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口语僵化现象的探讨
2014-08-15王欢
王 欢
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口语僵化现象的探讨
王 欢
僵化现象是外语学习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不再像学习的初期阶段那样稳步前进,而是处于一种仿佛停滞不前的徘徊状态。长期以来,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口语基础薄弱,口语僵化现象严重。文章通过分析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基础成绩及其英语口语学习状况,指出其在课堂教学及英语口语学习中产生僵化现象的主要原因,通过分析原因指出降低口语僵化现象的具体策略,从而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
少数民族学生;僵化;英语口语
王欢/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讲师,硕士(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一、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口语僵化现象
纵观国内外研究僵化现象(fossilization)的文献发现,僵化现象这一术语实质上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不正确目的语语言形式或错误的长期使用,二是指外语学习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不再像学习的初期阶段那样稳步前进,而是处于一种仿佛停滞不前的徘徊状态(刘润清,263)。本论文主要研究的是第二种的僵化现象。通过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访谈与调查得知,个别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如新疆维吾尔族学生在中学阶段的英语学习是教师通过自己本族的民族语言来获得语言输入信息的,“他们在学习中存在一个把汉语翻译成自己的民族语言的过程”(魏绪涛,55)。因此,少数民族学生在英语口语学习中不仅有二语习得的建构,甚至还有三语习得的知识建构。“三语习得是指除了学习者的母语和已经掌握的第二语言之外,目前正在学习的一种或多种语言”(徐世昌,57)。这使得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口语基础薄弱,从而长期处于一种停滞不前的口语僵化现象。因此,“僵化现象是外语学习过程中一个极其普遍的问题,也是一个非常难以解决而又亟待解决的难题”(刘润清,263)。
二、原因探析
“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促进民族文化交融,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中坚力量”(魏绪涛,55)。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状况的不断发展,我国很多高校都已招收了少数民族班。同时,随着全国各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少数民族班大学英语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亦加入了创新与改革的大潮之中。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是要变成适应全球化信息时代的综合性英语人才,传统式教学中出现的“哑巴英语”已被淘汰,人们越来越重视英语口语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与实用性。因此,对于少数民族班这一特殊群体来说,英语口语就显得更为重要了。通过实践教学及数据分析,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口语僵化现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情感因素。从情感方面来看,主要是少数民族学生对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的满意度不够。教材方面,大部分高校的少数民族班英语教材仍沿用汉语大学生所通用的《新视野大学英语》。对于英语基础薄弱的少数民族班学生来说,其课文内容晦涩难懂,单词量大,导致学生更侧重于词汇的机械记忆而忽略了英语口语的练习,在某种意义上又变成了传统“哑巴英语”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英语失去兴趣,从情感方面厌倦英语学习,从而使英语口语产生僵化现象。
2.认知因素。认知因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学生学习英语大部分时间是在英语课堂中。少数民族班英语教学通常是每周4学时,按照教学大纲,学生要求掌握精读、泛读、听力、口语、写作等多个方面,而由于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只能侧重精读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练习说的机会很少。再者,由于各民族文化风俗与语言环境的不同,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学习往往脱离汉语学生的语言环境,从而导致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口语学习氛围差,课外几乎没有英语口语交流的机会,一切与英语口语相关的课外交流活动似乎离他们甚远,他们学习英语只是在课堂内进行,导致其英语口语水平无法稳步向前,还是停滞在中学阶段的水平,从而导致其口语僵化,长期以来,少数民族学生的口语僵化现象越来越严重,这将必定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3.考核因素。由于考虑到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基础薄弱的现实原因,少数民族班学生的英语考核无法沿用汉语学生统一的试题库考试资源,而大多是少数民族班授课教师进行自主命题的方式,其缺点是无法进行计算机口语考试或教师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口语考试。口语考试在考核方面的缺失导致学生越来越不重视英语口语的学习,从而导致“淡忘性”口语僵化现象,学生长期远离英语口语的考评体系,导致口语教学失败率高。
