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教师培养与US教育协同机制的建构
2014-08-15刘中黎
刘中黎
(重庆师范大学 文学院,重庆 401331)
对于基础教育而言,“卓越教师”可谓当代中小学教学一线最为急需的新型优秀教师,这是善于创造性解决各种教育教学难题,能够创新局面、且卓有成效地开展中小学各门学科教学的教师人才,他们在深层背景上具备了研究型教师、学者与专家型教师、学科特质鲜明突出的魅力型教师这三种基本素养。[1]这类教师的教学行为能够有效对接三方期望与需求,即:对接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的课程教学期望,对接我国中小学教学一线的实际,对接未来劳动力市场关于人才的卓越性需求。[2]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人才培养已经被摆到了一个极为基础而关键的战略地位。其中,建构基于卓越教师培养的US教育协同机制,就是我国高师院校探索基础教育新型优秀教师人才培养的一条重要经验。试阐述如下。
一、“US教育协同机制”建构的现实基础和历史使命
所谓“US教育协同机制”,是指在高师院校的强力主导下,大学与中小学之间、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教育发达程度不同的地区之间,为培养我国基础教育所急需的新型优秀教师而建立的协同联动机制。其中,U是英语单词university的首写字母,即university(大学)一词的缩写;S是英语单词school的第一个字母,即school(中小学)一词的缩写。
建构基于卓越教师培养的US教育协同机制具有深刻的现实基础。
1.近年来,国内高师院校对卓越教师培养有极高的热情,在理论与实践上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在某些局部问题上还存在一定的认识局限。比如,北京师范大学李琼老师等进行了“卓越教师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等科研项目[3],东北师范大学结合该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探索了卓越教师培养与课程设计[4],四川师范大学创办了“陶行知创新实验班”[5],盐城师范学院创办了“卓越教师培养实验班”[6]。这些研究与实践给高师院校指出了卓越教师的培养目标,但对于“卓越教师”与“优秀教师”的区别及联系、“卓越教师”的核心特质等重要问题,在认识上与国家的课程教学期望、以及中小学教学一线的实际需求还有差距。
2.国内高师院校在协同各方力量培养卓越教师方面获得了一些经验,但在凝聚各方力量,建立教育协同机制,形成合力,共同为我国中小学教学一线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端应用型教师人才上还做得不够,远没有形成比较稳定、成熟、高效的机制。
3.美国学者、获多项全美教学奖、被誉为美国最好老师之一的肯·贝恩博士通过多种渠道,总结了60多位来自不同学校、学科,教授不同对象,以及不同教龄和性别的优秀教师的经验,撰写了《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7]173该著虽关注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但对我国高师院校探索中小学卓越教师的培养也极具借鉴意义。
此外,建构基于卓越教师培养的US教育协同机制还负有重大的历史使命。
1.满足我国当代基础教育大发展对卓越教师人才的渴求。当代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是推动社会前进、国家强大的重要力量。在此背景下,我国各行各业迫切需要大量极富创造力的高素质劳动者。这对包含基础教育在内的整个教育事业提出了卓越人才的培养需求。而卓越人才源自于卓越的教育,卓越的教育需要卓越的教师。建构基于卓越教师培养的US教育协同机制,有利于高师院校与所驻地区的优质中小学进行合作,协同开展面向我国基础教育的卓越教师人才培养——为中小学教学一线培养知识经济时代所急需的新型优秀教师。
2.贯彻落实国务院、教育部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所提出的指导意见。近年来,《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育部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等文件先后发布;2010年,教育部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高校必须“培养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精神启动了“卓越计划”。国务院、教育部的一系列指导意见及相关举措迫切需要得到贯彻落实;建构基于卓越教师培养的US教育协同机制,就提供了一个在US教育协同机制内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
