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期刊编辑部在防范一稿多投中的为与不为

2014-08-15

传播与版权 2014年2期
关键词:一稿多投版面学术期刊

□ 康 军 陈 磊

一稿多投是学术期刊出版界一直诟病的问题,非但屡禁不止,屡教不改,近年来还有愈演愈烈之势,严重影响正常出版秩序,浪费编辑部的资源。学术界、出版界已对该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讨论,观点各有不同,甚至争锋相对,这种争论还将继续下去。学术论文不同于新闻、文学作品等,它的主要阅读对象是特定领域的学者,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数据库方便地获取所需的学术论文,因此,以提高信息的传播效率和扩大受众范围为由主张一稿多投,进而重复发表,这显然毫无说服力。在重复发表毫无意义的今天,一稿多投的唯一目的就是作者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选择最“适合”的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这个“合适”无非就是期刊的级别和发表时滞的长短。相对于编辑部,作者对某一领域的学术期刊信息掌握不够,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他们往往选择“广种薄收”的策略,即一稿多投,将选择“合适”期刊的过程通过一稿多投来实现,这一行为使得编辑们辛勤的劳动付之东流,是对他人劳动的极度不尊重。

学界对一稿多投的定义有很多,笔者认为一稿多投是指在《著作权法》规定的30日或双方约定的期限内,作者未告知编辑部获得同意的情况下,将核心内容相似度很高的论文投到两个及以上期刊的行为,并且该行为的唯一后果是浪费编辑部有限的稿件处理资源,尚未触及学术期刊行业禁止一稿多发和重复发表的共同约定。从投稿时限和行为后果的危害程度定义一稿多投,不仅符合《著作权法》、《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学术规范指南》等规定,也符合编辑部对一稿多投行为在操作意义上的认同,可以将其和一稿多发很好地区别开来。对于一稿多投的谴责大多来源于出版社或编辑部,认为该行为浪费了编辑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干扰出版秩序,属学术不道德行为,但是这些声音带有明显的利益倾向。我们不否认一稿多投给编辑部带来的“麻烦”,但也不能将一稿多投的“板子”全部打在作者身上,这是很不公平的,编辑部要严肃审视自身的问题。怎样吸引和留住高水平稿件,变被动为主动,变指责为疏导,为作者发表学术论文“缓堵”,构建和谐的作者和编辑部的关系成为编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一稿多投很大一部分责任在于编辑部,编辑部的不作为助长了一稿多投,笔者通过分析学术期刊编辑部在防范一稿多投中的为与不为,以期为学术期刊编辑部自身建设提供参考。

一、一稿多投问题的根源

造成一稿多投的因素有很多,既有作者的主观原因,也有学术期刊和现行学术水平量化考核制度等客观因素。科研工作者发表学术论文大多不是为了直接的经济利益,而是为了将其科研成果及时公之于众,便于学术交流,赢得学术地位,以促进其以后的学术发展;也有一部分科研工作者为应对职称评定、研究生毕业、科研业绩考核、项目结题等按照相关要求及时发表科研成果。不论是因何种因素驱动,作者总是希望快速、高效地在合适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但符合要求的学术期刊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版面需求,并且随着我国科研队伍的壮大和科研经费的快速增长,这个“剪刀差”正在逐渐加大,这就是一稿多投问题的根源。学术论文发表之路已经极其拥堵,然而学术期刊编辑部往往没有做好“交通疏导”,甚至将期刊版面这种稀缺资源的卖方市场主导权发挥得淋漓尽致,作者作为被动的买方不得不将发表论文的希望寄托于一稿多投,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如若不从根本上解决版面需求和版面供给之间的矛盾,卖方主宰的市场下一稿多投在所难免。在目前的情况下,编辑部无须过多谴责作者,相反要加强自身建设,可通过多种途径舒缓这一供求矛盾,减少一稿多投。

二、编辑部的不作为助长一稿多投

(一)稿件处理效率低,反馈信息迟缓

造成一稿多投的相当一部分责任在于学术期刊编辑部的不作为,编辑部对作者的要求很不公平,其中最主要的表现是稿件处理效率低,反馈信息迟缓。学术论文注入了作者大量心血,在学术界具有新闻属性,但很多编辑部稿件处理效率低,稿件审理周期短则两三个月,长则半年、一年,远远超过《著作权法》规定的30日,即使对稿件审理时间有约定,也不严格执行,编辑部单方面随意延长稿件处理时间,并且论文处理信息不能及时反馈给作者,更有甚者不回复作者任何信息,致使投稿回空,这与作者的心理期许发生正面冲突,很多作者是在无奈和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选择一稿多投。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因素是编辑部服务意识和作者意识的缺位,根源在于我国学术期刊这一稀缺资源的垄断性经营,过度放大了编辑权利。

