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期刊出版体制改革给科技期刊编辑带来的危机感

2014-08-15李小清

传播与版权 2014年1期
关键词:危机感科技期刊学术期刊

□ 李小清

“危机”一词,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主要是指危险的根由,严重困难的关头。在计划经济时期,人们是很少有危机感的,那时是低工资多就业,一切按计划运行,进了单位就等于进了保险箱。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全球化竞争时代的来临,各行业改革方案的出台和实施,很多行业职工都有了危机感,危机时代已经来临。不管你在哪个行业,做什么工作,只有树立危机意识,做到平时如战时,战时如平时,才能够轻松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危机,实现由优秀迈向卓越的突破。危机感也是一个人进取心的源泉,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无危机感的人,肯定是安于现状,无进取精神,那么等待他的也将是被淘汰的结局。

但是,目前部分科技期刊(主要是事业单位主办的科技期刊)编辑,由于各种原因,编辑危机意识淡漠,这也是目前很多科技期刊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

一、部分科技期刊编辑危机感不强的原因

(一)主办单位不重视,无绩效考核制度

很多事业单位主办的科技期刊,由于历史原因造成期刊出版单位过于分散、规模小,在单位不受领导重视,性质认定模糊。编辑部普遍没有规范的竞聘、激励机制,编辑人员危机感不强。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尤其是部分从计划经济时代过来的老编辑,无竞争意识,更无危机意识。

(二)科技期刊目前也能勉强生存

我国现行的种种科技评价制度、职称评价制度、优秀人才评价制度,有着对科技期刊的大量需求,以医生职称评审为例,医生的职称与工资、奖金紧密挂钩,为了评职称,要求发表的论文数量越来越多,大量的版面需求使得很多科技期刊得以生存,且不少依赖版面费还生存得不错。但在国际影响和市场竞争力的夹击下,目前处于“数量多,规模小,分散,条块分割;结构不合理,反应迟缓;单位化,人格化,市场破碎;稿源外流”等状况。

(三)科技期刊编辑习惯了这样的环境

长期以来,部分科技期刊在主办单位的保护下,尽管在单位不受重视,但也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大多数科技期刊编辑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编辑习惯了衣食无忧的生活,尽管待遇不是太好,但工作轻松,时间自由,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二、怎样让编辑有危机感

(一)让编辑了解科技期刊发展动态

我国公开发行的刊物,从20世纪70年代初的不足百种,迅速增至80年代末的6000余种(1990年,5751种),再到如今的上万种(其中科技期刊5000种左右),期刊数量巨大,同类期刊竞争激烈。美国期刊1万多种,中国期刊数量排名世界第二,是期刊大国,但不是期刊强国。

(二)有好的绩效管理制度

学术期刊如何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来改变学术期刊的现状,即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期刊绩效评价机制,同时进行学术期刊运营机制改革,树立经营期刊的理念,培养办刊者经营品牌期刊的能力,这就需要主办单位的重视,制定严格的绩效管理制度,岗位考核不合格的人员处以试岗、待岗。通过制造危机感,严格考核工作绩效,与薪酬挂钩,严格按照规定,将不合格的人员退出岗位,让“资历老、能力差”的编辑再也不能倚老卖老,而是把提高编辑工作水平作为工作稳定的唯一出路,促使编辑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让原本表现不好的编辑反思自己的行为,因为当他们看到真正有人被迫离开岗位时,他们并不想成为其中的一员。要奖惩分明,以绩效定高下,让懒、勤有分晓,有明确界限。

