化”,每个人都可以在对话中实现决策参与,成为传播活动的主体。很多研究生通过微博、论坛等新媒体自由发表意见、参与讨论,把身边的事情和自己的感受随时随地进行实时播报,满足他们自由交往的需要,是其自我价值的体现,也有利于促进其对周围事情的观察和思考。

二、新媒体环境下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问题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是社会进步和科技突飞猛进的集中体现,为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带来了若干机遇,但新媒体传播的诸多特点也给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冲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

(一)主要借助新媒体平台传播的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研究生的负面影响难以控制

目前,在校研究生已进入“90后”,他们日渐成为新媒体的主要使用者、积极的践行者和深刻的体验者,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产品已逐渐内化为其生活的一部分。研究生对新媒体的过度依赖以及新媒体对他们的全员覆盖、全过程覆盖为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找到了最好的媒介。美国政治学者安德鲁·查德威克认为,互联网已成为西方价值观出口到全世界的终端工具。新媒体时代,中西方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冲突和争夺日趋激烈和复杂,形式也更为隐蔽,而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文化层次较高的研究生无疑成为其争夺和渗透的重点人群。多元化意识形态的强势传播正在消解和侵蚀部分研究生的理想信念,使其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怀疑,不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盲目崇拜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失去了对最美好、最崇高的精神家园的守望,在过度追求物质利益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而这种负向影响短期内难以消解。

(二)繁杂的网络传播内容以及社会的不公正现象,对研究生的负向影响难以消解

在新媒体环境下,传播具有超时空、跨地域、跨文化的开放性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信息传播完全实现了无壁垒、无屏障。新媒体为人们意见和诉求的充分表达提供了非常广阔和自由的空间,人们发布信息的自主权得到了最大程度地释放。不管来自哪个国家、不管处于什么样的年龄段、不管受教育程度如何,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自由发言,都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向网友散播信息。新媒体真正成了不同意识形态、不同价值观念争夺的领地,网民之间可以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进行自由沟通和交流。诚然,这体现了社会民主进程的加快,但是在网民素质参差不齐、网络监管不足的情况下,也会产生很多问题。一些人随意在网上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一些人为了个人利益随意制造假新闻,国内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也利用网络传播虚假信息,散布反动言论,对社会热点、难点和敏感新闻进行刻意炒作,误导舆论。这些良莠混杂的信息让尽管三观已经基本确立,但辨别真伪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仍然不够成熟的研究生一次次地接受来自道德、心灵的挑战,让价值选择陷入混乱,让内心的矛盾冲突更加激烈,陷入彷徨、迷茫、怀疑、怨恨和焦虑。

(三)新媒体传播方式的“无中心”话语权模式,对传统理想信念教育权威性的削弱难以避免

新媒体传播的一个显著特征是 “无中心”话语权模式,以微博为例,微博打破了话语特权的垄断,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拉到了同一个平台上,教育的主客体角色不再是课堂上的讲授者和接受者,而是站在了完全平等的位置上,双方都有充分的话语权,可以对等地发起对彼此感兴趣的话题讨论,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激烈的思想交锋,这将逐步脱离政府、学校、教师和家长等权威的控制,基于传统意义上的教与学的传播模式而产生的学生对教师的崇拜和敬畏逐渐削弱。在微博的世界里,利用权力或者身份对信息进行垄断的可能性减少,对某一个问题的阐述和看法并不会因为发布者在现实世界中的角色而产生权威的传播效果,居高临下的说教也很难起到较好的效果,而这种独特的传播模式也削弱了传统意义上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权威性。

