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曙月 资国茶香*——资国禅茶创始人贤志法师答问
2014-08-15贤志法师
贤志法师
(莲峰山资国寺,福建 福鼎 532000)
资国寺原名资国禅寺,兴于唐而盛于宋,兴盛之时常住僧人达800多。资国寺地处福鼎南面的莲花峰上,周边土壤非常适宜种茶。唐宋之时出家修道者多是以禅宗为主,寺中多是禅僧。喝茶是当时僧众每天的必须,寺中专门有人种茶、采茶、制茶。资国寺茶叶品质上佳,茶香自然,滋味甘醇鲜爽,汤色清澈明亮。特别是培育出来的莲峰白茶,被视为茶中珍品,至今还有许多本地人将清明日所采白茶经晒干珍藏,作为退热降火,清心明目的良药。资国寺僧人在种茶、采茶、制茶的过程中,对茶怀着无比虔诚恭敬的心,每年在开春采茶时都要组织僧众在茶山上绕山洒净,茶采回来后还要进行供天敬茶仪式,祈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对于每一期成品的茶进行包装,供奉于佛堂,举行盛大的消灾延寿法会。根据《药师经》中佛对曼殊室利说:“曼殊室利,若见男子女人,有病苦者,应当一心为彼病人,常清净澡漱,或食或药,或无虫水,咒一百八遍,与彼服食,所有病苦,悉皆消灭,若有所求,至心念诵,皆得无病延年……”。还邀请法师们对禅茶虔诚念诵《药师经》、《药师灌顶真言》以及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咒》,并将这诵经念咒的功德进行回向给饮茶人,祈愿饮茶者身心清净,去忧除烦,消灾解厄,益寿延年,增长智慧。
在禅茶中溶入博大的佛教悲悯众生的人文关怀。故周边的许多居士,如果家中有小孩子受到惊吓等,都会到寺院里请些回家泡给小孩饮用。僧人们在种茶制茶的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经验,根据不同季节采摘优质的福鼎白茶芽叶,采用传统工艺手法制出许多独特口味的禅茶。并设立禅茶室,恢复寺院普茶这一传统品茶习惯,让修行者和有缘人,在品饮的过程中,认识人生五味,体味佛法在生活中的妙用。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茶道逐渐为人们所接受,促使饮茶风气普遍盛行。在饮茶的过程中,人们更看重天然生态的传统制茶工艺生产出来的茶叶。“资国禅茶”正是在这样的一个风气下,于2007年4月重新恢复生产,首批禅茶于农历四月初八释迦牟尼圣诞日在资国寺法堂举行了加持仪式。更相信随着资国寺的五大佛教弘法理念被人们所认识,“资国禅茶”也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感知。为此,问道文化传媒请教了资国禅茶创始人贤志法师,答问如下:
问道文化传媒:当今很多人常常会说到“禅茶一味”,这个词究竟有什么内涵?
贤志法师:第一,佛教传入中国以来,礼仪传承有序,非常严谨,恭敬三宝,不仅供奉传统的五供 “花、香、灯、涂 (水)、果”,还要供茶。茶是佛子向佛陀和菩萨表达尊敬的方式。其次,佛教倡导醒觉,茶饮能有效地去睡魔,去昏沉,让人神清气爽。这些是佛教与茶的渊源,从茶事本身的精神层面来说,禅茶一味有以下这些意义:一是调心入定。大家都知道,坐禅是观心的过程,人在摒弃外物干扰时,心就会变得更细更静。在禅堂中,一天的坐禅需要多次喝茶,禅人的味蕾特别敏感,煮茶师要用高度的用心和高超的技巧煮茶。这样的一碗茶来到坐禅者的唇边,用细微的触觉、嗅觉、味觉去全身心地感受它,能对禅坐有所增益,使坐禅中疲劳的身心得到放松和调节。二是形成沟通的认识渠道,包括我们寺院在内,现在的寺院经常举办一些茶会。在茶会中,泡茶者和品茶者,互为思维对象,角色也在不停转换。泡茶时,心专注于茶中,万事万缘放下,所有的心思信念都放在面前这杯茶上,平时的妄想与烦恼在这个过程中自然消失了。而品茶者与泡茶者同步感受着这样一个过程,这杯茶,慢慢端起来,慢慢入口,香气、汤色明了在心。像是坐禅,是一个观心的过程,是看着念头一个个转换的过程。三是皈依和省思的过程。在茶道演绎的过程中,带入“我”的身心在皈依,带入“我”的身心洗涤在一种宁静、敏思、专注的过程中。“禅茶一味”是在宋代由圆悟克勤禅师提出的。禅宗的一个口诀:“清和寂静”。“清”是清新,所喝之茶茶味清新,环境清雅,内心清静,所以在喝茶的过程中,以清新和清静入禅定; “和”是调和,茶对内可以调和身心,对外调和大同,因为茶事是友好的,茶人也是清静之人。只听说喝酒打架,没有饮茶滋事的。“寂”是寂静,此时无声胜有声,泡茶或喝茶,这之间无需语言表达而是以心印心。喝茶聊天会散乱,所以用心来沟通,用茶作为沟通的媒介和桥梁;“敬”是敬茶、敬天、敬人。在福鼎当地有个说法“茶米同源,同等珍贵”。喝完茶后茶渣和茶叶不能乱倒,最好把它放回自然。茶味的制作采摘也不易,了解茶的过程,才能起恭敬心,这是敬茶;按照千古流传的茶礼来说,泡茶先奉客,这是敬人;新茶制出,先供佛斋天,感谢赐予,这是敬天。
问道文化传媒:可以说茶是参禅的载体,助禅的良方,也是禅文化传播的载体,在这方面资国禅茶怎么践行?
