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网络道德培育的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索

2014-08-15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23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道德大学生

李 晔

李晔/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讲师,博士(陕西西安710062)。

网络资讯浩瀚如海,网络事件生动鲜活,青年学生在其中学习科学文化,扩展知识视野。网络大大扩展了人们思想和行为的边界,也使大学生们对世界的认知大大超出其自身所能直接体验的现实世界。在新的网络时代语境下增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能力和网络自律能力,科学、有效地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提升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时代性和长效性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1]尽管理论上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为网络道德教育教学形式的创新开辟了广阔的领域,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培养目标的达成上,传统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堂教学方式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培育课堂教学阵地的价值旨归与实践逻辑

在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实践过程中,高校在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相结合,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相结合,正规教育与网络教育相结合等工作上有不少创新之处。但是,传统的教育中介工具如课堂教学、案例教学仍有其直观性强、互动直接有效等优势,经过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培育任务目标的达成具有重要意义。

(一)课堂教学的涵义与特征

课堂教学是现代教育教学中最为普遍使用的一种教育组织方式。课堂教学是指纳入教学计划,按照教学规律、语言规律、学习规律及固定的授课时间表对学生进行授课的教育活动。课堂教学依托业已形成的教学大纲、教育重点难点、教学进度等内容一一推进,是由教师讲解,学生问答,教学活动等环节构成的有机统一的整体。目前绝大多数教育机构均采取把年龄和知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编入具有固定人数的班级集体,并由教师进行班级授课的教学方式。本文探讨的正是这种班级课堂教学过程在大学生网络道德培育中的重要意义。

课堂教学的特点和优势主要在于:一是把相同或相近年龄和知识程度的学生编为班级,使他们成为一个集体,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和提高;二是教师按照固定的时间表同时对班级同学进行课堂教学,教育对象较为广泛,教学工作效率和教育进度均能得到提升;三是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方面有统一的规定和要求,使教学能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四是课堂教学具有直观性、高效性、互动性的特点,特别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培养目标的达成上,课堂教学很有优势。当然,课堂教学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不能充分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无法兼顾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统一的“程式化”导致创新匮乏、纯粹的“应试化”导致枯燥乏味等。

(二)课堂教学对于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作为一种塑造人、发展人、完善人的社会性教育活动,在风云际会的时代变迁和大学生不断被唤醒主体自觉的文化生态背景下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学生被动地接受教育者所传输的应然观念、在网络中仍然依靠本能或原始的道德自觉进行表达和判断成为普遍现象。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大部分课堂教学仍是传统的、面对面式的教学方式,但丰富、生动、高效的课堂教学和实践对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网络信息辨识力,增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网络应用能力和自律能力,充分发挥网络对大学生学习和成长成才具有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课堂行为表现是师生日常素养、内在精神的成长与空间情境交互作用的结果。[2]传统的课堂教学通过教师富有激情的讲解,生动的即视感,师生间直接有效的互动,构成一个直接交流、氛围融洽的师生交流平台,为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提供了保障。同时,“道德教育离不开灌输,但对于已具有一定理性认知水平的学生而言,更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他们对道德的理性思考,方能取得真正实效。”[3]课堂教学在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接收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反馈信息并不断加强改进教学内容、达成教学目标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应该成为大学生网络道德培育工作的主要阵地。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培育课堂教学之学情分析与重难点解构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培育课堂教学的学情分析

网络以其迅捷的速度,生动的形式和浩瀚的容量传递知识与信息的同时,从时间和空间上根本改变了传统道德的信息交流方式、道德评价标准和人的道德运动方式。[4]大学生作为最为活跃的网上群体,在网络中积极表达自我、传播信息、交流互动,充分展示意愿,绽放青春活力。通信运营商提供门类齐全的流量选单,越来越多的场所显示“wifi覆盖”,使大学生们处于能够随时接触到网络的状态。一项对西部某大学文科学院一年级学生群体的网络行为调查显示,在该学院315名一年级学生中,69%的学生表示自己在校期间获取网络的方式是通过学校的网线连接个人电脑上网,41%的学生经常使用公共场所wifi上网,79%的学生频繁使用手机上网,仅有20%的学生会去网吧上网。大学生们在网上主要浏览新闻、查阅信息、收发邮件、下载软件或资料、跟帖灌水、表达观点、交友聊天和娱乐休闲。这个年龄阶段的大学生表现为好奇、好动、充满朝气,对于新事物接受非常快。面对庞杂的网络信息,大学生具有一定的辨别能力,但因涉世未深,缺乏社会经验,网络管理体制不够健全等原因,大学生上网具有游戏娱乐多、借鉴依赖多,学习提高少、思考创新少等特点。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培育课堂教学的重难点解构

