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拜师——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

2014-08-15郝春燕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12期
关键词:拜师名师青年教师

郝春燕

教师成长是教育的永恒话题。从初入师行到渐入佳境再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或者成为一代名师,以致成为有独特风格,独到见解的教育之大成者,教师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更需要多种途径。在众多途径中,拜师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教师的成长过程中,如果在关键处有良师引领,学者指导,名师点化,这个过程便可以大大缩短。

新的时代使拜师不仅仅停留在了学艺这一点上,改革赋予了它更全面、更深刻的内涵。拜师的形式也不只局限于一对一,而是一个师傅可以带多个徒弟,一个徒弟也可拜多个师傅,这样不仅让教师成长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导师来进行指导,而且打破地域界限组成学习共同体。这样做的结果是既可以满足不同层次教师发展的需求,又可以培养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等精品人才,从而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一、初入师行良师引领

讲台与课桌虽然只有一步之遥,但是由受教者到施教者的角色转换却不仅是简单的时间和空间上的跨越,而是知识、能力、道德、精神上的一种升华。要真正实现这种转换,尽快进入角色并迅速成长起来需要每一位从教者不懈的努力。尽管师范生在校期间已经参与了学校组织的见习、实习,体验了教师工作的流程,有了短暂的教育实践经历,对即将成为一名教师也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但是,当他们真正站在三尺讲台面对学生的时候,距离一名合格的教师还有相当的差距。这种差距表现在师德修养,教育观念,专业知识等众多方面。比如教师职业道德层面上,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应该具有怎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观层面上,教育思想是否是民主的科学的,是以学生为本,还是专制的僵化的;是以学生为主体,还是教师一言堂。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上,从教学目标的确定,到重难点的突破;从课堂教学语言的组织,到板书的设计;从课堂教学的课前预设,到课后反思小结。这些是每个新教师都要遇到的,在这些问题上每个新教师都会有一个从生疏到熟练的过程。但是,每一位刚参加工作的新人都有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都有让自己尽快完成这种角色转换的想法,这恰恰是他们能够迅速成长起来的自我需求,是加速他们成长的基础和驱动力。所以就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在本校有经验的教师中挑选那些师品优秀,师能精湛的教师做新教师的导师,做他们教学上的指导者,道德上的引路人。因为是初入师行,新教师有极强的可塑性,所以这时候的导师应该是责任心非常强的教师,无论是哪一方面都能真正成为新教师的榜样。他们必须是无条件地接受新教师听自己的课,坚持经常地听新教师的课,并且能够直言优劣;有足够的耐心去规范新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日常行为;有足够的无私去奉献自己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和体会。这样,在新教师刚刚步入工作岗位的那一刻,就能够把自己定位在一个较高的程度上,从师德师能两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就会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由受教者向施教者的角色转换,使自己首先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为日后向更高更远的目标前进奠定基础。

市场经济体制下,对于刚刚入道的新教师来说,相对于师能,师德更为重要。师徒结对儿在教育界很早就有,也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也不排除有些师徒结对形同虚设。首先是在导师的选择上没有太严格的标准,大多是从教时间长,有一定的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就可以作师傅。当然这些老教师中的大部分都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准,但也有少部分缺少责任感,没有奉献精神。这样的导师不仅不能给初涉教坛的年轻教师以正能量,恰恰相反却给他们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而这种最初的影响或许会是终身的。其次,由于导师责任感的缺失必定导致业务指导方面的缺失——不能保证经常性地走进徒弟的课堂,不能全面了解他们的教育教学情况,所以他们的指导不可能有的放矢。由于没有严格的要求,致使有些青年教师课堂教学不规范,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以至于在今后漫长的教育生涯中难以修正。再次,很多学校常常是用一节课来评定师徒结对的结果,决定参加结对的青年教师是否出徒,显然这样的标准丢失了师德这一为师的最重要之点,而这一点恰恰是年轻教师今后数年乃至一生受用的财富。所以,学校为青年教师选择第一位导师时必须严把师德关。导师必须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有极强的责任感,为人踏实坦荡的教师。这样的教师在青年教师心里自然会有一种威严,有一定的分量,其人格魅力对青年教师道德的塑造应该是“其身正不令而从”的。

二、山重水复学者指点

这里的学者特指高校的学者。在大部分教师的成长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个高原期,教师在这一阶段常常是渴望发展却又苦于找不到发展的路径。而这种情况的出现有很多原因,究其根源,无外乎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的架构出了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之一就是学校能够与高校建立起长期的研究共同体,建立起高校学者与学校一线教师之间的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拜高校的学者为导师。邀请高校的理论研究者进入教研组,深入到课堂,让学者与教师之间深度接触。从课前对教学内容的探讨,确定每一节课知识点的学科知识背景,到对课堂教学的深入研究,到课后的反思总结,学者参与整个的教学过程,使他们由“外人”变成“自己人”。此间,高校学者可以充分发挥其从事理论研究的优势,引领教师们从更高更宽处来分析每一部分教学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定位,并根据这些来确定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这样做的结果是,教师可以充分把握教学内容与学科知识之间的意义联系,在教学中渗透一种学科思想,变以往单纯知识传递的教学过程为生成性的创新的教学过程,整个教学过程充盈着教师对学科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高校这些理论研究者引领作用的充分发挥让这些正处于“山重水复”的教师从此进入了“柳暗花明”。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引进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还有一个好处就是,通过走进基础教育的课堂,高校教师可以深入了解基础教学实际,找到他们日常所研究的理论与基础教育实践的对接点。了解基础教育之所需,反思自己的教学,改革高校的教学,甚至是改革高校的课程设置,进而引发高等教育更深层次的革命,为中等教育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真可谓是事半而功倍。

