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媒体及其“中国式”发展

2014-08-15

传播与版权 2014年2期
关键词:中国式领域

□ 周 芳

一、“自媒体”概念探源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新闻学者提出了“公共新闻”的说法,也被称为“公民新闻”。继而,2003年美国新闻学会媒体研究中心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利斯在报告《自媒体:受众如何构型未来的新闻和信息》中,正式提出了“参与性新闻”的概念,并使用了“协作式出版”、“协作式媒体”、社会媒体等作为“自媒体”的同义词,解释其内在属性。

美国IT专栏作家丹·吉摩尔长期致力于“自媒体”理论和实践的研究。2004年,他在著述《自媒体》中提出了“草根新闻”一词,认为“新闻业从20世纪的大众媒体结构,转变成某种更有草根意味和深化民主的东西”。

结合对数字化传播的理解和对公私问题的理性辨析,中国学者胡泳在其2008年出版的论著中提出了“共有媒体”的概念:“我把各种基于数字技术、集制作者/销售者/消费者于一体、消解了传统的信息中介的媒体系统成为‘共有媒体’。如此共有媒体,即是指由所有人面向所有人进行的传播。”

二、“中国式”自媒体的形态演进

归结来看,“自媒体”的内涵离不开以下几层:以交互性数字传播技术为基础;传统媒介的主导性减弱;受众对新闻制作和发布的主动参与性和个人化。任何一种文化形态的产生和发展都扎根于特定的社会历史土壤之中,自媒体在中国的衍变和发展也必然印上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印记。

(一)BBS社区——中国人参与时评的首片天

中国最初的BBS社区中,最知名的是成立于1995年的“水木清华”,代表着中国高校的网络社群文化,在中国大学生中占有巨大的舆论导向。1998至1999年,“西祠胡同”、“天涯社区”、“强国论坛”等先后诞生,以其各自的版面特色和服务内容吸引网民,并渐渐走向成熟。在这些早期的BBS社区中,人气最旺的关注点是社会性公共话题和时政内容。

(二)博客/个人空间——满足中国人自我表达与自恋的需求

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博客和个人空间的用户规模达到3.18亿人,其使用率为65.5%。近两年,尽管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博客的用户增速明显放缓,但它的介质属性之一,即表达个人观点、宣泄个人情绪、展示个性魅力这一点未曾改变。

传统的博客虽然能够让用户生产内容,但是开放性、连通性的不足限制了内容的传播,于是IM产品集成个人空间功能后,弥补了这方面的缺陷,建立起基于用户社交关系的内容推送和分享机制。

(三)即时通讯工具与中国人生活之变

中国人接触最早的IM工具是聊天室。1998年,碧海银沙聊天室开通服务,网友足不出户就能够和全国各地的人聊天沟通,人们抱着一种“敬畏”的态度参与网聊。随着网络的普及应用,人们早先的“敬畏感”越发稀少,网络低俗之风成为影响聊天室功能运转的极大障碍。2008年开始,大量聊天室被迫关闭。2011年4月,碧海银沙聊天室宣布关闭运营。有人说,聊天室纷纷退出历史舞台意味着“中国互联网彻底告别单纯时代”。

1999年腾讯QQ的诞生带给中国网民的娱乐感、交互感更强,并且延续至今。QQ的发展经过了一个从网络交友为主要需求到即时信息沟通为主要目的的过程,其自身功能的演进也是QQ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创新性的体现和扩大用户群的保证。

除腾讯QQ外,中国人常用的IM工具还有新浪UC、网易泡泡、百度hi,以及国外产品MSNmessenger、雅虎通、Skye等。随着近几年电子商务在中国的快速发展,商务IM软件阿里旺旺用户激增,其使用目的主要是网购交易或商务贸易。

2010年开始,飞信“独孤求败”的地位被打破,米聊、Talkbox、个信、腾讯微信等移动IM产品集中问世,这些软件各具特色,但大都具备跨操作平台、免费、语聊等功能,便捷、可移动和无成本是用户热衷于移动IM工具的主要原因。

(四)微博——中国人践行民主权利的空间

2010年,以新浪微博为代表的“围脖热”在中国不胫而走,许多媒体把这一年称为中国的“微博元年”。这一年,很多引起民众热议的公共事件均源起于微博。从唐骏“学历门”到李一道长造假、从“360大战QQ”到“我爸是李刚”等,这些事件都因微博的发酵而快速传播。与Twitter相对单纯的社交功能不同,微博不仅是中国民众的生活秀场,更多的是人们自由表达言论、践行民主权利、在国家和社会之间建造公共领域的一条重要且有效的渠道。

三、草根记者的兴起与公共领域之推进

从媒介发展史的角度看,任何一种媒介,在其新生与发展的过程中都带有深刻的时代基因,并且在不同时期给人类社会带来革命性的传播体验。上世纪90年代以降,“自媒体”的存在和演进不仅意味着公众信息索取、人际交往的便捷,不止于媒介监督、教育、娱乐功能的延伸和放大,更在于它能够为民主的向前迈步和公权力的有效制约提供一条通道。

(一)草根记者及其“民间舆论场”

