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社团组织提升农民主流政治文化

2014-08-15

关键词:社团组织民主农民

孙 威

(绥化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黑龙江 绥化152061)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从经济到政治、从文化到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变革时期的社会更需要有核心的价值理念和追求,以凝聚力量助力中国的和平发展。农民超过我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准确把握当前农民的政治文化现状,预判发展趋势,及时进行引导和干预,对中国整体政治文化的发展必然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一、变革时期农民政治文化的现状

政治文化作为一种主观性内容展现出来的上层建筑,是人们在长期活动中形成的心理积淀,它潜移默化地支配着人们的政治行为。1956年美国学者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首次提出“政治文化”一词,后出版《公民文化》一书,对政治文化给出界定:“社会个体成员对政治体系和系统各个部分的态度以及对自身在政治体系中所处角色的态度”。[1]从社会稳定的角度来看,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必然会形成一个主流政治文化,体现确定的导向性。农民政治文化是农民对农村政治生活的直接反映,是农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等,它为农民提供了参与政治的主观意识倾向及行为选择的基础。而作为农民政治文化的主流,必须与国家大的政治文化相契合,发展同向才对双方有利。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更是一个农民人口众多的国家。2011年中国农民共计8.66亿人,①依据卫生部:2011年全国参加新农合人数达8.32亿人,参合率超过96%参数换算而来。http://www.china.com.cn/news/2011-06/10/content_22753081.htm。超过中国总人口13.47亿②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http://data.stats.gov.cn/workspace/index;jsessionid=8D8110CA1C57E5C6D5397481631D93D6?m=hgnd。的64.29%。这么庞大的一个阶级,其政治文化的现状及发展方向对中国的未来发展走势必然产生重大影响。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社会急速转型,农民政治文化也产生了明显的变动。首先农村的治理结构的变化促进了政治文化的变动,从强力集中控制的政社合一转变为村民自我民主管控的自治组织结构,农民民主参与意识获得发展。其次,随着改革在农村首先展开,农民经济上的自主性获得前所未有的提高,农民独立意识、公平竞争意识获得发展,但传统政治文化的作用却未消弭。新中国毕竟是拖着长长的封建主义的尾巴,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通过狂风骤雨式的暴力革命,直接跨入社会主义新纪元。短短几十年,更或者说短短30年的时间想要从观念上实现彻底的由臣属型的政治文化跨越到参与型的政治文化的变革是根本不可能的。另外,从主观角度来看,当前农民小农经济的本质状态没有打破,而整个中国社会大环境在发生巨变。这种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作用共同塑造了农民的政治文化在当下所表现出的悖论性状态,既希望民主参与,又表现出政治冷漠与急躁;既追求公平正义,又顺从于权威与官僚;既肯定制度保障,又忽视村规民约。

二、社团组织是破解农民政治文化现有困境的渠道

当前,我国的农民政治文化对其独立人格的发展、政治理念的提升和经济利益的追求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一方面,传统留存的权力本位、官本位思想长期存在与延续,严重抑制农民的权利意识与个体精神的养成,束缚其社会批判的精神意识的发扬。人本时代的到来,对农民的主体意识的认同和推崇提出了现代的要求。社会成员只有对自身的政治人格有明确的认识与确切的理解才能建立以人为本的社会结构基础。同时,冷漠顺从型的政治文化进一步使农民在主观上更排斥、拒绝对民主政治认知、政治理念的自主性培养,最终影响农民政治理念的提升,并制约农民政治权利的发挥,继而打击农民参与政治的热情。反过来容易滋生政治参与的无序性状态,可能会与现有政治体系产生大规模的行为冲突,这一问题是中国社会推动民主政治实践过程中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重大问题。另一方面,分散型的政治文化使原子化的农民各自为政,难以自发形成利益共同体,难以形成一个声音说话。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性的经济活动使得经济利益在非干预的自由竞争下基本表现出零和博弈情况。强势的经济活动主体在经济活动中占据优势,在经济博弈中必然完胜。现代社会的多元状态下,各种社会活动参与主体要想保护自己的经济利益以及争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就必须通过有组织的活动去实现。农业经济的分散性本身就是农业经济竞争的掣肘因素,如若农民本身不能打破分散孤立状态,那么在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必然会得不偿失。农民只有整合社会产业力量,通过集体的言论或行动对社会施加一定的影响,才能实现经济诉求与保障。

