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弟子规》在现代高职院校德育中的应用研究

2014-08-15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23期
关键词:弟子规论语德育

赵 莉

赵莉/丽水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教师,硕士(浙江丽水323000)。

当今高职院校的教育方针受工具理性主义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忽略个人内在的德育而倾向于注重知识与技术的培养,但企业里流行的“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无德有才限制使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给高职院校以警示。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求职者一定要培养自己的德行,这样才能让自己有更好的发展前途。而对于广大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弟子规》中所包含的德育思想能给大家以极大的启发和帮助。简而言之,《弟子规》为高职院校大学生更好地走上工作岗位提供了很好的受教素材。

一、德育的内涵

德育不是一个简单的定义,但这不妨碍我们去理解德育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德育:第一,以德育人,身教重于言教,所以施教者自身要有很好的德行;第二,德育的过程就是培养受教者品德的过程,简称育德,从这个意义上说,德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使受教育者遵循人类自身固有的、积极向上和向善的品性。第三,德育是一个愉快的过程。简单地说,德育就是按照人固有的特性,按照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对人们进行向善和向上的教育、引导。高职院校德育是在高职院校施行的德育,在高职院校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符合学生本性的德行教育,高职院校德育与德育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二、《弟子规》的历史渊源及其所包含的德育思想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李毓秀根据《论语·学而》第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详写而成,并以此作为总叙,分为孝、悌、谨、信、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其从一些大的原则到非常具体的小事都有明确的章法和规范,其核心伦理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对人仁爱等。

《弟子规》包含有五大德育思想。第一,孝敬父母。短小精悍到只有1080个字的《弟子规》蕴含了儒家思想的精华,即从孝着手(孝是儒家文化的根本),塑造一个人的高尚品德。第二,出则悌。“悌”包括兄友弟恭,包括尊敬长辈的礼节态度。第三,谨信思想。《论语》有言,在日常生活中要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古圣先贤注意培养对人、对事、对生活的恭敬心、感恩心。《论语·子路》中云:君王一言兴邦,一言丧邦。而对于个人来说,一言足以影响自身的一生,诚信与否直接与个人的德行、与未来人生道路顺利与否有重大关系。第四,爱众亲仁。《论语·颜渊》第十二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1]115张横渠也说:“民胞物与”。他认为人人都是同胞兄弟姐妹,不仅对人,对物也要爱护有加。第五,余力学文。古人把德育放在首位,有了这个基础后,才要求学习文化知识。所谓“德才兼备”,即有了“德”以后,再去具备“才”。“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2]。古人的教育方法是先培养德育,有余力再学其他知识。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德才兼备,但先要积淀起厚德以载外在的物质,不然只会“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复旦研究生投毒案便是有才无德之后果,虽然这是个例,但还是能从侧面反映出我国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教育对德育有所缺失。

三、高职院校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工具理性主义在文艺复兴以后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其主导地位到了不可撼动的高位,由此,高职院校也无法抗拒理性的巨大诱惑而偏失了对大学生进行德育。因为理性,人们不断地发展科学技术,并陶醉于其带给人类一次次前所未有的无限风光。据于此,很多大学生和大学教师觉得追求道德的高尚与德行的培养是幼稚的,但又迫于某种需要,德育有其存在的必要性,由于这二者的张力,道德的教育越来越趋向于空泛化、边缘化,德育的理论与实践严重的脱节,更有甚者认为德行没有存在的必要性,还不如做点“实际”的事情。

1.现代高职院校学生伦理思想的边缘化。面对当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对人的感性对象性活动的抽象,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也未能幸免而自愿或被动地屈服于理性工具主义的价值追求当中,对于伦理亲情道德教育,大学生敬而远之抑或是置之不顾,普遍认为德育是假、大、空,这无疑是对德育的一大误解,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对伦理道德的一大误解,要解除这一误解也只有通过深入研读中国经典。

2.现代高职院校学生谨信思想的边缘化。当今的大学生昼夜颠倒,生活没有规律,吃饭睡觉都没有固定的时间,没有耐心与自制力,对人对事物的恭敬心也缺乏。对衣食也是没有规律,衣物放置没有固定的地方,等用到时满屋子寻找,如此很多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活秩序都是乱七八糟的。“谨”的思想更表现在与人相处和独处时的行为表现。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当今人们对慎独思想更是不能理解,也不注重厚积薄发,平时谨小慎微为以后稳重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也不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蛮干和莽撞往往是“南辕北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将“信”字拆开来解——人言,这对大学生来说就是说到做到。但大学生的还贷违约、考试作弊、抄袭成风、应聘求职材料失真等诚信问题层出不穷。“信”含有一个更深的意思是信义,即义务。所以大学生就要做好自己的本分事情,时刻不敢忘怀自己的本分。

