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产家庭伦理剧对大学生的涵化作用探析

2014-08-15江梅云

传播与版权 2014年2期
关键词:暴力伦理观念

□ 江梅云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一位名为David Bowie的英国人就曾担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认为我们创造了一种新类型的人,当我们的孩子到十二岁时,他会更多地接触传媒而忽视他的父母”。

用此观点映照今天的中国,情况似乎甚是贴切。大学生涉世未深,对爱情婚姻、家庭伦理没有太多直接经验,从家人、朋友所获知的信息也有限,但是伴随其长大的电视却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们的态度和观念。人们越来越多从电视剧中学习如何处理家庭及个人的关系。因此,笔者将基于涵化理论探讨家庭伦理剧对大学生的婚姻、家庭伦理态度的影响:(1)当代大学生接触家庭伦理剧的情况,如收看频率、收看动机等。(2)此类剧集对他们的婚恋观、家庭观、伦理观等是否存在涵化作用?(3)在国产家庭伦理剧领域内,涵化作用是否有其特殊性?

(二)文献综述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电视在经过20年的迅速发展后迎来其黄金时期,日益融入美国人的日常生活。与此同时,美国社会上各种暴力事件频发,如肯尼迪遇刺、反战游行、女权运动等。在此背景下,伯格纳及其同事在美国“全国暴力成因及预防委员会”的资助下开展了名为“文化指标”的大型研究项目,其核心部分发展为涵化理论。

现有文献中最多的仍是对电视节目暴力内容的分析。这其中最新的有代表性的是Busselle和Jan Van den Bulck的研究。在Busselle的研究中,他采用配对抽样选取178名大学生及其父母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发现父母收看暴力节目与子女认识社会暴力程度之间有显著相关性。而Jan Van den Bulck的研究重点考查看电视与对犯罪的恐惧之间的相关性,对两个地方的909个样本问卷分析后发现二者之间并无相关性。除延续电视暴力内容的研究,国外学者将涵化理论的主题扩展至性别角色、种族、政治倾向等。不仅如此,这些研究不再局限于美国,已在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以色列、韩国等展开,将涵化理论从狭窄的暴力研究转向更复杂精密的变量检验以适应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多样性。例如,沙纳汉等人研究发现,重度观众对环境了解知之甚少,对有关环境的问题也不积极,而且更有可能对特定的环境问题或话题存有惧怕心理。而涉及涵化理论与婚姻有关的假设,不得不提西格诺里的研究发现——电视培养了婚姻方面的切实看法,那些更多收看电视剧的青少年更有可能宣称:想要结婚,想终身只与一人保持婚姻关系,并且想要孩子。

相比之下,国内对涵化理论的研究起步晚,尚属消化吸收阶段,亦多集中于电视暴力内容的分析。郭中实的《涵化理论:电视世界真的影响深远吗?》介绍了涵化理论的中心概念、操作化定义以及来自不同学派对该理论的质疑,是国内较早研究该理论的学者。而实证研究方面,当推中国传媒大学的龙耘教授,她不仅著有《电视与暴力——中国媒介涵化效果的实证研究》一书,更发表多篇论文检验涵化理论基本假设在我国的适用性。《无孔不入的媒体现实:直接和间接经验对香港与广州受众犯罪观念的影响》的研究者分别于1997年和1999年在广州、香港两个地缘接近的城市收集官方犯罪统计数据及抽样,发现两地居民对犯罪的看法更接近媒体的描述,且双方普遍认为另一社区更危险。不过这些研究也都集中于电视暴力对受众的影响,较少涉及其他主题。

二、研究过程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方法,设计并发放自填式问卷。考虑到研究对象的同质性较高,笔者采取立意抽样及滚雪球抽样,将问卷链接发给条件符合的同学、朋友,同时请他们再转发给类似人群以扩大样本量。从2012年5月13日发放问卷,历时两周,共收到308份有效问卷。

(二)分析与结果

涵化理论重要的不是具体的观看时间长度,而是观看层次上的差别,以轻度、中度和重度相区分。因本研究重点考察看电视时长这一变量,故笔者在问卷中选取了2000—2012年每年度热门的1—2部家庭伦理剧(一共20部)作为备选,将收看时长转化作收看数量进行衡量。

1.大学生接触家庭伦理剧情况。

经统计分析,笔者发现大学生接触家庭伦理剧存在以下特点:

(1)分布不均,差异显著。首先,女生比男生更愿意看此类剧集;其次,一部都不曾看过的人有之,看过了问卷中所列20部剧集一半以上的亦大有人在,看过两部的同学居多,平均每人看过4.17部。笔者做一个简单的计算,一部家庭剧平均25集,每集时长40分钟,则平均每人收看69.5个小时,三天不到,从这个角度也说明单纯以观看时长作衡量标准是没有意义的。

(2)收看程度上,以中轻度观众为主;考虑到年份跨度问题,笔者将看过1—4部的学生列为轻度观众,5—9部为中度观众,10部以上为重度观众。

(3)收看目的上,男女生都以休闲娱乐为主,但男生倾向于主动获取知识,而女生更倾向于陪家人观看。笔者亦统计了“其他”一栏的情况,发现男生偏向于依据题材或是剧情是否适应人性思想或社会现实决定是否观看,而女生则会因舍友、同学的推荐等情感性因素收看。

2.家庭伦理剧涵化作用分析。

通过统计软件spss17.0的相关分析,笔者发现,家庭伦理剧对受访大学生的婚姻观、家庭观、伦理观等观念的涵化作用微弱,甚至没有:

