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工科大学生实践育人体系

2014-08-15郑福胜李佳亮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20期
关键词:工科学生创新型志愿

郑福胜,姚 程,李 晶,李佳亮

作为新形势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实践育人工作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赋予了全新的意义和地位。创新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灵魂[1],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探索和建立适合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工科大学生实践育人体系,是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的重要途径,是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渠道,有利于形成各类人才、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2]。

本文以工科学生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为主要视角,以发挥辅导员队伍的作用为基础,以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为目标,探索多种实践渠道相结合的育人方式,建立多种形式相统一的育人方法,以期达到发挥工科学生特长、弥补自身不足、提升创新能力的目的。

一、工科学生的特点

一般来说,工科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批判性思维,他们尊重事实、尊重科学,一丝不苟、坚持真理,有诚实、正直、严格、朴素的工作作风和实干精神。但是,由于他们文史知识的掌握程度相对较浅,人文素养存在一定不足,因而在某些方面不一定成熟,鉴别能力受到一定程度限制[3]。

二、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思路

高等学校的目标,是要培养具有良好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4]。因此,要将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教师的业务工作结合起来,以创新为导向,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借鉴国内外一流大学的经验,积极与校外研究机构、知名企业、社区团体加强联合,深度合作,开发和扩大社会各界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拓展人才培育途径,构建在研究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做出有借鉴意义的探索。

三、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目标

实践教育要秉承教育家陶行知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教学做合一”、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因此,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目标是:以先进理念营造创新文化氛围,将创新文化熏陶与创新意识培养相结合;以创新氛围推动平台建设,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增强实践育人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以平台建设促进创新机制的形成与完善,使实践活动真正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离不开政策的指导,也与高等教育事业的形势发展密切相关,只有人人重视实践育人工作,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为学生搭建足够的平台,提供广阔的空间,完善相关制度措施,才能真正突显实践育人的成效。

四、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方法

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辅相成。本文以基地建设为依托,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前提,逐步构建“4+2模式”的实践育人体系,主要包括: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实习实践、志愿服务等三个方面的育人基地,有针对性地开办人文素养提升讲堂,打造四位一体的实践育人格局;通过党团组织、学生组织的正确引导与辐射作用,形成两翼共鸣的助力效果。通过加强和完善体系中的各项措施,发挥合力作用,最终形成以“四位一体推动稳步发展,两翼共鸣促进育人成效”为主要特征的,全面、科学、持久的创新型人才培育途径。

(一)“四位一体”的格局

1.以建立科技创新基地为核心,做好科技型实践的组织引导。科技创新技能训练是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必须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来,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外部环境,传授给学生丰富的创新知识和理论基础,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办法,鼓励学生参与创新活动,促进其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发展[5]。

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是提高学生创新技能的重要平台。要充分发挥辅导员队伍的作用,与基地负责人、业务教师等多方沟通、协调,积极谋划,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根据学生特长组织团队,引导学生参与科技创新。通过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建成“指导教师—高年级学生—低年级学生”交叉融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式和人才梯队。在基地,学生通过集体协作解决某一特定问题或完成设计作品,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实验动手能力。以全开放的创新实验室为实践平台,以组建团队参加各类创新竞赛为训练平台,最终使基地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心、学生自主拓展技能的实验中心、创新实践教学改革的示范中心,逐步形成基地建设与学科发展相互促进的崭新局面。

2.以建立实习实践基地为保障,强化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依托国内知名企业,与之建立实习实践合作关系,并使之规模化、基地化。在实习实践过程中进行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教育与引导,使实习实践基地同时成为职业素养教育基地。在选择基地时,既要深入分析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企事业单位在行业领域的代表性,考虑其生产结构、发展状况能否和学校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彼此促进,实现共赢,同时也要侧重基地的地域性,以便为经常性、长期性的合作交流创造便利条件。通过校企合作、校所合作等多种方式,逐步建成多领域、跨地域,国企、民企相结合,企业、科研院所相配合的基地。

