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失乐园》中人文主义精神的探讨

2014-08-15李艳叶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22期
关键词:弥尔顿失乐园夏娃

李艳叶

李艳叶/新乡学院副教授,硕士(河南新乡453003)。

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是英国文艺复兴末期的代表人物,其创作包含浓厚的人文精神内涵,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最初表现。人文主义精神以人为本、以追求理性为中心,强调人类有能力发现一切真实和美好,人们可以用理性追求幸福生活。在弥尔顿看来,人文主义就是从以神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他一生都在为宣传人的自由精神而努力,其代表作《失乐园》集中体现了人文精神。

关于《失乐园》的主题,国内外学者一直没有定论,有的学者认为它是纯粹的宗教作品,显示了人类对上帝的反叛与回归;也有学者认为这是弥尔顿借宗教主题阐述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反映的是17世纪英国革命的主题,作品中的撒旦不畏强权,影射的是革命者的战斗精神,后期撒旦表现出的荒淫和野心也与取得胜利后的革命者的堕落相似。笔者认为,《失乐园》是弥尔顿借用宗教题材反映英国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历史,也是他对人类与宇宙、人类本性等相关话题的探讨。迪利亚德曾说,《失乐园》是借用宗教题材来探讨人生和哲学等命题的作品。结合弥尔顿所处的时代背景来看,《失乐园》不失为成功反映时代背景的典范作品,将17世纪英国革命与宗教题材联系起来,表现了人类从漂泊的状态过渡到安息的状态,是对历史的反思,也是对人类命运特别是人文精神的探索。

一、弥尔顿对自由精神的探索

在《失乐园》中,诗人对亚当和夏娃的背叛是赞同的,他认为用巨大的代价换取自由是值得的,人类只有实现了真正的自由才能实现其价值,只有在自由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爱情和信念才值得称颂。上帝创造了人类,但是却要人类完全臣服于上帝的安排,永远处于愚昧的状态,夏娃为了获得“智慧的果实”,甘愿接受上帝的惩罚,甚至“丧失一切”。《失乐园》中的这些情节很好地体现出人类反抗专制、追求自由的精神,夏娃的反抗其实是作者追求平等自由的呐喊,夏娃虽然失去了在天国的乐园,却在地上获得了自由的乐土。在弥尔顿之前的作品中,夏娃偷食禁果是道德堕落的象征,是人类不幸的根源,由于亚当和夏娃不听上帝的劝阻,偷食禁果,才导致他们失去了在天堂无忧无虑的生活,而在《失乐园》中,弥尔顿赞扬了亚当和夏娃为了获得自由而牺牲天堂幸福的斗争精神。在弥尔顿的意识中,亚当夏娃偷食禁果不是堕落的开始,而是人类自由意识的觉醒,这是挣脱上帝精神控制、寻求真理的壮举,人类失去的是愚昧无知的幸福生活,换来的却是自由的未来。从这个层面上说,《失乐园》已经大大冲破了《圣经的框架》。

二、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弥尔顿对人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理想与现实之间必然存在着莫大的关联,在他的笔下,无论是亚当还是夏娃都成了人类始祖形象的最好概括 ,诗人用世界上最美好的词汇歌颂、称赞他们,通过对细小画面的描述来突出他们的真实个性。从开始对伊甸园的描绘,再到小草地,最后到对亚当和夏娃的描绘。亚当勇敢、刚毅、睿智,充满人性魄力和崇高精神;优秀、卓绝、美丽、温柔、善良的夏娃在诗人的笔下活泼而充满个性。在对亚当和夏娃的幸福生活进行诗意描绘时,诗人用“互相关怀”、“体贴温存”、“真挚纯洁”、“同甘共苦”、“亲密无间”等词汇,他们享受由“上天主持的婚礼”,这一清教倾向表达出诗人内心对美好婚姻生活的歌颂。亚当与夏娃之间一幅幅相爱相恋的场景,在诗人眼中是如此的美好和谐,夏娃熟睡后,亚当倚立身旁,言语温存,喃喃细语:“醒来罢,我的佳偶,我的美人,你是上天最好的赠予,你是我常新不厌的欢欣!”这就类似于文艺复兴时期对爱情的美好歌颂,亚当和夏娃同生死共命运,将天命置之度外的气概令人敬佩。

在偷食禁果后,面对已经铸成的大错,除了埋怨之外,二人更多表现出的是对于责任的承担,积极面对现实。对于夏娃来说,有亚当的地方就已经是天堂,这样的真挚爱恋也成为后世爱情的典范。诗人视亚当和夏娃为对幸福生活不懈追求的平凡人的象征,他们执着、认真、不离不弃,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有血有肉,对知识及生命的渴望使他们甘愿放弃天堂的幸福,并且不为这样的选择感到后悔。进取、质朴、勤劳是他们优良品质的集中体现,在偷食禁果后,面对上帝日夜操劳之苦的惩罚,他们没有害怕和后悔,认为勤劳耕作本应是人类生存的幸福源泉,坐享其成只会让自己变得贪婪和懒惰。在这里,诗人歌颂了劳动,认为劳动能够实现自救,对人性的揭露也有重要的指向意义。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理念,将以苦为乐的处世思想融入个体崇高的思想境界中,与当时社会倡导的务实勤俭精神有相同的思想教化功能。在最终踏上自由之路后,亚当和夏娃通过自己的劳动感受着成功的喜悦,生产过程的自由与真实为他们实现权利的自由翻开了新的篇章,他们在劳动中享受着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三、《失乐园》中的基督教人文主义思想

