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建筑审美特征研究——以成都青羊宫为例
2014-08-15钟海北
钟海北
钟海北/西南民族大学文新学院在读硕士(四川成都610041)。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巫术、占卜以及阴阳五行之学,于东汉时期逐渐形成宗教体系。由于道教的本土性,也就使其相比较于佛教等传入中国的宗教更能体现中国本民族的精神追求和审美特征。作为道教审美特征重要表现形式的道教建筑,以其极具特色的色彩、装饰以及规划布局为我们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
与其他宗教一样,道教建筑中蕴含大量道教思想。道教并不同于春秋时期的道家,但也吸收借鉴了道家的一些哲学观点。道教所追求尊道贵德、清静寡欲、自然无为、返璞归真以及天人合一等教义都得以在建筑中体现出来,对社会思想领域的影响也是广泛而深远的。
一、建筑的材料
道教建筑同中国古代大部分建筑一样,都采用木质结构作为主体材料,除了木材本身所具有的取材容易、加工方便、节约劳动力等特点外,更重要的是受历史地理背景的影响。中国是一个多自然灾害的国家,在长期与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斗争的过程中,智慧的中国人民选择了木材作为房屋建造的主要材料。木材是一种材质较轻、受力性能好的建筑材料,它具有一定的柔性,在外力的作用下比较容易变形缓冲,而且在一定的变形程度内又有恢复变形的能力。中国建筑特有的榫卯连接方式,也具有一定的变形与恢复变形的能力。这样加上传统木架构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柱网平面和梁架布置,配合檐柱的侧脚和生起做法,形成一个具有一定柔性的整体框架结构体系。当地震袭来时,建筑通过自身的变形消化地震带来的破坏力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建筑的稳定和安全[1]。作为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的建筑形式更加受到本土建筑形式的影响。同时,在道教追求自然无为、返璞归真思想的影响下,采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也更能体现道教的宗教教义。在道教建筑的营造过程中尽最大努力减少对自然的破坏,最大限度地使建筑与自然融合是道教建筑所追求的最高目标。道教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自然为最高追求,人只有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才能达到道家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得道成仙。
位于成都一环路的青羊宫,是我国西南地区建筑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道教建筑。青羊宫虽经多次整修改建,但仍保留着大量道教建筑特色。整个建筑群采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利用传统的木架构结构形式,形成完整的道教建筑结构体系。“建筑之特点,一方不离实用,一方又为生命之表现”[3],建筑兼具功能性和审美性,而宗教建筑以其独特性对精神功能更加看重。青羊宫以木质为主的建筑材料选择体现了道教思想中对自然的推崇,是其“道法自然”观念在建筑上的体现。值得一提的是青羊宫特别注重建筑与盆景等的协调,在各个大殿的四周按四时节气摆放盆景,体现春夏秋冬与四时轮回的自然之趣,同时宫殿四周石质围栏上,也雕刻了简单大方的喜鹊、荷花等吉祥图案,建筑雕塑与自然之景相映成趣,更加凸显道教建筑追求与自然相和谐的志趣。
二、建筑的色彩
道教建筑的色彩大量选择褐色、黑色,主要体现在建筑中的墙壁、匾额以及门窗上。在雕塑以及壁画中,其色彩选择较为丰富,但也是以墨绿、淡黄及孔雀蓝等力避张扬的色彩为主。道教建筑的色彩选择主要体现了道教思想中清静寡欲崇尚自然的审美追求。
(一)建筑外观大面积的黑色及褐色
道教建筑的色彩选择主要是黑色、褐色为主,这种大面积的黑褐色布色使得道教建筑显著不同于其他宗教建筑。相比于佛教建筑富丽堂皇的金色以及基督教建筑典雅的白色,道教建筑黑色的色彩选择低调而庄重。黑色主要被使用在道教建筑的门以及柱子上,特别是山门的黑色使观者在远处即能辨认出此为道教建筑,从而成为道教建筑色彩应用上的显著特征。门、柱以及匾额等建筑构件黑褐色的采用,形成一种立体的布局,给人一种庄严肃穆之感。道教建筑普遍使用黑灰色的砖瓦作为建筑材料的补充,黑灰色的砖瓦所铺砌的墙体、甬道以及屋顶,与黑色的门、柱、匾额等形成呼应,使整个建筑的外观色彩简单朴实,增添肃穆平实之感。
位于成都市中心的青羊宫在建筑整体的色彩上体现了道教建筑所普遍追求的朴素简洁之美,青羊宫的山门及门柱采用厚重的梨花木,上漆黑色,显得庄重大气;匾额不同于其他宗教建筑所采用的红底或金底黑字,而采用黑底金字,这样就使得黑色成为匾额的主色,使之与整个山门的色彩相协调,凸显道教建筑的凝重庄严,而又不失朴实典雅的建筑风格。
(二)造像绘画采用墨绿、孔雀蓝等
道教建筑同其他宗教建筑一样,布置有大量的造像、壁画等作为宣传道家思想的载体。道教信仰的神祇来源非常广泛,将古时圣贤也纳入宗教崇拜体系之中,以老子为教主。道教造像的主要对象即为道教所尊崇的各方神仙。在色彩使用上,道教造像的色彩更多的使用墨绿、孔雀蓝等较暗的色彩,力避富丽堂皇的奢靡之感。这是在道教所追求的返璞归真的影响下所形成的造像风格,道教造像绝少使用佛教造像所采用的贴金镶嵌工艺,而是以彩绘作为塑像的整体表现方式,因此道教造像色彩研究具有很高的宗教研究价值。道教所尊崇的返璞归真来源于老庄的思想,“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4]等都是道教返璞归真思想的来源。道教将事物最原始的状态看成是最美的,排斥精雕细琢的富丽堂皇之美,追求朴素自然的不事雕琢的自然韵味。
