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明清时期的昆山望族

2014-08-15芦宇苗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20期
关键词:昆山藏书

芦宇苗

望族一般是指有声望有地位的世家大族。明清时期苏南望族与其他地区的望族相比,除了财势与声望之外,更多家族往往与科举有密切的关系。正如江庆柏先生所说的:“苏南望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大家族,而是一种以内在文化质量为稳固核心的家族。”[1]因此文化望族这一概念,在品评苏南望族时被广泛运用。而昆山地处苏南、经济发达、文化繁盛,其文化望族的特性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与当地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浓厚的教育氛围密切相关。

明清期昆山的望族,就其出身与家世而言,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其一,他们或以务农耕读起家,如昆山吴家桥周氏,“其先汴人,宋靖康末扈跸临安,至贵一公始家昆山之吴家桥……家世孝弟力田,至太学始用儒雅登上舍,然兄弟并以赀雄乡里”(归有光《封中宪大夫兴化府周公行状》);其二,有的家族因经营工商业或行医等起家,后通过子弟获得科举功名进入仕途发展成为望族,如顾瑛祖上靠经营田产兼商业,“扩先世之业,昌大其门闾,名闻京都”,子孙重习诗书,顾鼎臣父辈靠经营店铺供子弟读书等;其三,有的家族靠教馆课徒起家,如魏校居家时以授徒为生,其弟子、子孙多受益于此,多博学笃行,有声庠序,在科举中扬名。由此可见,无论何种家世,若要光大门庭,最后都离不开科举入仕,“缙绅家非奕叶科第,富贵难于长守”(王士性《广志绎》卷四《江南诸省》)。纵观明清昆山望族的诸多成员,虽不乏贪私欺民之徒,但总体而言,家族成员长期深受儒家思想熏染,忠君卫国、学识丰厚、品行高尚之士世代辈出,深受后世垂范。归纳起来,具有如下特征。

一、关心时政 恪尽职守

由于受儒家思想的长期教育,昆山的望族成员往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无论是出仕还是家居,都将此作为自己的理想与行为准则,并把其贯彻到现实生活中。如归有光家居时,为了将害死张贞女的恶棍绳之以法,先后写了《书张贞女死事》《张贞女狱事》《贞妇辨》等多篇文章为之鸣冤,终于使肆虐诸元凶被法办。他还在水利治理、抗击倭寇等关系国计民生的时政方面做了不少文章,例如在水利治理方面有 《水利论》《水利后论》《论三区水利赋役书中》《三江图叙说》《淞江下三江图叙说》等文章,在抗击倭寇方面有《御倭议》《备倭事略》《昆山县倭寇始末书》《论御倭书》等文章,且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

明代状元顾鼎臣为官时,悯东南赋役失均,屡陈其弊,最终受到皇帝重视并予以采纳。他发现家乡昆山无城池防御,于是立即言于当事为本地筑城。后倭寇乱起,昆山因城池坚固而得以保全,乡人立祠祭祀,表示对他的感激之情。周伦任河南新安知县时治理徭役,主动减免蚕桑赋税,百姓受益颇多。后他被提拔为监察御史,负责巡视居庸关和龙泉关等地,并向朝廷提出了清储蓄、足军饷、谨要冲、慎用人、守漕河、安人心等建议,得到朝廷认可并在兵部具体施行。晚年辞官回乡后,周伦与乡里的故旧好友一起,推崇简朴纯真的民俗,大兴礼义之风。他还熟通医理,每每遇到疾病瘟疫,他都走访乡间、行医问药,挽救了很多百姓的生命。

清代状元徐元文在任陕西乡试主考官时,注意选拔人才,被他录取的多数是政治上无所攀缘,出身于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或贫寒之士,这在陕西乃至全国均有深远影响。后来他在朝为官,正值三藩之乱平定,有感于朝廷执法过于严苛,他向康熙上疏建议,恩赦那些受胁迫而参与叛乱之人。为保障百姓利益,他还上疏主张废除以往占夺的百姓财物,并废除破坏国政的旧制。此时有人上疏主张为皇帝歌功颂德,请求登封泰山大典。徐元文独持异议,直言上奏,认为当务之急不在礼仪活动,而是应该“振纲纪”、“核名实”、“崇清议”、“厉廉耻”, 乘此武定功成之时,明白告谕大小官员,清除疑虑,共成千秋大业。他还主张革除沿袭下来的苟且积习,不要安于现状,要奋发进取。康熙帝对徐元文几项建议颇为赞赏,并一一采纳。