(二)未能有效压缩出版时滞,重“堵”轻“疏”

学术期刊漫长的出版时滞是科研工作者一直“头疼”和争论的问题,严重制约了科研成果发布和学术信息交流。有相当一部分学术期刊编辑部已经努力增加页码和缩短刊期,但进展比较缓慢,力度仍然不够,无法满足知识大生产时代的版面需求。学术期刊编辑部大多尚未深刻认识到一稿多投行为的经济属性,仍然采取公告点名、通知作者单位、限制投稿等“堵”的方法,企图通过制度、舆论、道德甚至法律手段阻止一稿多投,收效并不尽如人意。学术期刊编辑相比作者掌握大量期刊信息,但很少和作者沟通投稿技巧,引导作者将稿件投到自家期刊以外更为合适的期刊,未做好投稿疏导工作。

(三)编辑部未能组建高效率的审稿专家群

审稿专家是某一领域的知名学者,都有繁重的本职工作和科研任务,有相当一部分专家社会兼职较多,审稿是需要花费一定时间、精力与智力的劳动,相对于微薄的审稿费,可以说专家们都在无私地支持我国学术期刊的发展。即便如此,学术期刊编辑部也应该从中认真挑选效率高、责任心强的专家尤其是青年专家,但大多编辑部碍于“面子”,没能够不断更新专家库,未加强和专家们的交流沟通,没能通过认真筛选组建一支高效的审稿专家群,致使送出去的稿件在专家手里“呆”太久,大幅延长了审稿周期。

三、编辑部防范一稿多投的作为策略

(一)收取稿件处理费用

编辑部和作者因一稿多投引发的矛盾实际是个经济问题,用经济手段解决是最为合理和可行的。通过舆论监督、宣传教育、网站公告等手段防范和规制一稿多投行为强度太弱,实际操作性差。由于一稿多投仅仅是在限定时间内的投稿行为,该行为相对于一稿多发、重复发表、学术剽窃等恶性学术失范行为其危害微乎其微,这些手段使用不当会激化学术期刊编辑部和作者的矛盾。经济手段是最直接、最公平的,往往也是作者最敏感的,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作者的投稿行为明确表达了希望编辑部对其稿件进行审理、排版、校对、印刷出版的意愿,编辑部提供的是一种有偿服务,作者有义务向编辑部支付劳动报酬。学术期刊编辑部应该和作者签订投稿协议,明确初审、复审的时间和双方的权利义务,明确违约应该承担的经济责任,双方均要严格执行。目前大多数学术期刊将向作者收取的论文出版费用分为专家审稿费和版面费(包括编校、排版、技术处理等),作者缴纳审稿费后编辑部将其论文送给专家审理,版面费的缴纳时间大多是在论文即将出刊前,然而在这之前编辑部已经做了大量工作,比如稿件登记、初审、初步编校和排版等,这也是编辑部“深恶痛绝”一稿多投行为的根本原因。一稿多投的作者仅仅支付了审稿费,而未支付除了“购买”期刊版面外的其他费用,违规成本太低,无法平衡双方利益,这种出版费用的划分方式不利于防范一稿多投。学术期刊编辑部应该对作者稿件在整个出版流程中的重要环节上均实行先收费后处理的方法,这种方式提高了一稿多投的成本,一定程度上约束了作者的行为,也是编辑部“无效劳动”的补偿,学术期刊编辑部也就没有过多理由指责作者。

(二)改善版面供求关系,缩短出版时滞

国内知名的《生态学报》、《农业工程学报》(EI)、《中国农业科学》、《电力系统自动化》、《中草药》、《物理学报》等期刊都已改成半月刊,出版效率大幅提升,满足了市场需求,解决了论文积压等严重问题,在保留严格的论文评议制度的前提下,并没有因为刊期缩短而影响期刊质量,是很多学术期刊编辑部应该学习的典范。学术期刊编辑部应该尽全力增加版面,缩短出版时滞,并且以学术期刊联盟的形式促使出版管理部门改革现行的学术期刊出版管理体制,实现增加版面、缩短刊期、创办新刊等过程简单易行,从根本上解决版面供应不足的问题,也可增加学术期刊间的竞争,促使编辑部加强自身建设和提高服务意识。

