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教学新理念——全国翻译专业教学理念与方法研讨会侧记

2014-08-15邓斯佳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12期
关键词:研讨会理论能力

邓斯佳

一、研讨会概况

为探讨、交流译学研究及翻译经验,推动我国翻译学研究的发展,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以下简称广外)经过精心筹备,于2012年11月26和27日在广州成功举办了全国翻译专业教学理念与方法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英语教师、学生、翻译工作者参与其中。

本次研讨会广外邀请了著名翻译理论和教育家谢芙娜(Chiristina Schaffner)教授。谢芙那教授是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现任埃斯顿大学德文与翻译研究教授。本次会议重点探讨了翻译能力培养、面向市场的翻译人才培养计划等主题。谢芙娜教授把她在翻译教学长期耕耘中获得的最具代表性的经验和成果传授给了大家,博得了与会者的广泛赞誉。本次研讨会内容丰富,大会气氛热烈、与会者发言踊跃,研讨会最终获得了圆满成功。

二、研讨会内容综述

本次研讨会旨在推广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倡导翻译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促进翻译教学的健康发展。研讨会围绕翻译能力培养、面向市场的翻译教学理念、欧洲高校翻译专业课程设置三个主题展开讨论。

(一)面向市场的翻译教学理念

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巨大变革考验着翻译领域众多的传统观念,翻译教学也同样面临着更新观念的挑战。国内的翻译教学者也指出,国内传统的翻译课“很难满足学生对翻译学习的需求,更与社会对翻译的实际需求脱节,同时也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叶苗,2007:52)。谢芙娜教授指出高校进行翻译人才培养的目标,一是翻译专业学生应具备市场需要的能力;二是翻译培训应以不同职业的要求为导向。

整场研讨会谢芙娜教授都是以翻译人才的培养要适应市场需要这一中心展开论述,并指出翻译教学应紧跟市场,紧贴学生实际,紧密围绕行业和企业对外语技能的要求,建立“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大量高质量的英语翻译应用型人才。

(二)对翻译专业人才进行全方位能力培养

在本次的讲习班上,谢芙娜教授分享了欧洲高校在培养学生翻译能力方面的经验。她将翻译能力定义为天资,知识,行动力以及完成指定任务等多层次能力的融合。在此基础上,谢芙娜教授指出欧洲翻译硕士(EMT)的翻译能力培养框架包含六方面内容:1)提供翻译服务的能力;2)语言能力;3)跨文化能力;4)信息挖掘能力;5)抓住主题的能力;6)科技能力。这六项能力互相依赖,共同构成了翻译能力培养的参考框架。

在翻译人才的培养中,翻译能力不仅是翻译教学的目的,还是翻译学科建设的重要参数。因此,翻译教育工作者应对翻译能力有正确的定位和认识,理清有效提高翻译能力的途径,从整体上规划教学设计。事实上,国内翻译教学工作者也开始借鉴国外翻译教育理念,刘宓庆在其专著《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明确指出“翻译教学的核心任务可以总括为: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和强化学生对翻译的认知” (刘宓庆,2003:30)。方梦之则将译者应具备的翻译能力定义为“把源语语篇译成目的语语篇的能力,是译者的双语能力、翻译思维能力、双语文化素质以及技巧运用能力的综合体现” (方梦之,2004:26)。

(三)欧洲高校翻译专业的课程设置

谢芙娜教授分享了埃斯顿大学翻译课程框架:理论课程包括翻译研究理论课程和文本分析课程。翻译研究课程包括以语言学为基础的理论、功能学派理论、系统与规范派翻译理论等;在文本分析课程上,教师会结合具体的语篇,指导学生进行文本分析。在专业课程方面埃斯顿大学与中国内地高校翻译课程的设置基本相同,但是在翻译实践方面中国内地高校与埃斯顿大学有相当大的差距。埃斯顿大学为翻译专业的学生开设了多种多样的翻译实践活动。例如,鼓励学生建立“翻译公司”,学生要自行创办公司网站,并真实的承担翻译任务,并根据市场计算开支。

埃斯顿大学组织的翻译实践活动对翻译专业的学生大有裨益。首先,逐渐培养学习者从事翻译的自信心及其自主性和独立性,为学习者独立分析翻译问题、解决翻译问题创造了良好氛围和条件;其次,这样的翻译实践活动与翻译市场要求紧密结合,可以使学生在毕业后迅速适应职场环境。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翻译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学生顺利走向社会从事职业翻译做好准备。

三、参加本次研讨会的心得

这次讲习班所设讲座都是建立在谢芙娜教授长期的译海耕耘和对翻译理论以及翻译教学的深入研究基础之上的,因此都是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十分务实。通过两天的学习,笔者也感到受益匪浅,不虚此行。