(1)涉及婚姻观中的“裸婚”和生育观中的“丁克”问题时,收看电视剧的数量与所持观念之间确实存在相关性(r=-0.204,p<0.01),即收看家庭伦理剧越多的受众,越不同意“裸婚”的观念。值得说明的是,因为此项是逆向题,不赞同“裸婚”的观念与电视剧所传达的观点相一致。另一相似观念——“结婚是两个家庭的事”的统计结果(r=0.133,p<0.05)也显示二者呈显著正相关,进一步说明二者之间相关的稳定和显著。此外,收看电视剧数量与“丁克”观念也呈显著负相关性(r=-0.128,p<0.05),看家庭伦理剧越多的受众,越倾向于不愿意做“丁克”一族。

(2)“孝顺老人”、“家庭模式”、“婆媳问题”、“离婚”等问题的分析显示,收看家庭伦理剧的数量与这些观念之间并无相关关系,涵化作用更无从谈起。这与已有研究颇有出入,摩根等人研究发现,排除其他的对照标准,重度观众比轻度观众更可能接受单亲家庭和未婚生子。

三、讨论

作为大众传播学效果研究的重要理论之一,涵化理论在不断地质疑、完善、修正中持续影响着人们对于电视的认识。本研究是一次探索性研究,在国产家庭伦理剧的领域检验涵化理论最初的假设:

(一)看电视时长的微弱影响

伯格纳在研究涵化效果时未考虑电视节目的类型,假定电视具有一致性,将受众观看电视视为一种“仪式性”行为,因此认为收看电视时长是研究涵化效果的唯一重要变量。

这一观点已受到置疑,Hirse曾将伯格纳研究所用调查数据按看电视时长加以细分,发现不看电视者比少量看电视的人更具有恐惧感,而“电视迷”受电视暴力的影响还不如一般收看电视的人。本研究的结果也同样质疑了这一点,在相关分析中,受众看电视的时间与其“孝悌”、“家庭模式”、“离婚”等婚姻、伦理观念之间并无相关性。因此,笔者认为,看电视时长不能作为唯一重要变量衡量涵化效果。

(二)时间接近性可能引起“共鸣效果”

共鸣效果,也称共振过程,是涵化理论的延伸概念——“人们在电视中看到的情景同其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甚至是对现实的信念)不谋而合时,两者的叠加会加倍强化电视信息的作用,并显著提升涵化效果”。

时间接近性,是收看剧集的时间与被调查时间上的接近,有可能存在“近因效应”。如前所述,在“裸婚”和“丁克”观念上可能存在涵化效果,但是笔者留意到,用以测试该观念的两部剧集(《裸婚时代》2011年,《夫妻那些事》2012年)均是近期播出的热门剧集,对于观看过的受访者而言,其传达的观念在脑海中还是新鲜的,时间上与伯格纳所说的“长期累积的效果”并不相符。当刚看过不久的电视剧与他们脑中原有的“裸婚并不现实”或者“丁克是不孝的”等信念相符时,电视信息的涵化得到了强化。

(三)不可忽视收看动机

Rubin曾提出“仪式化收看”和“利用型收看”的观点,前者往往是“习惯性的、经常性的,并将电视奉若上宾”,而“使用型观众”对电视似乎是有意识、有选择、有目的地使用,他们收看电视既非经常性,也非不可或缺。

但情况在本研究中并非如此,从受访者接触家庭伦理剧的频率来看,他们并非经常性或习惯性地收看此类剧集,甚至有受访者表示吃饭时或闲暇时,刚好电视上正播着这个剧集就顺便看了,不存在完整意义上的“仪式化收看”。

四、结语

本研究一系列检验结果及推论表明,国产家庭伦理剧在大学生中的涵化效果是有限的。由于国内相关实证研究数据的匮乏,时代环境与伯格纳开始涵化研究之时更是不同,及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本次研究只是初步的、相对的。本研究是从浩如烟海的媒介信息中截取的一个横断面,试图将涵化理论扩展至除电视暴力之外的主题领域,为完善本土研究资料略尽薄力。

[1]詹宁斯·布赖恩特,苏姗·汤普森.传媒效果概论[M].陆剑南等(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2]Eggermont.Television viewing and young adolescents’beliefs and assumptions about sexual relationships:The“effect”of different program clusters at different experience levels[J].Conference Papers—-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2005 Annual Meeting,New York,NY.

[3]Busselle,R.W.Television Exposure,Parents’Precautionary Wamings,and Young Adults’Perceptions of Crime[J].Communication Research,2003,V01.30 No.5.

[4]简宁斯·布莱恩特.媒介效果:理论与研究前沿[M].石义彬,彭彪(译).华夏出版社,2009.

[5]郭中实.涵化理论:电视世界真的影响深远吗?[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7(2).

[6]龙耘.电视与暴力——中国媒介涵化效果的实证研究[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7]郭中实,祝建华,陈怀林,俞旭,黄煜.无孔不入的媒体现实:直接和间接经验对香港与广州受众犯罪观念的影响[J].新闻学研究,2002(7l).

[8]Gerbner,G.& Gross,L.Living with television:The violence profile[J].Jour nal of Communication,1976(26).

[9]Gerbner,G.Gross,L,Morgan,M.& Signorielli,N.The mainstreaming of America:Violence profile no.11[J].Journal of Communication,1980(30).

猜你喜欢

暴力伦理观念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维生素的新观念
反性别暴力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暴力”女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健康观念治疗
暴力云与送子鹳
新闻观念与实践需反转
向暴力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