政治文化本质上属于上层建筑的内容,其发展与提高需要从经济基础根源上来培植,马克思也从未否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而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也曾说过:“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2](P663-664)因此,农民政治文化的发展必然会反作用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农民政治理念的提升与培训可以通过很多途径来实现,包括上层建筑本身变化带来的引导发展。其中政治文化的社会化是一个需要加强探索的重要方面。某种政治理念产生后并非马上会形成一个共同认识理念,它需要一个从缘起到扩散的过程。在这个阶段中,人为的主动干预就是政治文化社会化所要掌握的角度。在既有经济秩序的条件下,在推动践行中国现代社会的民主政治运行体系同时,除了动用基本的宣传途径外,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和中国社会的实践反馈,总结表明现代信息社会农民组织团体服务自我成为农民进行政治培训教育的最有效、最方便的途径。与单个个体活动相比,任何类型的社团组织对其成员的政治文化都产生重大影响。“团体成员身份,看来也扩大了个人的政治见解的范围。”“政治或非政治性团体中的成员身份,看来与个人政治能力和政治活动方面的增长有关。与非任何团体成员对比,团体的成员看来更加近乎我们所称为民主公民的形象。”[1](P280-282)

在中国,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与农业相关的产业、技术、信息、资金服务等等快速流动,典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闭塞状态早已改变。中国改革开放后已经产生了促使农民进行联系、加强沟通的基础因素。因此我国建立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地域的农民社团组织,利用社团组织促进农民自身民主参与、主动参与、有序参与的主流政治文化条件已经具备。

三、依托社团组织发展农民主流政治文化

现代社会对于社团组织的概念界定众说纷纭,中国近现代化的进程有着浓重的受西方思想影响的痕迹,关于社团组织概念也存在明显的西为中用的色彩。从学理上来讲,社团组织作为多元社会存在的一个重要角色,表达这样的涵义:“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相聚而成的组织化程度较高的互益组织,具有非营利性和民间化两种基本的组织特征”。[3](P178)在实践环境中,1998年10月25日国务院颁布并同步实施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对社会团体的法律条文界定;“是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这意味着社团组织正式得到了政府官方的认可,取得了官方的合法性。与此同时,在上述《条例》中加并“成立社会团体,应当经其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并依照本条例的规定进行登记”的条款。这一条款明确规定了国家对社会团体进行有序引导的职责。这样,政治文化的发展借助社团组织可以有序实现效能发挥。

其一,发展经济类型的互助组织,展现保护农民利益的价值功能。这种保护不仅包括实现联动式的生产经营活动,排除农业生产的盲目性。这种安排与调控可以在小范围内私下协商,但需要发挥作用时,还需要政府提供相应的平台和相关条件。这些平台和条件既能为农民提供基本的农业生产信息,更能为其提供政治理念。造成目前农民政治文化发展困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农民的分散性问题——分散的生产状态,分散的生活状态,分散的思想状态等等。有组织的农民在参加组织活动过程中获得来自他人的信息,来自前沿的信息,从而可以扩大信息渠道、放大信息力量,最终展现组织整合的力量。

同时,这种保护还包括要通过利益化的组织参与政治体系影响政府决策,从而提高民主参与的经济效能感。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4](P82)就经济和政治而言,虽然表现为在不同领域,但其一致的关联性使得哪怕是经济上的一已私利,也可能属于政治问题。因此虽然经济有特定的内容,经济与政治之间的高度关联性使它决不与政治绝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因经济利益不同而划分出许多社会阶层。同一阶层的人们由于有相似的社会经济地位,在心理上增强了彼此的认同感,在行为上也表现出一定的一致性。基于共同利益的群体意识得到普遍强化,从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利益群体。利益群体为维护自己的利益介入政治过程,向政府提出自己的要求,对政治的参与越来越广泛。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为国民提供最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但由于农业自身的劣势使其在激烈的国内市场产业竞争中经常处于不利地位。因而农民与城市居民相比,与其他强势社会群体相比,在影响社会政治生活,尤其是影响政府利益分配决策的力度明显较弱。当前尤其要发展农民经济类型的社团组织,为政府的农业决策进言献策,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等,从而最大限度地参与决策过程,争取国家政策的倾向性扶持与资金投入。从经济实践层面让农民感受到政治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

其二,发展社会类型的自治组织,展现促进农民权利的情感功能。自以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以来,农民的政治参与效果喜忧参半。喜的是农民的民主参与意识获得迅速提高,政治参与的热情显著增加,村民自治在全国范围内经过几轮的实践,已经积累了许多经验。但与此同时,村民自治活动中也表现出了许多问题:包括民主选举的能力有待提高,民主参与的人数随着务工人员的外出而逐渐减少,民主参与因效能不理想而出现一定的下降现象等等。所有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因自治效能引起。而变革的出路也在于如何展现农民参与自治组织的效能的发挥。