互联网作为社会公共生活的延伸,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虽然大学生网络行为的主流是积极的,但青年大学生年轻气盛,血气方刚,容易受网络负面信息的影响,产生如沉溺网络游戏、色情信息、言行失范、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网络价值观念模糊等网络行为问题。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课堂教学的重点在于明晰阐释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特征及存在问题,鼓励大学生自觉形成在网络行为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平等、友爱地对待他人,客观、公正地评价事件,理性、自觉地强大自我。课堂教学的重点在于深层次解读网络道德理性生成与培育的理论依据和运行逻辑,以新思路、新视野思考和谋划网络道德教育的价值实现方式,促使学生在对所传获的精神意识进行内化吸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网络道德修养。同时,大学生在网络中表达观点、传播信息等网络行为是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其中内含了高校教育产出和服务社会的质量、教育目标与教育结果的契合程度、社会风尚对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影响等一系列全息反映。如何在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系统中把握网络道德教育工作的合理内核,做到在社会全景范围内探究“大学生网络道德理性”的理论旨归与实践逻辑,是一个需要在学习探索中不断发掘和整理新思路的问题。

三、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培育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继承与创新

网络道德是由网络实践引发的道德问题、道德争议的总称[5]。其形式是虚拟的,内容是现实的、客观的。网络道德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网络道德规范并转化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品质,在网络生活中外化为尊重他人、客观评价网络事件、适度地参与网络娱乐和游戏等行动。在保持课堂教学直观性、高效性等优势的前提下,教师应适宜采取启发、疏导的方式,改变过去传统的灌输和强制接受的做法,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不断启发大学生的道德思维,使他们自主构建正确的网络道德理念,自觉抵制不健康网络信息的诱惑。[6]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多媒体教学、互动教学、案例教学、活动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独学,对学,群学”,多以能够引发共鸣的学生网络教育案例导入教学内容,鼓励学生独自思考,合作探究,形成人人合理“用网”的良好氛围,促进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教师作为教育主体的网络适应与超越

网络是一个没有围墙的超级大学,善于利用它的人可以在这里接受终身教育。传统教育中教师具有信息优势和较高的威信,这种优势和威信在网络时代中逐渐被消解甚至取代。当今时代,国家、社会和学生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要具备所教学科专业、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和高度的责任感外,还要不断提高信息把握和处理等方面的素质,能够熟练使用网络、驾驭网络、妥善应对网络传播中出现的问题,从网络中发现更多积极的因素,因势利导,不断提升网络道德教育能力和水平。当然,高校也应为教师创造客观条件,及时收集学生反馈信息,促进师生互动,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实用领域方面的信用和效度,激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三)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与创新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育的过程总是充满着生动性、具体性、丰富性和开放性的活动方式和活动事件,这正是教育过程彰显价值的基础。这种价值要通过适当而有效的教学策略体现出来。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在网络道德教育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交往对话法、情感体验法、探究法、情景法和设问法,学生可以运用讨论法、分析法和归纳法等方法。在前期做好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教师可从大学生网络行为现状出发,通过设问或情景创设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给出一个假设结论,再根据这一假设,提出新的问题或创设新的情景,学生在讨论分析的基础上对前一个假设进行修改,重复循环后,最终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新的认知点,教师对学生新认知点的理解情况进行检测、点拨和总结。值得指出的是,道德学习不同于科学知识学习,道德学习有其特殊的机制。所谓“行道而得之于心谓之德”。道德具有情感性,它在转化成人的德行时必须有情感的参与、认同和接纳。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教学方法也会有所偏重。在进行“网络生活的性质与特征”内容的教学时更多采用了探究法和情景法,在进行“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内容的教学时更多采用了情景法和设问法。当然,新的认知能否形成,教学目标能否实现,问题的设置和情景的创设非常重要,需要教师精心选择甄别,既要注意与教学内容的契合性,又要注意找到学生思维方向的对接点,还要尽可能贴近社会、贴近生活。

(四)课堂教学应注重调查研究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如能做好调查研究,主动了解大学生关注的网络热点问题并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现状有一个较为客观和全面的认识,能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吸引力、说服力。教师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问题设置和情景创设,鼓励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认真思考讨论、分析纠偏,逐步架构新的认知点,再及时加以指导、点拨和总结,初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与知识的传授有机融合。当然,对大学生们进行网络道德理性培养的教学成果需要经过时间、经过事件的检验。他们业已形成的网络道德“应当”必须转化为在事实面前能够付诸向善行动的“是”,这种道德行为的自觉才具有真正的意义,网络道德教育实践才能实现自身的历史使命。

作为一种在大学生网络行为上实现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范式,现代化网络道德教育的课堂教学实践饱含着对人的生存活动的现象实情的强烈关切,专注于如何使个体生命对所传获的精神意识进行潜在内化,根据自身实际,“自主地生成”符合社会、家庭和个人需求的网络道德意识与道德能力。大学生网络道德培育的课堂教育过程能够成为一个致力于不断丰富和坚定人的思想和精神世界,充满智慧创新的过程,高效、有力的课堂教育教学能指引当代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坚定立场,理性用网,于混乱中寻找方向,从诱惑中学会拒绝,在迷茫中把握希望。

[1] 吴伟伟.网络道德教育的现实困境及破解路径[J].前沿.2013(15):39-40.

[2] 徐冰鸥.课堂空间的精神之维.[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13(2):104-109.

[3] 姚进凤.美国高校道德教育的途径、方法及其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

[4] 谢桂山.网络化的道德意蕴.[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6):63-67.

[5] 关洁.论网络道德与一般道德.[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52-55.

[6] 刘新奇.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1):22-24.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道德大学生
什么叫美好的道德教育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