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研究生教学改革新思考——课程设置模块化与开放式教学创新
2014-08-15柯佳敏
柯佳敏
(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公民道德与社会建设研究中心、重庆师范大学政治学院,重庆400047)
研究生教育作为学历教育中的最高层次,是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渠道。我国自实施研究生教育以来,取得了巨大成就,步入了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研究生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已具有研究生培养资格的近800所高校中,地方高校占53.1%左右,毕业研究生数占45%。[1]然而,大多数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路径由于缺乏办学特色等因素,导致学生相对缺乏有竞争力的专长或技能,社会对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的认同度不高,就业压力大。从公布的教育部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排名也可窥见一斑:“985”高校排列第一位,高职排在第二位,“211”学校排位第三,地方普通高校排尾。笔者以为,地方高校研究生的培养应动态地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需求相结合,在明确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改革目标导向的基础上,从探索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创新入手,在推进地方高校研究生教学改革中引入模块化理念,走差异化、特色化、多样化的研究生培养之路。
一、培养“三型”人才:地方高校研究生教学改革目标导向
相对于部属高校,地方高校有自身的特点。明确研究生教学改革的目标导向,可以更理性地分析判断改革的方向和重点。
众所周知,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各行各业,尤其是企业对较高层次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质量要求提高,需求量也大幅增加,由政府主导的高等学校,通识教育向专业教育大规模转型的改革大幕即将开启。除少部分高校继续保持精英化教育的学术路线外,大部分高校将需要更多地承担高级技能型人才的产出功能。高校研究生的就业选择将更多地走向社会实践领域,并大多为应用型甚至事务型的岗位,学术型岗位的比例会逐年下降。因此,地方高校研究生的培养应动态地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需求相结合,着力于“三型”人才的培养。一是知识复合型。学科交叉是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要地,是教育创新、科研创新可能的突破口。[2]地方高校研究生就业领域不断拓宽,流动性也不断加大,培养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多方面知识是研究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前提保障。二是技能应用型。随着国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领域对外开放度和融合度大幅提升,社会各领域迫切需要研究生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能够迅速适应各类专业工作。为此,地方高校在研究生培养中应将实务操作技能作为重点内容之一。三是思维创新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的目标。今天,社会各领域都将创新作为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已成为当代研究生的必备素质。应用型人才同样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具备善于营造创新环境和综合运用创新方法的能力。
二、课程设置模块化:地方研究生教学改革的有益探索
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要素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属核心环节,是其他环节的基础,也是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创新的重点。目前,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课程设置方面尤为突出:一是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知识面狭窄,课程体系局限于特定学科范围之内,缺乏对社会实践中大量具有复合性知识和交叉学科知识技能应用的有效回应;二是课程内容的设计缺乏层级性,前沿性知识在研究生专业课程中所占比重不高,课程设置偏重搭建理论知识框架,缺少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三是课程设置一定程度上受师资力量所限,并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对地方教育资源整合度不够。这些问题的存在正是导致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难以符合市场人才需求的主要原因。课程设置模块化,将不失为地方研究生课程改革操作层面的一种大胆突破和有益探索。
(一)课程设置模块化对推进地方研究生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