二、忠君爱国 品行端正

望族士大夫不仅关心时政,在日常事务上有所作为,其高尚品行亦成为后世尊崇的典范。如清兵入关时,顾鼎臣之孙顾咸建、顾咸正、顾咸受皆死于难。顾恂五世孙顾天叙,在昆山城被清军攻破后,绝食而亡。 顾炎武于清王朝入关期间,与江南无数爱国志士一起,热血沸腾,毅然从军,参加保卫苏州、昆山之战,终因清兵势强,寡不敌众,弹尽粮绝而被清军打散,数万人惨遭清军屠杀。家仇国恨,更加激起了顾炎武的爱国热情,坚定了他以身许国、终身反清的立场。他用一首诗来表达其坚强意志,诗曰:“我愿平东海,身沉志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顾炎武对君主的个人独裁专断提出尖锐的批评,他认为天下兴亡和广大民众的利益,应置于一家一姓的私利之上,无论身份贵贱,作为国家的一员,每一个人都应为国家与民族的利益尽心尽力。他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名言,感召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激发了中华民族强烈的爱国热情。

清初名士朱用纯(号柏庐)的父亲朱集璜,于乡里教授弟子数百人,学行为乡里所推,南京既亡,朱集璜举义兵抗清,书绝命词于衣带间。城陷后投河死,时人私谥其节孝先生。朱柏庐痛父殉节,绝意仕途,以授徒养母。其精于理学,潜心治学,以程、朱理学为本,凡六经四子,濂洛关闽诸书及明儒论说,皆能辨析毫厘。他提倡知行并进,躬行实践。他深感当时的教育方法使学生难以学到真实的学问,故写了《辍讲语》,反躬自责,语颇痛切。其所著《治家格言》劝人勤俭治家,安分守己,宣扬封建伦理道德,其“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脍炙人口的佳句,文字通俗,内容丰富,成为家喻户晓的修身治家典籍。

三、藏书著述 传道授业

望族成员们都深知读书乃为人处世、治学入仕等的关键所在:“人有愚智贤不肖之异者,无他,学不学之所致也。然欲致力于学者,必先读书;欲读书者,必先藏书。藏书者,诵读之资,而学问之本也”(张金吾《爱日精庐藏书志自序》)。因此,望族子弟终其一生都围绕着书籍,多从事读书、藏书、著述、诗画文艺、文献整理及出版等各种文化学术活动。

叶盛因长年在边镇为官,受条件限制,读书、聚书都十分不便,他身边总是带着几个专门抄书的人,长年为他抄书。每抄成一书,他都认真校阅,钱大昕《江雨轩集跋》说他:“服官数十年,未尝一日辍书。”及至叶盛藏书积至四千六百余册,共二万二千七百多卷,为当时江苏藏书之首。他曾写过一段《书橱铭》:“读必谨,锁必牢,收必审,阁必高。子孙了,惟学斆,借非其人亦不孝。”后来,叶盛的子孙确能遵守他的教训,爱惜他的这份特殊的遗产,其中不乏藏书家。叶盛去世后,其玄孙叶恭焕竟其遗志,终于建成了藏书楼,名曰菉竹堂。

徐乾学受业于其舅顾炎武,学问渊博,居朝二十余载,为文学侍从之臣,其本人又编有《读礼通考》《通志堂经解》《传是楼书目》等,汪婉撰《传是楼记》云:“先生(徐乾学)召诸子登楼而诏之曰:‘吾何以传汝曹哉?尝慨为人父祖者每欲传其土田货财,而子孙未必能世富也;欲传其金玉珍玩鼎彝尊斝之物,而又未必能世宝也;欲传其园池台榭歌午舆马之具,而又未必能世享娱乐也。吾方鉴此,则吾何以传汝曹哉?’因指书而欣然笑曰:‘所传者惟是矣’!遂名其楼(指藏书楼)曰‘传是’。”不传子孙以田地、金玉珍玩和园林台榭,只传典籍,足见其深厚的文化意识。其弟徐秉义或购求古书、或借稿本抄录,闲居时与黄宗羲等名家往来,每举经史疑义相发明,有所得则疏录成书。徐氏家族多留心桑梓,家富藏书,著作宏富,为巩固清朝统治有积极作用。

