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问求职真人秀节目《职来职往》——对《职来职往》负面传播效果的浅思考

2014-08-15

传播与版权 2014年2期
关键词:亮灯

□ 徐 劲

职场真人秀节目《职来职往》于2010年12月10日晚开始在中国教育电视台一频道开播。这档栏目每期都将邀请18位来自各行各业的“职场达人”,以亮灯和灭灯的方式对参与节目的选手进行评判,决定他们能否前往100家知名企业工作、能否获得自己心仪的工作岗位,同时现场针对每一位选手的情况提出来自职业和职场的宝贵意见。

《职来职往》开播便受到关注。节目体现出行业达人点评负责、态度温和、批评语气委婉,对选手能力进行反复考查以确认选手真实情况,恰当时机作出有价值的总结性话语等优点。

然而,由于节目的设计仍然不够完善,或者受一些其他的利益所左右,节目最终所体现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并不彻底。

本文选取的分析样本是《职来职往》2011年4月至2012年6月的节目。

一、打煽情牌的选手可以获得更多同情机会

或许是从节目的收视率出发,《职来职往》节目中偶有出现选手身上有动人的故事的,例如家庭经济条件差、父母却苦苦维系孩子在北京的闯荡生活和梦想,甚至有父母直接来到了现场见到孩子并得以在镜头前说话。这种情况下,行业达人们的情绪也往往会被打动,选手最终也获得了工作。如果是出于收视率的考虑,一次两次出现这种情况可以接受,但是如果不时出现,甚至反复出现,这样的面试相对于其他选手明显是不公平的。

大部分行业达人的情绪受到感染之下,即使主持人和个别行业达人主动回避这种影响,并以发言的说话方式提醒了其他行业达人,最终结果可能仍然有失偏颇。例如往期《职来职往》中的红点软件公司的行业达人郑艳,就因为其作为母亲的身份被打动而给予选手高于节目的情节预期的职位;相比一些发挥不够好的选手,可能只是技能不够成熟,最后因为没有企业亮灯而黯然退场。

最严重的是对节目传播效果的影响,节目中类似情节过多,可能会导致观众不正确的求职应聘认知,阐述一个辛酸的人生经历可以左右最终的招聘结果;相反,一些对求职有清醒认识、没有因此改变认知的受众,则会怀疑《职来职往》节目的可信度,最终是损害了节目的公信力,反而导致节目的收视率下降。

二、撒谎的后果

综艺节目中嘉宾选手身份造假,撒谎的情况屡有发生,《职来职往》也无法避免这种情况。但同时造假情况在《职来职往》中也体现得较为温和,往往只是选手夸大了自己的学习、工作经历、能力。比如选手称自己是北京南锣鼓巷一个大型活动的主创人员,实际上只是参与其中。被行业达人江森海发现并批评了以后,这名选手最后获得了零盏灯的结果。

2011年5月27日一期《职来职往》中,选手苏明星因为谎称品牌标志全部为自己设计被揭穿遭受挫折而导致不适,但之后他的态度是诚恳的。反而是从雷明老师开始连连以“心理战”引来行业达人们对其进行抨击,事实上苏明星的恢复快可以理解,并且恢复以后马上就向行业达人道歉,请求刚才说话的行业达人重复。在自己认为自己没有错的情况下却被贴上“打心理战”的标签,以及行业达人刘同的严肃质疑,这个时候,苏明星从挫折、不适、被质疑的过程后觉得无辜,表现出年轻人的一些对点评不认同的小动作反应,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在场上的气氛之下,行业达人们已经情绪不平,放弃了准备要做的职业测评,全部灭灯了事,这是节目的一次失误。

在撒谎、造假并不严重的情况下,例如并不是活动的唯一主创人员,或者设计作品不是个人而是团队的作品[苏明星一期节目中作为设计领域的行业达人江绍雄也提出“我想帮他(苏明星)讲两句话好吗……这个行业,我觉得有一个潜规则,我现在所接受的所有的应聘的设计师,几乎90%的作品,没有独立完成的,都是一个团队的结果……我觉得这个……应该是可以原谅的”],都是以灯全部暗掉的情况结束,行业达人们的反应是否过激呢?会不会导致传播效果有所偏差呢?

