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英语汇对译中的视角转换

2014-08-15李学玲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方所语汇指向

邓 巨,李学玲

(四川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重庆 400031)

一、引言

本文探讨汉-英语汇对译中的视角转换问题。我们采用语汇这一表述,是因为认知的原型性特征,造成作为认知的产物的语言的层级界限并不那么泾渭分明。这一表述,可以涵盖某些介于词和词组的案例,从而避免分歧。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再现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意义的活动。因此,翻译的首要任务是意义的传达,而不是词对词的形式转换。但是,人们无不认同:形神兼备,是翻译的最高境界。“Benz”,译为“奔驰”,“Liberty”(一种强化地板),译为“利保地”,“BMW”译为“宝马”,既直击所指,又确保了语音上的高度近似。语音,属于形式层面,这样的翻译,堪称典范。本文探讨汉语语汇英译过程中的视角转换。语汇,包括词语词组,有其读法、写法及所指,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不可否认,在翻译过程中,有时候源语中的某一个词,并不出现在译语里。“你不懂这里的规矩”,译为“You don’t know what is proper here”,译文之中找不到源语中“规矩”的对应词,意义传达却明白无误;如果加进这个词,感觉反而刻板。但是,某些情况下,翻译不可避免涉及到对某一个具体的词的处理。如“树旁有一辆自行车”,“There is a bicycle by the tree”,无论怎么处理,“自行车”的对应词都必须出现在译文之中。当然,可以进行解释性翻译,但难免累赘,实为下策。

视角,顾名思义,是人们观察、认识、看待事物的角度。这似乎是不言而喻的常识。同一文化中,人们对同一事物的关注点不同,视角可能不同,进而产生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说法。在城市之间高速运行的交通工具,有叫“动车”的,有叫“高铁”的,有叫“城际列车”的,有叫“子弹头”的,有叫“和谐号”的,有叫“D文字头”的。“动车”即“动车组”,视角在动力;“城际列车”视角在运行区间;“高铁”视角在其速度;“和谐号”视角在其性征,“子弹头”视角在其外形;“D文字头”视角在其编号。当然,行家里手或许知道这些不同的称谓的差异所在,但对普通大众而言,它们大同小异,甚至可以互换。视角,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们的认知与判断。视角不同,结论可能迥异甚至截然相反。认知语法大家兰盖克将其上升到理论的层面。他在《认知语法基础(I)》中,明确指出视角对语义及语法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并详细阐述了视角对图形/背景、视点、指称、主观性/客观性选择的决定性作用[1]。从同一语言内来看,人们确实存在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的情况;同一事物的相同方面在不同文化中的显著性不同,说不同语言的人,尤其是说英语或汉语这两种最为普及的语言的人,是否用不同视角看待事物?从直觉上讲,答案应该是肯定的。科学研究可能触发于直觉,但最终还得对它证实或证伪。看似理所当然的问题,就有了考察的必要。我们把考察的对象,限定在语汇之中。本研究旨在回答:(1)英语、汉语语汇对译中是否存在视角差异?(2)如果存在差异,是否存在某种对应趋势?在这两个问题中,问题(1)是铺垫,问题(2)是归属。对问题(2)的回答,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从最基本的方面看,了解不同语种的人看问题的视角有何不同,自然可以促进交流;在次要方面,这一研究,有利于语言运用和二语习得。因为,二语习得中的迁移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否认的事实;如果不注意视角差异问题,在使用英语时,难免发生视角迁移,导致中式英语,甚至语用失误[2]。其结果是,说出的英语语法结构没有问题,但是听话人总是觉得不自然,或者不知所云,甚至产生误解。

我们在CNKI上以“题名”、“包含”、“视角转换 翻译”为检索条件,进行模糊检索,获得57项检索条目,其中在命题中明确地把“翻译”和“视角转换”结合起来的论著有20项。另外,侯敏[3]虽不以“视角转换”命题,实际上与之高度关联。诸位论者,充分尊重语言事实,所论观点,有理有据。石春让[4]、丁树亭[5]、黄立波[6]、张军平[7]、王爱军[8]堪称其中代表。以上诸论,都把探讨限定在句或语篇层面,自在情理之中。任何一项研究,都应当具有明确的研究范围,不可能面面俱到,否则陷入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的尴尬。所以西方学界主张,研究应当深挖细研(one meter wide,one mile deep)。再者,翻译一般也发生在句子尤其是语篇层面。但是,语言具有多层性,从结构角度看,分为语素、词、词组、句、篇。其中,词汇是最为基础的部分,语言如大厦,语法如框架,词汇如砖瓦。我们在JESTOR中,以“题目”、“包含”、“lexical translation perspectival shift”作为检索条件,进行检索,得到检索结果213项。经过仔细甄别,这些检索结果中,实际上也没有本研究的相关论著。我们在EBSCO 中,以“lexical translation perspectival shift”作为检索词,以“查找全部检索词语”作为检索模式,进行检索,没有获得任何结果。

