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院校英汉双语教学改革探析

2014-08-15李海霞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20期
关键词:双语民族院校

李海霞

一、双语教学的发展

双语教学兴起于20世纪初的欧美国家。1928年国际教育局第一次双语教育会议在卢森堡召开,当时人们普遍对双语教育持反对意见。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语言这一文化和信息的载体。随之各种双语教学模式兴起,如1963年加拿大在魁北克实行浸没式双语计划,即学校老师通过运用法语教授各门课程以达到学生掌握法语的目的,通过“教育语言”实现“语言教育”的目标。美国、西班牙等国的母语维持模式即学生刚入学时教师使用母语教学,然后部分学科逐渐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一部分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印度的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英语是印度的官方语言,在中小学阶段大力推行英语教学,一部分学校全部采用英语讲授各门课程,到大学后除极少数课程,教师一律用英语授课。双语教学模式众多,各具特色。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应对科技革命的挑战,提升人才培养规格,21世纪初教育部决定在高等学校实行双语教学。2001年教育部在 《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评审指标体系》中明确提出,“双语教育是指除母语以外的另一种外国语言直接应用于非语言类课程教学,并使外语与学科知识同步获取的一种教学模式”,“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2003年教育部将双语教学列为高校本科教学质量评估的指标之一。2004年国家教育部高教司专门发布 “关于本科教育进一步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并进一步提出“开展双语教学工作,是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需要,更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质量人才和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迫切需要”。 同年教育部在浙江大学召开了首届高等学校双语教学研讨会,70所重点高校参加了此次会议,主要讨论了如何建设好由浙江大学牵头的全国高校双语教学资源中心网及协作组成员间的分工。2007年,国家启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并决定2007到2010间建设500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但是,这500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多数是在发达地区的重点高校进行。中国高校双语教学起步较晚,大多采取拿来主义。目前国内高校双语教学主要是前面提到的三种模式。

中央民族大学作为中国少数民族的最高学府,于2002-2003学年,开始实施双语教学。随后一些民族院校也相继开设了英汉双语教学课程。但由于历史、地理、经济等原因,民族院校与非民族院校相比,实施英汉双语教学时所面临的问题更多、困难更大,如双语师资薄弱、学生英语水平相对较低、双语教材更新缓慢、教学方法与手段老套等。

二、民族院校英汉双语教学改革的现实需要

泰勒在其1949年发表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课程目标的设定来源于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学科的发展和学者的需要。笔者主要从这三个方面分析民族院校英汉双语教学改革的现实需要。

1.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第一,世界的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各民族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社会需要大批能从事多方面国际事务的复合型人才。而英语是全球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汉语是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学好英汉两种语言就显得十分必要。

第二,国家的需要。高校传统的英汉双语复合型人才主要是以英语为主体知识结构的语言型人才。主要有两种,其一“英语+汉语“模式;其二“英语+社会学科”。随着科技革命的不断深入,为了迎接科技革命的挑战,需要大量的以科技知识为主的“科技型”专业英语复合人才。长期以来高校重视传统的英汉双语复合型人才培养,致使目前“科技型”专业英语复合人才严重缺口。

第三,民族的需要。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促进了各地区的发展,又不断拉大各地区发展差距。经济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民族院校是少数民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是为民族地区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的重要基地,是我国少数民族“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窗口。要想让世界人民了解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民土风情、传统工艺,并引进国外先进资源,民族院校必须要培养大量能胜任涉外工作的人才。在民族院校实行英汉双语教学有利于促进地区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2.学科发展的需要。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大爆炸时代,一不留心就有可能落后一大截。国际学术会议,及研究成果大多以英语形式呈现。据统计世界上80%到90%的学术刊物是英语刊物,而90%的计算机信息都是用英语表述的,显然当前英语已成为“国际通用语”。在新形势下,要想跟踪学术、科研最新动态,学习最新知识,原有的课程体系显然已经不能培养出适应学科发展需要的人才了。

