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赵树理小说幽默理解的图式视角浅析

2014-08-15师艳芳

关键词:赵树理图式语篇

师艳芳

(长治学院 外语系,山西 长治046000)

一、引言

赵树理,原名赵树礼,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小说语言质朴风趣,情节生动,具有独创的大众风格。茅盾曾对赵树理的作品作出评论:“如果把他的作品的片段混在别人作品之中,细心的读者可以辨别出来。凭什么去辨识呢?凭他的独特的文学语言。独特何在?在于明朗隽永而时有幽默感。”[1](P1231)在赵树理作品的字里行间随处可见作者的风趣幽默,人们往往会随着作品中诙谐的叙述或对话发出会心的微笑,阅读他的作品是一种精神享受。幽默风趣是赵树理语言风格的突出特征,也是他作品的重要支柱。[2](P11-38)本文试图从图式理论的角度对赵树理小说的幽默理解做一个简单分析。

二、图式与语篇理解

Fillmore认为,在一般的意义上,语篇应该是指由人的语言能力所产生的任何完整的产物,这种产生物小可以是一个词或一个调群,大可以是一部小说或法律文本。[3]语篇理解是由读者参与的过程,语篇语言理解所牵涉到的知识并非临时产生的,而是早就储存在人的大脑里,供处理信息之用。语言处理和人的记忆分不开,人的记忆里储存了各种各样知识。这些知识无时间性,而且往往是隐含的。在语篇阅读中对内容的理解,往往要受到读者记忆库中图式的影响。[4]Rumelhart把图式看成是“以等级层次形式储存于长期记忆中的一组相互作用的知识结构”。[5]图式(schema)是心理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在解释各种语言和非语言的感觉输入、从记忆里检索信息、组织动作、决定目标、分配资源、指导处理过程中都起到中心的作用。语篇理解是语篇和读者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的思维、情感与想象等一系列内心活动会由语篇引发,随着读者的思维轨迹激活记忆库中的知识——图式,经过预测、印证、联想、修改、扩展等一系列心理活动,逐步完成读者对语篇的理解。

三、图式与赵树理小说中的幽默解读

语篇理解不是一个读者内心直接内化的单向过程,而是一系列由语篇引发又不完全受语篇制约的内心活动。打开赵树理的小说,接触书中的文字、话语、情节,赵树理的幽默风趣在作品的字里行间随处可见。读者往往会随着作品中诙谐的叙述或对话发出会心的微笑,深感阅读他的作品是一种精神享受。许多读者总是在他富有趣味的语言魅力吸引下,只要看个开头就想一口气读到结尾,从中受到熏陶,获得启迪,留下美好回忆。其实,这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头脑中与内容相关的各种图式被激活,随着图式的展开,相关的各种认知得以演绎,意义得以显现。

(一)图式与幽默意义显现

1.图式构成与幽默意义显现。赵树理小说的幽默大部分普通读者都能读懂,乐在其中,有一个明显的因素是熟悉程度。如果我们所接触的材料有现存的图式,对理解就会产生正面影响。因为有合适的框架,学习和接触新的概念就相对容易。赵树理的作品中熟练地丰富地运用了群众的语言,成功地将小说的内容和读者背景知识之间建立了联系。例如,赵树理的第一部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当年在发表之后,仅在太行一个区就销售达三四万册,在群众中获得大量读者,群众甚至将故事改编成剧本,搬上舞台。让我们随意看两段对人物的描写:

例1:小二黑是二诸葛的二儿子,有一次反扫荡打死过两个敌人,曾得到特等射手的奖励。说到他的漂亮,那不只在刘家峧有名,每年正月扮故事,不论去到哪一村,妇女们的眼睛都跟着他转。

例2:小芹今年十八了,村里的轻薄人说,比他娘年轻时候好得多。青年小伙子们,有事没事,总想跟小芹说句话。小芹去洗衣服,马上青年们也都去洗;小芹上树采野菜,马上青年们也都去采。

作者描写这两个人物时,并没有从正面来写,而是从人物的举止行动在别人身上发生的效果反衬出来,通过想象构思出一系列趣味横溢的情节,为读者活跃了气氛,舒畅了心情。描写这种风趣幽默,作者并没有用华丽的辞藻,用的是群众的语言,这种大众化文字使读者对头脑中相应图式的搜索更为迅速,有益于分析语篇与其它方面的联系,构建意义。

不同的篇章会受到文化、习俗、思维、环境、价值观念等等影响,有独特的印记。如果在读者的长期记忆中没有相应的背景知识,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理解迷失,赵树理的小说也不例外。由于他的小说题材都是来自农村,作品中对北方山区农村的乡土风貌、人情世故和风俗习惯等无不多描写。我们看看在《李有才板话》中赵树理对李有才窑洞的描写:

例3:李有才住的一孔土窑,说也好笑,三面看来有三变:门朝南开,靠西墙正中有个炕,炕的两头还都留着五尺长短的地面。前边靠门这一头,盘了个小灶,还摆着些水缸、菜瓮、锅、匙、碗、碟;靠后墙摆着些筐子、箩头,里面装的是村里人送给他的核桃、柿子(因为他是看庄稼的,大家才给他送这些);正炕后墙上,就炕那么高,打了个半截套窑,可以铺半条席子:因此你要一进门看正面,好像个小山果店;扭转头看西边,好像石菩萨的神龛;回头来看窗下,又好像小村子里的小饭铺。

例3这一段对土窑的描述妙趣横生,极具感染力,这岂止是在写窑洞,作者把李有才的身份和个性都写出来了。如果读者在大脑中没有储存“土窑”的概念,无法借助相关图式,会出现理解上的迷失。这时细心的读者如果能借助相关的词,例如炕、席子或段落描述的相关背景,基于这些文字的引导,激活相关图式,使相关联想产生:窑可能与住所相关,语篇的信息和意义从而得到新的显现。我们可以发现,在赵树理小说中使用的方言词一般和普通口语相近,借助相关图式就可以理解。

