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策略探析

2014-08-15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12期
关键词:责任感责任情感

刘 洪

责任感是道德体系的一部分,包括自我责任感、对他人的责任感以及社会责任感。其中,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责任感,任何社会都不会长期繁荣和可持续发展,个人的发展就会陷入自私自利的泥潭。”[1]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本文试图从责任感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四要素入手,阐述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应从个体心理出发,采用一系列的心理策略,以达到责任认知清晰、责任情感强烈、责任意志坚定、责任行为外显的效果。另外,要完成这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通力合作。

一、增强责任认知

认知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也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现象与本质的反映,是人脑独特的功能。作为人的心理活动的类型之一,“认知过程是接受者心理活动过程的起点和第一阶段,也是接受行为的主要心理基础。”[2]因此,对责任感的认知是责任感其他要素形成的开启环节。责任感是指 “社会群体或者个人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为了建立美好社会而承担相应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3]社会责任感可以看作是个人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对社会应有的责任意识和道德素质。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必须使其清楚认识个人与社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责任认知

个人与社会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个人离不开社会,正如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其次,社会离不开个人,“离开一个个单个人的活动,就没有集体活动,就没有人类活动,也就没有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5]社会由一个个的个体构成,个体活动的复杂关系构成社会各种各样的关系。现实生活中许多大学生逐渐淡化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原因之一就是他们没有清晰地认识自己和整个社会、国家的关系,往往将实现自我价值与实现社会价值割裂开来,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对立起来,他们认为实现社会利益就会损害自身的利益。其实,个人利益的实现离不开社会,人们追求的利益包括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如果没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那么个人就享受不到物质的满足以及精神的充实。个人价值的实现需要社会提供有利的平台和机会,如果离开社会,个人将“游离”于人类社会之外,无法实现个人利益。个人的合法合理利益是不被社会利益排斥的,相反,社会还会保护个人的合法正当利益,如,为实现共同富裕,国家采取缩小贫富差距、城镇差距的措施。大学生对此要有清楚认识,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就会逐渐树立起社会责任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大学生

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提高其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需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主旋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将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集体主义,并不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代价,而是在面对集体利益的时候,个人要服从于集体,而集体也应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爱国主义,并不是因外力的强迫而产生的,它是一个人在自己的成长历程中,基于对国家民族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的认识而逐渐培养起来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使大学生自觉地将个人荣誉与国家荣誉结合,具有高度的国家荣誉感。爱国不是口号,而是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即“中国梦”与自身价值的实现保持一致,践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是让广大学生拥护和认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与制度,并对其充满自信,要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理想作为自己的崇高追求,对国家充满高度的责任感,奉献自己的力量。

(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市场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市场经济背景下,各种西方的思想不断涌入我国。“市场经济把人与人的关系建立在双方利益精确计算的契约关系上,而建立在‘利’上的契约关系必然会导致寸利必争,有利则合,无利则散,这使人和人的关系变得非常脆弱。”[6]在新观念和西方霸权文化的冲击下,思想开放、思维活跃的大学生难免会思想混乱,他们或全盘肯定西方文化,否定自身传统文化,或对西方文化充满自信而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缺乏信心。其实,我国许多优秀的文化至今还保有生机和活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君子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尊老爱幼,等等,这些都是个人处理社会关系的准则,不仅有利于个人的发展,还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二、强化责任情感

责任感是道德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方面。情感具有催化和能动的作用,在人们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情感因素必不可少。一方面,影响人们的道德认知;另一方面,影响和制约道德行为的产生。通过情感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积极健康的、丰富的情感,从而与高度的责任感相适应,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情感教育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教育对象,不带有强制性,因而更容易被认同接受。大学生可塑性强,培养的空间也大,应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情育”方法,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一)以情生情

“素质教育绝不仅仅是教育技术层面的事,它首先是一种充满情感的教育,充分体现教育者爱心与童心的教育。”[7]教师要以饱满的教学热情,唤醒学生的学习激情,与大学生建立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正面情绪情感。教育者要想向学生传递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首先必须自己信仰马克思主义,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情怀。只有教育者自己有情感,学生才能够入情;只有教育者饱含深情,动之以情,学生才能有学习的热情,才能将社会责任感转化为自己内心稳定的道德情感。