4.传统教学因素。传统式教学的教学模式沿袭了很多年,主要适用于当时的考试制度。这种教学模式以“填鸭式”教学为主,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学生只能从教师处吸收到大量教学任务,但却失去了学习自主性。学生的头脑中始终有死记硬背的阴影,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疲劳式的授课方式。再者,传统式教学是单一的黑板板书教学,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学生只能单一地从教师口中获取一些相关的信息,知识结构和知识量很受限。
三、解决策略
“少数民族学生中学阶段所开设的英语课程不是必修科目,也不是高考考试科目,(由于英语不是高考科目,一般在高三阶段各学校就停止了英语教学)”(徐世昌,57)。这种特殊情况势必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在进入大学后英语口语僵化现象的产生。因此,如何采取相应措施来改善少数民族学生口语僵化现象成为亟待要解决的问题。
1.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为了更好地让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运用英语口语,为了让学生尽可能有更多的机会去练习口语,我们可将少数民族班按英语口语成绩额外增加很有特色的小班辅导教学。小班辅导教学是指六至八个学生一组到小班辅导教室,由教师亲自进行口语辅导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学生可以自行分组进行口语练习并可以直接面对面地与教师进行英语交流,使学生真正做到听和说同步进行。小班辅导课训练的目的是让学生的英语口语有大幅度的提高,尤其在学生情感方面能有效地降低口语僵化现象的产生,使英语口语的学习呈稳步上升状态。
2.精选教材。考虑到少数民族班学生薄弱的英语基础,为了使学生更能适应课文内容的理解,突出新理论、新知识,少数民族班的授课教师可选用外研社出版的《新概念英语》作为基本教材。这套教材主要就学生在听力、理解、口语、阅读和写作五项基本技能上的培养。听力理解包括介绍故事、了解情景、听力训练目标、播放录音或朗读课文、回答问题、精读、重复、大声朗读;理解部分包括学生回答问题、学生提问题,口语部分包括游戏、讲故事;附加练习中有句型训练与书面练习等等。教师通过按结构分级进行语境化教学、情景教学及限定结构的情景教学活动。整套教材由简到难,既能让大多数学生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亦能使新疆维吾尔族学生的基础英语语法得到改善,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因人而教。同时,将教育部推荐的面向21世纪国家级规划教材《新视野大学英语》及《新编大学英语》作为辅助教材,学生根据光盘视听说课程使知识得以巩固,通过网络课程得以延伸,极大地帮助了教师对教与学的思维转化和手段更新,从而引起教学模式的转变,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
3.课件制作。由于汉族学生大多使用有关《新视野大学英语》的课件,其难度使少数民族班学生望而生畏。因此,少数民族班的授课教师可将课件进行“改编”,例句句型及翻译内容简化,文章内容注有详细的汉语标识等。同时,为了能提高少数民族班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为了使其更能集中注意力与课堂教学,教师在课件中可加入适当的富有少数民族风情的插图或语言,个别小课文以少数民族风俗内容为主。
4.丰富课后作业。每一个单元学习后,一方面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的作业,主要是词汇、翻译等基础语言练习题,可附有参考答案,以备学生自主学习,检查自主学习效果,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效度。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presentation(英语演讲文),时间在三分钟左右,学生可制作PPT并与其他学生一起分享内容。通过这种课程建设的创新,使学生对课后作业有了重新的认识,主观上能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进行少数民族班英语教学建设的改革并保证其实验效果的推广。
5.开设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学生在网上登录外语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定期查看教师发表的教学公告及教学作业,教师将一些有代表性的作文范文发布在公告中,供学生相互评议,互相参考,明显地提高了学生自觉写作及自主思考的能力和积极性,同时在网络的新环境下还可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从而实现少数民族班英语课堂教学中无法实现的互动过程。
6.建立合理的考评制度。一改过去单一由教师自主命题的考试制度。将形成性评价模式与终结性评价模式有机结合,采用多元的评价主体、动态的评价过程,全方位、多模态的评价内容和多样化的评价手法与手段,学生的学期最终成绩是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按一定比例构成(如:卷面成绩60%+课堂表现20%+网络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平台作业20%+口语附加分),使学生既重视英语课堂教学过程又重视学期考核结果,客观、公正、合理地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估。
四、结论
通过分析少数民族班英语教学实践表明,要想避免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口语僵化现象的产生,就要真正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主,建立一种既符合民族班学生特殊的英语学习情况,又能突出“听、说”,强化“读、写、译”,从而全面提高少数民族班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教学模式,使他们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能用英语进行简单交流,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
:
[1]刘润清,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2]徐世昌.少数民族与汉族大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策略对比分析[J].外语教学,2011(7).
[3]魏绪涛.非民族院校“民考民”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以哈尔滨理工大学“蒙古班”为例[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G642
B
1671-6531(2014)17-0086-02
责任编辑:姚 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