3.教学者和学习者的需要。第一,教学者的需要。目前民族院校不缺教学者,但缺优秀的双语教学者。双语教学者,必须要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除拥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外,还要能用正确流利的英语教授专业知识。这是中国教育事业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趋势。

第二,学习者的需要。由于长期以来的历史、地理环境等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源整体水平较低。为了促进教育公平,让少数民族学生能更好地分享教学资源,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如2006年国家采取“统一考试,适当降分”等特殊政策,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少数民族学生高校准入门槛较低,如果在大学期间能通过英汉双语教育掌握专业知识,毕业后,便会大大提高市场就业竞争力。

三、民族院校英汉双语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民族院校英汉双语教学中暴露的一些问题,笔者主要从英汉双语师资力量的培养和双语教师的筛选、双语教材的选择、双语课程设置三个方面提出几项措施。

第一,英汉双语师资力量的培养和双语教师的筛选。双语教学要求双语教师本身是复合型人才,除了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能发音标准、用地道的英语教授专业知识,否则不仅影响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还会误导学生。英语教师的培养可通过以下六个途径。其一,外语教师选定某一特定专业进行“专业强化”,这适合于偏文科性质的学科如经管类、哲史类等;其二,对专业教师进行“外语强化”,提高专业教师的英语素养,这种方式适合于偏理科性质的学科如数计、软件、机械等学科;其三,通过与国外学校合作或外聘专家进行双语教学;其四,选拔优秀教师出国深造或借鉴国内其他学校成功的教学方式;其五,学校应多加支持双语教师参加国内外相关学术会议以便于及时掌握科学前沿成果;其六,在同一专业中成立双语课程小组,集思广益。对于双语教师的筛选要严格把关,优先选择海归和有双语教学经验的教师,通过外语水平和相对应的专业水平考核、课堂效果、学生反馈等来选择教师。

第二,英汉双语教材的选择。大量引进国外原版著作,同时要结合专业课程设置以及学生的水平层次,来选择教材。市场上的教材不能满足需要时,双语教师可根据自己的讲义、经验等编写外语教材。一般民族院校所处地区有比较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特有的民族文化课程,此时民族院校应成立专门小组,将这些旅游类和特色民族文化课程编译成外语,供学生学习,以便更好宣扬民族特色。

第三,加强院系合作,优化课程设置。加强院系合作,主要是指英语专业与非语言专业。学校应开设跨专业选修课,鼓励英语专业的学生选修其感兴趣的其他专业的课程,非语言类的学生选修英语专业的基础课程。民族院校英汉双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还应采取循序渐进、因类施教、校企合作、突出院校特色的培养模式。在大一,应注重专业基础课;大二逐步开设双语课程;大三时根据学生英语与专业水平,采取同级分班、优胜劣汰滚动制的分班模式,这不仅能有效地促进双语课程的开展,还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选出“优精尖”复合型人才;到大四时,选拔出“优精尖”复合型人才,推荐到相关企事业单位实践,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民族院校肩负起了为民族地区培养高素质人才,发展地区经济的巨大使命。如何才能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与国际接轨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成了摆在民族院校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双语教学注重模式的创新和改革,要求教师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和手段,注重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从而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外语水平及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

[1]李杰.高素质人才培养对民族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的影响[J].民族教育研究,2004(4).

[2]罗建生,黄崇珍,袁雪芬.民族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8(4).

[3]李晓娣.新加坡双语教育对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04(2).

[4]林颖,曾志新,朱敏,刘其洪.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探索,2007,6.

[5]汤晓燕,云忠,王艾伦.机械工程系列课程的双语教学改革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06(5).

[6]杨启乐,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开展英汉双语教学之我见[J].前沿,2010(7).

[7]郑玉彤.民族院校英汉双语教学问题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04(5).

猜你喜欢

双语民族院校
我们的民族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