(四)现行理想信念教育缺乏层次性和系统性的工作模式,对新媒体时代的适应明显不足

不可否认,经过多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已经产生了许多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媒体时代,目前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也确实表现出了明显的不适应和无力感。首先,在教育目标的设计上,仍然存在着教育目标高位化或低位化的现象,一种倾向是,把最高理想信念的灌输覆盖到全体研究生,另一种倾向是,理想信念教育不能假大空,因而过分强调了理想信念教育的务实性,忽视了价值理性。其次,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的选择仍然无法做到和现实生活的无缝对接,和研究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需求的无缝对接,对现实问题的解读不够深刻,对研究生思想困惑的化解不够及时,让他们从心底产生认同感的感召力不强。教育内容的设计没有充分考虑到理想信念的内在逻辑结构和研究生群体之间、个体之间的差异性,缺乏针对性和层次感。第三,理想信念教育方法的选择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要求。尽管我们一直努力跟上新媒体时代的步伐,但是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确实让我们感觉有些力不从心,很多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非常有效的方式方法似乎正在逐渐失去原有的光芒,而新的有效的方法还在摸索之中。

(五)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对新媒体时代的理念转变不够、能力储备不足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新特点给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实中,由于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工作任务繁重、相关培训不充分等复杂因素的影响,部分研究生思政工作者无论在理念的转变、还是在应对新媒体挑战的能力储备方面,都表现出了明显的不适应。有些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研究生“两课”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将理论问题讲授得非常深刻,但是欠缺使用网络的基本技能,或者在观念上对网络有一定程度的排斥,因而不善于利用博客、微博等平台进行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交流和互动,使教育效果被固化在了课堂这个小范围的空间,没有得到有效延展。而年纪较轻的研究生思政工作者,如研究生辅导员等,能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也非常乐于利用新媒体平台和研究生进行交流,但由于知识储备、生活阅历等因素的限制,对很多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认识不够深刻和全面,缺乏和研究生进行深度对话的能力,和他们在网上的交流仅限于一般层面,对其深层次的思想困惑无法给予让人信服的、有理有据的解读。而这都使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在面对新媒体猛烈冲击时显得捉襟见肘。

三、新媒体环境下增强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路径探索

(一)规范网络管理,提升政府和高校的形象及管理能力,优化理想信念教育的外部环境

研究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教育环境的优化是重要的一环,这需要发挥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合力。一方面,网络监管部门应尽快完善相关的立法工作,对新媒体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大惩处力度,并通过相关宣传引导工作同步推进、共同打造健康的网络文化。近期,国家对一些恶意在网上散布虚假信息,扰乱社会秩序的人员给予坚决处罚就是非常好的做法。另一方面,很多时候,一些网络虚假信息之所以会迅速蔓延并造成公众的恐慌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相关主管部门反应迟缓或过度,没有以合适的方式在第一时间对事实真相给予澄清和解读,在高校发生的一些危机事件也同样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因此,政府和高校从理念层面和技术层面要不断提升自身形象和管理能力,提升在公众和学生心中的公信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多渠道提升研究生的理性认知能力和媒介素养

研究生从技术层面掌握了新媒体的使用方法,但与此相适应的媒介素养却并没有同步跟进。媒介素养既包括有效检索和使用媒体信息,还包括对搜索到的媒体信息进行批判性思考,而后者恰恰是部分研究生最缺失的部分。因此,媒介素养教育应该作为重要的内容纳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具体的教育方式不一定仅仅局限在以媒介素养教育为主的专题讲座层面,而应该根据研究生的特点以沙龙为主要形式,在深层次讨论交流中培养研究生的批判性思维,提升研究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三)打造以党员和研究生干部骨干为主体的网络意见领袖,强化朋辈教育的辐射带动功能

新媒体时代,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方式较之以往发生了彻底的颠覆,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研究生时时刻刻在网络中扮演着双重角色。朋辈之间由于现时生活中身份地位的平等更容易打破交流的隔阂,产生思想的共鸣。现实中 ,网络上某个负向信息大幅度传播时,如果及时出现基于事实调研基础上的有理有据的正面声音,会起到很快扭转局势和舆论引导的效果。而研究生党员和干部骨干作为研究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与朋辈之间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和体验,更容易理解研究生的所思所想,具有较强的理论素养和辨别能力,在研究生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完全可以承担起网络意见领袖的责任。在对研究生党员和干部骨干培训的基础上,依托于他们主动、适时地开展舆论引导,打造针对不同话题、扮演不同角色的意见领袖,如理论难点意见领袖、时事热点意见领袖、学习科研意见领袖、职业发展意见领袖、心理调适意见领袖等,不断扩大正向舆论声音,消解负向舆论声音,在大家充分表达的基础上,正确引导、变堵为疏,不断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

