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应用”目标下的高职数学课程改革对策研究

2014-08-15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数学课程分层数学知识

许 霞

(新乡职业技术学院,河南新乡453006)

教育部在1999年颁布的《高职高专高等数学课程基本要求》中明确提出了“以应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度”的高职数学课程教学原则,并根据此原则来确定高职院校数学课程的定位和改革。2006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将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高职数学课程建设与改革研究,应当以这些文件精神作为指导思想。

1 当前高职院校数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及问题

笔者在对多所高职院校数学教学情况的调研走访中发现,“应用”原则在高职数学教学中并未落到实处,而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 在课程体系设置上面延续传统做法,无法与高职专业进行结合

从高职教育目标来看,它承担着培养面向社会生产建设和服务管理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当前我国多数高职院校在数学学科设置上,既有沿袭本科院校的专业倾向,又有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性倾向,其课程体系要么是本科院校的压缩,要么是中职学校的扩充,并没有真正做到与高职院校具体专业的有效结合。在教学内容上,多注重理论知识和运算技巧的掌握,忽视了数学应用性的推广,特别是教材中只罗列一系列公式、定义、定理,与专业有关的应用案例较少。而高职学生的基础良莠不齐,面对繁琐的数学公式,不仅难以提高学习兴趣,反而容易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望而生畏。特别是对于实行“工学结合”的高职院校来说,对不同专业都采用相同的数学教学模式,结果脱离了专业培养目标,难以体现其“公共基础课”的作用,严重影响了教学任务的实现。

1.2 教学手段和方法过于陈旧,缺乏教学创新

对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来说,教学思想比较陈旧,创新不足。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上,多数教师仍以课堂讲授为主,单纯地传授数学理论知识和概念,采用“填鸭式”的知识灌输方式,课堂教学方法较少创新。在教学改革日新月异的今天,出现了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这些大为流行的方法,但这些方法仍难以在高职数学课堂得到有效的运用,甚至连多媒体课件都是平面化的展示,很难真正发挥其作用。在此情况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激发,而数学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更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1.3 高职生源多样化,制约了《高等数学》课程的统一推进

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在校生规模日益增大,其生源质量急剧滑坡,数学基础知识水平参差不齐,这对于统一化的课堂授课来说,更凸显出了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步问题。对于基础差的学生,由于其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不足,造成学习任务繁重而吃力,其兴趣难以调动,致使高职数学课程难以有序开展,阻碍了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1.4 高职师资队伍建设不足,专业知识能力相对匮乏

从高职院校对专业教师的要求来看,“双师型”、“复合型”教师相对匮乏,在高职数学与各学科进行渗透时,面临着专业知识不足的尴尬。以师范类毕业生为主的高职院校数学教师队伍,尽管理论知识相对丰富,但对于高职院校,尤其是理工类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知识结构缺乏了解,难以从专业内容上将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为学生后继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1.5 高职数学课程考核机制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素养

从课程考核机制来看,高职数学教学考核还沿袭了综合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的传统考核方式。这种单一的课程考核模式,使学生学习仅仅局限于课堂知识的记忆和练习,对高职数学应用问题探究不够,特别是对于相关理论和公式的学习,只求背诵来应付考试。这种考试机制,不仅难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更压制了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素养的提高和锻炼。

2 高职院校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对策

2.1 以“应用”为目标体现高职数学课程为专业服务的宗旨

从高职数学课程教学目标来看,对于必要的基础知识和能力,需要与相关专业课程进行融合,以此来满足专业学习的需要,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和创新能力,并为学生的继续深造奠定数学基础。为此,在构建高职数学课程内容体系时,必须明确高职数学的课程定位,把握住课程教学内容与改革的方向,结合具体专业需要来整合教学内容。对高职数学中的理论推导部分,如函数、极限,以及微积分等基础知识,应当适当增删部分内容。同时,结合数学应用需要,特别是对于利用数学知识解决教学实验部分,要帮助学生运用高等数学知识来解决专业问题。为此,在高职数学课程层次划分上,应将基础模块与专业模块及提升模块进行细化,通过与具体专业相关教师的沟通和探讨,重新构建满足专业需要的高职数学课程内容体系。优化和整合高等数学教学内容,便于学生掌握和利用常用数学工具来实现对工程技术、经济管理问题的解决,提升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借助于专业模块的细化,体现高职数学教学的专业性和应用性。