下文中我们首先介绍研究方法,然后展示各种视角对应,并在最后给出结论。

二、研究方法:视角确认与语料提取

(一)视角确认:独立确认与相对确认

视角是本研究的重中之重,科学合理地进行源语译语对应语汇的视角确认,是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任何事物,都具有多面性,为视角的多面性提供了客观基础。一般情况下,命名完成,视角也就确定下来。也就是说,单看一个语汇,我们就可以确认视角。如,“自行车”、“电梯”着眼于动力,“bicycle”着眼于形状,“elevator”着眼于功能(or意为动作或功能的执行者,elevate意为提升,二者整合,是提升者的意思,因此是从功能角度表征对象)。我们把这种独立依靠某一语汇即可提取视角的方式称为独立确认。再举一个英汉语对照的例子。红松—Korean Pine。我们即便是分别独立地研判“红松”或“Korean pine”,即可确认视角。“红松”之中,“红”提取的是这种松树的颜色,是性状视角;“Korean pine”之中,“Korean”提取产地,是来源视角。但是,在某些情况下,独立视角,可能掩盖本身存在的视角差异,如:地滑—wet floor。如果我们分别独立考察,这里的“滑”和“wet”都是形容词,都是性状视角,这样就掩盖了视角差异。汉语的“地滑”中的“滑”,在对应的英语中根本没有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形容词“wet”。这一差异,正是由于视角差异造成的。“wet”是“滑”的原因,因此在地滑—wet floor的对应中,汉语的结果视角对应英语的原因视角。在这种情况下,视角的确认,需要把英汉语对译语汇结合起来,我们称之为相对确认。

(二)语料提取

语言研究,以观察、记录并尊重语言事实为出发点。本研究不预设视角,主要依赖《现代汉英词典》[9],加上作者所掌握的少量的英-汉语汇对译例子,观察英汉-英语汇对译的视角异同,提取视角不同的对译语汇,逐一整理归类,然后进行分门别类地呈现。如,干粮—solid food,“干”是“solid”的原因,因此,干粮—solid food,是原因视角—结果视角;拉门—sliding door,“拉”是“slide”的原因,原因视角—结果视角。两个例子,都归于原因视角—结果视角类别之下。过失杀人—involuntary manslaughter,“involuntary”是判别“过失杀人”的因素,结果视角—原因视角;健美猪—lean-meat pig,“lean-meat”是“健美”的构成因素或条件,结果视角—原因视角。这两个例子,归于汉英语汇对译的结果视角—原因视角类别。

三、汉-英语汇对译中的视角转换归类呈现

本节依据上面确定的视角确认方法,归类呈现汉-英语汇对译中的视角转换对应。为了节约篇幅,避免过度繁琐,在展示的过程中,如果某一类别成员较多,我们只对个别成员进行说明;如果某一类别成员较少,我们作一一说明。另外,在本部分的最后,我们对只有个别成员的类别统一纳入“其他视角对应情形”分类之下。

(一)原因视角—结果视角

原因是“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另一件事情发生的条件”[10]1408。结果是“在一定阶段,事物发展所达到的最后状态:优良的学习成绩,是长期刻苦学习的 ~ ”[10]568“长期刻苦学习”,不一定取得“优良的学习成绩”,因此我们一般所说的原因,不是充要条件,只是必要条件,结果也不是必然结果,只是可能结果。本文从此意。但是,我们特别强调,原因应当先于结果存在。这一点,尤其有利于区别所谓的互为因果的情形。例如,被告—defendant。我们可以问:为什么是被告?回答是:因为他(她)在法庭上是防守一方(defend,防守;ant,含动作发出者之意。二者整合,意味防守者。被告在法庭上,总是防守一方)。同样地,我们可以问:为什么是defendant?回答是:因为他(她)是被告。但是,一个人在法庭上处于防守地位,从时间先后看,是他(她)首先被告上法庭。以下是汉语原因视角—英语结果视角的例子。篇幅所限,不再作一一说明。偏方—folk prescription 公差—allowance,tolerance 枯水位—the lowest water level 打工仔—migrant worker 私生子—illegitimate child 活期存款—current deposit,demand deposit 经济适用房—affordable housing 非法监禁—false imprisonment无记名投票—secret ballot带球撞人—foul charge 三不沾—air ball(篮球术语) 被击倒失败—count out 传染病院—isolation hospital 平均寿命—life expectancy 女配角—supporting actress 临时通知—short notice 固定工作—permanent occupation 不冻港—open port