“与不属于任何团体的个人相比,属于团体的个人更能感受到影响政府的能力。……那些属于与政治相关的团体成员的回答者,比那些属于非政治行团体的人,在他们与政府的接触中,更有可能觉得自己有能力。”[1](P278)在自治组织中,农民通过活动获得政治运行系统的程序性知识,掌握进行有效参与的正确方法,逐步形成对政治行为的效能感受。农民自治组织可以通过成员有组织的活动,来扭转自治效能的不利局面,或者形成对民主政治制度运行的有力监督。首先,当前中国农村之所以出现村民自治的各种困境,其重要的原因是“原子化”的个体农民在基层政治体制运行过程中的作用极其微弱。其次,与农村传统思想、传统势力、传统习惯相比,个人力量难以与之相抗衡。最后,当出现地方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农民权益,或地方政府行为失范时,农民有其组织力量去维护自身的权益。“一个明显的例证是,在村民委员会十分健全和强有力的地方,乡镇干部违法乱纪的现象就比其他地方少得多。”[5]

其三,发展文化类型的传播组织,展现满足农民精神需求的情感功能。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研究表明,关于人的需要的满足问题是区分层次的:生存是人的本能和最基本价值,只有生理需要满足以后,才会促动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当前中国,农民生存的基本物质需要早已获得满足,现在更加急需的是精神需要的满足,这也是社会主义本质要实现公共富裕目标的一个重要内涵。包括农民在内的民众的文化荒芜在转型期间会给一个国家带来严重的打击。与农业经济繁荣发展向上的态势截然相反,中国农村的公共文化发展却呈衰败之势。当前农民无论是现居农村的留守人员,还是居住城市的务工人员,都面临着最为迫切的、急需解决文化的断裂和精神的空虚问题。工作之余没有任何精神寄托,精神信仰的缺失使内部和谐张力被轻易打破,也使外来宗教思潮获得滋养的河床。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给农村文化发展提供一个更为清晰的目标。政府在大力加强乡镇文化站与村级文化大院建设的同时,还应注意发挥农民的文化类型组织的作用。后者恰恰是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维护其的主体地位的有效渠道。在农村当地,应该更有效地发挥庄户剧团、舞狮队、秧歌队、龙舟队、腰鼓队等等的地产组织。便利的地理条件和传统优势可以发挥极大的动员和组织激励作用。而对城市务工农民,更应该发挥区域小范围的组织功能,开展文艺社团演出。只要能够挖掘出特长,加以雕琢就能够成为文化建设的内容。另外,可以根据不同的性别、年龄段的农民工进行区别的文化组织建设。比如,利用广泛存在的移动通讯技术,建立互动群组织;进行法制宣传与警示、传扬正能量;为已婚妇女提供育儿经验与思想,提供交流平台;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励志作品和就业信息等等。文化组织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够使农民的文化需求获得满足,更重要的是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农民参与其中,在组织中活动中体现价值。与此同时,参与社会活动也增加了政治参与的机会和可能。“可以证明,甚至非政治团体的成员身份也会影响政治态度……团体中社会相互作用的经历,参与团体决策的机会(如果有这样的参与的话),以及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全面开阔的视野,所有这些都可以增加个人政治卷入和活动的潜力。”[1]因此,在政府的有序引领下,社团组织的文化活动既能增强公民的政治认同感,又能改善政府的形象,最终实现双赢。

自政治文化概念提出以来,文化视角已经成为人们思考政治问题的重要切入点。从既有民主发展进程来看,民众的政治参与能力与社团组织的发展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社团组织越发达,民主政治的层次就越高。从微观层面的个体政治素质的提高,到中观层面的组织行为模式的选择,再到宏观层面的整个政治体系的指导都产生基础性作用。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农民社团组织的发展还远远跟不上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且现有的农民组织也存在着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农民当前的政治文化明显不适合与社会主义社会民主政治发展的基本素质要求,不能完全体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中国政治体系的良性发展需要农民政治文化向规范有序、民主参与的方向迈进。如果不能迅速调整,达到农村社会发展的政治文化需求,中国的民主政治的核心价值将会受到重大冲击。因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等,把社团组织纳入了社会建设与管理、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大局。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加强农村“组织化”建设,“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从而“发挥基层各类组织协同作用,实现政府管理和基层民主有机结合”。这为农民社会组织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1]〔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5]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研究的若干问题[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12).

猜你喜欢

社团组织民主农民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高校学生社团组织育人功能的思考——以甘肃农业大学为例
社团组织在新闻传播中的效用研究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河北省遥感应用协会被评为河北省5A级社团组织
好民主 坏民主
全国各省、市、区期刊工作社团组织名录
欲望的位置: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