3.破解我国中小学教学一线已经出现并累积的新问题与新困难。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教学在培养新一代劳动者的创新意识、激发民族创造潜能、储备民族创造力等方面具有重大作用,为此,自2001年来我国相继对中小学各学科教学从课程标准到教材编写、教学理念都进行了全方位改革。这种改革,对今天和今后从事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也提出了更具难度的挑战。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中小学教学一线已经出现并累积了许多新问题、新困难,迫切需要引进一批善于创造性解决各种教育教学难题、能够创新局面且卓有成效地开展中小学各门学科教学的新型优秀教师。建构基于卓越教师培养的US教育协同机制,为高师院校在该机制内整合学术界和基础教育一线的教研力量来合力破解这些问题与困难提供了契机。
二、建构“US教育协同机制”的多维运作模式
建构“US教育协同机制”,主要目的是打破高师院校以往相对独立、封闭的办学体制,实施开门办学,尝试在“US教育协同机制”内解决我国当代基础教育大发展对新型优秀教师人才的渴求问题、解决高师院校师范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小学教学一线结合不够紧密的弊端、解决高师院校优质教学资源向准备献身于基础教育的优秀师范生倾斜的问题。
建构“US教育协同机制”,针对的主体是高师院校的优秀师范生。在这里,“优秀师范生”特指师范素质鲜明突出、专业原创能力很强、教师职业兴趣坚定的那一部分师范生。为适应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实现高师院校传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有些高师院校尝试采用“尊重个性、重视潜质、分类培养、协同发展”的专业建设思路,突破现有师范专业大一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尊重学生个性、重视学生潜质出发,对同一专业招收的学生进行分类培养。基于这一理念,高师院校将这一部分优秀师范生与其他师范生区分开来,对他们以“学科拔尖人才”的标准予以要求,力争将其培养成为中小学教学一线最为急需的新型优秀教师人才。
建构“US教育协同机制”,具体的运作模式表现为六个维度。
首先,高师院校与其所驻地区的优质中小学进行协作。据笔者观察,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的高师院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面临一个新问题、新困难,即:在高师教育大众化潮流中如何兼顾精英教育,也就是如何把一部分具有卓越潜质的优秀师范生培养成为善于创造性解决教育教学难题、能够创新局面且卓有成效地开展中小学各门学科教学的新型优秀教师。与此同时,处于基础教育一线的中小学在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的背景下也面临一系列新问题、新困难,比如: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如何得到学术界的引领和支持,中小学优秀教师长期积累的教育教学经验如何得到深刻的总结、提炼和学理提升,这都促使许多中小学产生了向高校寻求学术支持的强烈冲动。也就是说,高师院校与其所驻地区的优质中小学都存在一种向对方靠近并彼此协作的内在动力。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高师院校要与所驻地区多所各有特色的优质中小学展开协作,高师院校充分发挥学术资源集中的优势、中小学主要发挥其处于基础教育一线的优势,多所学校强强联手,组成一个基于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和高师教育改革实验的“多校两方”教育科研联合体。联合体以这些优质中小学为实验基地,共同将基地学校打造成中小学课程教学的原创基地、中小学课例研发中心、高师院校中小学卓越教师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
其次,四路师资力量进行协作。高师院校要延聘四类教师主体、聚合四路师资力量对优秀师范生进行协同培养,即:邀请高师院校中小学基地学校的骨干教师对优秀师范生进行教学常规的“传帮带”;邀请本地区卓有成就的中小学教学名师就自身经验来给优秀师范生传经送宝;邀请国内一流高校及教育科研机构的课程教学论专家来对优秀师范生进行教育观念与教学理念的高层引领。此外,高师院校自身各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也要以他们的专长参与对优秀师范生的协同培养。通过以上四类师资的参与,合力将优秀师范生尽快培养成为熟悉我国中小学教学实际、课堂教学技能娴熟、具有一定的前沿教育理念、教学原创能力强、学养功底较深、能深刻领会国家课程改革意图的新型优秀教师人才。
