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制理论与高职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2014-08-15朱宝华
朱宝华
朱宝华/江苏商贸职业学院讲师,硕士(江苏南通226011)。
所谓自学能力,是指一个人独立学习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它是一个人多种智力因素结合和多种心理机制参与的一种综合性能力[1]。教育学家阿布·文托夫勒曾经说过:“未来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学习的人。”学会学习是当前社会人才的必备素质,是衡量一个人能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能力,也是衡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点。
自学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学校、家庭、社会,涉及学校决策、教师引导、学生激励等诸多方面。面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自学能力的现状,诸如基础知识参差不齐、自学意识不足、自信心不强等现实困难,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孤立地看待这些问题,要从源头上抓起。在本文中,笔者结合导师制理论,从导师制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契合点出发,提出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导师制概述
导师制起源于牛津大学,是15世纪初“新学院”的温切斯特主教威廉·威克姆所首创。牛津大学是世界一流大学,已培养了3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29位英国首相。究其成功秘诀,主要原因是被公认的最好的人才培养模式——导师制。导师制学生一旦被牛津大学录取报到后,学院就会给他指定一位导师,每位导师所带学生少则3-5人,多则10人左右。导师是学生所选择科目的学者,他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业和品行,并协助安排学生的学习计划,指导其如何进步。导师制最大的特点是要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让学生思想品德、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二、导师制理念与自学能力培养的契合
1.自由思想营造学生自学的宽松氛围。自由主义是牛津大学导师制的思想基础,红衣主教纽曼曾经讲过:“心智的培养不是要将心智塑造成或牺牲于某种特殊的或偶然的目的,某种专门的行业或职业、研究或科学,相反,心智的培养是为了给自身以最高的修养。”当前,学生上职业院校的目标被“找工作”所窄化,就业率的高低也成了评价职业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量化标准。久而久之,学生就把学习看成了一项目的性很强的“任务”。这种功利性太强的教育不利于学生个体心智的成熟和个性的发挥,也不可能营造学生宽松的自学氛围。
2.批判思维激活学生自学的热情。导师制的核心不在于简单传授已有知识,而是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批判思维的意识与能力[2]。“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要敢于向权威、向导师质疑,而不是逆来顺受、被动消化导师的知识。在批判思维中探寻真理,在批判思维中寻求突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生自学的过程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学习氛围,用自身已有知识对新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路径不一,更易产生不同的结论,这时就需要有批判思维的意识,真理在批判中越辩越明。
3.点对点的导学保证学生自学的效果。从形式上来看,我国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和导师制最大的区别是班级授课制和点对点的导学制。班级授课制的优点是同一层次的面上教育,有利于规模化,这是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导师制的模式是点对点个性教学,这是教学资源高度富足条件下的选择。由于学生知识和能力基础不一,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有别,自学的进度和能力差异大,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不宜采取一刀切的授课制,而应该采用点对点的导学制,这样才能因材施教,保证效果。
三、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对教师的期待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不只是简单的教书匠,还要教授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与主动学习的可贵品质。职业院校教师要真正有效培养学习者的自主性,关键是要在教学实践中探究:如何打破常规,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动机,由“要我学”转为“我要学”;如何帮助学习者采用科学有效的学习策略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以课堂为中心点,把自我学习的内容和要点贯穿其中,授之以“渔”;如何创造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和条件,以达到事半功倍。
1.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师“教学”的根本理念,也是学生“学习”的根本理念。教师的定位,落实到“主导”上,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不能“一言谈”,要倾听学生的期盼,了解学生的困惑,把学生学习的效果作为验证教师教学成果的唯一标准;学生的定位,落实在“主体”上,充分认识学习是个人的内在需求,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任务,充分认识学习是一个系统工程,学习的地点不只是课堂,而应该延伸到教室外,学习的方式也不只是教师讲、学生听,而应该延伸到学生的自我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注重方法传授。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对教学信息的简单复制过程,而是运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对新知识的再认知过程。在认知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再创造,由此转化为自身的学习成果。自主学习对导师在学习上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和教师处于准分离状态,导师的指导是否具有科学性,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科学的指导首先需要教师全面认识学生的个性特点、认知能力、学习方式等诸方面的因素,其次要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以避免盲目性指导过程的出现。
3.打造自主学习平台。自主学习要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要以知识点为中心、能力测试为手段,提供一个集教、学、练、考、评等功能于一体的网络课程学习平台,该平台颠覆了以往以课堂教学为主的课程教学形式,学生通过现代化的网络手段可以随时随地方便地登录到学习平台进行某门课程的学习。学习平台是对常规课堂教学的辅助,有效扩展和延伸课程内容;是对学生学习状态的过程化管理,让教师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是针对自身特点打造的个性化、开放式的导学服务,可以更好地把握重难点,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
四、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基本能力的要求
学生是自学的主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除了跟外部环境和导师引导有关联,更重要的是学生内在的基本能力要达到相应的水平。这些能力主要包含善于思考的能力、自我控制的能力与自我调整的能力。
1.善于思考的能力。“学而不思则罔”,自学能力的提升起源于问题,问题的产生起源于思考。自学的过程中,没有老师设问,只能自我发问,而学生对自我发问的兴趣往往大于老师的设问。学生要抱着怀疑的态度去看待书本和教师的传授,通过加强思维锻炼,能较快掌握适合自己的科学的思考方法,逐步形成正确的推理、演绎、归纳等习惯,准确捕捉知识点、重点、难点,提高自学的效率。同时,也要鼓励自己敢于假设和大胆想象,激发灵感,产生新的知识火花。
2.自我控制的能力。自学是用已掌握的知识去认知新知识的过程,是对学习者心智的一种考验。强化学习者强烈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兴趣能增强自我控制能力。但学习毕竟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长时间的持之以恒,学习者要面对来自外界的干扰,要面对来自内心的情绪波动,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素质,才能耐得住寂寞,静得下心来,坐得住,钻得进。
3.自我调整的能力。自学一个阶段以后,需要进行自我测试,结果或喜或忧。这就需要学习者调整好心态,喜则激发继续学习的兴趣,忧则对标找差,寻求更好的方法,切不可洋洋得意或自暴自弃,要坚信坚持就是胜利。
[1] 傅莉.对大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思考 [J].中国电力教育,2010(22):175.
[2] 何齐宗,蔡连玉.本科生导师制:形式主义与思想共识[J].高等教育研究,2012(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