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存在主义视域下的毛姆小说中人性恶的逃离

2014-08-15何黎黎

关键词:毛姆人性作家

何黎黎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管理学院,重庆 401120)

存在主义认为恶是绝对存在的,它是同善对立出现的。这个世界必然存在着恶,它是不可能被任何事物改变的,它是对善的必要陪衬。生活的每一分钟对我们来说都是不可能还原的,因此恶是不可能得到补救的。萨特认为人性中的恶是不道德的,而且因为人性中的恶造成敌意、反抗和相应的恶。萨特指出:“善就是有利于人的自由的东西,给与实现了自由的对象以充分的价值。恶就是有害于人的自由的东西,就是把人看成是不自由的。”[1]既然人性的恶阻碍了人的自由,是人追求自由的绊脚石,那么我们就应该摒弃人性里恶的一面。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和文明的日益进步,尤其是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渐转变对传统文学中的“人”的看法,开始用生命本体的研究方式去表现“人”,因此作品中更多地投入了对人性的关注。人们更强烈地认识到人类不是上帝创造出来的,而是有血有肉的鲜活生命体。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爆发,人性逐渐在精神荒原中扭曲、异化。人性中的真、善、美在战争的摧残和社会环境的压抑下逐渐消失,人的动物性和人性里的恶暴露无遗。现代精神分析学转变了传统的人性观,定义人是一半天使和一半魔鬼的生物组成。不论人类文明发展到什么程度,人始终具有社会性和动物性两面,人性里的趋恶性是始终存在的。

处在社会转型期的毛姆作品中也更多地关注人性的弱点和人的趋恶性,不仅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幅宏伟的社会画卷,而且在讲故事的同时为人们揭露了一张张人性丑恶的嘴脸。而自身有着生理缺陷以及父母早亡的毛姆更能透彻地领悟复杂的人性和黑暗的现实社会。同时毛姆学医的经历使人性如同剥去外衣的透明人赤裸裸地暴露在毛姆的眼前,人性的罪恶让毛姆更体会到了世态的炎凉。“我在伦敦一家大医院里受过有益的训练,那家医院教给我的东西使我终身难忘,所以终身感激不尽。在那里我看到了赤裸裸的人性。”[2]毛姆的作品里渗透了对真实、复杂的人性的揭示,对人性丑陋的一面进行尖锐的讽刺和批判。毛姆不同于其他的批判家,他没有充当一个道德家的角色,而是以“无所偏袒的观察者”来观察生活,揭露人性。他把讽刺寓意于他幽默的语言和故事情节里,让人在忍俊不禁后对人性的丑陋嗤之以鼻。文明社会助长了人的恶性,欲望暴露了人性的弱点和趋恶性,正是通过对人性恶的无情揭露与批判,才让我们更进一步地理解毛姆作品中主人公渴望逃离人群,逃离社会的原因,才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主人公逃离恶,追寻美的崇高精神境界。

毛姆的小说充分揭示了人性的卑劣与丑陋。

《蒙德拉哥勋爵》里饶有成就的蒙德拉哥却有着很大的缺点:“他是个极端势力的小人……重视自己的地位就象暴发户重视自己的金钱一样。他从不放过任何一次炫耀自己出身的机会……对那些他认为比自己低一等的人,他就表现得冷冰冰的……他极端自私自利;为他效劳的事,他一律看成是由于他的地位和才智而理应得到的权力……在党内,他也不得人心,因为他专横跋扈,不讲礼貌。”[3]这样一个优缺点分明的贵族却患上了严重的心理疾病。他每天晚上都梦见格里菲思与他暗中作对,梦醒后又仿佛觉得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与自己梦里的事情吻合。小说巧妙地设计了奥德林这位心理医生的角色,在他的询问和引导下,蒙德拉哥倾述了自己做的每一个噩梦以及他心里对外界难以启齿的秘密,暴露出他自私、虚伪、残忍的本性。

原来他一直与工党议员格里菲思政见不和。蒙德拉哥看不起从工人阶级中培养出来的出身贫寒的格里菲思,想尽一切卑劣手段搞垮了格里菲思,并让他在政途上永远不能翻身。口口声声宣扬与女人毫无瓜葛的蒙德拉哥过着与妻子长期分居的生活,却梦见自己公开在酒吧里和一位妓女调情。他还梦见自己在严肃的外交场合为了表达对格里菲思的鄙视竟唱起了流行歌曲。这些梦境正是蒙德拉哥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不惜代价攻击别人后内心的恐惧和不安引起的自我折磨。毛姆借这些梦境讽刺了贵族政治生活的无聊和空洞,讽刺了政客们道貌岸然的丑陋嘴脸和伪善的卑劣人性,使他们原形毕露。最后蒙德拉哥在仇恨的强大力量下杀死了格里菲思,自己也卧轨自杀。