其三,高师院校师范专业的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彼此协作。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是两类不同的教育形态。一般而言,本科教育侧重于专业基础,研究生教育侧重于学术研究。尽管如此,这两类教育形态在为我国中小学教学一线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端应用型教师人才方面却殊途同归。为此,高师院校在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教学体系、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等方面,应该打破目前很多高师院校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彼此独立的态势,大力促进二者的融合与协同。
其四,高师院校师范专业的各个学生主体彼此协作。对于基础教育领域,高师院校师范专业的每位学生主体既是学习者、也是研究者。高师院校组织师范专业的每位优秀师范生、相关学科的研究生,都来参与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问题的研究、课程教学内容的研制、优秀课例的创新,并在此过程中逐渐领会国家的课程改革意图,熟悉中小学教学的实际,娴熟掌握常规的教学技能。这样的学习和研究过程,既是高师院校师范专业每位学生主体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过程,也是他们彼此协同、合作解决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内一系列问题的过程。
其五,本土的高师院校与教育发达地区的一流学校、教育科研机构进行协作。对于有志进行卓越教师人才培养实验的高师院校而言,无论从学术资源、教育教学理念、师资队伍、教学研发等方面都难以独力承担这种新型优秀教师人才培养的重任,都需要国内一流教育科研机构、一流高师院校、综合性重点大学、教育发达地区的优质中小学提供后援支持。因此,本土高师院校应该邀请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四中、华东师大二附中等东部发达地区一流学校及教育科研机构的学术力量、教育教学力量来参与指导或合作。
其六,本土的高师院校、优质中小学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进行协作。由高师院校强力主导,师范专业的每位优秀师范生、相关学科的每位研究生都将在四类师资力量的指导或介入下,以本土优质中小学为基地学校,共同针对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所要解决的一系列问题开展协同研究,比如:探讨各类课程内容的教学理念、研制教材、创新课例。这样的协同必将产生一批具有“卓越教学”特征的教研成果。为促进成果推广,高师院校、优质中小学应该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协作,逐步建立起覆盖本地区每一所中小学的“卓越教学”示范网点,进而选派一批在US教育协同机制内参与了相关教学研发的优秀师范生、研究生到这些网点就学科教学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教育教学理念问题、教育科研问题等进行示范或引领式教学,促进该地区基础教育实现全面的跨越式发展。
总之,通过以上不同层次、不同主体、不同价值取向的US教育协同机制,汇合多元力量,共同对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学科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等进行专项研究,以期富有诗意地、创造性地解决这些问题与困难。同时,借助该机制整合多方面的教研力量,合力对基础教育一线长期积累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行总结、提炼和学理审核,最终将其引入大学课堂,转化为高师院校革新教师教育类课程内容的宝贵资源。这既为我国基础教育发展提供了大量极有针对性的智力支持,也对高师院校各师范专业全体师范生的成长产生引领、带动的作用。
三、在“US教育协同机制”内开展三项教育实验
高师院校尝试在US教育协同机制内为我国中小学教学一线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端应用型教师人才,这是前无古人的一项教育行动。为探索这一行动的有效实施路径,笔者与同仁组成团队开展了三项教育实验。
第一个教育实验:创新高师院校优秀师范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思路。