“模块”一词源自英文Module,主要含义有两层:一是指标准尺寸的建筑部件,家具部件;二是指计算机或计算机程序的模件、组件。“模块化一般指使用模块化的概念对产品或系统进行规化或组织。”[3]即主要指将所要设计的最终项目进行功能化分区,每一模块单独进行设计,再将各功能模块组合以实现整体项目功能。实质上,“模块化首先是一种思维方法,是一种用来分析、解决复杂问题的有效方法。用模块化思维方法可以使问题变得思路清析,使问题得以简化、易于处理。”“从对模块化概念的由来及发展的回顾和分析来看”,当其“在某一技术领域得到全面应用的时候,往往会在该领域引起革命性的变革”[4]。事实上,作为高技术时代技术开发、设计思维的一种先进方法或理念,它最初出现于以计算机与通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领域,并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4]采用模块化结构的计算机软件、硬件不仅大大缩短了软、硬件产品的开发周期,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能灵活地实现多功能需求。此后,模块化理念被广泛应用于其他技术领域。[5]如今,模块化被赋予了更丰富的经济学和管理学意义,并不断向包括教育领域在内的其他研究和应用领域渗透。其中课程模块化在中外职业教育领域已得到重视和应用,这也为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提供了借鉴的基础。
所谓课程设置模块化,就是运用系统模块化设计原理,以课程教育和管理功能分析为基础,建立分层级的课程模块管理系统,分别将内在逻辑联系紧密、学习方式要求和教学目标相近的教学内容,整合成相对完整独立的课程模块,构建各学科课程模块库,由学习主体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按培养计划选择确定课程模块,组合形成个性化课程体系。换言之,即将原来课程内容的交叉型板块结构改变为标准化的模块化结构,使课程整体得到优化,并根据通用课程模块和专用课程模块的结构性要求,将满足学习者需要的课程内容编制成若干个独立模块。这样,学习者既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和基础对教学模块内容进行选择,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条件掌握学习进度,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个性化学习,保证每学完一个模块就可以获得相关的知识、能力或技能。从现代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进程看,学生越来越成为教育的主体。[6]课程模块化思想的运用对促进地方高校研究生教学改革极具现实意义。其一,契合研究生课程价值新取向,“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得到充分体现;其二,可克服地方高校研究生教学中的不足,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自主权得以充分展现,优势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并利用;其三,有利于提高研究生人才培养的主动性和实用性,实现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市场人才需求互动。
(二)地方高校研究生课程设置模块化的具体要求
总体而言,应针对地方不同院校、不同专业所具备的课程教学优势条件,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特定职业领域对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为依据,来进行具有专业特色的研究生课程模块化设计。在课程设置上,除必修课突出应用基础理论,体现前沿性和交叉综合性外,还要通过选修课完善和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技能。同时,重视与实践环节的衔接,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技能。
1.遵循“四性”原则
第一,课程选择的主体性。课程是为学习者而设置,因而其模块的设计必须体现人本主义的思想,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基本原则。将模块化理论与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相融合,尊重学生在课程体系选择安排上的自主权,立足培养其创新素质,拓展创造性学习空间,给研究生自主选课和自主学习留足空间。
第二,课程供应的多样性。即根据学生知识、能力结构的建构需要,尽可能多地设置使课程体系能涵盖本专业及相关研究方向系统和前沿知识的课程模块。其主要内容应包括四要素:一是本学科领域较全面、系统及综合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方法,二是本学科领域较新的知识、理论和近期的研究成果,三是适应学科交叉、学习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方法,四是本专业研究生阶段必须学习的课程。同时,在选课方式上也要提供较先进、方便的选课条件。这样才能赋予各专业研究生充分自主的选择机会,满足其学习志趣与个体发展需求,激发研究探索的积极性。
第三,知识结构的系统性。研究生培养是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因此,在考虑课程板块丰富多样性的同时,必须重视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并从其入手科学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合理建构不同课程模块及其之间的知识联系,做到既符合国家对研究生规定的标准,又适应地方社会发展需求,保证其能够指导学生有效实施自己所制定的学习与发展计划,系统地掌握某专业领域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技能及相关拓展知识。
