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电视采访中的关键点

2014-08-15陈洪武

传播与版权 2014年1期
关键词:电视记者被采访者对象

□ 陈洪武

作为电视记者,要想完成预期的新闻采访任务,就需要全面地掌握工作的各个环节,列出采访提纲,学会沟通,争取被采访者的主动配合。在采访中,要随时根据采访对象的话语,深入了解新闻背景,把握好现场,这些都是决定采访质量的关键。

一、采访前要做好周密准备

新闻追求时效,新闻采访没有很多时间可以消耗,因此,在采访开始前要充分地做好各种准备,详细地了解新闻事件和被采访人的背景和相关信息,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采访,在采访前的准备阶段需要注意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首先要明确采访的目的,确立采访的主题。新闻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竞争的重点更多地被转移到采访报道的思路上。采访前,采访人员应该十分明确采访的选题并准确找到报道角度,并以此选择素材,突显主题。

2.要快速驾驭新闻现场。新闻事件常常是突发性的,新闻现场的一切对于记者来说都是未知的、陌生的。新闻记者到达现场采访,必须马上进入角色,要让自己快速地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发生的过程及目前进展的情况。通过准确的描述、冲击力强的镜头,将新闻事件准确地传递给受众,让新闻报道更有权威性。要达到这一要求,记者必须加强日常的积累和观察,做好采访预案,随时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

3.采访器材要准备充足。要保证采访效果,需要技术的支撑。对于现场采访而言,现场的一切稍纵即逝,特别是重要的活动,不可能再来一次,让记者补采。因此,记者在外出的采访前,要检查设备是否正常,所带的电池、磁带或卡是否够用,话筒拾音是否准确,到现场如何抢占有利机位,等等。

除此之外,记者在日常的工作中必须熟练地掌握各种设备使用方法,积累经验,从而提高拍摄质量,获得满意的画面。

二、采访时要善于驾驭现场

电视采访,提问是关键。记者的提问是代表观众问的,是站在受众的需求上去了解新闻事件。因此记者的提问艺术高低决定采访的成败。

1.提问时思路要清晰。采访中的提问要有不同的层次,层层递进,环环紧扣。提问前将问题简单明了地进行说明,不让采访对象产生歧义,文不对题。值得注意的是,电视记者在准备采访时虽然经过了严密的思考,准备好了提问的提纲,但是由于采访对象文化层次不同,并不是都能按着采访提纲来回答问题,有时会离题。记者就要适时中断,引导采访对象回到主题上来,想方设法采访到自己所要的内容。更为重要的是,对于采访提纲记者不能死记硬背,应该根据被采访者的话语进行追问,凸显新闻点,找出闪光点,最终做出有自己独特视角的新闻。

2.要注意提问的方式。在进行采访的时候,提出的问题通常有开放式和闭合式两大类,例如“为什么……”这样的提问,回答就不能单纯用“是”或“不是”这样的答案。开放式的问题能够刺激采访对象的思维,而闭合式问题才需要被采访者用“是”或“不是”来回答,例如“是不是……”就是闭合式问题。在进行采访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开放式问题激发采访对象的思维,有时也需要通过闭合的方式让采访对象不能顾左右而言他。在采访中不同的方式和手段要通过交替使用的方式相互配合,从而得到更多的信息和内容。

3.要建立良好的情感交流。电视采访中,因为镜头对着采访对象,会让被采访者感到不自然,总感觉前面有个东西在盯着自己。因此记者在进行采访的时候,要先做些铺垫,跟采访对象先聊聊天,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或者围绕采访的话题,先期了解一些背景,让采访对象置身于轻松的氛围中。

营造轻松的氛围,需要记者用平等的身份进行沟通,甚至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与采访对象在情感上先产生共鸣。通过这样的轻松气氛让采访对象摆脱紧张的感觉,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就是在这样轻松的聊天气氛中挖掘出来的。