将优秀师范生培养为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端应用型教师人才,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是其中一根重要支柱。高师院校必须创新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思路,努力创造条件,尝试将高师院校的定点实习学校由原先单纯的教育实习接受单位转化为支撑人才培养的“四位一体化”成长平台。就是说,高师院校应该挑选所驻地区内的多所优质中小学,牵引它们组成“重点中小学联盟”,高师院校与联盟学校体系内的优质中小学进行协作:以其中一所教研气氛最浓郁、与高师院校合作意愿最主动的优质中小学为主要基地学校,其余多所各有特色的优质中小学为辅助基地学校。这些优质中小学以“主基地+辅基地”的形式,为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改革和新型优秀教师人才培养实验提供了一个扎根于中小学一线的重要平台。这个平台将汇合多方面、多类型的优质资源,被精心打造成为供优秀师范生“一边教、一边学、一边研究、一边熟悉中小学教学实际”的四位一体化成长平台。[2]
在高师院校主导下、多所优质中小学参与下,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学校将以“主基地+辅基地”的形式汇聚如下优质资源。
1.足量地给师范生提供站上讲台的机会。为此,课题组在高师院校支持下改革了人才培养模式,将师范生的教育实习时限由以往的两个月延长为两个学期,这给优秀师范生充分提供了“一边教”的机会。
2.邀请国内一流高校及教育科研机构的课程教学论专家到主要基地学校开设“学科教育前沿”的系列讲座,对师范生进行教育观念和教学理念的高层引领;邀请国内中小学教学名师到主要基地学校开设“学科教学实战研究”的系列讲座,给师范生进行学科教学经验的传经送宝;高师院校一些实践性很强的教师教育类课程要离开高校课堂,由任课教师直接送到优秀师范生所在的教育实习基地学校去上。也就是说,优秀师范生的教育实习不仅是“一边教”的过程,还是“一边学”的过程。这样的“学”,比他们在高校课堂内谈经论道式地“学”更贴近中小学学科教学的实际。
3.组织师范生在基地学校做“微型课题研究”。由高师院校安排,优秀师范生要在本校任课教师、国内一流高校及教育科研机构的课程教学论专家、国内中小学教学名师、基地学校的中小学骨干教师等教师主体的指导与帮助下,有计划地做一些微型课题研究——或者研究中小学教学一线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或者对本地乃至国内优秀中小学教师长期积累的教育教学经验予以搜集整理、总结提炼,以及学理提升。这又在“一边教”“一边学”之外,给师范生提供了“一边研究”的机会。这可以有效训练优秀师范生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熟悉一般的研究过程,养成善于质疑思辨的研究品质。
4.师范生还要在基地学校中小学骨干教师的指导与帮带下,接受严格的教学常规训练,并零距离接触中小学教学一线的方方面面。这是一个引导师范生尽快熟悉我国中小学教学一线实际的过程。
可见,经由高师院校主导、各方面力量在“US教育协同机制”内进行协作,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学校可以从过去单纯的教育实习接受单位,被改造成一个重要的资源汇聚平台,以及师范生“一边教、一边学、一边研究、一边熟悉中小学教学实际”的四位一体化成长平台。
第二个教育实验:精心组织优秀师范生做微型课题研究。
微型课题研究是目前流行于我国中小学一线的一种平民化、草根化的教育科研样式,在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微型课题研究应该被引进高校,成为高师院校实施新型优秀教师人才培养的一个主要突破口。
以“微型课题研究”为抓手,组织优秀师范生在上述四类师资力量的指导下,重点对本地区乃至我国基础教育界及其优秀教师长期积累的教育教学经验予以总结提炼,对我国中小学教学一线已经出现并累积的困难、问题进行研究,最终撰写成小论文。通过这种方式,着力解决优秀师范生“学什么”“怎么学”,“研什么”“怎么研”和将来“教什么”“怎么教”密切结合的问题。组织师范生做微型课题研究,可以尝试遵循如下的操作范式。
瞄准一个目标:“成就孩子一生的梦想”、“为孩子的卓越成长奠基”,这是优秀师范生围绕中学生(小学生)的成长、基础教育发展和中小学各门学科教学做“微型课题研究”时所应该瞄准的一个目标。
选好一所基地学校:选择一所具有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微型课题研究开展得有声有色的优质中小学为基地学校,这是高师院校组织优秀师范生做“微型课题研究”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贯彻一些基本准则:课题研究要注意“从小处入手、大处着眼”,以“小切口、短周期、重过程、有实效”为基本特征,这是做微型课题研究所应贯彻的重要准则。
