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编写理念与教师执教理念研究——以《大学英语基础教程》为例
2014-08-15袁晓军
袁晓军
袁晓军/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安徽淮北235000)。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面临一个新的起点——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全球化趋势以及文化多元化,都使作为国际竞争和文化交流工具的英语显得愈发重要,而英语作为工具的本质在于它的实际应用。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和社会对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高质量的英语教材。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先行者,教材的编写及其理念的执行尤为重要,2009年北京大学出版的《大学英语基础教程》(1-4册)(以下简称《教程》)应运而生的。本文以《教程》为研究对象,探讨教材的编写理念与大学英语教师(以下简称教师)执教理念之间所需的内在一致性。
一、因材施教的理念
从因材施教的理念出发,《教程》在选材上充分考虑了使用对象的特殊性。该教程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依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专为英语水平较为薄弱的学生以及各学校的音乐、体育和美术专业的学生而编写。《教程》的这一编写理念适应了教材使用群体的需求,因为不顾学生要求“就很不利于开展课堂教学,对大学英语教学可能产生不良影响。”[1]作为教材的适用群体(英语水平较为薄弱的学生和各学校音体美学生),他们的英语基础相对其他专业学生而言普遍较弱,该教材就是依据学生的这一现状,无论是内容还是难度,他们都比较容易接受,这就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可靠的现实基础。学生对教材的内容不熟悉,加之基础较弱,他们就没有学习英语的兴趣,这势必会为教师的教学工作造成一定的困难。从《教程》的整体布局来看,每册学生用书共8个单元,每单元2篇文章,全套教程共64篇文章中将近一半是音体美方面的,这充分证实了教材编写的理念。在选材上考虑到使用对象的特殊性,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的编写目的。
以教材编写理念为依托,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应全面贯彻因材施教的理念。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教材编写体现了“一纲多材”的特点,“一纲”就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多材”是指在课程教学要求下出版的各级各类大学英语教材。教材不能千篇一律,应体现出专业化和多元化,不能某几套教材就能适应所有使用群体,更不能一套教材一家独大。在这种背景下,教材的针对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教材的使用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中的执行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把教材编写的“因材施教”理念执行到位,如何贯彻这一理念,离不开教师对教材的钻研和挖掘。《教程》基本上每个单元都安排了与音体美相关的文章,如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陶冶情操,又熟悉专业英语,为他们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教师需具备因材施教的意识,使自身在教材和学生之间取得平衡。教师都希望自己在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在参透《教程》的基础上,领会教材中“因材施教”的编写理念,剩下的就是如何做到在教材与学生之间取得平衡,对学生做到因材施教。教师的因材施教不应仅停留在对教材编写理念的理解和领悟上,还应充分考虑并全面掌握自己教学对象的英语水平。这一群体的英语基础薄弱,这是不争的事实,但究竟薄弱到什么程度?音体美每个专业学生英语基础又有所不同,教师如何在这些专业中把握这些细微的差别,如何对体育专业的学生讲授音乐方面的文章,如何对音乐专业学生讲授美术方面的文章,教师唯有以教材的因材施教理念为前提,在教学中全面把握教学对象的现实英语基础,力争在教材和学生之间寻求平衡点。
二、中西兼顾的理念
在因材施教的编写理念下,《教程》还在中西方文化的选材上基本上做到了中西兼顾。教材的编写必须顺应全球化趋势,而“在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化的同时,我国本土文化不应该被边缘化。”[2]《教程》的编写正是顺应了这一潮流,在介绍和引进西方文化的同时加入了中国元素,达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在教材的64篇文章中,介绍西方的有57篇,约占89%,介绍中国文化的有7篇,约占11%,其中包括《国画》《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舞龙》《孔子》等。从表面看,介绍中国文化的比例较小,但我们主要的目的是学习英语,学习西方的文化,而非对外汉语教学。从中国文化的选材来看,无论是书法还是国画,无论是四大发明还是孔子,他们都是代表性很强的中国文化符号,这对于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对比中西文化和跨文化交际有一定的帮助。
教师应突出教材的编写理念,成为教材中西文化的诠释者。教师只有将教材中中西文化兼顾的理念贯彻到位,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为“教材中的文化素材对学生在掌握及其理解教材知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语言,作为沟通和交流的工具,最终目的是了解目标语的文化,英语语言的学习也不例外。以教材为依据,教师在训练学生语言过程中渗透文化的教育,不论是西方文化还是中国文化,只有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育较好地结合起来,效果才能明显。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具有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诠释者的双重身份,一方面需要熟悉西方文化,另一方面还要谙熟中国文化。如第3册第7单元的《孔子》一文,就要求教师对孔子及儒家思想有较为清晰的认知。作为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孔子虽自称“述而不作”,但实际上他在诸子百家争鸣之前就开创性地建立了一个包括天道观、人道观、认识论、方法论的哲学思想体系,他的学说内涵极为丰富又自成体系,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要全面介绍孔子的思想,教师自身也需有较高的人文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精华统筹起来,使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领略中西方文化的精髓。