在著书立说之余,望族大家们还传道授业、提携后进。如魏校除著书之外,还贯通诸儒之说,并将自己研习所得传授子弟,唐顺之、王应电、王敬臣、归有光皆出自其门下。而归有光继承了他传道授业的优良传统,在嘉定培养了一批出类拔萃的文化名人,如“嘉定四先生”中的唐时升、娄坚,都是归有光的高足。清代学者阎百诗曾说:“隆庆以后,天下文章萃于嘉定,得(归)有光之真传也”(光绪《嘉定县志·艺文志》)。在他们的带动之下,当地好学崇学成风,不仅涌现出众多文学书画名家,本地百姓的文化素养也有了大幅度提高,“人皆知教子读书”、“田野小民生理裁足,皆知以教子孙读书为事”(嘉靖《上海县志》卷一《风俗第三》。

四、志趣高雅 垂范后世

明清昆山的望族成员,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提升家族的社会地位,获取各种政治特权和经济利益,有投身科举,积极进取的愿望,但仕途之艰难坎坷、宦海之凶险莫测,又使其对官场产生深深的畏惧和厌倦。因此,好游山水,竞筑园林,追求恬淡闲适、悠然自得的艺术化的生活情趣,不仅仅是他们明哲保身、沽名钓誉的表现,更多地蕴含着内心深切的人生思考。顾恂之子顾潜,官至直隶提学御史,正德时,“逆瑾当道,……耽耽侧目于公,……去其官。公归,即舍南凿池叠山,……所谓展桂堂者也,延宾觞弈,娱养情性”(张大复《梅花草堂集》卷六)。归有光十分仰慕陶渊明而名其书斋为“陶庵”,其《陶庵记》中写道:“观陶子之集,则其平淡冲和,潇洒脱落,悠然势分之外,非独不困于穷,而直以穷为娱,百世之下,讽咏其词,融融然尘渣俗垢与之俱化,信乎古之善处穷者也。推陶子之道,可以进于孔氏之门,而世之论者徒以元熙易代之间谓为大节,而不究其安命乐天之实”(《震川先生集》卷十七)。他的这种立身处世之道与生活观念颇具代表性。

望族士人的这种人生意趣与精神追求,对当地的生活风尚与审美取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除图书典籍、假山花木之外,他们对家具布置、器物陈设亦多有建树,从中反映其深厚的文化素养。“姑苏人聪慧好古,……如斋头清玩、几案、床榻,近皆以紫檀、花梨为尚,尚古朴不尚雕镂,即物有雕镂,亦皆商、周、秦、汉之式”(王士性《广志绎》卷二《两都》)。顾家“藏书数千卷,率皆秘本。唐宋以来法书名画,充栋插架,以及尊罍彝器,杯盎几案,入其室无一近今物。士大夫之博雅好古者,遂往无虚日”(张思孝《顾生玉书小传》)[2]。望族士人的生活情趣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所认可,从而为高雅文化的扩散与社会品尚的提升起到了推动作用。

总之,明清昆山的望族,凭借着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优越的生态环境,便利的水陆交通、繁荣的多元经济、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动荡的社会大潮中谱写出一曲曲多彩的篇章,为昆山的社会发展、文化教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在历史长卷上描绘出的色彩斑斓的社会生活图景,必将给后人留下无限的遐想与深刻的启示。

[1]江庆柏.明清苏南望族文化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2.

[2]叶昌炽.藏书纪事诗(卷四)[M].王欣夫补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458.

猜你喜欢

昆山藏书
黄旙绰与昆山腔考
昆山三虑五金机械有限公司
昆山迈晟科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昆山迈晟科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昆山三虑五金机械有限公司
江南“鱼米之乡”——昆山
珍惜每一本藏书
天一阁藏书文化中的俗与雅
千载藏书风 化绩于当下——《嘉兴藏书史》评鉴
章嵚天行草堂藏书捐赠史事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