三、对行业达人态度导致结果恶化

节目中也时常出现这种情况,一旦表现出对行业达人们不够谦虚,或者稍微轻松随意一点的应答和表情,则很可能会被某几位行业达人给予“不尊敬、蔑视”的评价,最终影响其他达人的选择,导致选手求职失败退场。然而理性看待选手的表现,很多时候只是出于年龄较小的原因所表现的小动作,例如话尾带上尾音,瞬间的低头微笑,这些都是人在自然真实状态下的表现,在现实的求职面试中也往往不容易被察觉,但是在电视中却被放大了,招致行业达人的不满,最终失去机会。

2012年6月第一期《职来职往》大约36分45秒处,行业达人尚涛指出了选手在行业达人即将对其职业技能考评的时候首先做出的回应是一句话“出招吧”,表现了对行业达人的不尊敬,并立刻灭了灯,在样本中尚涛已经有两次因为类似的原因而灭掉选手的灯。《职来职往》样本中出现过杨石头、尚涛、刘同批评选手态度不正确,进而情绪感染到其他行业达人,对选手求职结果影响极大的情况。然而这些表现几乎都是出于误会。

四、不善表达的选手更容易被淘汰

《职来职往》的节目中,最后获得较好成绩的选手,往往都是在台上能够保持逻辑清晰,在面对多位面试官(行业达人)的问题、点评甚至质疑面前仍然能够冷静思考回答问题的选手,尤其是被否定之后仍然能够稳定自己的情绪,保持谦虚、有礼的态度。

《职来职往》的节目中虽然不能涵盖所有的求职职位,例如在样本中没有技术类工作,并且求职“行政助理”的求职者明显占多数,但是求职的职位毕竟还是多样的,而不同的职位,并不是都要求职员具备高超的表达能力,然而《职来职往》的舞台明显由于电视节目的媒介特点,而将这一项能力置于一个比客观要求更高、更重要的地位,选手们的表达能力对求职结果的影响至关重要。

更重要的是,观众也接受了公开场合应对能力的重要性,选手表现落落大方,行业达人评价更放松、更委婉,甚至间断还会说点玩笑话,场上气氛欢愉。观众根据日常生活、工作中积累的体验,获得一种“这个选手讨人喜欢”的印象,因此最终求职成功的结果很容易接受,而相反的情况,一些能力不错但表达能力不够好的选手,则有可能被淘汰出局。

五、行业达人间的群体压力

修改了游戏规则之后,由于可以操作亮灯的次数增加,行业达人对选手的考虑机会就更多更慎重,如果行业达人对选手的评价不高,少数选手会遇到到末尾环节还没有亮灯的情况。这时,最后一个关头就很难再有行业达人单独为选手亮灯。这里体现出一种行业达人间的群体压力。

对一个选手的评价一旦根据节目的程序逐步完成,大声者的意见螺旋上升,小声者默认跟随,如果没有获得任何灯亮,选手到后期没有出现明显的亮点或为部分行业达人提供亮灯的充足理由,那么一片死寂的情况很可能延续到最后,也就是以灯全部不亮的情况退场(《职来职往》的节目规则是一开始灯全部是暗的,行业达人在接下来对选手的印象中才开始选择亮灯或保持不变)。

根据对2011年4月至2012年6月的节目分析,末尾步骤中,选手若出现明显的亮点,或其个人信息为部分行业达人提供亮灯的充足理由,多数情况下会有五个以下的灯会在最后程序(为选手提供工作的关卡)亮起;选手做不到而仍有独个行业达人为选手保持灯亮(改规则前)或亮起灯(改规则后)的情况少之又少。即使出现后一种情况,唯一亮灯的行业达人也需要借助一个充分的、可以盖过其他行业达人的理由来作为解释。这时,群体压力得到明显体现。

