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意识形态差异下的文化缺省与翻译重建

2014-08-15

关键词:缺省格列佛游记

翟 曼

(吉林大学 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吉林 长春130012)

一、意识形态与文化缺省

广义的意识形态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个人、集团或文化所特有的观念和思维方式;二指形成社会政治纲领的一体化主张、理论和目标。哲学、政治、艺术、审美、宗教、伦理道德等是它在语言行为方面的具体表现。意识形态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翻译效果。翻译研究操纵学派认为,翻译既是一种语言符号的转换,也是一种面向目标语的活动,是一种“操纵”,因为翻译活动受到目标语境的诸多因素的制约,包括意识形态因素。[1]在意识形态差异的作用下,翻译者会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三观认识,因而翻译成为了一种文化与意识形态话语的转换和再创造过程,不过是发生在另一种文化与意识形态话语的环境之中。

文化缺省是指作者在与其意向读者交流时对双方共有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同一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通常都会具备这一社会文化的共同知识,所以在进行语言交流时,谈话双方都会略去那些相关意念图式,从而提高交流效率。作者根据自己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进行文学艺术的创作,默认读者具有相似的文化背景,作者很难兼顾到外国读者。正如“原文作者和母语读者之间的默契在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失落,造成了交流真空(语义真空)”。[2]译者应该帮助译语读者重建语义链接,最终彻底清除他们对原文本的理解障碍。“译者不仅要熟练地掌握两种语言,更需要深刻地了解两种文化,翻译中要善于处理文化缺省。文化缺省一旦回避不谈,就会造成译作内容的缺失和译文读者的阅读障碍。”[3]因此,文化缺省的翻译重建既要有利于保留原作语言文化内涵,又要符合译文读者的阅读习惯。

二、《格列佛游记》原著及译本的意识形态差异对文化缺省的影响

《格列佛游记》是乔纳森·斯威夫特的一部杰出的游记体讽刺小说,以较为完美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作者的思想观念。作者用丰富的讽刺手法和虚构幻想的离奇情节,深刻剖析了当时的英国社会现实。作品中反讽、对比和象征等多种讽刺手法的运用,使其寓意深刻的讽刺效果发挥得淋漓尽致、深入人心。《格列佛游记》中译本面世之后,这部公认的英国著名讽刺小说被彻底颠覆了。在中国众所周知,它是一本儿童文学或奇幻文学作品,这个印象甚至喧宾夺主地取代了它本来在英国的经典讽刺文学地位。这种译作现象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就是巨大的意识形态差异造成的。

当意识形态的不同表现为一定的社会大背景差异时,它本身就是一种广义上的文化缺省,因为作者不可能丝丝入扣地实时描述自己所处的社会背景,而是心照不宣地默认与读者达成基本的背景共识,尤其是《格列佛游记》这类的讽刺小说,作者更不会直抒胸臆,而是借助各种文学手段达到写作初衷,一是为了自保,二是为了保证书稿能顺利出版。

在原始积累时期,英国的殖民扩张始于16世纪迄于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的兴起。殖民战争为英国带来丰厚的利益。位于爱尔兰岛东北部的北爱尔兰,是典型的殖民地社会。爱尔兰是英国的第一块殖民地,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方面深受压迫。《格列佛游记》深受这样一个历史背景的影响,爱尔兰的殖民地处境和对人民遭遇的同情促使斯威夫特对英国殖民政策及社会怪现象进行批判。“格列佛反殖民意识形成的过程中,他也完成了自我的成熟,清醒地意识到‘现代殖民者’不过是些‘无耻的屠夫’。”[4]而同时期的中国则是另一番景象。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有识之士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为了达到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政治、社会制度的目的,大量的西方科学著作与文学作品传入中国,从而催生了大批的翻译人员。他们在思想开始启蒙但政局交替尚未完成的多事之秋,主观能动性地发挥严重禁锢于封建保守的社会大气候,因此安全性较高的儿童读物和奇幻文学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一些译者的明哲保身之选。中西方巨大的意识形态差异必然造成译著的偏差。文化缺省貌似抽象但却无所不在,由于它所造成的意义真空是隐形的,人们往往自动忽略或很难判定。笔者认为,文化缺省往往伴随着文化差异出现,也就是说,从结果论角度看来,当译者很好地处理了由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翻译问题时往往不经意间完成了某种文化缺省所需的翻译重建。

《格列佛游记》第一卷利立浦特游记中的第一章提到:“…My father had a small estate in Nottinghamshire:I was the third of five sons.He sent me to Emanuel College in Cambridge at fourteen years old,where I resided three years,and applied myself close to my studies;…I was bound apprentice to Mr.James Bates,an eminent surgeon in London,with whom I continued four years.My father now and then sending me small sums of money,I laid them out in learning navigation,and other parts of the mathematics,useful to those who intend to travel,as I always believed it would be some time or other,my fortune to do.When I left Mr.Bates,I went down to my father;…I got forty pounds,and a promise of thirty pounds a year to maintain me at Leyden:there I studied physic two years…”[5]

译文1“我姓掰里物,名来姆哀耳。我父亲住居英吉利国的丁海省,生了五个儿子,我排行第三。我十四岁时,父亲送我到康勃立治大学读书。……那时伦敦有一名医,名叫乾姆彼的。我父亲极仰慕他,叫我到他那里学习。……过了许多时候,方回家来,父亲一见,问我学问如何,我便将在伦敦的情形,告诉一番。父亲大喜,就在族中幕集些钱财,送我到荷兰国学习格致,因为格致为操航海业的人必不可少的学问。”[6]

