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辅导机制的构建策略

2014-08-15李从东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20期
关键词:心理咨询辅导心理健康

李从东

在评价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时,心理素质是一项非常关键的指标,所以高校应该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给予高度重视,促进其协调发展。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就业环境以及人际交往环境越来越复杂,加之学习、情感等方面的压力,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迫切需要高校建立相应的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机制,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大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

(一)不能尽快适应高校环境

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前,没有离开过父母,入学后面对陌生的学习环境和人际关系,由于自身的适应能力不够而产生严重的焦虑,这是很多高校新生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从整体上看,学生要想顺利渡过三五年的大学时光,需要其本身具备较高的智力水平、人际交往能力、活动组织能力、突发事件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而大部分90后学生,完全具备上述能力是非常困难的。当学生感到自身适应能力和协调能力较差时,就会产生极大的挫败感,有的学生甚至过度自我施压,在紧张和焦虑的情绪中越陷越深,最终产生心理疾病。

(二)不能很好协调工作和学习

大学生不但要完成日常学业,还要兼顾学校和班级工作,有的贫困生还会在校内外兼职,而工学之间常常会在时间上有冲突。如果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势必影响工作,而如果用大把的时间去工作,又会耽误学习,很多学生陷入矛盾中。由于他们缺乏应对经验,很容易对自己的身份感到困惑和质疑,当心理矛盾过多、心理压力过大而又得不到及时缓解时,就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三)自我定位不准,心理负担过重

一般而言,如果学生不能客观准确地进行自我定位,对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把握不准,就会给自己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有的学生过于自信,总是想凭借自身能力用最短的时间把事情干好,想让自己的成绩最高,在班级表现最好,一旦不如意,就会陷入钻牛角尖的境地,搞得自己身心俱疲。还有一些学生刚好相反,过于低估自身能力,遇到困难时不是想办法去面对,而是选择逃避,进行自我检讨、自我批评,长期下去,也会因心理负担过重而影响自身发展。此外,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会面临感情问题,如果定位不准或处理不当,往往会成为严重的心理负担。

(四)功利心理严重

目前,社会上一些不好的习气也影响了一部分大学生。有的学生对学习成绩、奖学金看得非常重,拿不到奖学金会产生心理问题;有的学生干部为了在大学生选举中胜出,可能会用请客吃饭等手段讨好辅导员、老师和校领导;在谈朋友、衣着打扮上盲目攀比,经济困难或出身贫穷都可能会导致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或不自信,这也是学生的重大心理问题。

二、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

(一)成长环境

首先,高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其成长环境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南方人和北方人的生活习惯、性格特征都不同,学生之间很容易在思想、行为上产生冲突,尤其是在外地求学的学生,更容易产生心理不适。其次,学生的家庭背景也有很大差异,有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好,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的学生则生活贫困,学费、生活费都是问题。但无论是哪种家庭背景的学生,面对新环境都会产生心理上的波动。再次,由于成长环境的不同,其生活习惯也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学生是第一次接触集体生活,原有的生活习惯和作息时间被打乱;有的学生不注重个人卫生,公共卫生很少会主动保持,以致舍友反感;还有的学生不喜欢别人随意动自己的物品或坐自己的床等。因为学生生活习惯的差异,在人际交往中经常发生冲突,严重时会造成学生心理失衡。

(二)社会经济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西方的观念、思维方式不断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思维习惯,尤其是一些西方文化的糟粕妨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如学生中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盛行,不利于良好品格的形成。家境、经济条件等因素会直接影响学生之间的正常交往和相处。家庭经济困难的贫困生是学校里的弱势群体,物质匮乏导致自尊心受伤,易自闭、沉默,对社交活动不积极,难与周围的师生交流。这些因素无形中将他们封在自己的小圈子里,阻碍正常的社交[2]。

(三)学生自身

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归根到底还是“人”的因素,很多心理问题都能从他们自身找到原因。有的因为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的生活都是父母一手包办,所以在独立生活时容易出现心理上的不适应;有的从小就没有养成良好的性格品质和行为习惯,容易与其他学生产生冲突,严重时会被其他同学所孤立;还有的虚荣心太强,在同其他学生进行比较时,很容易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和自我失落感。所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在工作中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因素,制定出科学的心理辅导策略。

三、大学生思政教育心理辅导机制的构建策略

(一)建立心理辅导的组织保障机制

为了更好地满足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需要,高校管理者可以借助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重要平台,完善组织管理体制,将学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组织化、制度化。具体而言,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加之学院领导、思想政治教师、辅导员、班干部等相关人员,成立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辅导部门或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定期举办联席会议,组织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等,发挥心理咨询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完善学生人格、注重人文关怀等方面的优势,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工作的常态化、持续化。

(二)构建人才保障机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辅导机制需要有专业人才参与其中,尤其是懂心理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将有助于学生心理辅导与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但从当前高校的心理辅导队伍来看,专业心理咨询师严重缺乏,工作人员多是由其他部门的教师或管理者兼任,没有系统的心理学知识,加上很多高校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培训制度,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心理辅导能力的提高。对此,高校一方面要积极引进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优化队伍结构,另一方面要重视对现有人才的教育与培养,以构建更加有力的人才保障机制。

(三)完善资金保障机制

要想建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辅导的长效机制,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作为保障。对此,高校要拿出专项资金,用于培养专业能力强、心理健康的高素质人才,构建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健康成才为落脚点的资金保障机制。如果用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辅导的资金不能及时到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专项经费就无法得到及时补充,那么很多工作将会变成空话。因此必须完善资金保障机制,建立完善的、多方位、多部门、多单位的资金投入机制,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咨询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探索心理咨询经费自筹的途径,扩大资金来源。此外,健全资金支出管理制度,提高资金利用率,防止资金滥用、重复建设等问题。

(四)健全制度保障机制

制度保障机制的建立,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辅导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高质量、上水平。在制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辅导工作制度时,要坚持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如心理咨询室管理制度、心理咨询热线制度、心理咨询值班制度等,可以促进个别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团体咨询、书信咨询等心理辅导渠道的多样化和制度化,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可根据心理辅导制度及时向心理疾病的咨询部门或治疗机构寻求帮助,大大提高了心理辅导的成效。

总之,大学生思政教育心理辅导机制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且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普通学科教育存在很多区别,因为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都不一样,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只有坚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不断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辅导的重视程度,建立起科学的心理辅导机制,才能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协调化发展。

[1]刘芳,唐平.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交流问题及解决方法分析[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0(03).

[2]魏和平,张泽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素质教育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1).

[3]林毅.浅析高校政治辅导员如何做好心理辅导工作[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01).

[4]张乃强,张余坤.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34).

[5]欧阳辉,徐宝贵.大学生抑郁的心理辅导对策研究[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10(06).

[6]刘丽,刘媛媛.当代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略析[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猜你喜欢

心理咨询辅导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高校心理咨询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心理咨询广播节目如何保持生命力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