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德国媒体对华报道状况及成因探析

2014-08-15金辰一

传播与版权 2014年1期
关键词:德国

□ 金辰一

一、新时期德国媒体对华报道状况

涉华负面报道一直是西方媒体评价中国的常态,而德国媒体在谴责中国这方面往往成为最响亮的批评者。德国埃尔福特大学和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的几位教授、学者,通过对2008年德国主流媒体对中国报道的整理分析出版了一份长达300多页的《德国媒体的中国形象》报告。报告显示德国媒体评析中国以谴责为主调,惯用质疑、讽刺的言语来评价发生在中国的新闻。德国媒体的客观性不强,一般而言其报道往往是评论与事实掺半。“大众具有‘议程设置功能’,即通过对客观世界进行有目的的取舍,并以‘报道事实’的方式传递给受众,从而控制社会的中心议题,并左右社会舆论的形成。”此前德国民众对中国的印象往往只是片言只语,德国媒体成为他们理解中国的唯一窗口,这就较容易导致德国整体对中国的偏见。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逐步提升、对外打交道方式的转变,中国形象已经愈发稳固。当代中国的耀眼光芒是即使带着德国媒体“有色眼镜”看中国也难以被遮掩的。我们可以观察到,德国媒体对中国报道的重心已从过去的抨击中国民主人权等问题转移到对我国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国家发展问题。德国媒体观察中国从过去狭隘的“管中窥豹”逐渐演变成全方位地观测中国的整体发展。尽管还有部分以辛辣嘲讽风格为噱头的媒体仍旧会在报道过程中时不时穿插一些闲言碎语,但这些言语颇有一股酸溜溜的局外者味道,无法全然左右全文透露出的中国崛起的正能量。2008年的报告指出,德国媒体在报道中国内政时,主要关注点是少数民族问题和领土问题。仅从数据方面分析,德国媒体“关于西藏问题的报道要占对华报道的11.2%,台湾问题占1.7%,人权问题占3.9%,关于中国社会问题的报道仅为1.8%。对中国社会、教育、科技的报道几乎是空白”。而到了2012年《时代》周刊,“在770篇涉华的新闻报道中,涉及政治问题的报道达到了33.5%,对经济方面的报道为30.6%,既涉及政治又涉及经济的报道所占比例为9.3%,对社会问题的报道占到了9.0%,对文化的报道为6.1%”。虽然对于政治问题的报道仍占大多数,但相对而言,对于经济教育等问题的关注度已大幅度提升,德国媒体对中国的关注点已从单视觉聚焦慢慢走向全方位观测的趋势。

而2013年中国大刀阔斧进行的多方面改革更引起了德国媒体的众多关注。在关于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报道中,德国主流媒体带着一贯的具有选择性的报道方式关注中国。但与往年相比,2013年的报道虽仍有批评和反对的声音,但已经不再能成为德国媒体报道中国的绝对主流了。许多电视节目都对这次改革予以乐观预测和正面评价。德国之声电台的报道认为,“经历了35年高速发展,中国这个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站在深化改革、向可持续发展转型的关口,如何确定和实施那些被寄予厚望的改革将是这次会议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德国公立电视二台评论说,“十八届三中全会是中国今年最令人期待的一场政治盛会,将启动空前的经济和社会改革,这些改革对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至关重要”。最具德国知名度的保守主义风格报刊《法兰克福汇报》(Frankfurter Allgemein)向来以评论闻名,其专栏作家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经济发展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认为在一定程度上会给中国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给予经济制度改革极大的肯定。向来报道中国温和积极的《管理者杂志》(Manager Magazin)这次更是积极肯定了中国的改革。该报2013年12月13日的文章以《更多的市场,更少的权力——以北京的转变为例》为标题,按时间顺序介绍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时公布的会议内容。因为该杂志主要读者是商业人士,所以文章主要讲述中国经济政策方面的改变以及会带给德国的影响。该杂志认为,此番改革会给中国带来繁荣的局面。此外还强调了“中国放宽独生子女”的政策。

尽管德国媒体对中国的正面报道数量大幅增多,我们仍应看到他们还是对中国的政治带有相当大的成见。如《法兰克福汇报》就直言不讳地指出,中国的政治制度会限制经济的发展,经济自由和政治自由有较大冲突。风格一向辛辣、对中国政治意见颇大的《明镜周刊》2013年11月8日文章题目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较大问题的集中权力》;11月12日的文章题目为《改革:市场与权力》。文章表示改革的内容在许多方面尚为含糊不清,市场的改革实则是为了共产党权力的集中。检察官、法官等的独立实施可能性不大,因为公文中尚有一条核心的“坚持党的领导”。

