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市水资源现状与开发利用对策浅析
2014-08-15庞炳义王艳丽
庞炳义,王艳丽
(1.河北省沧州市节约用水办公室,河北 沧州061000;2.河北省沧州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河北沧州061000)
1 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
沧州是我省和我国沿海资源性、水质性严重缺水地区。水资源总量12.3亿m3,人均占有量108m3、亩均占有量102m3,仅为全国人均的8%和亩均5.5%,不足全省人均的60%和亩均的50%。2012年全市用水总量13.07亿m3,其中农业用水量8.93亿m3、占总用水量的77%,农业不仅是用水大户而且浪费水的现象仍较普遍。在供水量中地下水11.04亿m3,其中浅层水4.11亿 m3,深层水 6.61 亿 m3,地下水占供水量的 84.5%而深层地下水占了供水量的50.6%。由于地下水超采(深层水年超采4亿m3左右)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明显的负面影响。浅层地下水多为咸水,只有16%可用水农业灌溉;深层地下水含氟量高,不宜饮用。
沧州是我省沿海经济率先发展的一个主战场,但仍面临着水资源需与供尖锐矛盾的制约。在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前,全市总需水量到2015 年为19.5 亿 m3,到2020 年为20.57亿 m3,2015年仍缺水近6亿m3。南水北调通水后到2020年,仍缺水近2亿m3。其中运东地区(含黄骅、海兴、南皮和南大港县市区)2015年缺水1.2亿 m3。
为了满足沧州“港产城”迅猛崛起、经济社会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需要,沧州市正在挖掘水资源潜力,加快解决严重缺水问题。如正在抓紧南水北调中线配套工程建设,力保2015年将长江水引入沧州;大力引调冬季黄河水,并积极谋划扩大引黄工程;制定了《沧州市水资源利用及水系水网规划》,总结推广东光县坑塘建设经验,全市农村已挖蓄水集雨坑塘7 137个、蓄水能力达2.82亿m3;为控制深层地下水超采,在市区已关停企业自备深井274眼,使市区深层地下水位恢复10 m以上,年均地面沉降量已由100 mm减少到60 mm;农业用水大力推行管道输水、小畦灌溉、咸淡混浇、微灌滴灌等节水技术,实行浇地水费、电费按户计算,节奖超罚;在城市建设、工业用水中大力推行节水器具、节水设备和节水技术工艺,积极探索污水再生回用和海水、微咸水淡化。黄骅港区国华沧东电厂利用发电余热淡化海水成功,为沧州沿海发展海水淡化开辟了先河。
2 水资源开发利用措施
2.1 强力推行全社会节水
抓住建设环渤海经济圈、“渤海粮仓”、“棉花东移”的大好机遇,下大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布局,有效控制高耗水、低效能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大工农业节水力度,提高用水产出效益,将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13.9 m3,农业节水灌溉面积全覆盖,将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7以上,力求近期实现工业年节水0.8亿m3、农业年节水1.28亿m3的目标。
2.2 加快引江引黄为骨干的新水系水网建设
要本着“立足现状、近远结合、输蓄并举、引排结合、南北互济、东西互通、网系配套、优水优用”的原则,加快南水北调中线配套工程建设,按期实现2015年调水4.53亿。要广辟引黄渠道,尽早建成从山东位山、滨州小开河和河南穿卫河调水入沧工程,努力争取年引黄河水5.89亿 m3。加快河、沟、库、塘、站(闸)的沟通连接工程建设,尽早形成引、蓄、排、灌、供和点、线、面成网的水工程体系,争取早日实现多区域、多功能、多目标的分质供水。
2.3 加快“十百千”工程建设进度
通过建设“十百千”工程(10座500万m3以上的平原水库,100座100亩以上的大坑塘,1 000个30亩以上的坑塘),加强对雨洪水的科学调蓄利用。加快清淤疏浚北排河、清凉江、南排河、子牙新河、大浪淀排水渠、沧浪渠、小流津河,尽量将上游五年一遇的小洪水和汛后尾水集蓄起来,争取年集蓄雨洪资源4~5亿m3。加大推广东光、海兴等县的好经验,力争使调引和集蓄雨洪资源的水网覆盖全部农村。
2.4 加大海水淡化、污水再生回用力度
加快沧州海水淡化基地建设,将海水淡化纳入渤海新区总体发展规划,争取早日实现年淡化海水1 100万吨,并向更高的目标前进。目前沧州市排入河渠的污水总量达5 600万吨,经集中处理后可用于农田灌溉、工业冷却、城市绿化和河湖生态补水。
2.5 科学利用当地苦咸水
沧州市地下浅层水资源可开采量4.82亿m3。微咸水和弱咸水(矿化度2-5 g/L)约占75%,可大力推行微咸水与淡水混合灌溉;在新建城镇居民区实行分质供水,利用微咸水冲厕;在微咸弱咸水丰富区,推广种植旱稻、棉花、高粱、梨、枣、苜蓿等耐碱作物;大力发展咸水养殖业。
2.6 优化配置水资源
坚持节约保护水资源优先、利用外流域调水优先;尽量开发利用微咸水、雨洪水、海水和再生水,最后利用地下淡水。按照一保城乡生活、二保粮食安全、三保二三产业、四保城乡河湖生态的顺序配置供水。
通过以上六项措施,大力挖掘水资源潜力,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
3 水资源开发利用建设
