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东北局部抗战中的初步尝试

2014-08-15张海艳

关键词:义勇军抗联抗日

张海艳

(1.“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宣教部,辽宁 沈阳 110044;2.东北大学 文法学院,辽宁 沈阳 110819)

1938年,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的“七大”确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指针。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九一八”事变后,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指导东北抗战,历经曲折,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这些探索为毛泽东思想、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东北抗战错误路线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

(一)东北抗战中左倾错误路线,给东北抗战造成严重的损失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满洲省委积极组织抗日游击战争。中共临时中央却于1932年6月在上海召开北方各省委代表联席会议,即北方会议。这次会议照搬共产国际的指示,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错误地估计了“九一八”事变后的形势,否认中日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一再强调在东北实行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和红军,武装拥护苏联等不切实际的空洞口号,结果严重脱离群众,为中国革命带来了严重恶果。

根据北方会议的指示,东北各级党组织对于原东北抗日义勇军领导人一律加以排斥和打击。例如,开始时党在唐聚伍领导的第九路义勇军的基础很好,这支队伍刚开始组建时有300人,经过我党团员努力,到1932年9月已发展成千余人,战斗屡获胜利。但在北方会议的错误路线指示下,唐聚伍司令被挤走,队伍也溃散了,最后只有20多人,成立了海龙游击队,活动异常困难。[1](P26)北方会议对农民自发组织的抗日武装也采取了极其错误的态度。1932年下半年在日伪加强统治,烧杀抢掠之下,到处兴起“红枪会”等抗日武装。但珠河党因它封建迷信,竟把这个有数万人的农民武装组织视为反动,提出了“打倒红枪会”的口号。最终,“红枪会”在日伪的残酷屠杀下瓦解了。对待抗日山林队的错误态度也很突出。[1](P26)如东满等地的山林队大多数都能接受党的抗日主张,有的主动要求我们党去领导,甚至自动打出我们的旗号。但那里的党组织认为他们是“土匪”,不仅不与他们积极合作,反而时常与他们产生冲突,互相残杀,最终两败俱伤。像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东北抗战遭受到严重的损失。

(二)东北抗战中右倾错误路线,给东北抗战带来沉痛的教训

1935年共产国际对东北发出《给吉东向负责同志的秘密信》。这封信的中心思想是扩大反日统一战线,进一步纠正“左”,打破门主义,与“各种反日队全建立上层与下层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反日武装共同抗日。这一策略方针,符合东北的实际情况,对东北抗日联军的组织和发展,对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都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事情往往是一种倾向掩盖了另一种倾向,在纠正左倾错误的同时,右的苗头有所抬头,在这封指示信中,对于要联合的部队只提出“入队条件不过高”,临时协作的“条件不要太严格”,“统一战线的纲领不要太高”;没有提出必须坚持抗日的纲领,更没有提出对破坏共同抗日者必须进行斗争;对于“要投降的部队”,只是宣传“中国人不打中国人”,而没有提出反投降的政策界限及相应的斗争措施。[1](P204)总之,只注意联合,忽略了斗争的原则。这种混淆敌友的阶级关系,模糊政策界限的提法,影响了东北党的一些领导同志,对于联合部队的政治教育,思想改造不够,抗联队伍虽然迅速发展了,但其基础不牢固。因而大敌压境之时,那些新加入抗联的山林队,有的投降,有的逃跑。例如抗联第八军谢文东部,第九军李华堂部,虽然在名义上参加了抗联,但部队性质没有改变。所以,当环境艰苦时,谢文东、李华堂即投降了日本侵略军。

这些沉重教训引导和促使中国共产党人更深入地思考中国革命的问题。毛泽东思想正是在同这些错误倾向作斗争并深刻总结这些历史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二、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在东北抗战中的尝试

(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最早形成和实践是在东北抗战

统一战线被毛泽东称为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其在抗日战争中的卓越贡献已经被中国革命斗争的伟大胜利所证实。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的最早形成和实践是在东北。正如周恩来曾说:我们知道,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酝酿时间很长,差不多九一八以后就逐渐向着这个方向发展。[2](P141)

东北抗战遭到严重挫折时,1933年1月26日中共中央及时向满洲省委发出《论满洲状况和我们党的任务》的重要指示信(简称《“一·二六”指示信》),指示信的核心就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统一战线在东北抗战中的尝试大大改变了抗日局面,使义勇军溃散的趋势得到遏制,许多留在东北的自卫军、救国军及抗日山林队逐渐团结在满洲省委的抗日武装周围,许多部队还成为坚决抗日的队伍,他们当中的许多领导人,如“东北山林义勇军”的祁致中,“救国军”余部的谢世荣、史忠恒、付显明、王汝起、王毓峰等,都成为中国共产党员和优秀指挥员,为革命事业奋斗了一生。以全军建制参抗联的第十军汪雅臣、第十一军祁致中部,原来都是抗日义勇军性质的部队。经过我党帮助和教育,都改造成为执行党的抗日纲领,关心群众疾苦,纪律严明的抗日军队。[3](P169)在统一战线的方针指导下,东北抗联从1935年的一万人左右,发展到1937年的三万余人,他们不断打破敌人的大讨伐,机动灵活地战斗在白山黑水之间。统一战统同时还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国民特别是东北民众中的影响,结交了各党派、各队层中的爱国人士,为以后实现全国的国共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东北抗日统一战线对全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至关重要、不可缺少的。