在课堂中讲授中西方文化的文章,教师需站在跨文化的角度,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比较中获得进一步的认知。如《教程》中第一册第4单元的《能源》一文,讲述的是能源危机问题。在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都离不开能源,而且对能源的需求呈增长趋势,不可再生能源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消耗殆尽,同时它还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对能源与环境问题的关注是西方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又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关注环境,促成人与环境和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教师如能引导学生以中西方对待能源的态度的异同来看待我国现阶段的能源与环境问题,那么就会使学生在训练语言的同时把中西方文化统筹起来,若能把学生对保护能源的建议和自身在使用能源上的态度和做法结合起来,将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信息与人文并重的理念
《教程》在选材上充分考虑了学生信息量的摄入。由于《教程》编写的针对性很强,涵盖了音乐、美术、体育方面的话题,自然就传递了不少专业方面的信息。另外,《因特网》《循环经济》《生命起源》《烹饪》《信息革命》《MP3 盗版》《肢体语言》《同父母交谈》等文章都向我们传递了丰富的信息,它们或是经济方面的,或是家庭方面的,或是生活方面的,或是科技方面的。在学习这些文章的过程中,教师引领学生了解西方对经济、家庭、生活、科技等方面的看法和态度,学生从教材中获得的信息往往又和知识面关联紧密,学生随着信息量的增加和知识面的扩大,再加上英语运用能力越来越强,他们对西方文化会有更深入的了解。《教程》在为学生提供丰富信息量的同时,也为学生英语能力的提升和人文素养的加强做好了铺垫。
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是《教程》又一重要编写理念。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而教师又是其中的关键。教师对教材中人文精神的把握和贯彻有一定的自主空间,因为“任何一套教材都很难全部满足不同教师在不同教学情境中的需求。”[4]教师应根据不同的专业需求来拟定教学目标和相关的人文关怀方面的授课内容。同样是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音乐专业和体育专业在人文素质的教育方面应有所侧重,体育专业学生和美术专业学生的人文培养策略也应有所不同,因为人文素质的教育只有和特定群体相结合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而这恰是因材施教的关键所在。《教程》中有不少人文素质教育的文章,如《通心粉汤》《钢琴》《公平之秤》《人生奇迹》等都含有浓厚的人文气息,它们或注重友情、看淡竞争,或突出家庭温情,或彰显诚实的力量,或提倡人生的坚毅。
信息与人文并重的编写理念有助于学生在信息时代人文素养的提升和理想人格的塑造,教师唯有处理得当方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要使人文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教师、教材和学生这三大因素缺一不可,因为“好教材、好教师及得到因材施教的学生是人文精神培养教育获得成功的根本保证。”[5]人文精神培养的关键是教材、教师和学生目标的高度统一,教材的编写和教师的教学都需考虑学生的现实基础,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在教材与学生之间无形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这种作用无论是对教材中的语言学习,还是对教材中人文素质教育理念的执行都是至关重要的。唐代散文家韩愈把教师的职能归纳为“传道”、“授业”和“解惑”,就“传道”和“授业”而言,如果说“授业”讲的是语言学习方面的话题,那么“传道”不正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吗?
《教程》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编写理念,针对英语基础较为薄弱和高校音体美学生编写,教师只有把教材的这一编写理念贯彻到教学过程中并针对学生具体情况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使因材施教这一理念在教材——教师——学生中畅行。《教程》在选材上中西兼顾,不仅把介绍西方文化放在突出地位,还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而且二者在比例上也较为恰当,教师在教学中也需中西兼顾,做中西文化的诠释者。《教程》的选材在提供丰富信息的同时,还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教师在教材理念的引领下,依据不同专业学生具体情况,把增加学生信息量和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较好地结合起来。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也处于关键阶段,如何继续提升大学生英语水平,编写出质量更高的教材,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来说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一套针对性强、高质量、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材对于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将会发挥巨大的作用。
[1] 王建成,王沛.艺体类大学英语教材编写的基本思想[J].中国成人教育,2012(20):145-146.
[2] 陶丽,王腊宝.新一代大学英语教材的需求分析与反思[J].外语学刊,2013(6):109-113.
[3] 罗丹.大学英语教材中文化素材的“二次开发”策略研究——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为例 [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3(1):158-160.
[4] 国红延,战春燕.一项关于大学英语教材对教师专业发展作用的调查研究[J].外语界,2011(4):67-74.
[5] 胡芳毅.结合大学英语教材实施人文精神培养教育的几点做法[J].语文学刊,2012(10):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