树立一种境界追求:组织优秀师范生做微型课题研究,要针对中小学教育教学一线的实际问题、要能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同时引导师范生追寻这些问题、困难及相关解决措施背后所隐含的学理根据,做到实效性和学理性的结合。这是做微型课题研究所应树立的一种境界追求。
建立一套教育科研的组织与评价机制:高师院校要借鉴中小学基地学校开展微型课题研究的成熟经验,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引领师范生积极而有序地进行教育科研的组织和评价机制。
设计一条合理的进入路径:一方面,鼓励优秀师范生根据自我兴趣自主选题;另方面,学校官方根据需要有目的、有意识地规划一批事关全局的宏观性课题,并把该课题分解成一个个微型课题发标给师范生去做。总之,既要尊重每位优秀师范生的创造性,也要贯彻学校官方的顶层设计意图。这就给高师院校引领优秀师范生开展微型课题研究设计了一条合理的进入路径。
形成一套自由、灵活及多样化的结题样式:微型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要不拘一格,用于结题的成果除了是小论文外,还可以用个案报告、教学设计、教育叙事、课堂实录、教学反思、随笔、案例等各种样式。后者虽比较自由,但也需要有一定的规范,要成型,要有聚焦的问题,对核心词的界定和对研究经过、操作经验的叙述,以及对体验和感悟的提炼都必须做到规范、严谨。[8]
第三个教育实验:创新“卓越课堂”建构模式。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卓越”的?笔者与同仁经过实验后认为:这只有学生主体、中小学一线教师、相关学科的资深学者、课程教学论专家等四方人士最有发言权。建构卓越课堂,笔者与课题组同仁尝试了如下的建构模式,即:针对每一种课型、每一类教学内容,在四路师资力量的指导或介入下,由优秀师范生在四个“一边”活动中逐步打磨形成。该类课堂能够充分对接国家、中小学一线、劳动力市场等三方的期望与需求——既体现了国家对中小学课程教学的期望,也体现了任教者对中小学教学一线经验的继承;既贴近了中小学教学的实际,也引领中小学一线探索和解决一些长期累积的教学难题;既着眼于人才培养的规范性需求,也考虑到要对接未来劳动力市场关于人才的卓越性需求。[2]总之,这样的课堂完美体现了当代基础教育和学科教学所提倡的教育观念、教学理念,是受到学生主体、中小学一线教师、相关学科的资深学者、课程教学论专家等四方人士一致喜爱与称赏的课堂。
据笔者与同仁跟踪观察,这三项教育实验对优秀师范生的卓著成长有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它们应该尽快由一种教育实验、经过成熟定型后转化为高师院校创新教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教育行动。
当然,以上三项教育实验(或行动)还应该与高师院校优秀师范生的学养提升行动(如“读书百部、夯实内功”的读书报告会)、特长发展行动(如即兴演讲、书法特长的培养)等结合进行,以助推他们成长为研究型教师、学者与专家型教师、学科特质鲜明突出的魅力型教师。
四、“US教育协同机制”的技术支撑平台
除邀请国内一流高校及教育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中小学教学名师到优秀师范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学校进行访问、现场指导、开设讲座外,高师院校还要利用现代资讯技术、多媒体技术搭建一个“US教育协同机制”的技术支撑平台。该平台由一套“教师教育一体化实践教学系统”、每一届卓越教师人才培养创新实验班的班级QQ群所组成。
(一)“教师教育一体化实践教学系统”。该系统由三个子系统组成,分别有不同的功能和设备配置。
1.远程视频会议系统
这个子系统由分体式双模视频会议终端组成。支持H.264 4CIF高清编解码和8M会议带宽;支持H.320和 H.323双协议、蓝牙技术、H.460防火墙穿越、H.325加密、H.239双视频流、T.140短消息横幅、终端主叫呼集等最新技术。
安装位置:××中学(小学)校园内的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专用教室。
主要功能:
(1)高师院校实践教学中心与××中学(或小学)校园内的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专用教室之间的视频观摩、研讨、指导。
(2)××中学(小学)校园内的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专用教室与国内著名高校、一流中小学之间的远程视频教学观摩、会议研讨。
(3)与同处××中学(小学)校园内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微格教室录播系统联接,实现微格教室在线同步智能录播。