(二)武装斗争是东北抗战的基本形式

毛泽东指出:“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的地位,就没有人民的地位,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没有革命的胜利。”[4]武装斗争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任务和基本形式,“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党领东北人民的武装斗争是东北抗战的主要斗争形式,并在斗争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和中共满洲省委发表宣言,号召人民拿起武器用民族战争驱逐日本侵略者,为了建立和发展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中共满洲省委和各级党组织,一方面派干部到农村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游击队,一方面派干部到义勇军中工作,改造旧军队,组织抗日武装。从1932年到1934年,先后建立了巴彦、汪清、安图、磐石等十几支反日游击队。[3](P121)并在义勇军中组建了抗日救国游击军等各种抗日武装队伍。这些反日队伍在南满,北满,东满,吉东等广大地区,积极开展抗日武装斗争。此时由于这时党组织力量还不够强大,缺乏领导反日斗争的经验,特别是党内“左”倾错误政策的影响,削弱了党对义勇军的领导,造成一定损失。中国共产党及时总结和吸取了东北抗日义勇士军失败的经验教训,调整部署之后,展开了东北人民武装反日斗争的新的历史一页,1933年11月到1936年1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至六军相继成立,各军建立了与之相应的抗日游击区和游击根据地。

1936年初,东北各抗日部队根据中共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和《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的指示精神,将在原人民革命军的基础上陆续组成东北抗日联军一至十一军。在对日作战中,东北抗联创造出一套完整的游击战略战术。利用偷袭、夜战、伏击和声东击西等办法打击日本侵略军。[3](P68)直到抗日战争胜利时,东北抗联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由大到小的艰难曲折的过程。这个曲折的过程,有许多经验值得总结。

(三)在东北抗战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方针

东北抗战初期党组织建设是最严重的问题。“九一八”事变时,东北的党员还不到二千名,多数集中在中东路和南满路沿线城市。除东满之外,广大农村中党的影响很薄弱;党组织也没有自己直接掌握的武装力量。

“九一八”事变后,为了组织和领导东北抗日斗争,中共满洲省委首先开展了对各种义勇军、救国军、自卫军的士兵工作和创建党领导的游击队的工作。陆续派出干部、工人和青年学生,到抗日队伍中去,到农村中去,开展兵运工作和组织抗日武装。如王德林延吉组织救国军时,满洲省委军委书记周保中被派到救国军中去工作,党还派杨靖宇、童长荣、李红光、金伯阳等到农村去进行建立游击队的工作。[5](P50)但正当抗日斗争全面展开之时,北方会议的指示传达到东北,在北方会议错误路线的影响下,东北抗战遭受到严重的损失,这就要求党制定符合实际的策略方针,指导东北的抗日斗争。

1933年1月26日,针对东北具体情况中共中央发出了《“一·二六”指示信》。它改变了“北方会议”所制定的错误方针,提出了比较符合东北客观实际的政策,为东北地区的党组织指明了斗争的方向。指示信中强调在政治上和组织上发展和巩固我们在东北的组织,是目前我们党最要紧最主要的任务之一。并在指导党的建设工作上提出具体方针政策:扩大党的组织,使党成为群众的党;在铁路、兵工厂等地党在里面建立起自己强有力的支部,成为领导反日民族革命战争的核心;改组地方党组织并给以更大的机动性、灵活性,可以独立地解决问题;过去抗日的队伍中互不团结,互相缴械的现象也得到纠正;加强满洲国的士兵运动,系统的领导他们的斗争和他们的“反正”哗变运动;各级组织必须开办训练班、流动训练班,使列宁小组的生活建立起来;在右倾路线和左倾路线上无情的斗争,成为党一切行动及其指导的基础。[5]

这些方针政策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有不少农民队伍派人来找党的关系,要求党派人去做政治工作。象抗联八至十一军就是以反日民众救国军、自卫军和反日山林队为基础,成立的军队。到1937年上半年“东北抗日联军已经由小到大,号称十大联军,兵力达二万余人,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抗日武装力量”。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被东北抗战实践得以充份的证明。

东北抗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是全国抗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法西斯战争的前哨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初尝试,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1]辽宁省党史编委会.东北抗日斗争史论集(第一辑)[M].沈阳:辽宁省党史编委会,1986.

[2]初兴佳.中共满洲省委八十周年研究文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3]潘喜廷,孔令波.东北十四年抗日斗争史论文集[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

[4]中共陕西省委党校党建教研室.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M].西安:中共陕西省委党校,1987.

[5]中共黑龙江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黑龙江党史资料(第三辑)[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印刷厂,1985.

猜你喜欢

义勇军抗联抗日
抗日义勇军英雄
——李海青
抗日小英雄杨杨
抗日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弘扬抗联精神 加强党性修养
抗日英烈马威龙
一个抗联老交通员的老区梦
爷爷的抗日
《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
回顾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朝鲜义勇军
粤东抗日义勇军血战南澳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