(二)结果视角—原因视角

熟食—pre-prepared food 有用之人—productive member哈哈镜—distorting mirror方便面—instant noodles 收藏夹—favorite 过失杀人—involuntary manslaughter 处理品—shop-worn or substandard goods 平头—closely cropped hair 平装书—Paper back book 咸菜—salted vegetable无期徒刑—life sentence 杂费—incidental expenses 支流—tributary 轻声细语—measured voice 潜规则—unwritten/unspoken rule 濒危物种—endangered species

(三)部分视角—整体视角

部分是“整体中的局部;整体里的一些个体”[10]86;整体“指整个集体或整个事物的全部(跟各个成员或各个部分相对)”[10]1459。

刮水器 —wiper 驾乘人员—occupants 菜场—food market 琴凳—music stool Music master—琴师 House number—门牌 母公司—parent company 晕机—airsickness 晕船—seasickness 美食家—food critic

(四)整体视角—部分视角

肉搏—hand-to-hand combat 口形degree of lip-rounding 裤缝—seams of trouser leg 布料—cotton material枪伤—bullet wound 拳击场-Boxing ring 裤脚—bottom of trouser leg

(五)功能视角—方所视角

功能是“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的作用;效能”[10]376。方所是方向处所或者范围。

售货员—shop man/woman 旅行车—beach wagon耕牛—farm cattle 零用钱—Pocket money 人行道—Sidewalk 菜刀—kitchen knife 女售货员—shop girl仓库保管员—warehouse man

(六)行为视角—方式视角

一般意义的“行为”,是指“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正义的 ~│不法的 ~”[10]1278。语言学上的“行为”,意义似乎要宽泛一些。例如,有verbal behavior一说,实际上就是动词的搭配方式。因此,语言学上的“行为”,不一定牵涉思想,也就是不一定非得牵涉到人,我们采用这样的概念。方式,就是某一行为进行的方法和形式。如:自来水—running water,“自来”是行为,来的方式是“running”。这一汉-英语汇对译,采用行为视角—方式视角。类似情况还有:

仰泳—backstroke 套衫—Pullover 自考生—selftaught student 结拜兄弟—sworn brothers 隔音装置—sound arrester 倒立—handstand 流动货车—shops-onwheels 停车震动带—rumble strip 辩护律师—defending lawyer 教授—professor 起航—weigh anchor

(七)行为视角—方所视角

挂钟—wall clock。“挂”,广义上是行为,“挂钟”凸显行为;wall,墙,“wall clock”凸显钟存在的地方。吊扇—ceiling fan。“吊”,广义上是行为,“吊扇”凸显行为;ceiling,天花板,“ceiling fan”指向该种电扇存在的地方。

晾干—line dry。晾,广义上是行为,“晾干”凸显行为;line,绳,线,“line dry”指向晾晒衣物的地方。

(八)行为视角—主体视角

主体,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执行者。传销—pyramid sale。传,一个传向另一个,是该种销售的行为;pyramid,金字塔,底宽顶尖,模拟促销行为的组织形态。值班室—janitor’s room。值班,是行为动作,凸显行为;janitor,看门人,janitor’s room提取行为主体。

工时—man-hour。工,即工作,凸显行为;man,人,凸显工作这一行为的主体。

轮奸—gang rape。轮,轮流依次之意,凸显方式;gang,帮派,团伙,凸显行为主体。

(九)方所视角—性状视角

所谓性状,即是性质和状态,通常以形容词表征,如长、短、宽、窄、高、低、胖、瘦、真、假、善、恶、美、丑等。视角在方所的汉语语汇,对应英语语汇可能是性状视角。手机—mobile phone。手,指向这种通讯工具的工作方所;mobile,形容词,指向该工具的特征。户外—Open air。户外,指向方所;open,开放的,敞开的,指向形状。市价—prevailing price。市价,即市场价格,指向处所;prevailing,主要的,普遍的,盛行的,指向性状。

(十)性状视角—方所视角

红松—Korean pine。红,形容词,指向性状;Korean,虽为形容词,指向该种松树的产地。大灯—headlight。大,形容词,指向性状;head,指向部位,表明这种灯存在的位置。

软禁—house arrest。软,形容词,指向惩罚的程度;house,表明惩罚的处所。

(十一)性状视角—内容视角

便鞋—cloth shoes。便,方便、轻便之意,形容词,指向该种鞋的性状;cloth,布,凸显材质或内容。白面—wheat flour。白,形容词,提取该种面粉的性状;wheat,小麦,表明面粉的原材料,亦即内容。软梯—rope ladder。软,形容词,凸显梯子的性状;rope,绳子,凸显梯子材料亦即内容。