《午餐》以幽默、诙谐的风格将毛姆对人性的弱点嘲讽得活灵活现。当年,一位贫困的青年作家经不住一位女读者的奉承,竟答应了这位女读者提出邀请她去一家收费昂贵的餐厅吃午餐的请求。虽然明知这顿午餐花费会让他在经济上更加拮据,但他却不知道怎样拒绝一个女人,因此死撑面子邀请了这位女读者共进午餐。吃饭的时候这个女人故作姿态地宣称自己中午从来都只吃一道菜,但令人忍俊不禁的是这位女人在数次回答“不,我中午只吃一道菜。除非你们有……”[3]这种类似的话之后,她吃下了一道又一道菜。这些套用的回答方式也成了她吃下一道道菜的借口,来伪装她“只吃一道菜”的原则。她边吃边喝,还装作一副青年作家硬要她吃而不好意思拒绝的样子。更荒唐的是在青年作家为自己点了一份羊排后,那位女人竟责备他“我不知道你在吃完像肉排这类油腻的东西以后还怎么能工作。我可不能叫我的胃负担过重”[3]。吃完后还告诫青年作家一定要学她那样中午千万只吃一道菜才有利于身体健康,这顿饭花光了作家一个月的生活费,而多年后青年作家与这位女人再见面的时候,女人的体重达到了三百磅。

作者在冷嘲热讽中把一个虚伪、贪婪的女食客和一位死要面子活受罪的青年作家刻画得淋漓尽致,表达了作者对这种“恶”憎恨的立场。同时,毛姆也批判了青年作家过分软弱和纵容的弱点。在退让与逼近两种态度中完成了对人物性格的精彩刻画。

《万事通》则通过刻画一个低级庸俗但有血有肉的商人形象,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我”在从旧金山去日本的船上恰好与英国商人柯拉达同舱。同船的人都很讨厌柯拉达,因为他无所不在、不识高低、夸夸其谈、自以为是、死皮赖脸、无所不知,所以大家都叫他“万事通”。作品围绕柯拉达与美国驻日本神户领事界工作的兰塞先生就一条珍珠项链的真假打赌展开情节,把人物推到矛盾的风口浪尖上来批判人性的善与恶。柯拉达认定兰塞太太脖子上的珍珠项链价值不菲,并估价肯定上万美元,而兰塞先生却一口咬定他太太的项链是廉价货,并与柯拉达以一百美元打赌,目的是为了嘲弄“万事通“先生。当柯拉达用放大镜鉴别出项链的确是昂贵的真货时,兰塞太太眼神里发出了绝望的哀求。柯拉达立即明白如果他说出真相,兰塞太太就会名誉扫地。在激烈的矛盾斗争后,“万事通”展示了他善良的一面。他承认自己看错了,遭到了众人的奚落,却成全了兰塞太太的名誉,也满足了兰塞先生对他的挖苦和戏弄。第二天,柯拉达输掉的一百美元又被悄悄地送了回来。

“万事通”说出了他这样做的理由:“我要是有一个年轻貌美的小媳妇,才不自己呆在神户,让她到纽约去住一年呢。”[3]这句回答让“我”不再讨厌他了。作者成功塑造了“万事通”这个有血有肉的商人形象,虽然他有着俗不可耐的商人本性,但在关键时刻却显示了他人性中的另一面。同时,作者也讽刺了兰塞先生这种上层人物死要面子,以捉弄别人为乐的卑鄙嘴脸。

《珍珠项链》也是围绕一条项链发生的故事。作为一名家庭教师的鲁宾逊小姐,她贫穷、卑微的社会地位是被上流社会人们所鄙视的,所以在饭局上当伯爵先生识别出她脖子上的珍珠项链价值昂贵时,在场的所有人都对她嗤之以鼻,因为他们根本不相信她买得起这种奢侈品。鲁宾逊小姐说她的项链只花了十五先令,此时正巧珠宝店里的人来找她,在场的人议论着:“要真的查出她是个罪恶昭彰的贼,而且是国际盗窃集团的一个有名的成员的话,那人们才觉得过瘾呢!”[3]这句话尖锐地讽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观,下层人的道德品质在他们眼里永远都是拙劣的,他们潜意识里就认定她是个盗贼。原来珠宝店把别人拿去店里维修的一条昂贵项链和鲁宾逊小姐拿去修理的那条十五先令的项链混淆了,误把昂贵的那条给了鲁宾逊小姐。鲁宾逊小姐得到了三百磅的赔偿,立即辞退了家教的工作,过了一把贵妇人的瘾,还傍上了阔佬过上了富足的生活。而那些议论她的人们不愿意看到她过上上流的生活,因为她永远属于低贱的下层人民,永远不可能跟他们这群高贵的上流社会的人平起平坐。而他们设想了一个符合情理的结局:鲁宾逊小姐跟一个身患残疾的贫穷青年结婚,她用三百磅买了一套房子,婚后他们过着既可怜又甜蜜的生活。他们想看到的是鲁宾逊小姐永远过着贫困可怜的下层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这种卑劣人性的憎恶与反感。