对比欧洲翻译硕士的培养模式,我国高校的翻译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课程设置不能适应社会需求。我国高校强调翻译人才的理论研究水平,而社会需求量更大的是复合型应用翻译人才。国内翻译教材的编写也是 “重文学文本的翻译,轻应用文本的翻译”(张瑜,2003:1)。国内翻译工作者也逐渐认识到了这一点,并指出传统的纯语言文学人才培养模式往往难以满足目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庄智象,2007:15)。而相比之下,我国香港的翻译课程设计针对性很强,比较注重社会需求和实际能力的培养(杨柳,2001:4)。因此,我国高校应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尤其在翻译本科阶段的教学中,应以市场为导向,着力培养社会急需的复合型应用翻译人才。二是,我国内地高校翻译教学仍然是“以老师为中心”。翻译实践的课堂上老师多采用纠错法教学,即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待学生译后再纠正错误。这样的课程设计基本上是以翻译技巧/练习、翻译理论为核心来设计翻译课程的,没把翻译课程学习的主体——学生以及学生能力的发展放在中心位置(文军,2004:50)。三是,高校对于翻译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模糊不清,学生也对未来的职业没有明确的概念。究其原因就在于学生在校期间很少接触真正的职场,因此没有形成对未来的职业规划,而教师也不知道学生将来从事何种职业,因此只能向学生灌输翻译技巧。这就导致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不高,在毕业后很难胜任实际工作。四是,缺乏对学生能力的全方位培养。聆听谢芙娜教授的讲座有一点感触颇深,那就是教师对学生“科技能力”方面提出了诸多要求,与我国高校教师的做法相反,国外教师鼓励学生运用高科技工具来辅助学习,甚至在考试中也可以运用这些辅助工具。国内翻译教学工作者也逐步认识到了这点,在仲伟合与穆雷合著的《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一文中就提到了广外借鉴国际翻译教学成功经验,强调译者八方面能力的培养,包括双语转换能力和口笔译实操能力的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译者能力和职业道德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理论认知能力的培养,学生掌握现代化翻译工具能力的培养,翻译职业观及身心素质的培养等(仲伟合、穆雷,2008:6)。

穆雷曾撰文指出 “从规模上来说,中国已成为 ‘翻译大国’,但从学科建设、理论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来看,离‘翻译强国’显然还有一定的差距”(穆雷,2010:141)。要改变这种状况,我国高校翻译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树立现代教育观念,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课程设置,建立起与市场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翻译教学模式,让学生体验真实的翻译工作场景,从纸上谈兵到亲身感受,从静态接受市场考验到动态把握市场变化,真正成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就像此次“全国翻译专业教学理念与方法研讨会”类型的翻译短期系列讲座,是翻译学术交流以及翻译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近年来,全国多所高校以及多家科研机构联合举办了多届翻译讲习班,这些讲习班或邀请国外知名翻译家,或邀请国内译界知名教授就翻译理论与技巧、翻译人才培养、翻译教学等问题展开讨论、交流经验。1997年为提高全国高校翻译师资水平、交流翻译教学,中国与复旦大学联合举办了全国暑期英汉翻译讲习班可谓是翻译短期培训在我国最早的尝试。1999年以来中国译协、《中国翻译》编辑部每年都会举办翻译师资培训班。香港浸会大学举办的香港翻译研究暑期班也是翻译短期培训的成功范例。

纵观近些年翻译短期培训班和研讨会,其举办的目的多以总结翻译理论研究成果,探讨交流译学研究及实践经验,提高翻译师资的水平,造就更多的适应时代要求的翻译人才为主。我们不难发现其种类越来越丰富,有科技翻译、文学翻译、应用翻译、机器翻译等大类,还有更为具体的针对某一本书或是某一主题特别举办的研讨会,例如《论语》翻译研讨会、宗教经典翻译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等。许多新时代出现的翻译方面的新课题也是通过翻译短期班和研讨会的方式在翻译业界进行讨论,例如“外国音乐理论经典论著翻译出版研讨会”“翻译全球文化:走向跨学科的理论建构国际研讨会”等。翻译短期培训班和研讨会的形式也趋于多样性,大部分采取会前递交论文,并在研讨会上宣读论文为主。而翻译短期班大多会邀请中外翻译界知名人士作为主讲人,采取课题授课的方式。大部分研讨会与暑期班中间都会穿插座谈与讨论。

此次“全国翻译专业教学理念与方法研讨会”与这几个翻译短期培训班相比,由于与会者不仅包括各高校教师,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也都参与到其中,因此讲习班的形式更为灵活。主讲人谢芙娜教授也为参与讲习班的老师、学生留出更多的讨论、交流的时间,这使得东西方翻译教学理念在此碰撞、融合,为我国翻译教学界带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这类型的短期讲习班有别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是我国翻译研究与交流的新模式,有助于翻译研究者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值得推广和提倡。

[1]方梦之.译学辞典[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刘宓庆.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3]穆雷.千帆竞过,万木争春——全球化视域下翻译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比较文学,2010(1).

[4]文军.论以发展翻译能力为中心的课程模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8).

[5]杨柳.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的新理念——全国暑期英汉翻译高级研讨讲习班带来的思考[J].中国翻译,2001(5).

[6]叶苗.翻译教学的交互性模式研究[J].外语界,2007(3).

[7]张瑜.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翻译教学走向[J].外语界,2003(1).

[8]庄智象.关于我国翻译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外语界,2007(3).

[9]仲伟合,穆雷.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外语,2008(6).

猜你喜欢

研讨会理论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阿来长篇小说《云中记》研讨会实录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王国钦《知时斋说诗》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在齐越精神研讨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