第四,课程模块的回应性。地方高校要实现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技能型、创新型之“三型”人才目标,其设计的研究生课程模块库应该是动态开放的,具有回应社会要求的功能。就是说,学校对拟设置和已设置的课程模块都应强化课程管理,必须不断地展开调查研究,了解专业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最新动态,以及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状态;必须更新课程体系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发前瞻性课程模块,及时回应社会需求,适应变化。
2.科学设计各专业研究生课程模块体系
现实中,高校研究生课程教学一般划分为学位课和非学位课两大部分,学位课占30学分左右,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等;非学位课占10学分左右,包括专业选修课程、公共选修课程等。此外,对于非本专业的本科学生,还有补修本专业本科主干课程(不计学分)的要求。也有学校直接将研究生课程划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大类。无论那种划分,在对研究生课程设置模块化进行具体设计时,都首先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在学分结构上进行调整,并做好“两减少两增加”,即适当减少必修课程学分和各单门课程学分,适当增加选修课程学分和总的课程数量;二是对课程学习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提高课程涵盖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在此基础上,做好以下方面工作。
第一,分级构建课程设置模块化体系。即打破传统的课程分类方式,将地方高校研究生课程划分为三个层级的模块体系:一级模块,即按课程性质具体划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公共选修课程和拓展课程等课程管理模块;二级模块,即综合考虑社会需求及相应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等因素,按课程学科将一级模块内课程进行分解与重构,形成合理数量的一级学科大类下的各门课程模块;三级模块,即在二级课程模块内划分为相对完整独立的知识单元模块,该知识单元的课程模块分为两类:一类是在二级学科下设置的专业课程模块,另一类是以专题讲座、问题研讨为主的选修课程模块。
第二,注重模块化课程设计的衔接性。在进行研究生课程模块化设计时,要注意课程模块间的衔接,尽可能使每个模块既是独立、完整的教学和评价单位,又保持与其它模块间的横向联系,以共同组合成能体现更大目标的模块课程。即课程模块的设计与开发要以教学分析和课程分析为基础,充分考虑到课程体系与结构在衔接课程模块中的重要性。当然,课程衔接不只是教学内容的过渡衔接,更应以一种开放的、动态的课程理念来审视课程衔接,立足学生的能动性培养,使课程衔接具备合理的层次性、良好的过渡性与连贯性。
第三,做好知识单元模块设计。根据各专业及具体研究方向研究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打破学科及专业的界限壁垒,采用MES“积木组合式”,将同一体系内关联密切的各知识单元模块,科学地组合成一门涵盖更广泛主题的课程模块,供学生制定课程学习计划时选择。在设计知识单元模块时,注重前沿知识、交叉学科知识、实践知识等内容的合理组合,并及时动态地调整知识单元模块组合结构和更新知识单元模块内容,使课程教学模块化的针对性、综合性、灵活性和开放性等特色凸显出来。
第四,建立研究生课程学习计划制定辅助系统,保障学生学习自由。学习自由的保障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必要前提。这种自由是指学生在导师正确方法的引导下,在专业学习上有探讨、怀疑、不赞同和向权威提出批评的自由,有选择专业、课程、教师和教学方式的自由,在教育管理上有参与评议的自由。课程学习计划是研究生个性化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个人课程学习计划,学校应建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课程学习计划制定与引导系统,提示可供选择的各门课程模块及学分情况。学生在导师指导下科学地制定个人的课程学习计划,根据自已的兴趣、特长和实际条件,自主地选择专业方向、学习课程和学习方式。
3.必须灵活确定课程考核方式
依据模块化理念进行设计的课程模块,为学生课程学习计划的确定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性,但同一课程可能会出现多个教师共同完成教学的情况,这就必然涉及到课程考核方式如何确定的问题。实践中,除了需要强化考核内容的针对性和实务性,如增强科研技能、实用技能、实务知识等内容,做到课堂学习与学生自学结合,基础理论知识与岗位实用知识兼顾,还必须对相应的课程考核方式作出调整,以适应课程设置模块化改革的新变化,重视对考核方式综合性尤其是灵活性的强化。如在考核的时段上、形式上,可以对课程知识单元模块分别进行考核,然后就学科课程模块进行课程考核,按一定比例计算本门课程总成绩;并且多注重形成性考核,如可采取课堂讨论发言、课程研究论文、学生主题发言、开(闭)卷考试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对课程学习效果进行综合性测试。
三、开放式教学创新:课程设置模块化有效实施的最佳选择
地方高校研究生课程设置模块化设计要达到其预定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建立一套与课程模块相配套的新型教学方式及相应平台,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基础性保障,开放式教学创新是为最佳选择。