《蚂蚁与蚱蜢》以一则寓言故事开头,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生活的规则:“在我们这个不太完美的世界上勤勉总是得到奖赏,而游手好闲才受到惩罚。”[3]而作者其后却以一对兄弟的故事证明了实际生活中这种规则是可以颠倒的。哥哥乔治与弟弟汤姆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哥哥正直勤恳,对工作、家庭尽职尽责,品格端正,是个地道的老实人;弟弟生性不受管束,挥霍无度,到处欠债,甚至还伙同别人花言巧语讹诈哥哥的钱。但结局弟弟同一个富婆订了婚,富婆死后把所有的遗产都给了汤姆,而哥哥依然在勤劳的生活中换得微薄的收入。

哥哥具有的品质代表着社会中“善”的一面,弟弟具有的恶习代表着社会中“恶”的一面,讽刺的却是恶人得到了实惠,好人却落得可悲的下场。这种常理颠倒的结局让读者看到了那个善恶颠倒、是非混淆的病态社会。

《月亮和六便士》里思特里克兰德太太请求“我”去巴黎寻找她离家出走的丈夫时,在“我”面前准备了大量的手帕准备把所有不幸表演给“我”看,这种表现使“我”疑惑她是否是因为真心爱她的丈夫,还是怕别人议论是非,自己的虚荣心受损。后来当她知道丈夫是因为寻找理想而离开她时,她对丈夫无情地诅咒,诅咒自己的丈夫死于饥寒交迫,死得浑身腐烂,对丈夫的感情也在诅咒中一同消失。一个在我看来表面温柔可爱的女人,内心却燃烧着强烈的报复心。“当时我还同今天不一样,总认为人的性格是单纯统一的……今天我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了:卑鄙与伟大、恶毒与善良、仇恨与热爱是可以互不排斥地并存在同一颗心里的。”[4]思特里克兰德太太编造了丈夫是与一个女人私奔的谎言,利用外界的同情心为她赚得了不少的荣誉和地位。她炫耀自己的荣耀,心里巴不得丈夫快点死,甚至还想慷慨地帮助她可怜的丈夫。“有人说灾难不幸可以使人性高贵,这句话并不对;叫人做出高尚行动的有时候反而是幸福得意,灾难不幸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使人们变得心胸狭小、报复心更强。”[4]思特里克兰德太太这种狭隘、自私、冷酷的性格与她丈夫追寻尽善尽美的崇高境界相比,更突出了思特里克兰德的伟大,更让读者理解了他弃妻出走的原因。

《寻欢作乐》中作者诙谐地讽刺了一位没什么才能,靠着阿谀奉承、见风使舵的手段很快在文化界崛起的一位世俗文人罗伊。他趋炎附势,一切都以利益为判断标准。每位作家在被罗伊极力奉承后对他的作品不得不给予一致赞扬,就连批评过他作品的作家,罗伊也总是会邀请他们吃饭,酒足饭饱之后,对罗伊批评的话也一起咽下了肚里。取得巨大成就的罗伊保持着谦逊的态度,使得同时代的作家都认为他是不可能攀登到对他们形成障碍的高度,所以大家自然乐意帮他一把。他真心实意地结交对他有帮助的文化界的成功名人,而当他们失败后罗伊也会真心实意地将他们抛弃。他会把其他所有作家的情况在演讲上讲给读者们,使读者觉得没有必要再去买这些已经了解了的作家的作品而全都争相购买他的作品。年满五十的他都还是单身汉,因为在文化界带着妻子参加活动会阻碍自己事业的发展,所以他以曾经经历过痛苦的恋爱为借口,可以不伤和气地拒绝了女士们的追求。“虚伪是一个所能寻求的最困难和最使人精神紧张的一种恶习;它需要永不间断的警觉和精神的高度集中。”[5]