二、德国媒体对华偏见的原因分析

(一)德国媒体自身层面

德国媒体的主观意识性。在德国媒体中我们常常会看看诸如“可能”、“会”等猜测性字眼。这些媒体在报道时往往带有较强的主观意识倾向,而较少以事实数据说话。这一是他们惯有的批评性思维导致的必然结果;二是德媒对华报道作为国际新闻一部分的必然缺陷——新闻要素的错位,即信息提供者和接受者处于完全不对等的地位而造成的国际新闻更大的主动性。另一方面是西方基本新闻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西方大众化报纸的发展过程,可以说也是不断使新闻商品化的过程,不断利用新闻获取利润的过程。在西方的新闻价值观中,受众的需求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此,为了在众多同行竞争中博眼球,势必导致冲突性、人情味、新奇性、隐私、暴力、丑闻成为西方新闻界在选择新闻时的首要价值取向。不注重新闻事件的时间跨度,从自身社会观念出发看待事物加之过分追求刺激的片面新闻价值观念直接促成了西方媒体报道下扭曲、不完整的世界。

德国媒体的新闻并非全然脱离政府。尽管工业革命带来了工商业繁荣、城市化加剧和印刷技术的进步,使报纸可以摆脱对政党、政府津贴的倚赖,靠广告发行即可生存,继而发起的广播、电视媒体在西方国家与报纸一样以私营非党派为主。我们不能否认,在主流媒体传播信息时并不能够做到客观公正,绝对的客观公正的报道是不存在的。任何主流媒体都有其所属的集团、国家,它们的信息传播是要为集团或国家利益服务的。因为利益上多方面的纠葛和自身价值本身的倾向,迫使德国媒体站在国家的立场上发表讲话。

(二)德国国家层面

德国国家对中国的偏见大致可从两大方面剖析。一是德国国家自身的危机感。这样的不安全感是有历史渊源的。历史上德国因为地理位置的缘故烽火不断,长期保持割据局面,甚至曾被称为“欧洲的战场”。二战后失去国际政治地位的德国对国际政治舞台上有话语权的国家甚是忌惮,而近年来中国经济上的快速发展给向来自诩工业强国的德国带来了更为强烈的压迫感。过去德国一直质疑中国的经济模式,并一直以经济大国的优越姿态看待中国。但如今一直被视为更优越的基本模式受到来自他者群体的(而且是被视为落后的、矛盾的、“随时可能脱轨的”)经济模式的挑战和威胁,这引发了西方的恐慌。《时代》周刊指出,资本主义和集权统治相结合的“中国模式”对西方而言愈发成为政治和智慧的挑战,经济上的挑战更毋庸置疑。德国国家和媒体需要这种侧面的贬低和质疑来增强德国人民对本国未来发展的信心。二是冷战带来的阴影。冷战时期东西德国长时间的分裂以及民主德国当时的状况使得德国对社会主义制度成见颇深。在各类报道中常常可以看到德国媒体斥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德国对中国的戒备心之深可以想见。

(三)文化差异方面

在诸多文化差异中,中德两国在政治文化上的差异最为明显。以议会共和制为政治制度的德国被称作是“特色的资本主义国家”,从马丁·路德时代开始就一直对人权、平等呼声很高。因此在诸多的批评中我们可以看到德国媒体对中国人权问题表达了强烈的反对意见。中国复杂的国情迫使我们必须把国家政策定位在保障人民基本生存发展的问题上,而德国媒体在报道中往往忽略了这一点,而抓住中国的人权问题和国家权力的集中牢牢不放。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中德两国的文化差异其实也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部分。中西文化在起源到发展时期向来都有着巨大的差异。在此不再细说。

三、德国媒体对华报道有所转变原因分析

(一)中国自身稳健的发展

中国现今良好的发展态势是举世瞩目的,这是德国媒体再如何报道也无法抹黑的事实。2009年经济危机后的西欧整体经济呈现萎靡状,德国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下滑5%,为二战后德国经济最严重的一次收缩。而中国仍旧保持了8.7%的增长率。这场全球的经济动荡中国经济持续的昂头前进姿态成为举世的焦点,也使得全世界再次反思中国发展背后支撑的国家经济体制等在这场危机中体现出的明显优势。时至今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的诸多改革,也使得世界各国对中国另眼相看。德国《世界报》表示:“十八届三中全会会作出受到中国人民欢迎、世界投资者期待的改革决策。”近年来中国的国家政策正在进一步细化,愈发落实到关乎民众利益的细节上。一向是外媒批判重点的中国政治,也在改革后有了较大的进步。尤其是反腐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在党的十八大之后,先后有十余名副省级高官落马,“反腐”绝不是写在法律条文上空洞的字眼,变得愈加立体,渗透到了政治体制的内部,也给普通民众注入了信心。德国柏林媒体人沃尔斯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新一届政府的反腐步伐迈得很大,几乎每隔几周就有高官落马,包括省长、部长等高官,这在各国都很少见。如果中国沿着这条路走下去,肯定会让中国的官员队伍“更干净”。在外界强烈的批判性的审视眼光下,中国整体正朝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

