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健康教育领域的应用
2014-08-15彭俭
彭 俭
彭俭/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系讲师(湖北十堰442000)。
一、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意义及重要性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是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提高学前儿童健康认识,改善学前儿童健康态度,培养学前儿童健康行为,保持和促进学前儿童健康的系统地教育活动。[1]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对于学前儿童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它既是学前儿童实现身体健康的必要途径,也是其他领域教育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因此是学前儿童教育领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国内外专家都提出了关于学前儿童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表述,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明确提出“幼稚园第一注意的是儿童的健康”,[2]日本教育家小园国提出,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是帮助学前儿童实现“身体理想”的必要捷径,[3]意大利著名教育蒙台梭利指出儿童健康问题应以教育为主,治疗为辅。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划分为“身心状况”“动作发展”以及“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三个子领域,一般情况下在学前儿童教育机构,健康教育涉及心理健康教育、身体保健和自理教育、安全教育、环境教育这四个方面。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及其特点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为联邦德国著名音乐家卡尔·奥尔夫所创建,是综合音乐、戏剧、文学、图画等各种艺术为一体的教学,取材于儿童日常生活经验,是一种经过积累、探索、创造而进入认知的教学法,主张“诉诸感性,回归人本”,是全世界公认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奥尔夫认为:表达思想和情绪,是人类的本能欲望,并通过语言、表情、歌唱(含乐器演奏)、舞蹈等形式自然地流露,愉悦身心、学习艺术,二者相得益彰,其中综合性、即兴性、亲自参与、诉诸感性、回归人本这些正是奥尔夫教学法的重要特点。目前,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我国学前儿童领域主要应用于艺术领域,在其他领域的教学上对于该教学法的使用还非常少,即使是已有研究也主要集中在特殊儿童应用上,如在自闭症儿童的教学使用上。
三、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健康教育领域的应用
常规的学前儿童健康教育采取动作与行为练习、讲解示范、情境表演、讨论评议、感知体验等教学方法,但这些方法在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某些方面的课程上应用效果不是特别理想,其主要原因在于儿童阶段无意注意占优势,传统教学方法在吸引儿童注意力上有时略有欠缺。将儿童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让儿童充分的体会并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就需要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能突破常规,采用更加适合儿童生长发育特点、心理发展特点的教学方法。教师在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实施中,应努力将儿童的兴趣与必要的规则相结合,使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成为真正意义的幸福教育。[4]作为在艺术领域已经运用广泛并获得认可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否能够在幼儿园其他教学领域进行运用,并对促进儿童发展,提高教学效果起到支撑作用,下面研究者通过三个典型案例探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健康教育领域的应用,以抛砖引玉。
1.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儿童身体保健教育上的应用(小班应用:我的身体)。小班儿童开始对自己的身体开始关注,有较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帮助小班儿童了解身体的外形,熟悉每个部位的名称,是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在小班阶段身体保健教育方面的一个重要内容。常规的身体保健教学方法,一般采用讲解示范法,即使用儿童或玩偶或图片作为示范对象,由教师针对部位进行讲解,从而帮助儿童了解身体各个部位的名称。如果将奥尔夫音乐法加入到常规教学中,可以使用《认识身体乐器》的教学方法。该方法第一部引导儿童使用身体某部位发出声音,如嘴可以通过弹舌头,抿上下唇发出声音,第二步播发一段音乐引导儿童使用身体乐器嘴进行伴奏,第三步换一个身体乐器重复第一第二步。第四部由教师播放音乐,儿童通过讨论,集体确定使用哪一种身体乐器进行伴奏,并进行演练,最后一步用看指令游戏结束,即教师出示标有身体部位的图片,儿童通过该身体部分进行乐器演奏,并说出该部分的名称。《认识身体乐器》这一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与常规认识身体教学法相比,由于儿童参与度高,趣味性强,加之其中的讨论环节、游戏环节,不仅加深了儿童对于身体各个部位的认识,而且对于儿童节奏感的学习以及社会性的发展都有更显著的效果,真正实现了身体、艺术、社会三个领域的融合性教学,尤其独到的优势。
