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对策浅析
2014-08-15李胜利
李胜利
李胜利/吉林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硕士(吉林四平136000)。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阶段。因此,提升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和公共事业,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已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
一、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现状
随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不断得到改善,各级政府的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的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1.公共服务意识不强。受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影响,政府对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仍依赖于权力运作,即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这种命令行政模式使得许多公务员忘记了政府的管理权力是社会公众通过一定方式授予的,行政合法性是在它为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的质量中实现的,他们仅仅把行政作为治民的活动,把人民当作管理统治的对象。因此,公务员的主人意识、权力意识、等级意识和优越感极度膨胀,甚至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背离行政权力的服务性本质,不愿聆听公众的声音,为民着想,为民服务。
2.公共服务供给制度不完善。长期以来,地方政府还没有形成成熟和完善的制度来保证公共服务的供给,为了追求政绩,有些地方地方政府把提供长期有效的公共服务视为包袱,只重视短期的、立竿见影的公共服务,如投资于道路、城市基础设施、广场、草坪等公共型产品的多,而投资于没有物化效果的如义务教育、卫生防疫、环境污染治理等领域的较少。
3.公共服务效率不高。长期以来,政府是公共服务的唯一供给者,没有着力引导非政府组织参与提供公共服务,公共服务长期由政府垄断,缺乏有效的竞争,造成了服务手段单一、服务水平低下的局面。近几年来,虽然我国也开展了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改革,但其进程迟缓,往往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其质量也未达到公众的要求。
4.公共服务的分配缺乏公平性。在我国,城市居民对发达的交通、整洁的环境、优良的基础教育设施已司空见惯,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供给均低于城市。不仅如此,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条件远远低于城市的状况下,农民为享用这些公共服务往往还需付出一定的代价,农民不仅要为享用某些公共服务付费,还要交纳各种费用为公共服务的私人供给和制度外供给提供资金。在城市,最需要住房、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弱势群体和贫困阶层却不能享受到足够的公共服务供给。
5.公共服务缺乏公众的有效参与。在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社会公众不能有效参与,政府与公众之间缺乏互动已经成为制约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高的关键因素。首先,公众参与的意识淡薄,缺乏应有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政府公共服务中没有主动行使自己应有的监督权利。其次,参与渠道不完善,选举制度、听证会制度、信访制度、民意调查制度、与人大代表接触等是公众参与的重要渠道,但这些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都只是一种形式,其具体功效还有待提高。最后,公众参与的制度化程度不高,参与渠道有限,影响了制度化建设。比如信访或会议形式很难满足普通公民表达意见的需求,就连时下流行的政府热线等也呈现出无规律性,这种参与的无规律性造成了制度化程度较低的结果。
二、提升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路径选择
如前面提到的,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方面目前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基于此,提升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就显得很有必要。笔者认为,提升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强化公共服务意识是提升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基础。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在公共服务意识得以充分提升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推进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因此,我们对于公务员的服务伦理教育应从意识上摒弃官本位思想,增强为人民服务意识,确立民本位观念,树立和强化公共服务精神,政府施政要符合公民的愿望和意志,公务员行为要符合公众取向,要将政府和公民的关系调整为服务者和被服务者的关系。笔者认为,只有真正树立服务于民的理念,才能明确公共服务的职责,应积极地应对群众的利益需求和问题诉求,切实解决公民反映的问题,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明确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的领域及范围是提升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前提条件。我国应以法律的形式对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事项和权限进行明确的界定。这就要求明确政府与市场、社会之间的合理分工,把不该由政府承担的或政府承担不了的职能转移出去,实现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的转变,对应由市场和社会主导的决策要交给企业、社会组织、公民自主决策。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变到经济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上来。
3.创新公共服务方法是提升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核心。公共服务改革应以市场化为取向,寻求公共机制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首先,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市场化,以市场竞争打破政府垄断,以顾客为导向,以市场为检验标准,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效率。将可以由市场提供的服务完全交给市场,不仅可以吸引当地民间资金,也可以激活国际资本,吸引国际投资,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及融资渠道的国际化。其次,积极推进公共服务社会化,打破由地方政府对公共服务大包大揽的方式,探索公共服务社会化道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的提供和改善,建立以地方政府为主导、各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的公共服务供给格局,实现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和供给方式的多样化,从而提供全方位、无缝隙的公共服务。
4.建构科学的公共服务绩效考评体系是提升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有效手段。提供公共服务是各级政府的共有职能,政府不仅要提供服务,而且要高效率、低成本地履行好职责,使公共投入与产出达到最佳比值,让发展的成果更好、更多地惠及每个公民。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绩效考核评估体系应该以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承诺为内容,以公共服务的结果为导向,使得政府和行政官员更加关注公共服务的质量,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通过让政府自身、人大、政协、公众、企业、社会组织和专家等广泛参与评价政府绩效,建构立体的、综合的政府绩效评价机制,让服务对象监督、评判政府和公务员的工作。
5.积极推进公众有效参与是促进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根本途径。公众参与有助于形成政府与公众的良性互动,从而增加公共服务供给的种类、数量,提升服务水平。首先,应培养社会公众对于公共服务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前提。如果没有良好的公众参与意识和公众责任,公共服务就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众参与。其次,在提供公共服务前,先做好前期的民意调查。可以通过实地调研、热线电话、电子信箱及接待日等方式建立民意调查分析机制、广泛了解公众的需求、意见、建议,在此之后,再决定是否提供某项服务并根据公众的需求决定由谁提供、怎样提供、提供什么,实现决策于民。这样,可使政府的行为较为准确地反映社会公众的意愿和偏好,使所提供的公共服务在种类、数量和质量方面符合社会公众的要求,节省社会资源,保证政府提供服务的有效性。
[1] 曹剑光.国内地方治理研究评述[J].东南学术,2008(2).
[2] 张康之.把握服务型政府研究的理论方向[J].人民论坛,2006(5).
[3] 陈恩平,徐沈倩.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对我国政府再造的启示[J].理论观察,2009(6).
[4] 唐铁汉.建设服务型政府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2).
[5] 姚德超.新形势下政府能力开发与提升探索[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