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五年制高师基础年级语文教学有效预习方法
2014-08-15许艳
许 艳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获得感悟,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增强阅读兴趣,增进阅读效果。”可见,预习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预习是求知过程的良好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学生在预习中运用已经获得的知识和方法主动地解决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在上课时跟老师、同学一起学习讨论,这样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碰撞、相互作用来主动实现意义建构,从而使得课堂上的学习活动更加有效、更加深入。
(一)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无法由他人代替,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主动地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这一过程包含新旧知识的冲突,新旧经验的双向作用以及由此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从而获得自己的理解,提倡预习正是顺应了这一认知发展规律。预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的自学活动,预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在已获得的知识能力基础上,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指导下,利用各种学习条件和措施,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学习、掌握新知识,提高自学能力的过程。比如,要读课文,遇上生词难字,就要去查阅字词典;对文中涉及的文史知识和典故就要尝试着去翻阅资料;对难解之处就要勾画圈点以示质疑;对有感悟之处做些批注或摘录;要通览全文,要整体感知。可见,这一自我求知的过程,就是学生养成良好读书习惯和培养自学能力的过程。
(二)有利于优化课堂听课效率及探究活动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标倡导的课堂学习方式 (或者是课堂结构),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有了课前的预习,学生在课堂上成为主体,思考会更深入,提出的问题会更有价值,互动的内容多了,也会有更多的“生成性”知识,让课堂学习更深入、更有效。一篇课文,尤其是小说类、戏剧类、影视文学等,篇幅较长,学生通读一遍往往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如果没有课前预习,完全依赖在课堂上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解决生字词等,会占去许多本该用于合作探究的宝贵时间,降低课堂效率;如果重视了课前预习这一环节,很多教学内容在课外就解决了,课堂上可交流预习后的心得,探究难点,对通过预习即可掌握的较容易的知识点,教师可略讲甚至不讲,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刀刃上,重点解决学生在自主学习时遇到的困难,提高课堂效率。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学生的预习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基础,他们之间交流预习情况,为课堂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心理氛围,营造了积极、活跃的探究心理;从教育学的角度说,带着问题上课,求知欲更强,变被动为主动,预习中独自弄懂的内容,因经过积极思考,理解更加透彻;预习中没有弄清的问题,经过了思考,听课时豁然贯通,印象深刻,经久不忘,可以大大提高学习质量。
二、课前预习的方法
笔者就职于五年制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前三年相当于普通高中的高一到高三年段。学生入校后,目标是专转本或者毕业工作,不同于高中的学习强度,所以在学习上的要求比高中生低了许多,对于课前预习这个环节,更是几乎忽略。
高师少了许多应试教育的压力,在笔者的教学实际中,围绕教学目标做了一些尝试,如小组合作学习、朗读教学、有声作业等,对预习的有效性和便于操作方面也有探索,如预习环节比重加大、学生自主安排预习作业、重视监督与检查等。
(一)要求明确、富有层次
平时,许多同学把课文看一遍就是预习了,岂不知这仅仅是预习的一个步骤。预习总的原则是先扶后放:教师先做示范,然后学生独立预习。有效的预习作业是指通过完成预习作业获得可持续发展,应该要求明确、富有层次,便于操作。
1.总揽单元。语文教材是按文体编排的,同一单元的几篇课文除各具特色外,还有共同的知识和规律,五年制高师教材也不例外。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进入新课之前应通读教材,了解其结构和知识的内在联系,教师在学期第一节绪论课引导学生整体了解全册教材及单元编排体系。进入具体单元学习时,引导学生结合每单元后的综合实践部分,明确学习要点、了解本单元读写训练的要求,判断它的体裁类型,按照所学类型的文体知识去把握;在通读单元各篇课文的过程中,粗略掌握各篇课文的共性和各自不同的个性。这样,对整个单元和单篇课文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和了解,有利于日后对课文进行纵深的阅读理解。
