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探究

2014-08-15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12期
关键词:倦怠感归因幼师

张 玮

近年来,尽管学前教育规模保持大幅增长的态势,幼儿入园率不断上升,师资力量也在进一步提升,幼儿园资源配置日趋合理化,但幼儿园发生的各种虐童、亵童事件及校车安全事故,却使民众对于学前教育产生质疑。社会舆论将矛头指向幼儿教师,谴责他们失德、失范。然而,在看似教师的失德行为背后,存在一个需大众关注的共同原因: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感。正因为在教学活动中产生了较强的职业倦怠感,工作热情不高,对幼儿冷漠甚至厌烦,才出现了体罚学生、工作不负责等各种事件。由于幼儿园工作及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幼儿教师已然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因此,了解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分析产生的原因、探究缓解方法,对于幼儿教师、幼儿的发展均大有裨益。

1974年,Freudenberger提出“职业倦怠”一词,用以描述助人行业中从业人员由于工作强度大引起的疲惫状态[1]。此后,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职业倦怠加以补充。目前,较受认可的是Maslach和Jackson提出的三维模型定义: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由工作产生的情绪枯竭、去个性化和个人成就感的消减为主要特征的心理综合病症[2]。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则可定义为,幼儿教师在幼教工作中产生的一种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的疲惫、紧张状态[3];具体而言,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第一,情绪枯竭—没有工作热情,不愿意、害怕接触幼儿,对幼儿表现出冷漠、厌烦;第二,由情绪枯竭所致的去个性化表现—将幼儿物化,对幼儿进行漫骂、滥施刑罚等;第三,由于工作热情消减、工作满意度降低而产生的个人成就感的降低—认为工作中不再有值得去做的事,感觉无法给予幼儿更好的支持,进而对幼教工作感到失望、疲惫[4]。

一、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

总体而言,虽然幼儿教师职业倦怠尚未到达严峻的地步,但在幼师中比较普遍,不容小觑:陈丹2012年对杭州市区200名幼儿教师的调查发现,65%的幼儿教师存在职业倦怠现象[5];班永飞等2013年对贵州省都匀、遵义、黔南三市279名幼儿教师的问卷调查发现,52.7%的幼儿教师处于中度倦怠水平,5%的为重度倦怠[6]。从不同省市的调查可见,半数以上的幼儿教师存在中上水平的职业倦怠。

研究者还从微观方向探究职业倦怠,如从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出发探索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特点。班永飞等发现,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中,得分最高的是个人成就感降低这一维度(4.105,理论中值为3),去个性化维度和情绪枯竭维度则处于中间水平[6];王惠2013年对413名幼儿教师的调查结果与此相似,幼儿教师的成就感降低维度得分高于其他两个维度,且高于临界值(3.698)[7]。

此外,不少研究者还对不同幼儿教师职业倦怠进行比较研究,如张冬梅对大连市200名幼师的研究发现,班级人数大于50人的教师其倦怠程度显著高于人数小于30人的教师;教龄在11-15年的教师倦怠程度明显比教龄小于5年的教师高[2];康丹等发现,幼师的倦怠随幼儿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小小班幼师发生职业倦怠的百分比率最高,其次是小班、中班,最后是大班[8]。

综上可知,幼儿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且以个人成就感低为最突出表现,且在幼儿园正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职业倦怠随着幼儿人数增多、幼儿年龄减少、教师教龄的增加而增加。

二、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关于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国内外研究者都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国外的研究者如利思伍德强调个人、组织及领导的影响[9];布瑞恩则认为影响职业倦怠的因素主要有个人背景因素、人格因素及组织因素[2];国内研究者则更多地认为造成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有社会因素、职业因素及个人因素[10]。总体而言,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可分为客观因素(包括社会、家庭、学校等的影响)和主观因素(包括个人背景、个人心理因素)两方面。