六、行业达人根据自身需求怂恿选手放弃原有意愿

《职来职往》的节目中,一般都由选手先上台陈述自己的意愿职位以及薪金要求,其节目每一期都提到了“梦想”,也就是要鼓励选手实现自己的意向职业、职位,而不是放弃。但是这个梦想,也就是选手的职业选择、求职意向,可能掺杂了选手对自身、对社会不成熟的考虑,这种梦想的实现有一部分是不符合自身实际的。

节目中,某些选手的想法可以靠自身实现,但行业达人也可能出于自身利益而要求选手改变自己的选择。这就明显有悖节目的宗旨。

2012年6月8日一期,选手秦怡希望做一名娱乐记者。我们看到,其本科学的是英语教育,而不是新闻行业,但是通过自我介绍,体现了她性格活跃,善于调动气氛,并且言语和视频中也充分展示了她比别人更多地关注娱乐的一面,同时,从她对娱乐记者的认识来看,也积极地锻炼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还尽自己的可能参加选秀节目来增进自己对娱乐圈的了解。众所周知,许多记者并不是本专业出身,因此秦怡在有限的条件下,做了相应的准备,并且没有明显的性格缺失,或许可以胜任娱乐记者一职。二是行业达人之一陈默的提问是“最近一个月之内,娱乐界最大的几条新闻”,秦怡回答并没有脱离要求。然而,得到了职业测试的较差评价之后,几番考虑下行业达人们的灯只亮起了一盏。

选手秦怡最后去新东方从事初级英文教育,很显然,是新东方看见了秦怡性格开朗、擅长调动气氛、表达能力强,有英文教育基础的条件。需要提及的是,新东方和一般的学校不一样,作为校外的培训学校,一般都是短期的且时间较为集中的培训班,这样的班级尤其需要老师能够以自身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短期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而非一般的学校课程可以借助长时间的学习积累。这一点,从新东方学校创办初期俞敏洪、罗永浩等几位新东方骨干运营者、核心讲师的讲座视频中的风格便可见一番,讲座内容几乎夹杂在不间断的笑点中完成,甚至是插科打诨,很显然,事实上这是新东方创办初期的一项公关和宣传方式。尤其是在一些视频网站上屡屡可以搜到新东方课堂的一些视频,其中的亮点几乎与学习方法无关,而是以一些其他方面诸如老师的性格、上课的方式引来关注,几乎成了纯粹的娱乐视频,最近的是一个月前的《新东方美女老师戚颖上课演唱tiktok!这样上课英语能学不好?》引发了不同程度的议论。

七、过分自我的行业达人评价

2012年6月1日一期的《职来职往》中行业达人沉默点评最后一位选手时说:“……你刚才唱的那首歌,我很爱听,而且你唱的我也很喜欢听,可是你现在要放弃你喜欢的音乐去做一个舞台总监……所以你要回去想一想你的这条路要怎么走,它怎么能让你真的达到你三年后的这个目标。”

选手赵永乐为了生活考虑而决定放弃唱歌做舞台总监,但是对舞台总监仍知之甚少。首先,中国的唱片业衰退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现场表演行业却始终能够保证票房;而赵永乐可能关注的不是梦想,他同时也希望能兼顾自己的生活品质;三是赵永乐只是一名普通的或者是较为优秀的大专毕业生,因此具备的对舞台总监这一职位的知识的了解是有限的。因此行业达人沉默单纯认为赵永乐不应该做舞台总监而应该做歌手的评价显得太过于个人化。

八、意见的倾斜一 ——为营造行业达人的“角色设定”