有学者说:要了解今日之中国,一要线下调查,二要上微博。微博已成为新闻媒体的基础性平台,其历史意义堪比报纸和电视,微博是网络的“人民大会堂”,人人皆可参与,人人皆是代表。人们在微博、BBS、博客上议论时事,针砭社会,品评政府的公共管理。互联网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一个依托于虚拟社区口口相传、交相众议的“民间舆论场”业已形成,一个旨在实现对话和沟通自由的“电子咖啡馆”也向我们走来。

2011年1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于建嵘教授在微博上开设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引起全国网友、各地公安部门的关注。微博开通5天就已有1万余人关注,300多条乞讨儿童的信息发布其上。在薛蛮子、徐小平、李承鹏、笑蜀等网络意见领袖和众多草根网友的参与推动下,“微博打拐”成为2011年春天最有代表性的舆论焦点,甚至引导了一段时间内传统媒体的议题。一定程度而言,它还是自媒体社会监督、舆论晴雨表职能的具体体现,意味着自媒体已成为唤醒公众正义感、权利意识和群体智慧的重要平台。

(二)中国网民对公共事件的关注及其“泛政治化”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忧国忧民”的深厚传统情结,但受制于公共表达通道的匮乏,长期以来中国人的民主意志和民智思想缺少释放平台,更不消说发挥其推进社会的公平进步的积极作用。随着信息化浪潮的到来,局面得以改观。与国外网民使用互联网介入商业领域的趋向不同,互联网在中国很大程度上成为公民参与政治、表达意见的公共平台,中国网民体现出参与公共事件的极大主动性,并成为推动事件发展进程的强大力量。从实践看来,“南京护绿风波”以众多市民和网民的“胜利”而告终,并迫使政府改变决策;从来没有哪个村民群众的死亡会引发全国性热议和市级执法部门的彻查,村民钱云会之死结束了政府行政曾经的“怠慢”;“小悦悦事件”的网络发酵是中国民众对道德感和价值存在的一次集体拷问。热议之后我们看到,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开始设置议题,宣传道德典型、传播主流价值,以期缓解舆情的躁动。在自媒体条件下,一旦公众发现现实中参与政治或表达诉求的渠道不畅,便会主动通过网络寻找解决思路。加之广大网民在一次次参与公共事务的过程中“屡试不爽”,一种以公共诉求为主导的“中国式”自媒体使用现象日渐生成。

(三)公民意识与公共领域的中国向度

2011年5月25日,“网络红人”李承鹏在微博上表示要参选成都武侯区人大代表,微博发出后不到三小时被转发近3000次,评论2700多条。对此,《南方都市报》发表社论称,公民自荐参选是一次良好的“民主训练”,“一次民主的训练比任何的宣示都远为有效。这样的训练越多,原来未被‘发现’的良好制度就会被激活得越多,而这个激活的过程,必将是中国政治民主向前大大推进的过程。”实际上,公民意识在中国的觉醒和兴奋并非一夜之间的骤变,它经历了漫长的潜伏期,等待合适的出口。我们看到,“粉丝时代”的网络传播平台具有惊人的公共性和弥散性,个体公民或群体利益的诉求得到有效的表达方式。而且,越来越多的公众已经不再满足于此,开始踏过网络的藩篱,尝试在现实空间中践行公民权益、参与社会治理。而其拥趸恰恰是身后无数具有民主意识和现代公民素质的虚拟力量。

上述种种与中国公共领域的形成密切相关。作为一个介乎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场所,公共领域位于政治权力之外,是与私人领域相对的独立空间。众多的独立个体同时在场展开交流与对话,从而形成一个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织就的意义网络。在自上而下的主流媒体霸权时代,所谓的公共领域实际上由精英领袖和权力阶层主导,“一个自我形成的、以批判为特征的公共领域逐渐沦为一个机构型的、体制化的和操纵性的‘伪公共领域’”。以自媒体为语境的传播结构恰是对这一尴尬的一种回应或解构。草根百姓的众声交响稀释了精英阶层的话语权威,公民意识的苏醒打破了权力的专属性。诚如学者胡泳所言,在中国建立健康的公共领域,必须争取市民权利以及市民社会活动的独立自主。在BBS网络社区、贴吧、新闻跟帖等早期自媒体形态中,其整体氛围带有盲目性,易于被意见领袖引导而出现“群体极化”,而缺乏公共领域的一个基础性质素——理性对话。然而,“微博正在成为重要的交往理性的试验区”。一方面,微博空间是一个强流动性信息池,每一个信息终端都可以四通八达地接触其他终端;另一方面,微博中的评论、转发、私信、即时通信功能为主体之间的平等交流和理性对话提供了平台。上述两点在早期自媒体中是难以想象的,却也是自媒体通向公共领域必不可少的条件。

[1]蔡雯.美国新闻界关于“公共新闻”的实践与争论[J].新闻战线,2004(4).

[2]丹·吉摩尔.草根媒体[J].陈建勋(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CNNIC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5]艾瑞咨询.2011年Q1中国网民行为和网络广告监测数据[R].

[6]张跣.微博与公共领域[J].文艺研究,2010.

猜你喜欢

中国式领域
中国式民主
将现代科技应用于Hi-Fi领域 Perlisten S7tse
2020 IT领域大事记
领域·对峙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中国式婚姻:“我不离婚”
中国式教育的“逆袭”
别在必败的领域里竞争
中国式的雅致生活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