1.客观因素。首先,幼儿教师不受尊重、认可程度低,公众对其有较大误解是幼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普通大众往往不能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幼儿教育及幼儿教师。不少人仍抱持“幼儿教师就是保姆”这一观点,未看到幼儿园教育所谓的“游戏”对于幼儿身心的促进作用—对幼儿基本技能的锻炼、智力的开发培养、社会性的促进情绪情感的培养等。大众对幼儿教育和幼儿教师专业性不认可,简单地认为会唱会跳即可胜任幼儿教师这一职业,往往容易挫伤幼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此外,当今社会信息、资讯更容易进入公众视野,如幼儿园里的虐童事故、幼儿园安全事故等往往会在大众眼中成为焦点,尽管幼儿园及幼儿教师对此确实负有责任,然而,事故在众多幼儿园里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小,不应戴着有色眼镜看待所有幼儿园及幼儿教师,这无疑会加重幼儿教师的工作、心理负担,同样也会增加其倦怠感的出现。其次,幼儿教师职业倦怠还来自制度执行不力引起的超负荷工作。对于幼儿园的办园标准,各省市有不同的文件、指导纲要,对幼儿园环境、人员配比、办班办园规模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然而实际幼儿园是否达到标准则值得商榷。如,《广东省规范化城市幼儿园办园标准(试行)》规定,全日制幼儿园每班至少配备2名教师和1名保育员,但现实中,多数幼儿园是每班配备1名教师,3名教师的工作量转移到1名教师身上,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的压力都在增加,压力的长期存在且得不到解决就容易使幼师对于幼教工作产生习得性无助,出现对工作不负责,对幼儿缺乏关注的现象,即产生倦怠。

2.主观因素。首先,背景因素引起的职业倦怠。幼儿教师的一些背景因素,如年龄、学历及婚姻状况等也是能否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2]。年轻幼师在刚进幼儿园的前一两年,对于幼儿园工作处于逐渐熟悉以及专业化的阶段,相对而言,工作压力较小,个人事业处于发展上升期,工作热情相对较高,不容易产生倦怠;另一方面,年轻幼师普遍学历较高,在专业技能上稍胜一筹,工作上遇到困难时能多方着手解决问题,不易产生无助感;此外,年轻人的婚嫁年龄推迟,相对而言,较少出现工作情绪影响家庭生活,或者家庭琐事影响工作状态的情况。而中年幼师,通常都是幼儿园的骨干、中坚力量,工作压力要大得多。且由于接触幼儿时间较长,对于幼儿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一定的经验及预见性,因此,有意或无意地会以程式化的眼光看待幼儿,同时也容易产生自发成长、发展空间不大的感觉,更常出现职业倦怠;另一方面,虽然中年幼师教学经验丰富,但在专业技能及接受新知识方面要比年轻幼师吃力;中年幼师普遍已结婚成家,来自家庭的压力较大,更容易出现情感枯竭倾向。其次,心理因素引起的职业倦怠。研究表明,进园前的职业兴趣是影响幼儿教师的心理因素之一[1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有些学生进入幼师专业,并非因为对幼教事业的热爱或对幼儿感兴趣,可能是迫于就业压力或家长意见或学校调剂等因素,对幼儿身心发展不感兴趣,对幼儿教育工作存在偏见,他们在进入幼教行业时更容易感受到工作的压力,同时由于理论、实践上的不足,在遇到压力时容易生出无力感,更倾向于忽视幼儿身心需求,而幼儿未得到老师的回应反馈往往又进一步加剧幼师对幼儿及幼教事业的反感,从而出现倦怠感。同样,对于已经进入幼师队伍的教师而言,出于对幼教事业的热情、对幼儿教育的高度责任感与自豪感、对幼儿的喜爱,往往更不倾向产生倦怠感或者倦怠感较低;反之,则更容易出现倦怠感。

幼儿教师在遇到问题时的归因方式是影响倦怠感产生的另一因素[13]。归因指的是个体对于自身与他人行为的原因加以推测、进行判断的过程[15]。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将人们的归因方式分成三个维度:内部归因(人格、态度、动机等)和外部归因(背景、机遇等);稳定性归因(如能力、工作难度等)和不稳定归因(如机会、情绪等),可控归因(如努力程度等)和不可控归因(如运气等)。幼儿教师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更倾向于采用外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归因方式,容易对工作产生不满,不易从自身角度寻找根源,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更容易倦怠;反之,采用内部、稳定、可控归因方式的幼师则更倾向于积极地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及自身的成长。