在实习实践活动的开展上,每年可以成立多支由辅导员和专业指导教师带队的实践团队,利用寒、暑假深入基地企业一线,参与生产,与工人、技术人员互动交流,了解行业发展现状和产业链构成,使学生站在更高的层面认知学科内涵,对其职业素养提升和完善职业生涯规划起到积极作用。

3.以开辟志愿服务基地为基础,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在实践育人体系中,志愿服务活动是不断丰富实践内涵、拓展教育形式的有利方式。通过志愿服务活动的规范化、广泛化、纵深化发展,让学生走进社区、走向后方,惠及农村、山区教育事业,培养学生奉献社会、关爱他人的良好素质,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

在志愿服务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成立专门的学生社团组织,每年赴本地社区、边远地区开展服务基层和义务支教活动。也可根据高校所在地区的特点,依托当地开展的相关大型活动和临时性活动的需要,组建相应的服务团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在有条件建设长期志愿服务点的区域,应建立志愿服务基地,以加强志愿服务成效,巩固活动成果,达到长期、有效、有序衔接的目的。

4.以开办人文素养提升讲堂为途径,开阔视野。结合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有利契机,针对工科学生开办人文素养提升讲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引导青年学生投身道德实践活动,提升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丰富社会科学知识,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升道德水准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要针对工科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不足,统筹规划人文素养,提升讲堂的讲座数量和知识范畴,从政治、经济、历史、管理等方面,从国计民生、国际形势等角度,聘请相关专家学者进行深层次讲授和分析,以达到拓展知识层面、建立国际视野的目的。

(二)实现两翼共鸣效应

1.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先导,抓党建带团建,正确引导实践活动的发展方向。在开展实体性实践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开展形式生动活泼、易于被学生接受的、以党校、团校教育系列活动、团日活动、马列主义学习、军民共建活动等为基础的日常活动,用实践和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学生,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武装学生,使他们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爱国情怀,起到方向引领作用。

2.以学生组织为主体,增强组织活力,在实践过程中起到正向辐射作用。秉承实践育人、创新育人的理念,在开展学生工作过程中,要加强政策引导,给予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以学生会、社团联合会、班级团支部等学生组织为主体,鼓励学生自主组建创新团队、实践团队和志愿服务团队,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在创意策划、组织实施过程中,要采用相对灵活的组织形式和调配机制,使学生的创新意识、主人翁意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得到充分提高,能力得到全面锻炼,增强实践育人工作的活力,起到正向辐射效果和宣传效应。

五、构建实践育人体系的辅助措施

随着形势的发展,在创新型人才培养、发掘、锻炼、提高等方面的推进过程中,实践育人体系的建设还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挑战,在工作机制的完善程度、活动形式的丰富程度、实践特色的鲜明程度、受益学生的参与程度等方面需要继续加强研究、深入探索。

1.加强沟通协调,完善制度措施。要加强上下沟通、左右协调,让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实践育人与课堂育人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促成各项辅助措施和激励政策的建立与完善,逐步形成完备的组织体系和制度保障。

2.巩固基地规模,扩大受益范围。在学生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参加的转变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他们在创新实践方面的兴趣与热情,要面向社会广开渠道,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本地社区等广泛联系,巩固适度的基地数量,保持合适的建设规模,争取让每一个学生有更多、更好的锻炼机会,为学生就业、创业或者继续深造打下坚实基础。

通过逐步形成的“4+2”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研项目和学术竞赛,主动参与实习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强化人文素养的普及与提高,促进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实验动手能力的提升,及早完成“普通学生”向“准工程师”的蜕变,从而填补课堂教学难以达到的实践效果,也能使学生养成奉献社会、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

[1]江泽民.1995年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3]魏红.理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J].怀化师专学报,2001(20):2.

[4]曹建琴.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影响因素及教育干预方法[J].当代医学,2010( 16)1,总第 192 期.

[5]王瑞芳等.论工程训练与创新人才培养[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16)3.

猜你喜欢

工科学生创新型志愿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我志愿……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工匠精神视角下地方高校工科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研究
浅析新建本科院校工科类毕业生就业违约的成因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
高等教育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