青羊宫内有大量的神像雕塑以及壁画等装饰物,在色彩上主要是以浅黄墨绿为主。宫内的雕塑绘画主要以道教人物故事、神话传说等题材为主,主要宣扬道教所追求的长生久视、羽化登仙宗教思想。在壁画的色彩描绘方面,主要以淡黄、浅蓝以及黑色线条勾勒,给人朦胧之感,引导人们对仙境的崇尚向往之情。
三、道教建筑装饰艺术
(一)造像
道教建筑存在大量的造像和壁画,其内容题材十分广泛。道教是信仰多神的宗教,在不同的道教殿堂内供奉不同的神祇,并且多要描绘与神祇相关的壁画。现存造像艺术水准较高,历史较悠久的道教造像主要有太原晋祠圣母殿的四十三尊彩塑、太原天龙山石窟的三清石刻造像以及泉州清源山老君石刻造像。在道教造像中还有一些铜造像,泰山碧霞祠的元君像就是铜造像的杰出代表[5]。青羊宫中除了神像造像,还在降生台和说法台塑造了具有浓厚世俗生活气息的老子降生和开坛说法的塑像,是为道教思想追求修道成仙的极好诠释。
(二)壁画
道教建筑的壁画中最为让人称道的当属山西永乐宫三清殿的《朝元图》。这幅壁画是道教建筑中描绘人物最多的壁画,整幅壁画描绘的是以八个主神为中心,包括仙伯、真人、神王、力士、金童玉女等朝拜以元始天尊为首的道教三清的朝会图,画者将人物描绘得神态各异,顾盼自如,整个气氛安宁静逸,生动传神[5]。青羊宫中的壁画主要集中在降生台和说法台中,在降生台内墙壁四周绘有老子降生的壁画,说法台内绘有老子开坛说法的壁画。这是青羊宫建筑中壁画体例最大的两幅,壁画的色彩勾勒体现了道教朴素内敛的美学追求。
(三)题刻和楹联
题刻和楹联是道教建筑艺术极具特色的表现方式,道教的洞天福地多有名人、文士题刻。许多道教宫观祠庙也常有书法家题写的匾额与楹联。道教总是依自然山水环境,以建筑为手段创造体现以道教教义为主要内容的境界。题刻、楹联的文字正是以其抽象的思维形式,一语点出境界之所在。例如泰山大观峰刻石的“天日茫茫”“呼吸宇宙”“俯仰乾坤”“超然尘表”等,看到这些石刻,使人们在登上泰山极顶时,会产生一种超尘脱俗与自然相融通的天人合一之境[5]。青羊宫的三清殿也留存匾额“道法自然”“道冠诸天”等极具道教思想追求的点睛之语,不失为道教建筑中的典范。
四、道教建筑的形制
道教的本土性使道教建筑深受中国古代建筑形制的影响,其建筑规划结合了四合院与宫廷建筑的规划形制,整个建筑体系一般为坐北朝南,并将主要殿堂布局在中轴线上,两旁布置斋堂、纪念殿等次要建筑。以青羊宫为例,其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混元殿、八卦亭、三清殿、斗姥殿和唐王殿等主要供奉殿堂,两侧分布有降生台和说法台等次要殿堂。
(一)建筑体量上与人和自然相和谐
道教建筑在建筑的体量上力求与人和自然相协调,这与佛教特别是西方的基督教高大的建筑体量相区别,形成道教建筑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原则。道教宣扬教徒通过修道可以成仙,为与其理论相协调,道教认为人与仙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是共通的、和谐的。因此道教建筑的体量大小与现世人的居住建筑也就不应该存在太大的比例差距。通过大量的传说,道教思想旨在宣扬普通人成仙的可能性,也正因此,道教更加重视人的重要性,在建筑上体现为以合适的建筑体量尊重生命。即使是建筑规模较大的举行道教仪式的主殿,也极力避免规模过大,而造成对人的压抑感。在殿堂内部安排上,道教建筑殿内塑像的大小比例略高于人体比例。在某些大比例塑像的处理上,主要通过塑像上部的华盖以及木雕装饰形成对塑像的压迫,从而减少塑像对人的压迫感,凸显了道教所追求的“重人贵生”的美学思想。
(二)建筑形式上的阴柔之美
道教主张阴阳互变,在思想追求上更加注重对柔的推崇。老子《道德经》中说道:“见小曰明,守柔曰强”“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作为道教学说思想载体的道教建筑也形成了区别于佛教雄浑刚健风格的阴柔之美。道教建筑的阴柔之美主要体现在屋顶的曲线美,特别是表现在屋顶檐部和屋脊的大角度上翘翻卷。这种弧线形的屋顶设计,呈现出飞动明快、直指苍穹的动态之美,是道教追求羽化成仙思想的体现。青羊宫的各个殿堂均采用了这种上翘式的屋顶设计,形成鲜明的道教建筑审美特色。
五、总结
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其建筑在材料、色彩、装饰以及造型上体现出独特的审美研究价值,道教建筑所追求的不事雕琢的自然之美,以及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思想对现代中国城市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道教建筑所体现的阴阳调和、以柔化刚也为建筑设计中体现柔美风格做出杰出典范,具有极强的借鉴价值。
[1] 程建军.中国建筑与周易[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25-30.
[2] 道藏(第一册)[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821.
[3] 宗白华,林同华.宗白华全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521.
[4]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337,394.
[5] 道教建筑——神仙道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