2.2 以“应用”为目标创新课程教学方法

高职数学是融合数学思想与分析方法的应用型学科,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需要不断优化和调整教学方法。以教学方法为突破口来实现教学手段的创新,如借助于案例教学法、问题驱动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等,从具体的数学概念中引发出客观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结合专业需要选取熟悉的实例,既从抽象的理论中洞见真相,又从现实情境构建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极限概念时,可以从庄子的“一日之椎,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和刘徽的“割圆术”中来讨论极限思想的意义和价值,从投掷铅球的实践中来探讨抛物线的应用价值。将数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将数学与专业学习相融合,既可避免数学知识的枯燥,又能引导学生对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从而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从课堂教学活动来看,丰富、生动、直观的数学课堂教学是提升教学效率的前提,如在讲授定积分和二重积分的区别时,结合多媒体技术来展示“分割、近似、求和、取极限”的过程,从而营造出数学理论知识的深刻意义,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从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中,来融合数学知识与应用技能,扬长避短,激活课堂氛围,并将数学思想融入到具体实际的案例中,贴近学生的生活,体现数学知识的应用性。

2.3 精心构设课堂教学方案,推进分层教学法的开展

高职院校学生生源的多样性,决定了分层教学法实施的必要性。特别是对于不同基础的学生层次,在高职数学课程分层实施上,要完善分层备课、分层教学、分层辅导、分层考核等做法,既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传授相应知识,还要注意激活学生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在分层教学中,将分层化思想应用到班级教学中,精心划分学生知识结构层次。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可以设置较高的学习目标来提升其应用能力;对于基础差的学生适当降低目标,以促进其理解和掌握。注意强化对各层次学生数学知识的训练和巩固,并从分层考核中来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激活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和整体素养的提升。

2.4 鼓励教师社会实践,提升教学科研能力

对于高职数学教师来说,要从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出发,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建立关联,并从数学专业素养和数学教学技能上不断提高自己,积极探索高职各专业特点,如分析经管类专业和机械类专业的数学应用重点等。要为不同专业的学生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适应学生的需要;要积极与各专业教师沟通和交流,探索数学教学与专业的衔接,提高教学的应用性和针对性。学校要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学术和教学研讨会,加强校际学科交流;教师要深入到企业实际生产、建设中探索数学课程的应用价值,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2.5 注重课程教学综合评定,实施高职多元化考核模式

从近年来高职教学改革实践来看,基于高职数学教学的知识竞赛更受到学生的欢迎。如通过数学建模竞赛,从数学知识的学习上、数学能力的创新上、团队协作精神上,以及与相关专业结合解决实际问题上,可综合评价高职数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从考试与教学、知识考查和数学应用能力上综合考核学生成绩。如在总成绩评价上,平时成绩占20%(作业、课堂参与讨论等);开放式考查成绩占30%(社会实践及数学建模活动,将数学课题与专业建立关联,以实际可行性分析和提交相关数学建模论文等形式来评价学生成绩);期末考核占50%(以学生的基本计算能力、对相关知识概念的掌握情况,以及从传统笔试成绩上来评价学生)。

3 结语

从高职数学教学问题出发,以“应用”为目标,借助于高职数学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分层教学和多元化考核来提升教学效果,增强数学教学与专业课程的关联度,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创造条件。

[1] 李海玲.高职数学课程模块化教学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12):153-155.

[2] 黄江.构建科学的高职高专数学课程评价体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17):3-5.

猜你喜欢

数学课程分层数学知识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让钟表发展史走进数学课程思政课堂
浅议研学活动中的“数学课程”
浅谈高中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
一种沉降环可准确就位的分层沉降仪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雨林的分层
振荡电路中周期计算需要的数学知识
有趣的分层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