三、拍摄时要善于抓拍现场

电视的普及,对广播、报纸带来很大的冲击,报纸行业就提出多写现场见闻,让读者可见、可闻、可触、可感,作为电视记者,则更应该注重现场的记录。

1.抓拍细节。现场画面,那些细微的表情、肢体的动作,都能体现一个人当时的心理、情感甚至对事件的立场态度,这些是文字语言不能完全表达的。电视的特殊性决定了画面的重要性,一个画面怎样表达新闻价值,体现了电视记者的水平。在现场,电视记者要善于观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细节,并在瞬间进行记录。细节决定成败,一个小小的细节,往往感动着无数的人。

2.记录声音。声音是电视传递情感、交代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视记者要善于记录现场声音,把观众带入现场的氛围当中。十年前,青田农村发生一起歹徒劫持人质案,当时公安通讯员在现场拍摄,电视编辑得到这一消息后,再三通过电话告诉通讯员,不仅记录画面,一定要记录现场声音,正是这一提醒,让通讯员在拍摄画面的时候同步录下完整的现场声音,见义勇为者与歹徒的对话“要砍就砍我,你放了人质”的话语真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生动地反映了见义勇为者大义凛然的崇高形象。各种声音发挥的作用不同,电视记者在拍摄时需根据新闻的需要来运用,像目前央视报道领导人的新闻,很多时候现场声音作为背景同步存在,让观众看到了领导人亲和的一面。电视记者要出色地完成新闻报道就需要有很强的记录声音、运用声音的能力,用声音打动观众。

3.现场讲述的能力。与其他媒体不同的是,电视新闻报道会让记者从幕后走到台前,通过镜头带领观众看现场。因此,电视记者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现场出镜,把现场看到的东西再做细致的解说。比如一股白烟,记者告诉观众这是草木灰的味道,还是塑料燃烧的味道;比如看到一艘船,但是观众不知道载重多少,现场报道记者就要告诉大家。青田台记者曾经报道劣质钢筋质量到底有多差?记者用两手折钢筋,结果钢筋马上弯了,还有记者同时介绍,这钢筋直径是多少,这样观众就非常形象、直观地感受到这劣质品的恶劣程度。这些现场报道的能力需要记者平时苦练功夫、眼疾口快、才思敏捷,这样才能在新闻发生的瞬间马上脱口而出。

在现场报道时,记者还要注意的就是要善于运用口语。电视是听觉视觉媒体,所做的报道要让听众听得明白,记者就要多用口语,多用双音节,因为单音节词太过急促,如果在一个句子中频繁使用单音节词语,就会让人感觉到上气不接下气,例如“这时”改成“这个时候”,“刚”改成“刚刚”,诸如此类。另外,因为简称的使用容易引发歧义,因此要十分注意其用法,像是“上海吊车厂”就不能简称作“上吊”,“开元搪瓷厂”也不能说成“开搪”。总之,记者在出镜的时候,语言表达要准确无误,不要让观众产生歧义,以免影响传播的效果,造成不良的影响。

四、结语

电视采访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图像声音的传播需要记者有扎实的基本功,基本功的训练就是要掌握采访拍摄的关键点,只要捕捉到最重要的新闻要素,新闻就会生动鲜明,有个性特色,才会吸引观众,达到传播的目的。

[1]邱金伏.新闻采访提问研究[J].新闻传播,2010(6).

[2]戴雪艳.现代新闻采访的实证研究[J].科技信息,2010(8).

[3]侯威,云薇.新闻采访应当处理好现场观察中的几种关系[J]. 魅力中国,2009(30).

[4]陆冰,熊哲,刘丽虹.电视新闻采访中的问话技巧[J].新闻前哨,2011(7).

猜你喜欢

电视记者被采访者对象
浅谈在采访中怎样与被采访者有效沟通
涉税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以纳税人举证责任为考察对象
浅谈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电视记者编辑的职业素养
对电视记者现场报道的技巧探析
情感引导在人物新闻采访报道中的作用研究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基于熵的快速扫描法的FNEA初始对象的生成方法
你有过急切的等待吗
电视记者采访中的点面结合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