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制作退役球星电视专题——以《贝影》为例分析
2014-08-15李超超
□ 李超超
作为现在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的王牌节目,《天下足球》创办伊始就立刻超越前央视体育王牌节目《足球之夜》,并一直保持着国内电视足球节目霸主的地位,而其中《绝对巨星》板块一直是其保障收视率的重要武器。2007年,关于前曼彻斯特联队球星贝克汉姆的专辑《贝影》播出后,巅峰期收视率居然达到了0.65%,这在中国电视足球节目中不得不说是个奇迹。
一、煽情的解说词
他是宠儿,也是弃儿。他被追逐,也被放逐。
他在失重后赢回尊重,他在尊重中赢来更多的尊重。他在离开时已经没有离开。
他叫大卫·贝克汉姆,一个总是牵动着世界的人。这一次,他,是一个球员。
在足球场上,他不是天才,没有上帝的眷顾,他只是默默地奔跑,静静地等待。美丽的弧线让他集万千宠爱,却也让他背负了太多本不属于他的责任。直到曾经的倔强变成今天的执著,直到背影渐行渐远,只留下一声叹息,我们可以说他没有老,因为青涩的微笑还记忆犹新,我们可以说他正在老去,因为岁月无情唯有时间永恒……
上面的这篇节选《贝影》的解说词,内容真切,感情丰富,这种表现方式其实是《天下足球》关于人物专题节目的一个惯用手法——煽情。我国著名修辞学家张弓在《现代汉语修辞学》里谈到,构成语体的基础因素有表达的内容、交际的目的、群众(听众、读者)的特点、交际的场合等。这几个因素是互相联系的。在上面《贝影》解说词当中,作者直接跳过贝克汉姆的职业生涯不谈,因为贝克汉姆这样的著名球星在球迷心中已经再熟悉不过,因此此时对他进行职业生涯的介绍并不会引起观众太多的好感,观众在这个时候需要的仅仅是迅速进入属于自己的足球岁月的回忆中去,所以煽情在这里便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节目一开篇音乐和画面就直接进入对贝克汉姆的思念的主题。在《天下足球》看来,经典球星专题如果音乐和解说词达不到煽情的效果,那么节目无异于味同嚼蜡,只有当观众和节目真正产生共鸣之后,观众的情绪可以和节目完全融为一体时,节目精髓才能最大化地达到升华,这也符合《天下足球》的口号——“最纯粹的足球,最高级的享受”。
二、准确的制作时期
《贝影》这期节目于2007年制作完成,那时的贝克汉姆在西班牙皇家马德里俱乐部结束了自己的欧洲足球使命,在自己职业生涯的晚年选择了去有着“足球荒漠”之称的美国职业大联盟延续自己的足球生涯。由于世界足坛对于美国的关注都不甚多,因为贝克汉姆的这个行为几乎已经提前宣布自己退出了欧洲主流的足球市场,而选择了一种半退役的状态,此时用这样的三期节目来回顾贝克汉姆的职业生涯,自然可以引来许多观众的共鸣,观众更多的不是在欣赏贝克汉姆的球技,而是在回忆属于自己看足球的青葱岁月、自己的似水流年。而这样,节目自然地就达到了共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准确的受众定位
在《贝影》中,编导很好地利用了贝克汉姆的知名度以及影响力。企业需要市场,电视节目同样需要市场,在这一点上,《贝影》就做得很好。众所周知,中国的电视观众在电视上与足球第一次接触应该是在1978年世界杯,尽管那时电视的覆盖率在全国并不像如今这么广,中央电视台对于那届世界杯也只是选择部分场次进行转播,但就是这样一次看似简单的碰撞即产生了亲密的火花。如今的中国球迷基本可以分为四代,即60后球迷、70后球迷、80后球迷、90后球迷。而在时下看足球的球迷当中,60后的球迷因为工作和家庭的原因除了世界杯和欧锦赛等世界足坛的大型赛事之外,难得花时间与精力在平时去频繁地关注足球和与足球有关的节目;70后球迷的工作基本也已经属于步入正轨阶段;而在主流的可以有条件收看到《天下足球》的受众当中,目前主要还是以80后为主,这也是瞄准80后的胃口而推出的《贝影》之所以能够成功的原因之一。
[1]陆小聪.现代体育社会学[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
[2]许正林.体育传播学[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3](美)吉姆·南兹.体育播音艺术[M].王群等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4]宋蕾.中国电视节目市场概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5]张弓.现代汉语修辞学[M].新华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