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
2014-08-15邹新
邹 新
(1.重庆理工大学,重庆 400054;2.湖北大学,武汉 430062)
所谓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漫长的繁衍生息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渗透在思想文化、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心理结构、语言文字之中的共同的价值观。反映了该民族对待社会、自然、人生的独特态度。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文化素养和民族精神面貌,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成败。江泽民同志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2]因此,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是对每一个大学生的起码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任务。
一、高校在培育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中面临的挑战
新时代的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具有浓烈的爱国热情。然而,在当前各种社会思潮和文化的冲击下,个别大学生盲目崇洋媚外,而对祖国传统文化却知之甚少。换言之,在高校培育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面临严峻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西方社会思潮对当代大学生思想的冲击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西方发达国家必然借助其经济优势在进行商品输出的同时推销其文化观和价值观,试图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发展中国家人民的思想观念。西方思潮流行的背后往往潜藏着西方发达国家进行文化输出和文化侵略的不良企图,美国文化学家多夫曼指出:可口可乐可不是简单的事,在它背后顶着整个上层建筑。美国社会学家托德·吉特林称:“美国流行文化的传播是长久以来人们为实现全球统一而做出的一连串努力中最近的一次行动。它代替了罗马帝国和基督教推行的拉丁语。”[3]经济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甚至有人鼓吹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已经无需再弘扬民族精神。事实上,全球化并不意味着各国的文化发展趋向同质化,全球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多元化也并非是互不兼容的,而是可以并行不悖、和谐共生的。
(二)网络文化的传播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造成冲击
网络是把双刃剑,它一方面为大学生提供了便捷的信息传播平台,另一方面也为不良信息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数字化世界是一片崭新的疆土,可以释放出难以形容的生产量,但它也可能成为恐怖主义和江湖巨骗的工具,或是弥天大谎和恶意中伤的大本营。”[4]在我国,大学生群体是网络的主力用户群之一,他们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思想和信仰上尚未完全定型,因此极易受到不良政治文化的蛊惑和诱导,加之我国信息安全监管能力建设的滞后,使得一些别有用心者明目张胆地在网络上散布虚假信息以混淆视听、歪曲事实真相,这些虚假信息经过快速的裂变式传播,可能会导致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出现扭曲和蜕化,这些都会对民族精神的培育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
(三)社会变革中的消极因素对当代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进程的深入,当今中国的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生活方式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一些传统的价值观在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下趋于解体,而新的价值观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加之贪污腐化和分配不公现象的存在,社会变革中的消极因素使得各种社会思潮纷纷涌现,这会直接影响到思想活跃的大学生群体,一部分大学生对丑恶现象流露出强烈的不满和愤慨情绪,在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个别大学生认同物质利益至上,金钱万能,在道德品质上趋向功利和世俗。同时,由于高校的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急剧膨胀的大学生数量使得大学生就业面临不同程度的困难,一部分仍抱持精英心态的大学生难免会出现心理落差,进而衍生出悲观、失望、不满等负面情绪。在此情景下,民族精神的凝聚、振奋作用被弱化,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扬更是无从谈起。
(四)高校培育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实效性不足
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当代大学生在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上都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鉴于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及时呼应这种变化。不可否认,近年来各高校在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我们必须看到,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体现为在教学目标上对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要求不够明确;在教材建设上目前缺乏系统的阐述民族精神的相关教材;在课程设置上内容分散、重复,主题不鲜明,对民族精神的阐述也不够深入。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加以总结、探讨和改进。
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育和弘扬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
一个民族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民族精神的高扬,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一群体中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神圣职责和应有之义。而作为必修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于课程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教育资源,其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系统地、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具体而言,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大学生的精神培育和思想成长,高校教师的引导是关键,因此要增强大学生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就必须下大力气锻造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随着网络社会信息大爆炸时代的来临,信息的生产和传播出现了碎片化和快餐化的的趋势,这一新趋势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要求,打铁先从本身硬,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努力追踪学术前沿,及时给自己充电,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二)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材和教学体系建设中民族精神培育这一主题
我国高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其中担当着重要角色。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得到了高度重视和长足发展。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教育实践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不足,具体体现为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陈旧空洞、时代感和现实感不强,教学过程方法单一。
因此,我们首先应该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肩负的民族精神培育目标,把民族精神的培育纳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总体目标之中,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充实有关民族精神培育的相关内容,并注重内容的生动化、形象化、时代化。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以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改革为契机,精心做好民族精神培育相关内容的课程设计,精心组织课堂教学,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方法,千方百计提高民族精神教育课程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三)把民族精神的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齐抓共管,协同推进
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而且体现在校园文化环境、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诸多方面。因此,必须广泛动员学校各方面力量,齐抓共管,从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网络平台建设等诸多方面协同推进。
首先,要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在学校形成良好的民族精神教育文化氛围,我们要在广泛调研、座谈的基础上了解学生的思想需求和思想动态,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充实有关民族精神教育的相关内容外,还要鼓励有相关学术背景的教师积极开设有关民族精神方面的选修课,要广泛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道德楷模、劳动模范、老红军等来校开设相关讲座,要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有关民族精神的征文、演讲、歌咏等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实现寓教于乐。其次,要动员学校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形成合力。学校要把民族精神的培育纳入到学校教书育人的总体目标之中,各相关职能部门都要意识到自身在培育民族精神方面的相关职能,明确自身职责,要切实完善民族精神教育的条件和保障机制,加大投入,进行组织实施,确保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工作取得实效。最后,还要高度重视发挥和充分发掘网络文化的积极作用,积极构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网络平台。
(四)重视社会实践,力促知行合一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提升自我的重要平台和手段,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不能只局限在相对封闭狭窄的校园里,而是应该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让大学生们在生动的社会实践中充分感知社会,进而实现认识的飞跃和升华。如果没有对社情民意的充分认知,就不可能激发起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更不可能衍生出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深刻认同感。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中的社会实践环节,尽可能地带领学生走进广阔的社会天地,通过参观考察、社会调研等方式,充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教育和熏陶。社会各部门都要为开展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创造条件,提供便利,在人员、场地、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在全社会形成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良好氛围。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让大学生在祖国建设的波澜壮阔的实践中深刻地体会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伟大民族精神,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激发起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如此一来,民族精神的培育也就水到渠成了。
[1]肖浩辉.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J].船山学刊,2006(1).
[2]江泽民.在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8-09-19(1).
[3]李慎明.全球化与第三世界[J].中国社会科学,2000(3).
[4]埃瑟·戴森.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M].胡泳,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