由于“开放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角,讲究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因此,开放教学符合全球信息化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符合创新人才和素质人才培养的教育方向”[7]。所谓开放式教学创新,是指通过开放教学的方式,建立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师生互动为基础的开放性教学平台。这一平台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特征,是一个能真实地不断增强学生的专业素养,提升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能力的教学课堂。这样的课堂将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概念界域限制,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教学过程的互动性、教学内容的实务性与教学方法的实效性,整体提高研究生教学实践效果。
(一)开放式教学创新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第一,实现教学方法自由化。开放式教学强调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培养为本,以职业导向为本,把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构建为一个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因此,这里所言的教学方法自由化,并非老师随意而为,而是指在这种开放的课堂上,可依据不同课程模块灵活自由地采用引导式、探究式、情景式、讨论式、答辩式等教学方式,以及综合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提高学生课程模块、拓展自习、查阅文献、分析研究等各方面学习能力。发达国家一些先进的研究生教学经验,如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模式下的情景性教学法、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下的“课堂讨论模型”和“开放课堂模型”,以及LPC教学方式(即讲授(Lecture)、团队学术研讨(Presentation)、教师点评(Comments)三结合的教学方式)[8],及现在已成为国际上非常流行的以问题为导向的PBL(Problem Baced Learning)教学方法(一种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9]等,都可以在课堂中充分借鉴运用。
第二,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化。开放式教学的有益探索需要以强大的教育资源库和教育资源信息网络为支撑,因此,教学资源的共享不可或缺:一是教学设施资源共享,二是教学信息资源共享,三是教学管理资源共享。今天,“美国所有的研究型大学都在积极实施跨学科的学习计划,并努力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哈佛、麻省理工、普林斯顿等大学通过建立跨学科研究中心来设置和发展跨学科的课程,允许学生跨专业、跨学科、跨学院进行学习,也可以跨学院甚至跨学校聘请教师。”[10]我国地方高校研究生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三型”人才,虽非主要培养研究型人才,但教学资源共享的做法确实是可供我们借鉴的先进经验。具体做法将在后面相关问题中讨论。
第三,实现教学和导师团队多元化。课程模块化以及开放式教学需要教学团队的多元化发展。一方面,倡导教学团队的多元化,大力培养和引进师资力量,针对课程模块和单元知识模块教学师资的需要,通过优化地方高校师资结构和资源配置,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院系教学团队。另一方面,倡导导师团队的多元化,充分利用本地区全社会各行各业的研究型和技能型专家学者资源,以地方高校导师资源为主,广泛吸纳部属高校、各类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科研机构、政府相关部门的专家参与组成导师团队。这样,既可解决研究生扩招和师资力量不足的矛盾,又可打破导师界限、年级界限和专业界限,分阶段、分领域、分重点协调配合,共同进行研究生课程学习指导。当然,无论是教学还是导师团队,都必须不断探索有利于学生学习创新的指导方式,除采取师生座谈会、专题研讨会、网络互动等外,还要积极创新出更多形式,使老师的指导更具有实时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开放式教学创新的资源保障
地方高校研究生教学改革引入模块化理念,走差异化、特色化、多样化的研究生培养之路,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充分整合地方研究生教育资源,彰显特色资源优势,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基础性保障,才能使其科学的理念得以应用到具体的研究生教学实践当中,发挥其应有的效益。事实上,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地方高校在研究生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自主权不断加大。这无疑为地方高校将研究生教学改革与地方的教育优势资源相结合,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开放教学路径,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概括地讲,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充分整合并利用地方各层次高等院校教学资源。一般来讲,部属院校教学资源比地方院校层次相对高一些,而地方院校在某些方面又往往比部属院校更有本土特色,甚至可能在特定研究领域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这样,地方院校之间、地方院校与部属院校之间,教育教学资源整合,取长补短,可以形成集约优势。就地方行政区域内各类型高校及其内部各院系的实际来讲,都既有各具优势的师资和设施,也都有大量课件资源、电子期刊图书数据资源、纸质图书期刊资源、学术报告等各种有助于研究生自学和拓展学习,进行专题深度研究的各种辅助资源。地方各高校要实现各层次高校教学资源共享,应积极探索研究生跨专业、跨院校选课,尝试建立学校院系间学分认可制度;开放校际间的教学设施和教学课程,采取租用教学场地和实验设施、代理授课、插班听课等多种方式,尝试构建统一的教学管理平台、信息平台和教学辅助系统平台。从而让学生能充分享受全面优质的教学资源,充分接触到各个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最新的教学成果。
