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医学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2014-08-15刘琴,张玲
刘 琴,张 玲
2014年伊始,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学位 〔2014〕3号)《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办法》(学位〔2014〕4号)和《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学位〔2014〕5号),再次吹响了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号角。创新理念,探寻不辍,精心构筑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以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第一要义。
一、创新理念
1.理念回归:精英培养。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是把双刃剑,它既给普通民众提供了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向教育质量的保障提出了拷问。医学教育因其入门周期长,成本高,教育形势尤显严峻,规模冲击资源,研究生培养的质量问题已浮出水面,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研究生教育在培养理念上应回归精英模式,在招生规模上严加控制,保证较高质量的生源,同时,用最优质、最核心的教育资源为学生培养提供坚强保障。中国科学报《曾益新院士:医学教育必须是精英教育》一文指出,“要把高等教育的质量放在更高的位置,高等教育经过大规模的扩招后,现在更需要的可能是内涵建设、质量建设。医学教育就是精英教育,也必须是精英教育。现在医生面临的问题和社会对医生的要求注定医生必须有较高的素质,而我国也具有培养精英医生的总体能力和潜能。”[1]
2.理念定位:培养创新人才、实用人才。在医学科学和专业人才培养上,实施分类培养,合理定位。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致力于培养创新人才,侧重于学术理论水平和实验研究能力,以培养从事基础理论或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人员为目标。创新“是跟明天竞争”[2],“创新”在当下已成为一个常提常新、热门的话题。创新提升了生活水平,推动了科技进步,促进了社会发展,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创新人才,正是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专业学位人才培养,定位于培养实用人才。“经世致用”,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紧密结合医疗一线人才需求,在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建构、教学团队组建、带教指导模式、考核评价模式等方面探索职业能力的培养路径,培养适应专业岗位需求的综合素质过硬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优化过程
要全面构建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不仅要重视目标管理,更应注重过程管理,构建良好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运行机制。
1.严把入门关口。要改变“严入宽出”的招生状态,改进“宽进严出”的“淘汰制”,实行“严进严出”的培养过程管理。广开宣传渠道,拓宽生源范围,严格复试程序,把好入门关口。录取工作严格坚持“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保证质量,宁缺毋滥”的原则。首先,要高度重视,健全机构,提供组织保障,保证研究生招生工作顺利有序进行,确保招生工作“公平、公正、公开”;其次,科学筹划,精心准备,拟定复试方案。复试内容可包括专业课笔试、英语能力测试、专业技能考试、综合面试和心理健康测试。专业课笔试主要考查考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可对学生初试成绩的真实性进行排查;英语能力测试主要考查考生是否具备阅读相关专业文献的能力;专业技能考试主要考查考生的实际操作水平,考量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的专业实践技能;综合面试则主要考查学生的专业态度、思维能力、综合素质和培养潜力等,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衡量;心理健康测试主要考查学生的心理素质、人格和性格,可对学生的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偏执、抗压能力、精神病性等做出判断。
2.做好阶段考核。研究生在校期间,应按阶段定期进行考查与筛选。公共课程结束时,应进行学年鉴定;第二年学年鉴定结合中期(阶段)考核进行,通过中期考核进行分流,适宜继续培养者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不合格者终止学习;研究生第三年学年鉴定结合毕业鉴定进行。
3.加强论文管理。一是要严把开题关,确保选题科学,立足学科前沿,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二是要跟进研究进展,实施全程督导,以促进学生不断拓展学术视野和思路,及时修订和调整研究方案。三要实行双盲匿名评阅、学位论文抽查制度,确保论文质量。四是规范答辩程序,确保答辩质量。五是评选优秀论文,建立激励机制,促进论文质量的提升。
4.实施末位淘汰。研究生培养,要赋予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论文答辩委员会充分的权力,使其严格按照学术标准审查决定研究生是否能够毕业或获得学位,杜绝行政权力的干扰。落实课程考核、论文评阅、资格审查等环节,严格实施末位淘汰,使学生有压力感和使命感,真正保障培养质量。
三、制度保障
1.日常管理。实行“学校-学院-学科”三级管理模式。建立“校评价中心-研究生处质量监控—二级学院质量管理-导师”四级质量管理链条,形成有利于研究生规模化培养的规范管理体制。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针对当前研究生培养及学位授予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国家有关文件为依据,逐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创新,从制度上规范办学行为,创造良好的社会声誉,保证教育质量稳步提高。