(二)以理育情

首先,要使学生懂得树立社会责任感的原因,理解个人的发展与国家振兴的辩证关系,理解现今的学习与自己发展的关系。其次,要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进行理论解析,晓之以理。这样,就可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获得学习的愉悦感,产生思想共鸣,从而逐步升华自己的道德责任情感。

(三)以需育情

以需育情的方法“就是从个体的需要和个体的认知去激活个体的情绪,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的方法。”[8]人的情感起伏不定,原因之一就是产生情感的动因是不断变化的。其中,个体的需要是产生情感的因素,能满足人们需要的事物可以引发情感共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是同他们的自身需要相联系的。了解他们的需要,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从他们关注的社会时事热点和难点入手,激发他们的好奇心,那么,他们的忧国忧民情怀、爱国爱民情怀将会被调动起来,社会责任感也会油然而生。

(四)榜样示范

榜样教育法,是借助于影视、文学和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形象,以正面人物的优秀品质和模范行为向学生施加影响,以他人的高尚情操、模范行为、优秀事迹等来影响受教育者的方法。“榜样教育法是思想政治教育一种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9]通过优秀人物事迹的榜样示范,运用榜样的力量鼓舞大学生,以他人的优良品质和行为感染大学生,从而激发其社会责任感。

三、砥砺责任意志

“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仅仅是理论教学的问题。社会实践作为联系主观和客观的纽带,是促进其社会责任认知、责任感受和责任适应的有益方式,是将责任感内化的有效途径。”[10]责任认知、责任情感的培养最终要回归到责任行为上来,大学生只有通过社会实践将责任感外化为自己的行为,才能真正树立牢固的社会责任感。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应利用有利的环境,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的合力,贴近生活而生动具体地展开。

(一)从小事做起,培育社会责任意识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荀子说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应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在学校班级中,要有集体荣誉感,学习生活中关爱老师同学;在家庭中,要尊老爱幼,常怀感恩之心弘扬家庭美德;在社会中,要心系国家发展,将个人职业发展与国家前途密切联系起来,树立爱国主义情怀,拥有高度爱国精神等等。通过这些身边的小事,大学生的责任感一点点积累,逐步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

(二)加强实践锻炼,优化大学生的责任意志

意志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个体形成“应有”的道德素质并外化为个体行为,而意志在接受对象外化行为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能动地接受新事物、迎接新问题、面对新困难,能够迎难而上,从而保证行为外化的顺利进行;具有较强的心理意志品质,能够有勇气突破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接受模式从而实现创新;还能够帮助人们调节低落消极的情绪,理性面对问题和分析问题,从而做出正确判断。

部分大学生在面对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往往犹豫不决,甚至为达到自己的利益而损害集体利益,使自己的思想与行为脱节,究其原因是缺乏意志力。因此,在培养大学生责任认知与责任情感的同时,责任意志的锻炼不容忽视,要重视大学生责任意志的优化教育。“要让学生明白顽强的意志品质是承担责任的基本保证,要善于在实践中磨炼自己的意志。”[11]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大学生坚强的意志,使其在履行责任义务时不至于半途而废。

(三)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践行社会责任感

学校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社会责任感教育也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正确引导他们把自身价值实现和服务社会统一起来,学校要加强建设优良的校风、学风,并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使之成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载体和平台,在此受到先进社会主义文化的感染。另一方面,学校应积极拓宽大学生与社会沟通的渠道,为他们创造各种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如农村调研、“三下乡”活动、义务支教活动、慰问孤寡老人等等,这些都有利于增进大学生对社会的进一步了解,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履行责任的能力,使他们能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微薄力量。

注释:

[1]李镇西.爱心与教育[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12:09

[2]胡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8:168

[3]李基礼.榜样教育法内在机制及实践反思——以北京大学实践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0(09):102

[4]丁科,艾兵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解析[J].教育探索,2012(12):114.

[5]陈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04):48.

[1]冯霞.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与培养探究[J].学术论坛,2009(02):185-189.

[2]王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138.

[3]杨茹,丁云,阚和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涵、理论基础及现实意义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11):107-110.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列部、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7.

[5]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413-414.

[6]彭文英.论和谐背景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理论月刊,2008(01):184-186.

猜你喜欢

责任感责任情感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情感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媒体品牌推广中的社会责任感
期望嘱托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