2.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上的应用(中班应用:情绪的表达)。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儿童认识认识自己的情绪状态,合理表达情绪状态,并正确识别他人的情绪是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与身体保健、安全保健不同,对于学前儿童来说,情绪的体验更加抽象,学前儿童可能对于具体事件的情绪能做出表达,如因为摔跤了所以哭了,因为看动画片所以笑了,但更深层次的情绪往往比较难体会和表达,尤其是在他人情绪的观察上,而体验是学前儿童学习情绪情感的重要途径。常规教学方法,往往通过教师通过语言直接告诉儿童那种情绪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然后通过讨论让儿童认识到这种情绪状态,这种教学方法欠缺的就是儿童的体验,很多道理流于说教,对儿童来说也过于枯燥。使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能够较好地加深儿童对于音乐的体验,如第一步通过播发哀伤、欢快等不同类型的音乐让儿童感受到不同的情绪;第二步让一个的儿童通过面部表情将刚才听到的音乐表现出来,并让其他儿童观察表演儿童的面部表情;第三步让不同儿童表演同一个表情请其他儿童观察他们之间是否相同;第四步老师和孩子们手拉手围成一个圆圈,请老师右手的第一个小朋友来做第表情,一号小朋友即兴做出表情,依次顺势让七个小朋友先预先将自己准备的表情展现给大家看;第五步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手拉手朝顺时针方向行进8步,原地拍手三下,向左自转一圈,再原地拍手三下,向右自转一圈,第一号小朋友做出自己的表情,其他儿童跟着他/她一起模仿第六步重复之前的动作,在第一号小朋友表演完后,紧接着二号小朋友表演,共模仿7个表情,并依此把七个表情叠加,并让圆圈内的每一儿童都有表演表情的机会。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这一教学中的应用,首先加入了使用音乐让儿童体会情绪的环节,其次给了儿童表演、观察、模仿表情的实践机会,从而让儿童能够更加深切地体会到情绪状态,更加切实的体验自己与他人的表情,有效地弥补了常规教学方法在“体验”上的不足。
3.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儿童安全教育上的应用(中班应用:车来了)。学前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活泼、好动、好奇心重是这个时期儿童的特点,儿童的身体与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诸多的安全隐患,其中如何在常见的外界环境中预见生活中的危险因素,学会保护自己是学前儿童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规的学前安全教育习惯采用讲解发,即使用图片进行讲解,给出正确的范例。但讲解法由于是一种教师示范性教学方法,因而儿童的参与度不高,体验性不强,教学成效不显著。近几年,也有教师将模拟场景引入课堂,采用儿童玩具或游戏的方法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法相比与讲解示范法在儿童的参与度和体验性上当然优势明显,如果能加入音乐的因素效果会更加显著,这里以奥尔夫音乐中的《车来了》为例,分析一下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儿童安全教育中的应用。《车来了》是针对中班儿童乘坐常见交通工具公共汽车的安全教育,第一步请小朋友每人拿一把椅子围坐成一个圆圈,通过教师提问引出交通工具公共汽车;第二步老师启发孩子们思考公共汽车行驶的整个过程:出站-启动-加速-正常行驶-减速-停稳-开门-乘客上车-乘客坐稳-启动-加速-正常行驶,这里可使用汽车模型进行演示;第三步请儿童想象并表演等车的动作;第四步请孩子们表演乘客上车的动作,想想公共汽车上的小台阶会有很多吗?老师拿出钢片琴或其他有音高的乐器,请孩子们跟着老师的音高表演“上台阶”的动作;第五步请孩子们思考当车子向右转的时候,我们的身体有哪些反应?车子在减速、刹车、挺稳的时候我们又会有哪些反应?孩子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做出相应的动作,如汽车向左或向右转时,我们的身体会向反方向倾斜等;第六步请孩子们把自己的椅子排成两列,面向一个方向,老师坐在最前面扮演司机。第七部将孩子们分成组,每一组选出一个小司机,每一组分别在教室的某一固定的位置,并且将这个位置定为一个公共汽车站,请儿童根据教师播放的与公共汽车相关的音乐进行表演!在这一案例中,通过使用小椅子模拟了公共汽车内的场景,通过播放相关音乐以及儿童随音乐节奏做出的相应动作,使儿童对乘坐公共汽车时遇到的情况有了更深刻的体验,从而使安全教育的效果更加显著。
儿童的世界是游戏的世界,而艺术活动特别是音乐活动能够更好地帮助儿童抒发情绪情感,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作为一种将音乐、游戏等多种因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加有效的开展某些课程的教学,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与常规健康领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将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幼儿园教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通过逐渐探索与实践,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与常规教学方法相融合,跳出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艺术领域的运用局限,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与其他领域相结合,一方面能够更加有效的促进学前儿童的发展,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也是幼儿园教师对教学方法不断领会、改进、提高的体现。
[1][4] 顾荣芳.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2] 陈鹤琴.《陈鹤琴全集》第一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
[3] 小原国.小原国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