2.培养质量监控。一是以课程质量为基石。研究生课程建设要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标,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构建研究生自主型、创新性学习模式;以培育特色、逐步推进、突出重点为基本思路,确保经费投入,以项目的形式分级推进,逐步形成极具特色的课程体系。构建立体的(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评价)奖励评价机制。二是以学风建设为根本。严谨的学风是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根本。配合中国科协深入推进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深入学习 《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并根据要求制定学校《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实施细则》,明确学位申请人员、导师和学位授予单位的职责,加大对学位论文作假行为的惩治力度,以维护学术风气,确保培养质量。
3.人才制度。要逐步建立立体的人才制度,实施拔尖人才工程和青年学术骨干扶持工程,做好学术带头人和学术团队建设,通过引进、培养和聘用的方式,汇聚一批高水平学科人才,为科技兴校和研究生培养提供良好的智力支撑。领导要以宽广的胸怀去培养学术带头人,引进学术带头人;送学科骨干出国门,进行高水平培养;引进国外拔尖人才和外籍学科带头人或外籍院长;改变单打独斗的科学研究状态,逐步把团队做大做强,助推研究生教育和学校发展。
4.导师遴选与管理制度。要建立合理的硕士研究生导师遴选及管理制度,制定科学的研究生导师岗位责任制和研究生导师评价、评估指标体系。研究生导师队伍的质量指标主要包括队伍结构和规模(学历、年龄、职称、数量)、科研项目和经费(项目层次、数量、项目持续性、经费)、学术成果(论文、专著、专利、奖励)、教学与人才培养水平(教材和课程建设、教学成果、研究生获奖和评优的情况)、社会影响(担任学术团体职务、权威或核心刊物的主编或副主编、政府或决策机构的参事或顾问)等内容[3]。导师遴选坚持按需设岗,动态遴选,评聘分离,择优聘任,定期培训。实行严格考核的导师管理制度,把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作为衡量导师业绩的主要指标,建立奖优汰劣的竞争机制,不搞终身制。注重师德建设,不仅注重学术能力、学术成果,更要看重学术道德。在导师培训制度、激励与淘汰制度、团队指导制度、导师交流制度、考核制度、问责制度等方面全方位探寻。
5.奖助制度。建立合理的研究生教育奖助体系,以充分调动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使研究生集中精力专心学业,投身科研工作。如用好国家奖学金,创设各类专项奖学金;设立“三助”(助研、助教、助管)岗位,使研究生在参加科研、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同时,获取一定的生活资助;为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培养自立、自助的精神;通过国家助学贷款,为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保障等。
四、条件保障
1.教学设施。教学设施包括校园占地面积、校舍建筑面积、固定资产、教学科研仪器设备、馆藏图书、电子图书、中外文期刊等。医学院校应加大在教学科研仪器设备、馆藏图书、电子图书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只有具备了优质的硬件条件,加以大力引进软实力的人才支撑,学科发展才会具备发展后劲,研究生培养质量才能得以保障。
2.平台建设。高水平的学科平台是基础。要整合优质资源,优化学科布局,加大对学科平台的建设力度,增强学科整体综合实力,逐步形成一批优势和特色学科群。第一,高水平的科研平台是支撑。要加大科研平台建设投入力度,提升科研平台建设水平,建设国家级、省级、校级等各层次的科研平台,做好研究生工作站建设。第二,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是保障。要充分利用好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文献资源和各项管理工作的信息化,使师生的工作和学习更加便捷和高效。
3.学术平台。创设学术交流平台,积极主办各级各类学术会议,在校园内开展各种学术讲座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使内部学术氛围的营造和学术交流常态化,通过“博士沙龙”、“科研汇报”、“致知讲坛”等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营造自由宽松的学术氛围。
五、评价体系
建立合理的质量评价体系,特别是自我评估机制和质量反馈机制,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评估,是促进研究生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机制。
1.自我评估机制。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自我评估体系,是对教育活动进行自我调节和完善的重要手段。学校出台自我评估方案,提出自我评估的基本要求,并聘请外单位同行专家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评议,提出诊断式评议意见。着眼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办出特色,以优化教育过程,持续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
2.质量反馈体系。首先,关心社会舆论,注重社会声誉评估。 社会声誉极大地反映了社会对学校培养质量的认可度。高校应积极关注所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学术成绩和综合素质所产生的社会影响;积极参与学科评估工作,关注学校的学术声誉与学术影响。其次,关注学生就业,注重就业“质”“量”评估。建立毕业生就业反馈机制,了解社会对学校培养机制的评价。对研究生毕业时就业率、毕业后就业率、毕业后平均工资等进行跟踪调查,充分收集数据,多角度评估研究生就业情况,实现毕业生就业数量与就业质量的双重评估,使评估结果更为客观有效。再次,依据行业标准,增加行业执业能力评估。2013年3月29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行文,出台《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意见提出,要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面向特定职业领域,培养适应专业岗位的综合素质,形成产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大力推动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的有机衔接。要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反馈新模式,可将各项标准转化成专业学位研究生所应具备的各项执业能力,每项能力赋予一定权重,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否满足行业需求进行有效评估。
只有建立立体的质量保障体系,研究生培养质量才会不断提升。医学研究生教育,应在培养理念上大胆创新,在培养过程中不断优化,制度建设上全面强化,条件设施保障投入,并建构合理的质量评价体系。
[1]王战军等.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周文辉.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