译文2:“我父亲在诺丁汉郡有一份小小的产业;在他的五个儿子中,我排行老三。我十四岁那年,他送我进了剑桥的意曼纽尔学院。……于是我就到伦敦著名的外科医生詹姆斯·贝茨先生手下当学徒;……辞别贝茨先生后,我回家去见父亲;多亏他和约翰叔叔以及其他几个亲戚帮忙,我得到了四十英镑,他们还答应以后一年给我三十英镑以维持我在莱顿求学。我在莱顿学医两年零七个月。我知道在长途航行中,医学是有用处的。”[7]

意识形态差异导致的文化缺省通常给译者很大的再创作空间,而译文恰恰还能反映译者所处的意识形态信息。例如译文1中,“父亲送我到……我父亲极仰慕他,叫我到他那里学习。……父亲一见,……父亲大喜,就在族中募集些钱财,送我到荷兰国学习格致”,很明显,译文突出了“父亲”的主导作用,而原文多是以“I”为主语的陈述句或被动句,强调主人翁的主导性,父亲只是辅助角色,而译文削弱了“我”的主动性和独立性。译者这段的表达是有背后深刻的意识形态因素作祟的。《绣像小说》创刊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五月,时值清末,封建思想浓厚,为父者毋庸置疑地掌控着子女的命途。所以译文1的表述虽不精准却又在情理之中。译文使原著作者对资本主义的谴责入乡随俗为本土化的封建影射。译文2为目前比较权威的杨译本,译者处在人民享用改革开放与可持续发展的丰盈硕果之时,开放与多元交相呼应,译著精准顺理成章。

纵观《格列佛游记》的译本,一是将之译成少年儿童的文学读物,主要是意识形态的不同所致。原作中的批判,明显和新中国建立后推翻了三座大山,社会主义事业蒸蒸日上的现实不吻合,因而书中的讽刺显得晦涩,中国人民难有同感。二是重点将原著批判讽刺的思想尽量原汁原味地传达给中国读者。究其原因主要就是主流意识形态对翻译实践的影响已经逐渐减弱。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顺利进行,中国社会欣欣向荣并充满活力,译者也不像以前单纯以政治意识形态为单一标准,而是更多地考虑现实性、文学性与贴切性。因此,了解意识形态差异,才能更好地理解文化缺省,从而指导翻译实践。

三、翻译重建

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的转换活动和艺术创作活动,还是一项跨文化交际活动,翻译重建或补偿须以原文的损失为基础,以目的语读者的理解需求为前提。如原著第一章提到:“The emperor,and all his court,came out to meet us;but his great officers would by no means suffer his majesty to endanger his person by mounting on my body.”译文:“国王率百官乘辇出城,侍卫如云,……王戴冕垂旒服黄绣袍……”[8]译文中的皇帝所穿的“黄绣袍”类似中国古代天子的龙袍,而“皇帝”头上所戴也同于中国古代帝王。皇帝乘“辇”出行也与中国古代天子出城景象一致。这个形象和场景中国的读者再熟悉不过了,这段文言的夸张翻译就易于理解了,不失为一种成功的翻译重建。具体的补偿手段多种多样,不同文化的历史风俗差异往往是造成文化缺省的一个重要因素。译者理应考虑读者对陌生的异域文化知识的需求。笔者注意到后版的诸多《格列佛游记》的英文原著中出现了大量的注释,从翻译补偿的角度看,注释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翻译重建手段,但往往易被忽视。好的注释不但能答疑解惑,还能很大程度地弥补文化缺省带来的意义真空。

翻译的本质可以理解为有关“差异”的博弈。通常处理这种差异下的文化缺省,可采用归化补偿法,异化补偿法和异化与归化相结合的补偿策略。夏廷德在前人基础上提出了六条翻译补偿原则:需求原则、相关原则、重点原则、就近原则、等功能原则和一致原则。[9]常用的方法有直译法、意译法、加注法。

四、结语

翻译是两种文化交流的过程,无所不包,翻译是科学又是艺术。翻译语言往往等同于用语言再现文化,甚至于展现抽象的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几乎从未停止过对翻译实践的操纵,这从《格列佛游记》的翻译及其不同年代的译本中可以得以印证。让原文本的生命脉搏在译本中继续跳动,让异质文化下文本的幽然烟火在新的文化语境中得以重燃,这驱使着译者在提高自身水平的同时,清晰深刻地认识到原著与译入国家的意识形态差异,处理好文化缺省现象,遵循补偿原则,恰当选择补偿策略,呈献出贴切完整的译文,使得文化交流能够顺畅高效地进行。

[1]Lefevere,A.Translation,Rewriting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 [M].London:Routledge,1992.

[2]谢静.从功能对等角度谈文化缺省及其翻译补偿——功能对等的翻译补偿原则[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3]田南竹.文化缺省与李白诗歌英译之补偿[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

[4]任晓玲,钱春丽.浅析《格列佛游记》中作者对殖民主义的态度[J].青春岁月,2012,(12).

[5]Swift,J.Gulliver’sTravels[M].Boston:Ginn and Company,1914.

[6]李伯元.僬侥国[J].绣像小说,1903,(5).

[7]杨昊成.格列佛游记[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

[8]蒋其章.谈瀛小录[N].申报,1872-5-21(19).

[9]夏廷德.翻译补偿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缺省格列佛游记
基于“缺省模式”设计平台的控制系统研发模式重塑
格列佛游记之利立浦特游记
格列佛游记
地心游记(十)只剩我一个人
寻梦环游记
寻梦环游记
超市游记
格列佛游记
关联期待与缺省推理下缺省语境的生成模式
格列佛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