而年轻时因为出身低贱和内容平民化而被歧视的作家德里费尔德,巴顿夫人凭借她在文学界的显著地位,利用一切人脉关系和手段捧红了这位可以给她带来商机的作家。长寿成了德里费尔德晚年成名的最大原因,因为这种老作家不可能对年轻作家构成威胁,吹捧老作家的作品还可以拆自己真正对手的台。作者讽刺了那些自诩为道德楷模,靠着社交在文坛呼风唤雨的文人墨客,而被吹捧的巨匠不过是受人利用的棋子而已。这种光怪陆离的现象是英国文坛的一大悲哀。

《刀锋》里伊莎贝尔的舅舅艾略特是毛姆笔下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他一生都在为能够在上流社会立足而忙于交际。他靠向达官显贵推销形迹可疑的古董名画而暴发;靠与名门贵族攀上关系过足了一把贵族瘾;靠精美宴会、体面排场搞好与教会的关系;借梵蒂冈的智慧躲过了美国股市崩盘的危险而大赚了一笔。

正是因为艾略特是个极端势力的人,所以他反对拉里和伊莎贝尔的婚姻,他看不起拉里的无所作为。他一直乐观地坚信自己是欧洲上流社会不可缺少的一份子,死后也将在天上的上流社会中走动。所以在他晚年时会因为没有收到邀请他去参加宴会的帖子而泪流满面,会在被年轻人冒犯后痛斥对方是个卑鄙的势利小人,而他尽然对自己的势利一无所知。作者让我们在忍俊不禁的同时也看到了他的可悲之处。

其次,毛姆还揭示了人性的残忍与扭曲。

《舞男舞女》为读者展示了一幅资本主义社会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与上流社会空虚堕落生活的画面。靠给上流社会饱食终日的人们伴舞为生的一对舞男舞女夫妻,因为上流社会的人看腻他们伴舞的表演,有一次他们参加了一次马拉松舞会,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地跳舞,直到妻子斯特拉晕过去。他们就靠这样玩命的方式换得微波的收入维持生计。直到有一天丈夫科特曼想出了一个妙计,就是让妻子表演从六十英尺的高台跳入燃着熊熊烈火的五英尺的水里。这样高风险的表演却不出所料地赢得了上流社会人们的喜爱,并使他们成了大红人。作者刻画了一群空虚的上流社会人们在酒吧里纸醉金迷,寻欢作乐的丑态。他们渴望寻找刺激的玩乐项目来填补他们空虚堕落的生活。只要能满足他们的刺激,花再多的钱他们也愿意来观赏,不惜拿社会底层人民的命作为赌博的砝码。“没有危险,就没有意思了……要不是她在拿性命冒险,这玩意儿就是当今最大的骗局了。”[3]看客们来观赏的目的就是想看到斯特拉摔死的那一天,他们寻求刺激的目的就达到了。而酒吧老板在乎的也只是斯特拉给他带来的经济价值,是死是活与他无关。

斯特拉曾想放弃这种冒险的生活,但放弃就意味着他们要回到过去那种饥寒交迫的生活。残酷的社会给他们套上了沉重的枷锁,被悲惨命运束缚的他们只能选择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作者通过两种社会阶层人们的生活,无情地抨击了人们腐朽的变态心理,把下层人民的姓名鄙薄地如同一张纸一样,表达了作者对贫苦大众的同情与怜悯。

《路易丝》里路易丝说自己从小患上了心脏病,身体虚弱。她先后嫁的两位男人都为了照顾路易丝而放弃了自己的事业与生活的全部快乐。因为但凡遇到夫妻之间有分歧的时候,路易丝总是以心脏病发作为借口迫使丈夫让步。所以两个丈夫都对她百依百顺,最后都被她的自私折磨而死。两个男人的牺牲不但没有唤回她的良知,她甚至连女儿的幸福都不放过,以心脏病为借口阻止女儿的婚姻。路易丝就是这样用身体孱弱为借口,利用亲人对她的爱为她牺牲和付出,只要不按照她的意愿做事,她就以发病来要挟。她在折磨别人的同时还口口声声说自己并不忍心看到别人为她受苦。

最后“我”这个旁观者一语道破天机,揭露了路易丝虚伪、冷酷的本质:“我认为二十五年来你设了个大骗局。我认为你是我所知道的最自私、最乖戾的女人。”[3]最终路易丝在女儿举行婚礼的早上心脏病发作而死,她是被女儿对她不顺从的行为气死的。对于这个女人的死作者没有一丝同情,她魔鬼般的性格实际体现了人性中的占有欲和控制欲。同时作者还批判了男人的纵容与软弱,路易丝的丈夫们为她放弃了生活的主动权,让一个女人控制了一切,这是毛姆鄙视的懦弱行为。