经调研,沧州综合措施治理盐碱荒地已取得显著成绩并积累了享誉国内外的丰富经验。但是,目前仍存在着水资源紧缺、水质污染严重、节水力度不够、行洪排涝工程老化失修、灌溉排水工程短路断线以及综合治理的成熟经验缺乏系统总结和技术集成与迅速推广等问题。为加快沿海经济发展,打造新的增长极,最大限度地挖掘水土资源的潜力,实现省委、省政府对渤海新区提出的“以港促产、以产兴城、港产城一体化”的发展战略,着力推进“建设大港口、聚集大产业、发展大城市”和加快建设美丽富裕文明的新沧州。
3.1 高标准建设维修完善水利工程体系
最大限度地治理盐碱荒地,实现增水、增产、增效,在搞好现有工程的维护和管理上下工夫。对干、支、斗、农四级渠道进行清淤、扩挖、联通、加固,着力管护好现有的行洪排沥河道和灌溉排水渠系,给暴雨洪水和排涝、排咸留出畅通的通道;要消灭“断头河”,打通“肠梗阻”,恢复和保持河渠的完整性,力争做到旱能灌,涝能排,排得出,引得进,蓄得住,管得好,效益高。而且,要注重建设盐碱地绿色生态工程。搞好植树种草,修复与保护湿地生态,发展林果瓜菜等绿色产业,建设好沿海绿色示范基地。
3.2 作为盐碱地改良、增持水土资源绿色示范基地
通过水利、农艺、生态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实现最大限度的增水、增地、增绿、增收、增效。一是继续抓好开源节流,建设节水型新区。进一步推广“井坑河渠库联通、排灌引蓄滞结合、旱涝盐碱荒综合治理”的典型经验。比如:南皮县的深渠河网联通、排灌蓄结合,四维治水;黄骅市在盐碱地大种苜蓿、发展畜牧业;海兴县盐碱地种植油葵和旱稻、发展鱼虾蟹人工养殖;南大港区的葡萄日光温室与蔬菜大棚等。二是确定水战略,制定水规划,明确水指标,建设新水网。要在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河北省委1号文件指导下,以“民生优先、人水和谐”的治水理念为主线,编制完成好《沧州市水务现代化规划》。建议沧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水务改革发展、推进水务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大力构建水资源调配体系、一体化供水体系、防洪排涝减灾体系、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水资源高效利用体系、水务管理服务体系等六大体系,全面推进沧州全域水务现代化。
3.3 优化配置和严格管理水资源
为保障生态环境安全,要尽量减少深层地下水开采;多用引江、引黄外调水和本市地表水。根据需求对生活水、生产水、生态水进行统筹安排,抓好浅层地下水的咸淡混浇、污水回用、海水淡化、雨洪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优化配置。同时,要大力推广东光县坑塘建设经验,构建“四纵、两横、十库、四条线”的骨干河库渠系新水网。实现各类用水“同区同价、同质同价”的政策。更要通过水价调整和公众参与监督管理、完善水质检测体系建设等措施实行对水资源的最严格管理,确保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排污总量“三条红线”目标的全面落实。要加强对污废水排放的严格监督和管理,同事搞好地下水质和水位的观测,防止地下水过度上升和土壤积盐返盐,巩固除涝治碱成果。通过完善新水网,为建设美丽沧州做出新贡献。
3.4 提倡试验、示范、推广创新技术
据统计,到1995年河北省盐碱地面积已减少到300万亩左右,只要集中在沧州、衡水一带。沿海盐碱地改良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典型经验并建立了新的技术体系。建议在继续推广南皮等地经验的基础上,试验、示范、推广一些创新技术。比如:渤海新区、南大港管理区的竖井、暗管排水改良盐碱地改良种植、养殖新模式和海水养冰取淡水的实验技术等都值得认真总结,因地制宜地逐步推广,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5 实行水务体制改革,建立长效机制
要实现水土资源增持,建设绿色沧州,就必须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与综合管理。在实行水务统一管理的前提下,强化公众参与社会民主管理,把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当务之急是搞好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和引黄入沧工程的建设与管理,落实好外调水与本地水优化配置、高效利用的方案。同时,要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多元化的水利投资机制,加大投入力度,用足用好有关政策,保证引江、引黄等重点工程建设按期完成。建议在市政府的领导下,有发改、财政、农业、水利、国土、林业、农开、扶贫和环保、金融等部门组成协调联动的有活力的领导组织,保证沧州全市的水安全、水保障、水健康、水文明向着具有沿海特色的水务现代化方向发展。
[1]左振民.对沧州地区治水方略的初步探讨[J];水利水电技术.1982年01期.
[2]田级生.沧州地区高氟水形成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J].勘察科学技术.1984年04期.
[3]张素娟,郭造强.线性规划在沧州农林牧优化结构研究中的应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1985年04期.
[4]张启东.沧州地区沿海水文气象特征的初步分析[J].海洋渔业.1985年02期.
[5]刘秀华,姜玉婷.北方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及可持续度[J].东北水利水电.2006年08期.
[6]徐彦泽.沧州市地下水的水文地球化学与稳定同位素[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