3.现代高职院校学生言行一致观念的边缘化。当今高职院校,大学生学与习是严重脱节的,课堂上的教学与讲解的理论知识不能在实践中得到落实,这中间有两大问题,一是学生对理论知识本身不感兴趣,由此更不用谈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了;二是学生缺乏灵活运用的能力,理论知识考试非常好,但实际操作和为人处世方面的能力非常弱。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道:“光是思想竭力体现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3]24所以,高职院校德育要致力于建立大学生对思想道德和品行修养的信心与相信德育的力量。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说道:“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140改变世界在于人们的实践。由此,基于课堂的德育是不够的,基于口号标语的宣扬也是无力的,真正的革命在于人类的趋于现实的感性的实践活动。

四、《弟子规》的五大德育思想对高职院校德育的启示

问题的发现和提出必须要有相应的解决对策,不然所有的问题和理论只能停留在“纸上得来终觉浅”的层面,由此,躬行的必要性呼之欲出。针对高职院校德育尤其是亲情伦理教育的边缘化、大学生谨言慎行观念的淡化、大学生德育学习与实践相脱离等问题,以下论述高职院校德育改善的可能性。

1.注重对高职院校学生伦理思想的培养。《弟子规》所包含的德育思想突出强调了孝悌,孝乃中国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弟子规》以孝悌为德育培养的出发点,突出强调和重视稳定的血缘伦理关系,在亲情、友情、爱情等一切感性情感当中,儒家一贯认为和主张亲情具有更强的激励人们斗志的力量。所以,在高职院校德育中,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得以显现,高职院校理应树立这样一个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对人、对事、对物的恭敬和敬畏之心,并努力践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孝悌思想。

正如《大学》所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4]也许有人会问,他时刻想着他人岂不是束缚了自己?其实不然,试想“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看到父母会心的样子,为人子女的岂不是很高兴?在外碰到对自己不公的事情想要报复,一想他人也是为人子女,我去伤害他人,那他们的父母会很伤心,由此念头一转必会将气消解于此,这样对自身何来的束缚?

2.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谨信思想的培养。针对大学生谨信意识的淡化,《弟子规》以人人不可避免的、最简单的起居饮食为切入点,强调个人加强自身品性修养的重要性。《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所以,依照自己所处的位置和场合穿衣行事。儒家思想注重的是一个人的品行和才能,这在《弟子规》里也不断得到强调。《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1]115所以,社会应当注重义、礼、逊、信的道德准则;个人更要严格要求自己,与人和谐,不以言论重用人,也不以人废其言等,这些品德都包含在《弟子规》当中,作为高职院校教师应有意识地对大学生的言行举止进行教导和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在大学生中强调谨言慎行等道德品质培养的重要性,而作为德育的接受者,大学生要时刻注意落实谨信的德育思想。

3.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知行合一思想的培养。“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2]余力学文道出了古人的“德第一,才第二”的教育理念,这跟当今的“教育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有一致性,《弟子规》强调个体先培养自身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在具备和厚德之后再学习知识技能,当然这在当今社会二者是可以并行不悖的。《论语·雍也》第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1]75所以,行与学要同时进行,要做到知行合一。《论语学而》第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70高职院校大学生要不断地实践其在思想政治教育等课堂当中所学的德育内容与理论知识,当然,最为重要的是德育思想和理论知识也只有落实到生活当中,通过真切的社会实践活动才具有改变社会的革命性作用。

物质的极大丰富与精神的极大落寞并不是天生对立的,而是在一定境遇下所必须经过的一道坎,如果过不了这道坎就意味着痛苦的煎熬与终身役役而不知其所归的失落,但如果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扩充自己的勇气与提升自己的魄力,那人类的将来是真正和谐的世界,未来的人类将是生活于“家”的庇护之下,尽情地展现自己的本质与丰富性的多彩世界,而这一过程也许是长久的,但作为高职院校学生应当义不容辞地去完成这一使命。

[1]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 李毓秀.弟子规[M].北京:中华书局,2000:11.

[3] 余源培,吴晓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导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 王国轩.大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6:4.

猜你喜欢

弟子规论语德育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如何读懂《论语》?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弟子规
弟子规
《论语·为政第二》
弟子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