(三)加强与作者沟通,做好投稿疏导工作

通过疏导工作可以培养年轻作者良好的投稿习惯,也可以赢得更多科研工作者的尊重和支持。放下所谓的编辑权利,与作者建立平等友好的关系;摆正姿态,明确服务意识,增强作者意识;多与作者沟通,良性互动,增加信任。争取优质稿件及时发表不仅服务作者,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办刊质量和期刊影响力。明确用稿标准等特殊要求,让作者少走弯路,也可以减少“无效投稿量”。在稿件处理的每一个环节上及时将结果反馈给作者,既可满足作者的期待心理,也可在回执中强调请勿一稿多投,使作者从回执中得到警示,增强心理约束力。效率永远是第一位的,即使作者的稿件被拒,只要能给作者迅速回复并附详细退稿理由,作者也会心服口服,不至于激化编辑部和作者的矛盾。编辑应该根据作者论文实际情况,引导作者投稿至更合适的期刊,帮助作者提高投稿技巧,构建和谐的编辑与作者关系。

(四)建立期刊联盟和投稿数据库

论文检测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防止一稿多发、重复发表和学术剽窃,但对于在《著作权法》规定的30日或双方约定的期限内的一稿多投行为却无能为力。构建期刊联盟和投稿数据库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一稿多投行为,同一行业的学术期刊编辑部之间应该增进沟通,力争建立统一的投稿系统,作者可以在这个系统上选择投稿的目标期刊,但所有稿件在同一数据库中,不同的编辑部共享这一数据库,可以快捷检测一稿多投行为,也可以实现自动检测功能,如果新投稿和稿件数据中的稿件重复率较高,直接拒收。

(五)组建高效的审稿专家队伍

编辑部必须加强审稿专家库的建设,组建一个高效率、负责任的专家群,不要将稿件审理时间浪费在工作繁忙或者社会兼职多的专家手里。通过邮件或审稿系统将需要审理的稿件发送至专家后,还应该通过电话方式告知审稿专家以引起重视,避免因各种原因未能及时查收送审的稿件或者登录审稿系统而大幅延长审稿周期。编辑部应该和审稿专家多交流沟通,不断筛选和更新专家库,尤其要重视青年专家,组建一支高效的审稿专家队伍,提高审稿效率。

四、结语

学术期刊编辑部需要认真反思自身不足,不能片面地将一稿多投的所有责任归于作者。编辑部通过与作者签订投稿协议,并细化和收取稿件处理费用,可以有效弥补因一稿多投带来的资源消耗;通过增加版面和缩短刊期改善版面供求关系,并组建高效的审稿专家队伍,提高出版效率;编辑部应该摆正姿态,加强与作者沟通,做好投稿疏导工作,构建和谐的编辑与作者关系;建立期刊联盟和投稿数据库,实现投稿资源共享,利用技术手段发现并阻止一稿多投行为。总之,编辑部应该通过经济、疏导、技术手段防范一稿多投,不断加强自身建设阻止因工作效率低、服务不到位引发的一稿多投行为,需要进一步研究一稿多投行为的经济属性,用经济手段解决一稿多投引发的矛盾。

[1]马建平.一稿多投正当性的法理分析及其权利规制[J].现代出版,2012(5).

[2]张小强,蔡珍红,吕赛英,等.教育部科技部学术规范视野下的一稿多投及其对编辑工作的启示[J].编辑学报,2011(1).

[3]黄新斌.对一稿多投的价值态度与对策研究综述[J].出版科学,2012(5).

[4]吴培红,冷怀明,汪勤俭,等.防范科技论文一稿多投和重复发表的实践与思考[J].编辑学报,2009(5).

[5]贺富荣.论文“一稿多投”现象的原因与对策[J].编辑之友,2009(7).

[6]吴庆晏.一稿多投现象再思考[J].编辑之友,2013(4).

[7]黄新斌.一稿多投:研究概况、概念与成因分析[J].现代出版,2012(9).

[8]张晨,李一澜.一稿多投的社会规制[J].科技与出版,2012(7).

[9]李海兰,毕淑娟,陈新贵,等.利用学术期刊联盟防范一稿多投——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材料期刊联盟为例[J].编辑学报,2012(1).

[10]袁凤杰,陈志荣.关于建立行业期刊联盟网的思考[J].科技与出版,2008(4).

猜你喜欢

一稿多投版面学术期刊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老年医学研究》编辑部对一稿多投问题的声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声 明
声 明
声 明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版面撷英
好版面要有独到的创新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