三、渐入佳境名师点化

如果说引进高校优质教育资源是面向大部分教师的话,那么名师点化则是为那些思想比较稳定,工作取得一定成绩的一小部分青年教师提供的又一条迅速成长的有效途径。

实现了由受教者到施教者的角色转换的青年教师,经过了最初的良师引领,学者指导和一定的教学实践,已经初步形成了教师职业意识和职业情感,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能够顺利地较好地完成日常教学工作。这一阶段,大部分的教师可以依据教师的职业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按照学校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教学,凭借着青年人的热情和十几年来学校教育积累的知识,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之中,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而其中不乏一些青年教师,他们更希望领略登高远眺的幸福,体会奋斗追求的快乐。在教学之余他们开动脑筋,不断反思和总结,并尝试着挑战自己,改变自己,他们在教育这块阵地上为自己确立了更高的目标。而要达到这一目标,仅靠他们自生自长,自由发展,必定会走一些弯路。“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拜名师,由名师来传敬业做人之道,授为师为表之业,师徒共解教育教学之惑,这就为优秀青年教师更进一步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迅速成长为精品教师提供了有利条件。在这一阶段,学校一方面要全面了解和掌握这些教师的思想和教学动态,在积极鼓励和引导的同时,在校内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教研活动,为他们搭建展示自己业务能力的平台,让他们在评教评学活动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和优势,进而更加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另一方面还应该创造条件,让这些教师拜名师为师。这些名师可以是本校、本地区的,也可以不是本校、本地区的,但必须是名师,甚至是全国优秀教师,著名的教育家。因为这些作为导师的名师,他们是新时期教育战线的排头兵,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优秀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尊生爱生,与人为善的人格。他们平时的言谈举止,举手投足,无不折射着一种伟大精神和高尚人格的灿烂光辉。这些名师早已成为青年教师心中的榜样,能拜他们为师是青年教师们的梦想,能成为像他们一样的名师是青年教师们的人生目标。所以,有这样的人做导师,以名师的思想、品德、语言、行动去影响青年教师,已经用不着任何的说教,其效果应该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此外,由于是自愿选拜导师,完全是一种主动式的心理接受,由敬佩一个人到崇拜他直至拜他为师,能主动地接受他的思想、观点,方法,恰恰是向师性的一种再现。这种内驱动力足以使青年教师产生更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去克服重重困难,不断学习、实践,不断净化自己灵魂,矫正自己的言行,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优化自己的教学;不断地战胜自我,超越自我,更新自我,自觉地努力缩短与导师间的距离,在各方面都达到更高的层次。当然成长过程中能成为精品教师的毕竟是少数,我们可以把他们看成是一个或几个点,但是这少数的几个就可以带动十几个几十个,从而形成一条线,并逐渐扩大成为一个面,利用名师效应来影响他身边更多的教师,从而使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从历史上看,中国人并不缺乏学习精神。《论语》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韩愈的《师说》中也说“古之学者必有师”,这都说明了学习精神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但是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国人在民族性格上所存在的缺陷,唐时韩愈就对当时人们的浮夸、好脸面、不肯拜师的风气给以严厉的批评。时至今日,在物质荣耀之风畅行的社会上,年轻人肯不肯弯下腰来向有学问、有经验的师长学习是一个关涉到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大问题。因此在各级教育部门内都应大力提倡“拜师”这种教育帮扶形式,都应重新审试这种教育帮扶形式所起的作用。

目前为了尽快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已经有很多全国优秀教师,教育家组建了工作室,目的就是给这些有志于改革中国教育现状的青年教师创造一个学习的机会。在这样的工作室里,除了可以接受名师指导之外,还可以与来自不同地区的青年教师组成一个临时的学习共同体,大家在一起沟通交流,提出自己的见解,借鉴他人的做法,不断接受新的教育理念,也可以为他们的迅速成长起到助推的作用。

在民族整体所体现出来的学习精神中,很欣赏韩国人和日本人的态度,对师长前辈恭敬有加,以求能够学习到专业成长和人生成长中的有益方面。因为在这种学习氛围中,个人成长的导师往往不是一个或几个,而是整个环境中比自己有优势、有经验的人,这样受益结果也往往是通常意义所说拜师效益的几何倍数。所以更大范围的拜师意义应是以人人为师。不受时间、空间,甚至于行业的限制。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加里宁说过,“教育者影响受教育者的不仅是所教的某些知识,而且还有他的行为、生活方式及对日常现象的态度”。青年教师在向导师学习的过程中得长进,在与导师的交流中求发展,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有望成为一名研究型的合格的教师,一名优秀的教师,一名成就教育大业的教育家。

猜你喜欢

拜师名师青年教师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湍河之畔拜师记
湍河之畔拜师记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欧阳修拜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