例4:他们四个相跟了一段。(《登记》)

例5:这种歌,在阎家山一带叫“圪溜嘴”。(《李有才板话》)

例4中“相跟”可以理解为“相随”或“相互跟随”。如果出现难懂的方言,就会有随文解释或脚注的办法,作者给例5中的“圪溜嘴”的解释是“通过官话叫快板”,通过读者搜索熟悉图式,确定意义。赵树理的幽默充满了农民的生活情趣和乡土气息,所有这些正像一个个山区风貌的特写镜头和一幅幅农村的风俗画面,外地人读了可以了解当地的民情风俗,本地人可以增强乡土情感。

2.图式对立与幽默意义显现。赵树理的小说中常常能见到两个属于不同范畴的概念放在一起,使两物的矛盾凸显,也就是两个不同图式的对立,从而产生风趣幽默感。《小二黑结婚》中有一段关于三仙姑的描写令人称道:

例6:三仙姑却和大家不同,虽然已经四十五岁了,却偏爱当个老来俏,小鞋上要绣花,裤腿上仍要绣边。顶门上的头发脱光了,用黑手帕盖起来,只可惜官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好像驴粪蛋上下了霜。

作者三言两语就把人物的形象勾画出来了,读来令人忍俊不禁。脸和驴粪蛋这两个平时人们不甚相连的物象被放在一起,通过驴粪蛋这个极富讽刺意味的形容,三仙姑的丑态活生生地突现了出来。经过风吹驴粪会干裂变色,下霜后的颜色是白里透黑,这与三仙姑把一层厚粉抹到满是皱纹的脸上很像。这也是两个对立图式从一个到另一个的转换,同时产生了幽默,有效达到了讽刺的目的,使读者记忆深刻。

(二)图式与幽默认知推理

读者对语篇的理解不是一个程序化过程,而是一个灵活动态的过程,是一个有声音交响,图片叠变的意义领域。心理学家特别提出,图式指导着对新信息的直觉、对旧信息的回忆,以及超越这两者的推理。[6]当我们读赵树理小说时,小说中的诙谐幽默会让我们看到听到更多的东西,经过联想和推理等思维活动,对语篇进行诠释。

例7:范登高老婆……又面向着有翼说:“你们家里,自古就和刘家有点来往,后来刘老五当了汉奸,你爹怕连累了自己,就赶紧说进步话。那时候,上级才号召组织互助组,你爹就在动员大会上和干部说要参加。干部们问他要参加什么,他一时说不出‘互助组’这个名字来,说成了‘胡锄锄’;有人和他开玩笑说‘胡锄锄’锄不尽草,他又改成了‘胡做做’。”又面向着灵芝说:“你爹那时是农会主席,见他说了两遍都说的很可笑,就跟他说,你不如干脆唱你的‘糊涂涂!’说得满场人都笑起来。”(《三里湾》)

“互助组”对于一个思想落后并且没文化的农民来说不是很熟悉,只听其声,不知其意,我们读这段文字时,仿佛就在现场,看到大家谈笑风生,一切都是自然的,读者与小说中人物的距离顿时拉近。

赵树理还喜欢给人物冠以生动幽默的外号,往往概括了人物鲜明的个性,增加了语言的幽默和含蓄性,使人印象深刻。看到这些外号,就可以想象到这些人物的做人和性格,更增加了艺术效果,如:“二诸葛”、“三仙姑”、“小飞娥”、“小腿疼”、“吃不饱”、“糊涂涂”、“能不够”、“常有理”、“铁算盘”、“惹不起”、“老定额”、“牛差差”、“老驴”、“杂毛狼”、“一只虎”等。这些绰号为读者留下了联想空间,借助头脑中图式,读者可以想象这些人物的性格,随着情节的跟进,慢慢验证的猜测,给人留以深刻印象。赵树理笔下的人物都是独特的,幽默的,能不时地引逗出读者的笑声,给人以智慧的启迪。但在笑声既落之时,深沉严肃的内容犹在。作家善于从生活海洋中捕捉富有幽默特点的浪花,善于挖掘幽默的源泉。

四、结语

赵树理是享有声誉的人民作家,他熟悉农民群众的生活和语言,其作品的字里行间都充满着典型的农民式幽默,具有淳朴乐观的气质。这个过程是个看似简单却又复杂的认知心理过程,首先的先决条件是读者需要具备相应的图式,将读者与作品联系起来,相应的图式被激活促成幽默语篇意义的显现;图式的对立构成的种种矛盾又产生了一系列的幽默情节;借助相应的图式,读者发挥联想推理,让未言之物进入想象,所言内容有所延伸,最终对赵树理小说的幽默达到有效阅读的境地。赵树理小说是文学艺术的稀有矿藏,需要我们积极开采利用,更深入地研究,有待更多的人们继续进行探讨。

[1]矛盾.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茅盾专集(第1卷)下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

[2]贾崇柏.赵树理语言艺术风格[M].太原:山西出版集团,山西古籍出版社,2007.

[3]Fillmore,C.J.1985.Linguistics as a tool for discourse analysis.In van Dijk.T.A.(ed.).Handbookof Discourse Analysis.Vol.I.London:Academic.

[4]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5]张琦.图式论与语篇理解[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2).

[6]陈忠华,刘心全,杨春苑.知识与语篇理解[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赵树理图式语篇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论赵树理小说的农民性
赵树理传经
赵树理传经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纪念赵树理诞辰一百一十周年
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