贤志法师:想根据《百丈清规》等佛教典籍记载来恢复禅茶的传统和寺院饮茶的制度与仪轨,保存古代普茶、施茶等传统的仪式。资国寺寺址在白茶之乡福鼎,资国禅茶是寺院的传统,资国僧人自己采茶,种茶。资国禅茶除了供佛敬天、寺院自用以外,还保持百丈禅师“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农禅并重的传统修行方式。
其次,以茶结缘,把禅茶赠予远近檀越。过去在南方,家宅不安、小孩生病时,就用寺庙里的茶作为药引,可以去邪扶正。很多寺院还有施茶。在亭台、街巷,摆个茶摊给过往的人解渴歇息。此外,寺院自种自制的茶叶在茶铺销售,供给寺庙的日常开支,也是自力更生的一种方式。今天的资国寺延续了这个传统,用有机的茶叶和现代的方法,推动福鼎的茶文化。再次,我们举办各种推动禅茶文化发展的活动和论坛,通过媒体把禅茶精神传播出去。2009年资国寺举办了“世界禅茶大会”,来自韩国、日本、中国台湾以及国内的专家学者、茶企业、文化界300余人,和各界媒体广泛参与。最后大众共同认证,世界禅茶文化论坛永久会址为——资国寺。认同的原因在于资国寺是白茶之乡,寺庙里有饮茶的传统,以茶养禅,因缘和合。我们每年举办一些小论坛,三年做一次大论坛,目的是提倡禅茶精神,以茶论道,以茶弘扬佛法。
问道文化传媒:福鼎是白茶的发源地,白茶是最天然的茶,是否也最能表达禅文化的核心精神?
贤志法师:白茶是滋养资国寺和福鼎的一方茶。现代医学、科学有许多论证。白茶确有清凉解毒、消炎降压的作用。从茶本身来说,白茶有益健康,并且与其他茶类相比,它的加工方法更简单,古法加工白茶不炒不揉,生晒贮之,可谓天然简朴。再者白茶价格实惠,老百姓买得起,年份陈久的白茶愈加沉厚,有“三年为茶,五年为药,八年为宝,十年为丹”之说,是茶中珍品,正如禅之精神,愈经时间磨砺,愈见妙有真心。
问道文化传媒:禅茶对于僧侣很有意义,对于社会有怎样的普世价值?
贤志法师:每一个人都能通过饮茶得益。现代人的生活,多数人随波逐流、喧闹嘈杂。在饮茶中,人专注于茶里,能暂时变得清心寡欲,内心清静。饮茶,无论是否精确定义于禅茶,它的实质都是在提倡一种“慢生活”,通过喝茶来思维、来反省,达到清心寡欲。清心,就是让我们的心清静下来,智慧才能上升,明心见性;寡欲,就是欲望降低,人就不会浮躁,能够达到内心的平静。
问道文化传媒:在传播禅茶文化中,您遇到最大的困难和挫折是什么?禅茶文化最先应该影响哪几类人群?
贤志法师:在禅茶文化中,最大的困难是好多人不理解。这个“禅茶”是作为经济的象征、聚拢名利的手段吗?这是一个定位的问题。刚开始大家不理解这些,我们也很苦恼,后来我们就开始解析为什么要做禅茶,确立自己的目标和愿心。我们觉得真正立得住的事情,是要经得起别人的质疑。我们的目标是要通过文化来传播佛法,通过茶道使人身心轻安,弄清楚这些就可以面对外界的质疑。当然在质疑声中,我们也有来自师友的帮助,比如日本的仓泽行洋先生、韩国的崔锡焕先生、中国台湾的范增平先生、还有骆少君女士、寇丹先生、吴甲选先生、马守仁先生等等,他们对资国禅茶的帮助和影响是很大的。
影响人群当中,我们希望首先影响的是三类人群。一是企业家,在为社会创造利益、带领企业带领员工不断向前的过程中,企业家是最忙碌、最劳累也最容易卷入烦恼的人群。以禅茶静心,能更好为国家社会创造价值,开启智慧,冷静审慎;二是文化界人士,作为文化的传承人和传播者,他们有历史的使命,通过他们的文化传播,将禅茶的益处普及到社会的各阶层。令饮茶时的轻安与醒觉带入生活的各个角落,让道德与良心提起人心;三是普遍信仰者,藉禅茶的力量坚定信仰。
问道文化传媒:禅茶在制作过程中和其他茶有什么不同?
贤志法师:资国禅茶是践行禅茶精神的实例,倡导“饮茶安全,从心做起”的理念。在茶叶即将采摘的清明前,要去茶山念经,目的在于普告天地神明,我们将要采茶,感谢天地赐给我们这样珍贵的饮品,希望其他病虫害不要伤害茶的嫩芽,希望雨雪不要侵伤茶树。第二,在采摘之后,在制作的过程中,全程有大悲咒诵持,用大悲咒的悲心和愿力专心做茶,也将这加持的力量汇入茶中。第三,制作完成后要先供佛敬天,在寺内进行斋天大供,在这个过程中亦有大悲咒加持。第四,是供养大众,普茶。之后才在市面上流通,希望有缘得到资国禅茶者,身心康泰,平安消灾,智慧增长。第五,入秋以后,茶园封山,要再到山上谢茶礼,僧人诵经回向,感谢茶山、茶树供养大众,感谢成就此茶的一切因缘,祝祷茶山安睡,明年再有新芽奉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