第二,充分整合并利用地方产学研资源。从目前国内外出现的研究生培养典型模式来看,协作式对地方高校研究生教学改革具有借鉴意义。协作式是教学、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产物,主要是大学和社会工商、企业界联合培养研究生。其培养目标是应用型、开发型、管理型的高素质人才。[11]地方高校也应充分整合地方区域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资源,建立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制度,导师团队和教师团队都可吸纳企业科技人员,可将实践课程安排到企业实地作为单元知识模块。同样,地方政府在整合地方产学研资源方面也可发挥主导作用。在政府主导下,探索搭建起由地方各级政府、各类高校、各种企业、研究机构、社会服务机构等主体组成的研究生教学改革平台,真正打破课程教学上的单一主体框架。
第三,充分整合并利用地方科研特色优势资源。不同区域、不同地方在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会形成大量的地方性优势教育资源,包括在某些特定研究领域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或处领先水平的研究基地和研究团队,或具有本土特色优势的专业研究方向。应当充分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在研究生教学改革中注重特色化、差异化,使地方高校培养出的研究生具备专业特色方面的能力优势,在特定领域有较强的竞争力。
第四,充分整合并利用地方各级政府资源。模块化理念下研究生课程改革涉及地方区域内所有高校、科研院所、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涉及广度深度前所未有,由于各资源单位都是作为独立的单位个体存在,在组织体系、管理运行、经济核算、资源管理等各方面都有自身的系统,需要科学研究、合理设计,构建资源共享的系统平台,建立相应的体制机制,要有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和完善的运行机制的保障,必须要有作为第三方的政府部门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换言之,必须要有地方政府的认可与支持,有具体行政主管部门的大力推进,才可能实现既定的目标。因此,这就需要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提出详细可行的配套改革方案,加大行政助推力度,建立社会人才需求预测及信息反馈机制,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和科研基地,对地方高校研究生课程改革提供全方位支持和保障。
总之,地方高校研究生教学改革应以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求的“三型”人才为目标,引入模块化理念,走以地方高校研究生课程设置模块化与开放式教学为核心的差异化、特色化、多样化发展之路。同时,还要重视对地方教育资源与政府、社会资源的充分整合和利用,并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逐步对研究生培养模式构成要素的培养目标、入学形式和质量评价等各方面进行拓展和深化,开辟全面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创新路径。
[1]2010 年教育统计数据[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200/201201/129604.html.
[2]研究生教育:推动学科交叉培养复合型高端人才[EB/OL].人民网,http://edu.people.com.cn/GB/8216/217356/217605/14219970.html.
[3]侯亮,唐任仲.产品模块化设计理论、技术与应用研究进展[J].机械工程学报,2004,(1).
[4]俞琦.模块化理论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06:8.
[5]王宇.模块化理论与应用[J].民营科技,2011,(9).
[6]楼一峰.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块化设计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科教版)2006,(7);纪雄,王文娟.职业教育课程项目化、模块化教学运行机制研究(J).科学时代,2012,(7).
[7]黄洪旭,陈楠.开放教学的相关理论及教学方法[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8]黄玉祥,朱瑞祥.LPC教学法在市场营销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高等农业教育,2010,(5).
[9]黄育妆等.PBL教学模式的理论及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2).
[10]田联进.美国研究生教育制度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7:22.
[11]田晶.专业式与协作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及启示[J].湖南社会科学,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