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过尽千山皆是客 踏雪寻梅暗香留——从苏轼《定风波》和贺铸《六州歌头》看二人作品风格差异形成原因

2014-08-15庞晓丽

长治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贺铸词风定风波

庞晓丽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南充637002)

苏轼与贺铸作为北宋文坛上的两个著名词人,从文献上来看,近年来对于他们个案的研究已十分深入。而贺铸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婉约词上面,后期的豪放词被研究的相对较少。总而言之,苏贺二人的词风有一定的相似性,贺铸的豪放词从某方面来说是对苏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后人对于苏贺的对比研究主要集中在悼亡词上面,如苏轼的《江城子·记梦》和贺铸的《鹧鸪天·半死桐》,两首词描写的都是词人对于亡妻的思念之情,此二首确为悼亡词上的绝唱。[1]

苏轼堪称豪放词的开创者,贺铸从某方面来说,继承了苏词的格调,写自我的豪侠气概,但二人的豪放又有所不同。下面将从《定风波》及《六州歌头》探析二人作品风格差异的成因。

一、苏贺二人词风特征

(一)苏轼词风特征——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他以儒家思想为根本,同时又将释、道思想作为处事的人生哲学,这样使得苏轼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入世,在遭到官场的挫折时也能超然洒脱。[2]《定风波》正是苏轼这种心境的真实写照。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作于苏轼被贬黄州之后的第三个春天,作者与同行人外出遇雨,其他人俱去,唯有苏轼自己享受这雨中的静谧。从整体来看,这首词基调比较舒缓,没有大起大落的感情波动,如涓涓的小溪细细流淌。可在山回路转之处,在朴实无华的下面,又蕴含着作者看透世间百态的豁达心性。苏轼发出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感慨,把人生诠释得如此真切。人生的得与失也只不过转瞬,仔细回味,雨晴无分无界。[3]125-129

(二)贺铸词作特点——丹心一片洒江天

贺铸(1052-1125),北宋词人。字方回,孝卫皇后的族孙,人称“贺鬼头”,号庆湖遗老,晚年退居苏州,以校雠书籍终老。(贺铸传《宋史》卷四四二)贺铸作为一名词人,通常以侠士自居,其身上有豪侠之气,狂士之风。他的词作就如他的内心,满载激情。[4]44-50贺铸虽然官居下位,却关心国家大事,这时西夏战事频发,朝廷一味委屈求和,词人身有报国志却苦于无路请缨,于是产生了这首爱国主义的豪放词名作《六州歌头》。

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肝胆洞,毛发耸。立谈中,死生同。一诺千金重。推翘勇。矜豪纵。轻盖拥。联飞鞚。斗城东。轰饮酒垆,春色浮寒瓮。吸海垂虹。闻呼鹰嗾犬,白羽摘雕弓。狡穴俄空。乐匆匆。

似黄粱梦。辞丹凤。明月共。漾孤篷。官冗从。怀倥偬。落尘笼。簿书丛。鹖弁如云众。供粗用。忽奇功。笳鼓动。渔阳弄。思悲翁。不请长缨,系取天骄种。剑吼西风。恨登山临水,手寄七弦桐。目送归鸿。

词的上阕回忆京都时代侠气的少年生活,汴京之中,呼朋引伴,好不快活。此处由乐匆匆收尾,引出下阕似黄粱梦,为今只有明月相伴。至今官居闲职,误落尘网之中,词人不禁感慨,与我一般命运的人宛如云众。边塞战事频发,可自己无路施展抱负,只能化悲愤无奈于七弦桐。此词为一首自叙身世的长调,回忆了作者少年时代任侠侠气的豪侠生活,抒发了自己仕途失意,爱国壮志难得一酬的愤激之情。[5]115-116

二、苏词与贺词风格的差异

苏轼是一个集诗、词、文于一身的文人,尤其在词的创作贡献上大大超过诗文。苏轼力求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的意境,主张把表现女性的柔美之词向表现男性的豪情之词转化。例如苏轼被贬黄州时的名作《江神子·密州出猎》,就表现了他的请缨报国的豪情壮志。苏轼作词同样追求抒情自我化的道路,通常表现自己对人生的思考。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因为朝廷的党派之争的牵连而被一贬再贬。这些人生经历磨练了苏轼的意志,同时塑造了苏轼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也影响了苏轼的词作风格特征,同时开拓了辛派词人的发展道路。

贺铸自诩贵族之后,性格当中又有着与生俱来的直率之感。贺铸的前期词作主要集中在婉约词上,词作有着深婉密丽的语言风格特点。贺铸为一武官,但偏好文学,可由于朝廷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只能沉居下僚。与苏轼完全不同的人身经历,造就了贺铸不一样的词学风格,也使得贺铸的词风向豪放方面转化。毫无疑问,贺铸的豪放词风是对苏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贺铸继承了苏轼表现自我人生感慨这一风格特点。却也在此基础之上开创了表现关心国家大事,对于国家命运忧虑的词风特征,在北宋中实属罕见。[6]292-296