(十二)功能视角—性状视角

晒台—flat roof。晒台,“在楼房屋顶设置的露天小平台,供晒衣物用”[10]985,指向功能;flat,平的,形容词,提取性状。起重机—crane。起重机,吊起或者移动重物的机器,凸显功能;crane,本意为“鹤”,鹤长长的脖子,用crane命名起重机,模拟其性状。迷你裙—miniskirt。迷你,指向该种裙子的功能;mini,形容词,小巧之意,描述性状。

(十三)动力视角—功能视角

电视—television。电视,通过使用电这种动力进行观看,“电”凸显动力;在 television中,tele指“远”,“vision”意思是“看”、“视觉”,二者整合,意为“看到远处”,强调功能。电话—telephone。电话,意为通过电这种动力通话,凸显动力;tele,远,phone,声音,二者整合,意为听到远处的声音,凸显功能。电梯—elevator。电梯,用电为动力,把人或物运送到高处或低处的交通工具,“电梯”提取动力;elevate,提升,or,行为或动作执行者。elevator,凸显功能。

英汉语汇对译,除了以上13种主要情况,还有其他个别案例,我们不再单独分类。方所—顺序 上联—the first line of a couple on a scroll顺序—方所 封二—inside front cover方所—内容 上款—the name of the recipient行为—内容 烧饼—sesame seed cake结果—行为 葱花—chopped green onion行为—结果 追尾—pileup 调防 relieve a garrison 纳凉—enjoy the cool功能—内容 配电房—switch board room功能—形状 后视镜—wing mirror内容—功能 秒表—stopwatch 名片—visiting card calling card功能—行为 保险杠—bumper形状—性状 板斧—broad ax 板鸭—dried salted duck性状—功能 空车—for hire方所—行为 篮板球—rebound

方所—功能 点球—penalty kick

四、结束语

以上事实证实我们的直觉是正确的,即:在汉-英语汇对译中,的的确确存在视角的转换。视角转换,主要有13种情形。其中,原因视角—结果视角、结果视角—原因视角、部分视角—整体视角、整体视角—部分视角、功能视角—方所视角、行为视角—方式视角占有主导地位。但是,必须指出,汉-英语汇对译的视角转换,并不呈现规整的规律性对应,既有原因视角转换结果视角,也有结果视角转换原因视角;既有部分视角转换整体视角,也有整体视角转换部分视角;既有方所视角转换顺序视角,也有顺序视角转换方所视角,不一而足。这也暗合了系统功能语法大师韩礼德的真知灼见:语言只是个概率的东西[11]。本研究的发现,意义在于提醒功能,而并不具有指导功能。提醒翻译工作者或英语学习者,在处理词汇的时候,要考虑到视角转换这一可能性,而且我们列出的前六种情形,具有最大的可能性。

创造性是语言四大特征之一,活生生的言语,浩如烟海。本研究主要依靠一本词典提取语料,无法做到穷尽性,所概括的转换对应模式,自然不够完整。另外,事物之间的界限并不是泾渭分明,分类难免重合;在一些例子中,转换对应关系的确定,可能还有待商榷。

[1]Langacker R.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I)[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4.

[2]侯敏.主谓句中句首主语对注意力的争夺——以旅游文本中的翻译为例[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5):118 一122.

[3]张劲松,刘伊娜.人称指示语的语用原则及其语用失误的根源[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3):92一95.

[4]石春让.英汉翻译中认知视角的转换——以通俗科技英语为例[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11):60-62.

[5]丁树亭.翻译视角转换与视觉听觉效果——以奥巴马第67届联大讲话为例[J].College English,2013(1):242-245.

[6]黄立波.基于双语平行语料库的翻泽文体学探讨——以《骆驼祥子》两个英泽本中人称代词主语和叙事视角转换为例[J].中国外语,2011(6):100-106.

[7]张军平.论翻译中语篇视角的转换——从《葬花吟》英译谈起[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 报,2005(2):67-71.

[8]王爱军.叙事诗词翻译中的视角转换与语篇连贯[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548-551.

[9]外语教学与外语研究出版社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英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外语研究 出版社,1995.

[10]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408.

[11]Halliday M A 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Arnold,1985.

猜你喜欢

方所语汇指向
福安土白语汇的语言年代学考察
科学备考新指向——不等式选讲篇
上古汉语方所介词“在”的对比研究*——以《今文尚书》、甲骨文和金文为例
用歌剧语汇展示戏剧力量——解读悬疑歌剧《马克若普洛斯档案》
《荆楚岁时记》饮食类语汇探析
把准方向盘 握紧指向灯 走好创新路
向大师致敬
关于方所的整合营销研究
方所的体验术
实体书店,透过“方所”觅“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