(四)完善以知名学者、“两课”教师和辅导员为主要参与者,以微博为主要载体的理想信念教育新平台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很多研究生对于政府的官方媒体以及学校的官方网站的关注度很低,而更关注的恰恰是一些平民论坛。因此,一方面,官方媒体应通过多种形式提升自身的形象和对公众的影响力,以传播内容的贴近生活和说理透彻来吸引公众的眼球,提升官方网站的被关注度。另一方面,积极打造以微博、微信为主要载体,以在研究生中有广泛影响力的学校不同学科的知名专家和“两课”教师、研究生辅导员为主要参与者的理想信念教育新平台。老师不仅能在课堂上和研究生进行深度交流,也可以在微博、微信平台上针对研究生感兴趣、有困惑的话题随时随地发起讨论,让研究生真正成为论坛的主体,将深奥的理论蕴含在浓缩的、零散的信息传递中,不用长篇大论、不必慷慨激昂,可能只是一个赞赏的表情,也会让温暖和被关注、被认可的感觉在研究生心中涌流。在春风化雨中使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学习生活,变说教为倾听、变教育为陪伴。

(五)深化以一对一、面对面深度交流为主体形式的辅导模式,将理想信念教育有机融入辅导中

深度辅导这个概念自2010年正式提出后,已成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但是,受观念以及辅导员自身综合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深度辅导的内容还只是停留在对学习生活的指导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一般层次上,缺乏对影响理想信念核心问题的深度解读和深层次沟通。深度辅导作为面对面、一对一的零距离沟通模式,具有有效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情感优势。辅导员应在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善于借助深度辅导平台,学会适时导入话题,在双方建立互信的良好氛围中,引导研究生说出心里话,在双向互动中为他们释疑解惑,将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内容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给研究生。

(六)分层次、系统化架构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体系,积极引导研究生将自我价值实现与社会价值实现有机结合

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规律性。新媒体环境下,在尊重理想信念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分层次、系统化架构理想信念教育体系,对于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至关重要,在教育目标的确定、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方法的实施方面要统筹考虑。在教育目标的设计上,要区分研究生党员和普通研究生;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要真正做到和研究生的需求及全面发展无缝对接,注重个体差异;在教育方法的实施上,努力做到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要求,有效利用新媒体平台,用研究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将理想信念教育融于专业课教学之中、融于志愿实践活动之中,融于学习科研之中,实现时间、空间和教育对象的全覆盖,形成课上课下、网上网下的教育闭环。

(七)加强队伍建设,打造理念新、能力强、作风硬的高素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者自身的素质,包括研究生公共课教师、研究生导师、研究生辅导员、研究生班主任等在内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进一步打破固有思想的束缚,对新媒体环境下出现的新趋势和新问题有清晰和客观的认识,在观念上真正接受,方式上逐渐适应。以研究生辅导员为例,应该说,他们在新媒体的使用上是不存在太多障碍的,难点是如何利用新媒体平台和研究生进行深度交流,尤其是对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和热点问题,而不仅仅满足于对研究生进行学习生活以及职业规划等一般意义上的指导,这是需要通过加强自身学习实践以及培训等多种方式逐渐积累提升的。专家学者、“两课”教师以及研究生导师,也要善于从讲台走向网络,熟练掌握新媒体使用的相关技术,在网络世界里拉近和研究生的距离,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话语体系,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将道理讲透。

[1]庄美燕.“微时代”环境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科教导刊,2013(1).

[2]刘超.网络文化建设视阈下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路径研究[J].理论观察,2012(3).

[3]贾亚君.基于SWOT的微博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策略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12(11).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研究生信息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订阅信息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展会信息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军事科学院招收1995年研究生
军事科学院1993年招收20名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