2.微格教室智能录播系统
这个子系统由智能录播主机、智能摄像球机、视音频设备组成,系统以专业家电式一体化设备,同步摄像、预监、录像、直播、管理、点播和反思,是高级专业化智能微格教学系统,功能比普通的微格教室要强得多。
安装位置:××中学(小学)校园内的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专用教室。
主要功能:
(1)录制师范生的实习课、公开课、教研课等。
(2)实现师范生实习课、公开课、教研课的远程实时观摩和课后点播,实时接受高师院校相关院系任课教师对师范生实习课堂的教学指导和远程监管。
(3)远程视频会议系统的视音频联接,整合应用,使远程视频的研讨、报告、指导和会议实现全信息全流程录播,让更多的人实时或点播分享。
(4)录播的微格教学课、实习课、公开课、教研课,能全面反映教学的整个过程,同步智能剪辑教师图像、学生图像、板书和课件,同步智能跟踪教师移动和板书,同步智能跟踪学生的起立和坐下,同步智能撷取每一页课件和变化。
3.“五合一”创新性平台
这是一个整合开发平台,是目前国内外唯一具有此项整合功能的平台。该平台包括了微格分析、教学应用、教研应用、教师培训、视频会议应用,包括但不限于文本资源的应用,主要体现了最核心最独特的校本视频资源的应用。这个平台能方便全国著名高校的专家、中小学一流教师、高师院校及其他获得授权的教师,进行网络直播和点播应用,通过软件平台将“五大应用”、微格教室录播系统和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实现创新性的完美整合,使得各项应用更加针对实际问题,更便捷、安全、稳定。支持各种类型的语文资源文件,平台界面美观大方、操作简便、功能丰富而稳定。
安装位置:××中学(小学)校园内的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专用教室。
包括如下的功能模块,其中部分需要定制开发。
(1)微格分析课实况录像、直播、点播、微格分析课管理。
(2)公开课录像、直播、点播和公开课管理。
(3)基于课堂教学实况录像和点播的网络教研和教研管理。
(4)论文提交和论文库管理。语文论文、经典教案,关键词搜索资源并且可以快速上传下载资源。
(5)公告和公告管理。
(6)教师远程培训课录像、直播、点播与培训课管理。
(7)远程视频会议互动、会议直播、录像与会议库管理。
(8)资源搜索。
(9)录播申请、录播报告、收看统计、直播点播管理。
(二)班级QQ群。
高师院校可以选择一部分师范素质鲜明突出、专业原创能力很强、教师职业兴趣坚定的优秀师范生,组成高师院校中小学卓越教师人才培养创新实验班(每班30人为宜),每一届实验班建立一个班级QQ群。班级QQ群有如下多种功能。
1.信息交流的平台
对于实验班优秀师范生而言,班级QQ群首先是他们互通信息、彼此联系的日常交流平台。
2.教学心得与教研成果的发布平台
实验班的优秀师范生在毕业后,将走向不同地区、在不同的学校担任教职。此时,班级QQ群对这一群教师而言,又是他们不时发布各自的教育心得、教学体会和教研成果的平台。同时,高师院校指派给实验班的学术指导教师也是班级QQ群的成员,他将长期跟踪这一群优秀师范生的职后成长,在QQ群上不定期发布他从多个渠道获悉的学科教研动态,或发布他从每一届优秀师范生职后成长经历中所获得的优秀课例、优质资源、好的经验与做法等。
3.教育科研的协作平台
实验班的优秀师范生在毕业后,虽身处不同地区、在不同的学校任教,却怀抱同一个梦想——通过献身于基础教育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尽一己之力。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的今天,我国中小学教学一线已经出现或累积了许多新问题、新困难。这一群从实验班中走出的教师,将围绕新课程改革中涌现的一系列问题、困难进行教育科研,并通过班级QQ群实现他们之间的教育科研协作。
[1]刘中黎.中学语文卓越教师的培养与课程设计[J].教育评论,2012,(6).
[2]刘中黎.中学卓越教师培养与实践基地建设[J].教育评论,2013,(1).
[3]李琼,吴丹丹,李艳玲.中小学卓越教师的关键特征:一项判别分析的发现[J].教育学报,2012,(4).
[4]柳海民,谢桂新.质量工程框架下的卓越教师培养与课程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2011,(11).
[5]杜伟,任立刚.开展卓越教师培养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1,(Z2).
[6]在实践中前行 在探索中成长——盐城师范学院卓越教师培养纪实[J].教育发展研究,2011,(17).
[7](美)贝恩(Bain,K.)著,明廷雄、彭汉良译.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8]刘中黎.中学卓越教师培养与微型课题研究[J].教育评论,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