三、苏贺二人词风差异之成因

(一)重文轻武政策下二人的仕宦生涯及词风演变

1、崇文抑武政策下士人的命运

宋代的文官政策十分开明,有宋以来,群臣进谏是可以得到皇权保障的。即“自太祖勒不杀士大夫之誓,以诏子孙,终宋之世,文臣无欧刀之辟”(王夫之《宋论》卷1)。正是由于上位者的大力支持,才确定了宋代文官政治的高度人道性。文官政治一方面有效地限制皇权,另一方面也为文人士子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君主真正是“与士大夫治天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1)

蔡确,字持正,泉州晋江人。1089年,因作《车盖亭诗》讪谤武则天窜朝影射宣仁皇太后被贬官。当时与蔡确交恶的人纷纷落井下石,朝堂上开明之士纷纷劝谏,认为以文字论其罪有失公允,因此很多人牵连获罪。后贬蔡确“英州别驾,新州安置”。反观蔡确这一历史事件,我们不得不承认,他确实是宋代重文轻武政策下的幸运者。这一事件如果放在其他的朝代,特别是文字狱高度盛行的明清两代,蔡确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7]350-351

狄青,字汉臣,北宋汾州西河人。面部有刺字,善于骑射。狄青是北宋时期的著名将领,曾取得多次军事战争的胜利。由于君王的猜忌以及当时宋代的政治制度,狄青被罢官,贬至陈州,在陈州的狄青又惊又惧,终郁郁而死。

蔡确、狄青是宋代重文轻武政策影响下的典型文武官员代表,蔡的变相幸运,狄的悲剧人生,不由发人深思。与此二人相关联的苏轼与贺铸,同他们有着相似的人生际遇,却也画出了不同的人生轨迹。

2、朝廷政策影响下苏贺二人的词风转变

苏轼与贺铸是典型的文武官员代表。苏轼一生遭受了两次较为严重的政治方面的迫害,一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另一次被贬往惠州,最终贬至儋州。黄州时期为苏轼创作的高峰时期,《定风波》亦作于此时。观苏轼一生,浮浮沉沉,但不幸中的万幸是在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之下,苏轼虽然被论罪,但结果是贬官却无性命之忧。正如刘安世所说的那样:要救苏轼“但言本朝未尝杀士大夫”一句话就够了(《元城语录》卷下)。《定风波》描绘了苏轼由洒脱到苦闷再到豁达顿悟的词风转变特征,这也是苏轼的一生概括。

再言贺铸,其人有经世致用之学,且见识广博,但因其为武人,得不到朝廷的重用,青年时代的十几年时间一直做的是侍卫武官。据考证,《六州歌头》作于元佑二年,这是一首贺铸的自况词,同时也是当时朝廷官员政策的真实写照。在朝堂得不到重用的人生经历,以及当时国家内忧外患的境况导致了词人由婉约词风向豪放词风的转变。

(二)性格差异导致词风的不同

苏轼生在一个文学世家,集诗、词、文于一体,三者皆善,他那些脍炙人口的句子每每读来都令人神往。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所表达的词人复杂与矛盾的心理以及看透世间悲欢离合的洒脱与自如。再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所承载的苏轼那种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林语堂曾经评价苏轼:“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苏东坡传》)

《宋史》卷四四三记载:“贺铸,孝卫皇后之族孙,喜谈当世事,可否不少假借,虽贵族权倾一时,小不中意,极口诋之无遗辞,人以为近侠。”从史料中不难看出贺铸正直且任侠好气的性格特点。正如苏轼所说的,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词所抒发的也应是作者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贺铸的词也在谱写他的人生。如《青玉案》中“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着重写自己沉居下僚,郁郁不得志的闲愁。更有《鹧鸪天·半死桐》里“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所传达的对于亡妻的质朴又缠绵悱恻的思念之情。

苏轼与贺铸,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人,两个生活背景大相径庭的人。却在豪放词风的开创与发展方面一脉相承。二人的仕宦生涯乃至词风又与当时宋代重文轻武的治国方略关系密切,这不得不说是历史的一种造化。

总之,北宋之初,经济文化高度繁荣,国家实现暂时的大一统,同时实行重文轻武的政治手段。在此政策的影响下,文士得到重用,武士只能沉居下僚。在浮动的政治潮流中,苏轼一生宦海沉浮,贺铸一生郁郁不得志,二人不同的人生命运下形成的不同作品风格值得后人探析。

[1]陈爱红.苏轼、贺铸祭妻词对读[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62-63.

[2]胡遂.论苏词主气[J].陕西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1999,(6):53-55.

[3]崔海正.东坡词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6):125-129.

[4]钟振振.北宋词人贺铸研究[M].北京:北京市文津出版社,1994,(1):44-50.

[5](宋)贺铸著,钟振振校注.东山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115-116.

[6]吴熊和.唐宋词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3,10(1):292-296.

[7]赵翼.廿二史札记[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12):350-351.

猜你喜欢

贺铸词风定风波
张伯驹的词风及其“豪放词”的意义
定风波
贺铸:人生总有一段路要自己
近十几年来贺铸词研究综述
《苏东坡·定风波》
探索姜夔词的幽冷词风
张鎡词论
《定风波》
同来何事不同归
《定风波》“回首向来萧瑟处”的理解及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