日本动画中通常有一个“角色设定”的工作,把人物的样貌、衣着、动作风格、性格等区别要素设计出来,考虑如何才能还原漫画原作的人物,在动画片中更为血肉丰满,讨得观众喜爱。

《职来职往》也需要借助节目中的行业达人的个性来为节目提供更多的看点,甚至少数核心的行业达人的意见支撑了整个节目。这个突显某位行业达人的方式就是通过刻画他的点评风格来体现,例如马丁的“毒舌”;刘同的善感;杨石头的稳重、睿智以及夏骄阳的温和、亲切。为了塑造这些个性,行业达人甚至线上有自己的公开微博。这些被挑选作为场上重点的达人也有共同点:善于表达,在论坛、微博中的人气高。

但是,将某些行业达人作为个性的人气明星般加以塑造,《职来职往》上他们的镜头肯定占了较大比重。然而,观众喜爱的人气达人虽然获得了更多的镜头,但是其他行业达人的出镜点评的几率低的情况下,如何保证对选手点评意见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九、意见的倾斜二——来自赞助企业的行业达人

《职来职往》原赞助企业是恒安集团,根据样本,恒安集团自己的行业达人明显镜头、点评次数较多,并且往往给人权威的印象,这样一来,节目的客观性肯定会受到影响。但是在2012年6月的节目样本中,我们已经看不到来自赞助方的行业达人。

十、小人物在求职真人秀节目中“被公众”的后果

作为一个关乎自身能力的节目,选手被节目组选上参加节目不仅仅是一个机会,也是一个挑战。不同于其他不涉及个人能力、自尊的节目,例如娱乐节目,作为个人即使在节目中百般出错犯错,也很难会对个人产生影响,节目之后,普通参与者回归平凡,生活不受影响。

《职来职往》中的行业达人的批评语气很委婉,但是同时被多个人否定、最终无法获得工作,普通人的感觉都会像是遭遇了一场挫折,这样一来情绪就比登场时要明显低落。这个从节目中选手出现哽咽、流泪的状态就可以看出。

这种无异于一次挫折、一次失败的人生经历,会不会对失败选手的未来求职、生活、自身心理产生影响?尤其是整个过程都通过视频信号传输到全国千万受众面前,还借助视频网站保存下来,可以随时查看。

第一,生活中的应聘失败往往是私下的,在单位的招聘办公室里,可能只有陪同的朋友知道这个事件,而对于其他朋友、亲人,甚至是其他应聘单位,选手则有告知与否的选择权;第二,求职真人秀节目的选手都是普通人,他们不像经常参加公开录制直播节目的明星、公众人物,这类公众人物参加节目与否,节目上怎么表现得恰到好处、节目播出后的影响,都有专人来细作考量,并且受到保护,而《职来职往》的选手则不同,他们即使不以真名参加节目,但是个人信息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公开,因此有可能会对他们未来的工作生活造成影响。这是一个需要深思的问题。

十一、结语

一个电视节目的播放——在二维的显示屏面前所呈现的形态,以及所造成的传播效果,是微妙而复杂的。因此,作为一个电视节目的制作团队,应该在节目的设计、形成初期,对电视节目的方方面面进行充分的准备和观察,进行试播,懂得如何平衡电视节目社会效益、收视率、广告商之间的利益。并且根据节目传达的意向、传播效果以及受众的反馈,对节目的设计进行不断的修改完善,才有可能保证节目达到想要的效果,保持节目收视率的常青。

[1]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殷乐.电视娱乐:传播形态及社会影响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4]谢耕耘,陈虹.真人秀节目:理论、形态和创新[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亮灯
亮灯!
欧菲光合肥项目CCM生产线“亮灯”持续发力高附加值光学赛道
巨型圣诞蜡烛(环球360°)
巨型玉兔
迎国庆
LED亮灯手机充电可用二十天
关于城市照明亮灯率和设施完好率考核方法的探讨
弄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