(三)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出台,无疑让不少编辑有了危机感

随着2012年7月新闻出版总署《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的出台,以及2013年新闻出版改革发展12项工作要点的确定,编辑部的体制改革已被提上议事日程,但不少科技期刊编辑部还抱有侥幸的心理,认为《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不那么容易实施,笔者认为随着出版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进入改革深水区,编辑部体制改革是大势所趋,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科技期刊将面临全方位的挑战,科技期刊要全面反省和适当调整自己的编辑理念、经营理念、出版模式、出版流程乃至期刊标志、风格和定位等,只有适应社会的发展,杂志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且脱颖而出。对于科技期刊编辑而言,我们的工作面临转型。特别是年青一代的编辑,除了在前期打好出版基本功外,更需要懂策划、懂技术、懂经营,期刊不仅仅是期刊,它应该作为一个科技传媒的平台存在,打造属于期刊所在领域的学术圈,让在这个圈子内的专家、学者都离不开这个平台。此时,载体就不仅是期刊版面,它还应该是基于网络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建立各方联系,打造立体化的经营模式。品牌建设、广告宣传、营销方案、成本核算,这些都是科技期刊未来必须要学习的。

科技期刊编辑要意识到,从传统的编辑加工成为熟练使用新媒体技术的全媒体编辑是非常迫切的。作为一名科技期刊编辑,首先要成为该行业的“专家”,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学术水平,还要经常参加本专业的各种学术会议,了解本专业的最新进展及动态,才能与作者、读者直接或者间接对话,才能生产出让读者满意的期刊。也有专家提出,编辑应该专而博,还应该是名杂家。既是专家又是杂家,这是对编辑更高的要求,是编辑努力的方向。以往传统的编辑形象是整天埋头看稿,在繁重的编校工作压力下兢兢业业工作,不了解外界本专业及出版业发展方面的最新动态,不了解国家对出版行业发展的指导方针,每天大门不出,与外界的交流非常少。而新时期的科技期刊编辑应该具备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掌握一门外语,能做好对内对外的联系工作。学术期刊的编辑要能够站立于学术研究的前沿,知晓学科发展的方向,了解本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掌握核心作者的最新研究领域。只有让编辑意识到,编辑人员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编辑,从而让编辑人员有危机感,有风险意识,有上进心。

三、编辑只有产生危机感,工作才能做得更好

编辑的素质是把工作做好的重要基础,编辑的素质能力是有一定可塑性的,自觉、不断、认真地学习是提高素质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通过制造一些适当的危机感,让编辑注重自己各方面素质的提高,不懂的主动去问,不会的主动去学,并积极参加专业知识培训和编辑培训。

编辑有了危机感,才会把期刊的发展同自己紧密联系起来,建立责任机制是解决发展问题的关键。改革的原则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全社会支持出版行业发展的积极性,同时,最大限度地调动业界组织本身、从业人员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明确所有当事人的责任,让所有的人对自己的事情负责,让所有的事情都有人负责。

随着科技期刊全球化的竞争,需要一大批更强有力的编辑出版团队、一大批更优秀的编辑出版人员、一支更强的编辑出版团队、一名更优秀的编辑出版人员,将会有更敏锐的眼光、更好的公关表现、更广的知识面、更先进的编辑出版技术、更积极的进取精神。只有这样的团队和编辑出版人员,才会组织到更好的出版内容,才能生产出更优质的期刊,提高期刊出版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才能让自己工作的杂志不会被社会的发展淘汰。

总之,编辑只有产生危机感,工作才能做得更好,才能将期刊做大做强,中国科技期刊水平才能整体上一个新台阶。

[1]陈启义.要有点危机感[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994(9).

[2]王非庶.只有危机感强烈的人才能生存[M].华夏出版社,2008.

[3]李继平,宋晶,张建军,等.限制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首要因素——体制制约[J].编辑学报,2006(S1).

[4]赵晓兰,吴潮.新中国期刊的发展与改革[J].中国出版,2009(10).

[5]彭桃英,熊水斌,骆超.高校学术期刊管理机制与运营机制改革探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

[6]隅人.科技期刊的转企改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

猜你喜欢

危机感科技期刊学术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科技期刊的分类
等不起的危机感
没有危机感就是最大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