(二)中国在“打造国际名片”方面的努力

在改革开放不断发展、国民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各领域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时代,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日益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也日益增多,中国正逐渐摆脱之前形象传播的被动地位,渐渐走向了形象传播的主动位置。近年来国家愈发重视打造良好的国际形象,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中国。2010年初,李长春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提高国际传播能力”。有关部门在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日报》和中国网等六大中央级外宣媒体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已有的媒体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对内容进行全方位更新,同时还开办了一些新的媒体平台。2009年5月,中宣部和教育部在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设立国际新闻传播硕士培养基地,为六大中央级外宣媒体培养从事国际新闻报道和中国新闻对外报道的高级专门人才。除了对于国际新闻方面人才的培养、中国媒体国际化(双语报道等)等方面的努力之外,近年来中国在对外文化传播方面做出的努力也不可小视。截至2013年9月,全球已建立435所孔子学院和644个孔子课堂,共计1079所,分布在117个国家(地区),成为汉语教学推广与中国文化传播的全球品牌和平台。

(三)德国民众的清醒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国在对外宣传方面做出的努力,中德两国在各方面都有了更多的接触与交流,德国民众慢慢摆脱媒体这一途径,切身感受中国。最典型的事例即在2009年的10月20日,在德国电视二台“今日秀”报道法兰克福书展的专题中,记者歪曲翻译并编造解说词,用低级庸俗的手法嘲弄书展的中国工作人员,诋毁中国形象。事后该被侮辱的工作人员博客中表示,德国媒体的态度受到她周边认识的所有德国人的一致谴责,甚至她知道自己被戏弄了也是因为一位好心的德国律师告知并帮忙讨回公道的。从这件事情中可以看出,德国民众不是完全倾向德国媒体的,他们也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十八届三中全会期间,德国洪堡大学国际政治学者霍尔特曼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当前尽管问题重重,但中国的经济增长数字等指标都不错,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领导人拿出了背水一战的决心和姿态推动改革,这需要很大的勇气。这在西方国家不可想像,西方多数政治家更多追求短期效益”。他强调,考虑到中国的规模与复杂性,对制度以及制度的顺畅运行要求更高。随着中德交流的进一步加深,更多的德国人在理解中国国情、文化的基础上势必会使得其对中国有更客观的评价。德国媒体会愈发无法继续扭曲中国的形象,他们慢慢明白一些抹黑式的报道已经蒙蔽不了清醒的德国大众了,这样做只会造成媒体自身名誉的下降。这可以引导德国媒体以更客观的视角报道中国。

四、结语

尽管德国媒体对华报道仍存在较多的负面评价,其附带的主观意味仍旧非常浓厚,但随着中国自身的完善和德国民众正确的价值取向,德国媒体对中国扭曲、片面的报道只会越来越少。但我们不能松懈自己,中国软实力与硬实力不对称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面对现状,中国驻德大使吴红波曾建言,把本国的事情办好的同时,学会利用“外力”和“外脑”,利用外国人的经验和方式打造中国品牌。我们必须看到,中国在提升国际形象的路上还有很长一段要走。唯有不断地努力,成就一个均衡发展的强国,把握对外传播的话语权,才能更好地提升中国国际形象。

[1]张昆.国家形象传播[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方祥生.德国学者评析德媒体对中国的报道[N].光明日报,2010-08-16.

[3]陈正.德国媒体2012年涉华报道新特点——以德国《明镜》为例[J].对外传播,2012(12).

[4]柴野.德国媒体认为中国跨入改革开放新阶段[N].光明日报,2013-11-11.

[5]刘笑盈.国际新闻学:本体、方法和功能[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

[6]司景新.对西方新闻价值理论的考察与思索[J].新闻大学,2001(2).

[7]陈建云.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西方新闻理念的根本区别[J].社会主义研究,2011(3).

[8]刘继南、何辉等.中国形象——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现状与对策[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9]周海霞.经济危机时期德国媒体中的动态中国——以2009—2010年涉华报道为例[J].德国研究,2011(1).

[10]世界瞩目中国反腐行动 美媒称扩大到石油产业[N].环球时报, 2013-08-29.

[11]朱永昶.中国国家形象传播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12]史安斌.论我国对外传播事业的“短板”与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新闻界,2012(14).

[13]世界解读三中全会公报 感叹中国改革决心[N].环球时报,2013-11-13.

猜你喜欢

德国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德国调解制度
德国绿色增长何以持续
在德国喝啤酒
到德国看短寿展
升温中的德国充电市场
德国弃煤的烦恼
禁售燃油车,德国做好准备了吗
“梦梦”“娇庆”德国行
德国市场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