三、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缓解对策

首先,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公众观念。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正在逐步完善中,幼师的专业性也有了大幅进步,相关部门及幼儿园应加强对幼师专业的宣传,扭转大众对于幼师“保姆”、“低学历”的偏见;开拓渠道让家长及大众了解幼师的工作内容及幼师的不可替代性,从而提高幼师的工作胜任感与个人成就感,避免倦怠感的出现。

其次,完善幼儿教育体制。幼儿教育作为生涯教育的第一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相关教育部门应加强对幼儿教育事业及幼儿教师队伍的关注,加强对当前幼儿教育有效性及可行性的调研,使幼儿教育工作逐渐形成一个完善体系。同时,还应构建相应的平台供各地幼儿教师交流经验或进行相应地继续教育、培训,促进幼儿教师自身的成长。此外,根据幼儿教师工作量大的情况,有关部门可适当增加幼儿教师的薪酬比例,提高幼儿教师工作积极性。

再次,加强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幼儿教师的倦怠感更多源自于工作的压力。不少幼儿教师将精力放之于幼儿园日常工作,自我发展的停滞往往让幼师容易感到工作的压力。幼师可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加强自身专业性的发展,如进行相应的科研,利用网络资源与兄弟学校教师及高级院校相关院系进行交流与探讨等。幼儿教师的专业性发展,一方面可以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幼儿园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也可以满足幼儿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提高个人成就感,一定程度上抑制职业倦怠感的出现。

最后,增强幼儿教师的自我心理调适技能。应对倦怠感的第一步,是正确认识职业倦怠感。当了解到倦怠感并非不可消除时,个体便不会把它视若虎狼。倦怠的根源在于自己感受到的压力,并认为压力超出了自身负荷,由此产生消极情绪,因此,倦怠感并非不可消除。第二步便是如何应对倦怠感。应对倦怠感,一是对幼教工作中产生的压力进行正确、积极归因,碰到问题时更多地从自身找原因,而非怨天尤人;二是要树立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同时积极寻找有效的应对办法;三是当我们面对压力时,难免会产生情绪问题,因此,学习有效的情绪调节方式也是应对职业倦怠的方法之一。研究表明,当个体遇到问题时,选择积极的情绪调节方式,更有利于缓解由情绪压力;而采用消极方式如自我抑制则不容易舒缓情绪压力[8]。因此,幼师在面临压力引起的情绪问题时,要向可用的人际资源寻求支持、帮助,同时,也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对引起负面情绪的情境进行再认知,或在自己处于情绪状态时,及时将自己与问题情境隔离开来,转移注意力。

[1]R.L.Schwab.Teacher Stress and Burnout[J].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1996:53.

[2]张冬梅.大连市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08.

[3]孟丽美.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6).

[4]王欢.昆明市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

[5]陈丹.杭州市区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

[6]班永飞,杨颖,郭雪荣.贵州省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及影响因素[J].安顺学院学报,2013(2).

[7]王惠.幼儿教师情绪调节方式与工作倦怠的关系研究[D].郑州大学,2013.

[8]康丹,吴菊蓉.福建省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的调查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1).

[9]林美玲.教育改革,教师倦怠与报酬[M].中国高雄:高雄复文图书出版社,2002.

[10]李兵兵,徐优.幼儿教师职业倦怠原因分析及策略探讨[J].教学实践研究,2012.

[11]赵宜君.个体因素对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及其自我干预[J].当代教育论坛,2010(4).

[12]张世萍,魏勇刚,牟映雪.幼儿教师归因方式对其职业倦怠的影响[J].学前教育研究,2012(8).

[13]梁宁建.基础心理学[B].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倦怠感归因幼师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静脉配置中心工作人员职业倦怠感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分析
男幼师荒
促进高中生积极学习数学的归因方式研究
临床护士职业幸福感探讨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初中数学学习中教师归因与学生自我归因的比较研究
一名幼师的高山族舞蹈情怀
PDCA模式用于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倦怠感缓解效果探讨
外科病房年轻护士自我效能感 工作满意度及工作倦怠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