《失乐园》对基督教人文主义思想的系统论述,显示了诗人卓越的艺术造诣。除了华丽的辞藻和宏观的主题之外,作品的成功之处还在于从基督教人文主义思想核心方面凸显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色彩,这是作者的人性魅力。

在这部诗作中,传统人文主义色彩并非仅仅是从上帝对人类意志的安排中得到呈现,也从亚当的自由意识发展方面有深刻体现。《旧约》对于上帝的描述着重体现在专制的统治形象上,而《新约》中的上帝形象则多了几分仁爱与公正,并非单纯是独立的领导者,像家庭中的父亲般慈爱和威严,使人们不由发自内心地对其尊重和爱戴。作者从不同层面对“天道的公正”进行阐述,其中关于仁爱以及怜悯的论述细致入微。一方面,人们拥有上帝赐予的自由权利,这样的自由意志并非跟随人们自己的想法,而是在自由选择过程中针对善与恶做出的明确判断,同时这一自由意愿也表现出一定的危险性,它有可能受到错误抉择的不良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是上帝对于个体意志的选择并非从人的主观意志出发,而是针对善恶问题就具体的情况进行不同说明,并将自身惩恶扬善的本质表现在人的意志中,体现出社会公正。与《旧约》中的上帝形象相比,弥尔顿笔下的上帝有更多的人性化元素,这不同于以往的人性救赎,而是赋予人类更多的选择权利。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人并不能拥有自我救赎的权利,而是在遭受诅咒之后通过接受惩罚与痛苦来赎罪。作品中,弥尔顿提出应当给人类以自由的意志和平等的机会,这一过程不能用道德的尺度来衡量。在做出错误判断和选择之后,上帝会给予第二次修正的机会,这是上帝仁爱和怜悯形象的最好呈现。《失乐园》中,亚当和夏娃虽然选择了通过自我救赎来阻止堕落,然而这不能说明他们是没有希望的,既然认识到错误,就应该有被原谅的权利,在经历漫长的艰难过程之后还是可以回到理想中的乐园的。从人性关怀以及自由意志这两个方面均能看出基督教人文主义思想对于诗作的重要影响。

上帝虽然给予人类人性化的关怀与自由意志,然而若非神子的调解与赎罪,那么原本就不会有人类的存在。在《失乐园》的第三卷中,上帝曾对人类的堕落与灭亡进行预言,神子为了人类的新生而选择了自取灭亡,通过自身非凡的本性来为人类赎罪。撒旦和神子一样也是神奇的人物形象,然而就其性格而言很难做出明确定论,甚至有革命者认为撒旦更多地表现为一个叛徒的形象。笔者认为在基督教人文主义思想指导下,撒旦是悲剧英雄的化身,虽然存在着叛逆的个性,然而这与当时的生存环境以及英雄主义背景是互相对应的,他敢于向天神挑战,以命抵命,其不屈不挠的个性与意志是由于憎恨和复仇心,这样毫无退缩、毫无畏惧的胆色和气魄已然战胜一切。基督教极为崇尚对上帝的敬爱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怀,所以,神子秉承上帝对人类的热爱之情,将爱化身为永生,表达对生命的尊重,它切身感受到父亲的用心良苦,也始终身体力行将这样的博爱传播开去。徘徊在灵魂的出口,神子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来唤起人们内心生存意识的觉醒,上帝也同意了他的决定,并将其视为对人类行为的一种救赎。神子跟随着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对这样的选择他没有后悔,相反认为这样的牺牲是有价值的,是将上帝的仁爱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为了彰显自己内心的神圣真理,神子选择了死亡,穿过混沌的世界飞向更加美好的远方,刹那间,一位高大伟岸的人文主义英雄形象赫然立于我们眼前,其人文主义情怀得到了最好呈现。在弥尔顿眼中,任何个体都有选择和被选择的权利,这是由个体的主观意志所决定的。斯宾诺莎对于自由的定义表现为个体理智与情感间的稳定发展状态,而针对其中的善恶划分却是模糊的,善与恶的区别在于是否对其中的自由意志产生实际威胁。基督教对上帝的地位极为尊崇,认为碰触上帝的尊严是极其严重的罪行,上帝绝对不会施恩于他,结果只能是放纵和堕落,在虚荣心和报复心的驱动下,撒旦英雄主义的行为最终酿成了悲惨的命运。不难发现,在《失乐园》中的前两卷,撒旦更多地被描述成一个赫赫的英雄形象,而由于后期恶行为的发生,其形象被一再毁灭,从一开始的天使发展成为蟾蜍,撒旦的形象越来越低,最终导致不可救药的结局。

在自由意志的指引下,亚当对于上帝的尊重自始至终都是存在的,并且认为这样的状态是自由和平等的,他希望上帝赐予一个伴侣,上帝满足了他的要求,这也使亚当更加信赖上帝,相信上帝。偷吃禁果后,上帝与亚当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他必须按照规则来履行自己的承诺,最终选择了和夏娃一起接受上帝的惩罚,同甘共苦是他对夏娃的义务,同时也是基于爱情至上的神圣职责。在《失乐园》中,弥尔顿反复强调自由和权利,这是建立在对上帝的尊崇基础之上的。

猜你喜欢

弥尔顿失乐园夏娃
弥尔顿研究代表性文献评述
失乐园——当代城市文明的凝视与寓意
愧疚
1720年版《弥尔顿诗集》的排版、插图和导字——分析目录学案例研究
四眼
浅析撒旦在弥尔顿《失乐园》中的形象
偶然中的必然——夏娃偷食禁果原因的哲学性分析
“失乐园”刘丽杰 严程影像展
维密天使助阵夏娃的诱惑“蜕变”大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