毛姆的小说还无情揭露了宗教、教育、贫困、社会风尚对人性的压抑和禁锢。[6]

《宝贝》刻画了一个被冷酷社会异化的女佣人普利察和一个自私自利的男主人哈伦格尔。哈伦格尔明哲保身的中庸之道使他成为了一个幸福的人,因为他绝不会干出有损于自己利益的行为。所以他宁愿与妻子分居而不离婚,因为离婚会给在政府部门任职的他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哈伦格尔不仅事业得意,生活富足,更重要的是他挑选到了一个令他十分满意的女仆。她对各种场合各种人物应付自如,对男主人的行动日程了若指掌,对客人的口味爱好掌握得恰到好处……。就是这样一个能干得几近完美的仆人,作者在对她赞美的同时也流露出相反的态度,“四年中她就没主动谈过一句自己的事。她简直象一架机器”[3]。毛姆大部分篇幅都在表现这个女人的机器性:顺从、冷漠、严肃、一丝不苟。因此她成了男主人来之不易的“宝贝”,她百依百顺的机器性不但不会给主人添乱,还使主人免去了很多后顾之忧。当她与男主人在某个夜晚稀里糊涂地发生了关系后,第二天她丝毫没有不平静的举动,仍然与男主人保持着严肃的主仆关系,完全当没有任何事情发生过。原本怕此事会损害自己利益的男主人立即改变了准备辞退普利察的决定。

普利察的冷漠和机器性叫人毛骨悚然,然而真正罪恶的元凶是她的男主人,是他制造出一种机器化的制度,希望自己的仆人必须按照这种规范做事。作者屡次强调男主人是个幸福的人,实质是谴责他的罪恶,是他异化了普利察。当自己打破了这种规范时还想推卸责任,而普利察还要鼓起勇气照常像机器一样冷酷地工作,因此她是人性冷酷社会的牺牲品。

《人性的枷锁》是呼唤人性自由最全面、最彻底的宣言,主人公用其一生的经历向我们揭示了生活中压抑人性的枷锁及其寻找打破枷锁的心路历程。人们对菲利普残疾的鄙夷和捉弄,使他从小就蒙上了自卑和孤独的阴影。他的跛脚象征着人的原伤,是人的天生弱点的具象化。人们可以打破上帝的禁锢,却在精神上自己给自己套上了冰冷的枷锁。他甚至把自己塞到别人的躯体里去,想象着他是别人的话生活该是多么幸福。他的心理阴影一直影响着他对爱情、友情的方方面面。作者让他在后来的人生经历中体验了一系列不同性格的人物:有力图献身艺术,却没有绘画天赋的穷学生范妮·普赖斯,她落得山穷水尽,弹尽粮绝的惨状,最后含恨自尽;有靠给穷学生授课贫病交迫的迪克罗,他年轻时为“自由”而浴血疆场,晚年却对人类失去了任何希望,只求从死亡中解脱自己;有贪图虚荣、爱慕金钱的女招待米尔德丽德,她把爱情看作衣食来源的手段,结果不但失去了真心爱她的人还被别人玩弄抛弃,最后沦为妓女;有悲叹看穿尘世、生不逢时的落魄文人克朗肖,他靠吟诗作文,翻译庸俗小说为生,一生贫困潦倒,最后病死贫民窟。在菲利普行医期间,他也看到了社会各种场面里人性的表现:母亲对子女的爱;男人对女人的情爱;一筹莫展的妻子们和可怜的孩子们;男男女女都酗酒。他还目睹了穷人阶级被金钱束缚下的悲惨生活,所以菲利普意识到自己的不幸只是社会大悲剧中一支小小的插曲。

[1](法)让—保尔·萨特.萨特思想小品[M].黄忠晶,黄巍编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2](美)特德·摩根:人世的挑剔者—毛姆转[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3](英)毛姆.毛姆短篇小说集[M].冯亦代等译.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

[4](英)毛姆.月亮和六便士[M].傅惟慈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5](英)毛姆.寻欢作乐[M].叶尊译.江苏:译林出版社,2006.

[6]王燕.论毛姆中短篇小说的创作特色[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3,(2).

猜你喜欢

毛姆人性作家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四百法郎买一个苹果
丑角的原型
功能与人性
我的毛姆叔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