2.查阅资料。作者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和思想观念往往影响其作品风格。文章都是为时而作,有感而发的,对背景的了解有利于把握文章的写作目的和中心内容。所有的文章都有其时代的印记,应将文章放在原来的环境下去理解。时代在变化,我们的审美也在改变,但文章的内容没有改变,所以想要真正探究作者当时的所思所想,就需要了解文章背后的故事,知人论世。因此,学生要将查阅资料纳入预习环节中,熟悉作者、了解背景,对深入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培养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利用阅读课文注释、书后知识卡片介绍的内容,另一方面利用校园通、手机平台查资料,方便快捷,信息量丰富。将查找出的重点信息补充在教材或阅读本上,做成知识卡片。
3.阅读课文。文本不经过阅读没有任何意义,更无所谓生命。只有阅读才能使主体走近文本,把自己的理解以声音的形式呈现出来,完成文本意义的建构,这种预习方法以熟悉课文内容为目标,读准、读顺、读懂、读深,这比懵懵懂懂地上课要强。韩立福教授“先学后导,问题评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结构性预习的第一步便是“读”,保证读的遍数,采用“读、划、写、记、练、思”六字诀,可见这一环节的重要。笔者要求学生有声朗读课文,一来可以锻炼自己语言表达能力,纠正自己在发音方面的问题,二来还可以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认识;有数量要求,不少于三遍,结合勾画、圈点法,将一些关键性的字、词、句勾画出来。第一遍通读课文,标出生字词,用“﹏”划出自己认为好的语句,用“?”画出有疑惑需认真思考的语句,借助注释或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第二遍,细读课文,根据不同文体特点以及相关背景资料,尽量用合适的语气语调完整地朗读课文;第三遍,结合“思考质疑部分”,可以默读或浏览。
4.思考质疑。思考是预习中重要的一步,也是较高层次的要求。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思考会刺激智力觉醒。”他还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学习新课文之前要对提示、课文及练习题进行思考。五年制高等师范教材编制体系的一大特征,就是每篇课文后都有 “品读与探讨”,以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探究,还有知识卡片,含有背景介绍以及名家对课文的解读,是帮助理解课文的好资料。当同学们第三遍阅读课文的时候,可以带着“品读与探讨”的问题进行阅读,看到课文中有关问题的答案就直接在书上划出来,同时可以在自己认为作者写得比较好的或有疑问的地方做记号。为保证深层次预习的效果,对于配套练习《积累与应用》与课本相关的习题也要求课前完成,同样对有疑问或不清楚的题目标出记号。这样,自己赏析后,再经老师的点拨,领悟更快,理解更深入。
5.书面作业。古人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说法,强调动笔墨对读书的重要性。除了阅读时在教材上勾画、圈点之外,笔者还布置适量的书面作业。一是自主预习作业。语文学习离不开基础知识的积累,素质教育也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内容的层次性,所以,每篇课文安排一次书面预习作业,规定题型,不规定具体内容,包括:第一注音,不少于十个,以本课阅读中圈出的字词为主,如果本课没有生字词,可以从别的课文或者常用字词中选择;第二词语解释,不少于四个,要求同注音;第三文学常识,不少于一条,必须是关于本课的,可把与作者相关的内容按作家姓名、出生时间、出生地点、对作家的评价、选自哪部作品归纳出来;第四语句摘录,不少于一句/段,以本课为主,也可是其他作品中的语句语段(用词生动形象的、富有哲理的、引起情感共鸣的都可以)。上述内容,只规定最低标准,这样,作业自主性较大,富有层次。二是完成《积累与应用》上与课本相关的习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反馈及时,检查方式多样
简单布置预习而没有检查,这样的预习会流于形式。预习习惯养成之初,教师要启发学生明确预习的意义,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监督检查预习作业,逐步使学生的学习行为由控制性调节逐步转化成自觉性调节,使预习成为一种习惯。可尝试多种检查和评价方式。
1.书面作业。一是对自主预习作业坚持课前批改,课上交流;超出规定量50%的给予优+的评定,定期展示优秀作业,调动积极性,以营造认真作业的氛围;对作业认真检查,比如字音、解释等,考查所选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现有层次,杜绝应付作业的现象。二是选查《积累与应用》的完成情况,充分发挥课代表的作用,课前逐一检查,教师不定期随机抽查。
2.课本阅读。对于字音的掌握情况及课文阅读质量,课堂上随机提问和抽段检查。
3.资料查阅及思考题。可结合课堂提问了解完成情况。
课前预习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它把学习推到了一个全新的求知领域,学生通过自奋其力已有所悟、有所知、有所得,上课时便会拿自己的理解与教师的“讲”相印证,在以后的学习中更积极、主动、有效,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提高其语文素养,还能保证自主互动课堂的效率,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
[2]梅州市 2011 年初中教师全员培训[J/OL]http://meizhou.fxl2011.teach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