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

2014-08-15余晓光

关键词:文化遗产数字化人类

余晓光

(皖西学院 艺术学院,安徽 六安237000)

计算机的广泛使用标志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使计算机技术与艺术设计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数字艺术作为新兴的艺术形式正在迅速的发展,逐渐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20世纪60年代发展的新媒体艺术为艺术家们提供了艺术创作的新平台。90年代起艺术的形式步入了全新的数字艺术阶段。以电脑和网络为基础的数字艺术,是艺术思维和理性思维高度融合产生的一种新综合艺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经过无数的岁月创造的历史总和。中华文明为我们留下了很多的文化瑰宝,是各民族的文化精髓,是值得我们传承的物质与精神财富。文化传统可以重组、变异、创新,可是文化遗产只能保护它原始的形态。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由于缺乏保护与传播正在逐渐的消失。怎样能更长久的保存珍贵的文化遗产,有效发挥它们在世界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是当今设计师需要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数字艺术的特征

数字艺术是指“数字化”的艺术,以数字技术为载体,在创作过程中运用到了数字技术手段的艺术应用都可以称之为数字艺术。数字艺术是艺术与技术高度融合的多学科交叉领域。数字艺术主要包括网页设计、WAP设计、界面设计、数字特效、数字动画、数字影视广告、片头设计、数字博物馆、以数字技术为手段的纯艺术形式等等。新媒体艺术、交互设计、虚拟现实设计、数字影像艺术等等都称之为数字艺术。

数字艺术对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它以其动态交互性、实时性、可视性等特征,为人类跨区域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全新的方式。数字艺术这种艺术形式是伴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而普及的。20世纪中叶,计算机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主任尼葛洛庞帝(N.Negroponte)曾说过,“未来关键的科技是人与电脑互动的能力”。现代的艺术和传统的艺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与电脑的互动越来越强。数字艺术设计的目的是为了突破现有设计的局限,满足人类在新时代的精神和物质需要。

数字艺术是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悠久的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人类的生活渐渐变成数字化网络的一部分,人们在享受着数字艺术成果的同时,数字艺术在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环境与生活方式。

(一)实时传播性

随着科技与时代的进步,人类对信息共享的需求也急剧的上升。信息化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的变革,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像。早在公元前3000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人类就使用图画作为交流工具。史前的悬崖壁画、洞穴壁画、原始岩刻可以说是已知最早的尝试将信息以视觉化的方式呈现,是人类最早的视觉传达的实例。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印刷术的发明,信息由个人手写传递转变成快速印制的形式,之后报纸、广播、电视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更多更方便的方式。

刻在岩石、龟背、铜鼎上的文字坚固、不易损坏,但是可复制程度低,不易传播。传统的印刷在纸质上的文字容易复印,却很容易损坏。数字艺术具有大规模复制技术可以使艺术广泛快捷地传播,计算机的发展更使艺术作品能够在以光速瞬间传播。是数字艺术的具有实时传播性。数字艺术在传播速度、传播效率上要大大优于传统艺术。

(二)交互性

传统艺术是一种“只读艺术”,只可以进行观赏,与观者之间有一定的空间距离。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所获得的信息量受客观环境制约,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而数字艺术是一种“可读写艺术”,空间上的距离只有眼睛到屏幕的距离。数字艺术通过网络可以很好地进行交互,时时更新;只要网络艺术作品传播者愿意,可以随时对这些作品进行修改,受众不仅仅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时也是信息的参与者。

(三)虚拟性

数字艺术的虚拟性,使信息传播突破了物质世界的束缚,内容更加丰富,艺术工作者足不出户便可得到关于设计对象的一切信息,用数字艺术复原历史古迹,可以使人们见证历史的辉煌,使人们融入艺术创造的环境之中。用数字艺术建立的庞贝古城某些部分的模型,重现了在公元前9年被维苏威火山喷发的火山灰掩埋庞贝古城。数字艺术的虚拟现实场景可以使观众体验到了庞贝人的文化与生活,为今天的观众创建了一个动态世界。这种真实感这是传统的博物馆无法提供的。

还有更多让世人惊叹数字艺术的鬼斧神工之效的创举。2004年,作为世界著名文化遗产机构,英国大英博物馆借助全球领先的可视化技术成功开发出一个虚拟体验系统。利用这个虚拟体验系统,全世界的观众首次能在木乃伊毫发无损伤的情况下,真实地看到数千年以前的古埃及木乃伊尸体的内部构造。更让人们倍感不可思议的奇迹是,2005年8月,美国硅谷的科学家们利用数字技术构建了一个虚拟体验系统,使得21世纪的人们仿佛可以穿越历史时空,看到2000年前的古埃及小木乃伊栩栩如生的表情神态。[1]

二、数字艺术的发展

中国的数字艺术发展是与信息技术、数字化技术、多媒体艺术、图形设计软件、计算机技术、互联网发展联系在一起的。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中以媒介为入口,将史前到20世纪60年代这段时期出现的媒介分为四种类型:“口头传播时代”指人与人进行直接的口头交流;“书写媒介时代”是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诗人荷马以后的时代,这个时期大约持续了2000年;“活字媒介时代”是由活版印刷技术的出现引发的;“电子通信时代”的到来是以19世纪后半叶,古列尔莫·马尔科尼完成的无线电传送,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发明的电话为象征,20世纪初收音机、电视机的使用进入了“电子媒介时代”。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应用,互联网的发展为信息传递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方式,用户可以直接通过多元化的信息进行交流,用户之间也可以进行直接交流。社会生产与消费形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户外张贴的促销广告已经对人们的影响不大,人们的购物方式从实体店转向虚拟的购物环境,网上购物引起年轻人的兴趣。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数字化艺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数字化已经成为新时代构造、运行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根本特征,‘数字化生存’成为数字时代个体和社会生存方式、发展模式的典型概括和表达。”因此,有人宣称:“数字时代已经来临。”[2]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数字艺术就引起了中国人的关注,1992年创立的IND国际设计师联网杂志,是目前数字设计师必读的杂志。尽管数字化还只能说是一种发展中的新生事物,但它的惊人影响却是巨大而深远的。事实上,它已经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提高了人类生活质量的同时,还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

当今社会科技的进步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科技的应用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环境,不可否认,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世界的很多方面。这种改变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也影响着精神层面。现代科技的普及与应用,使现代艺术设计观念不断的更新,艺术学科专业不断拓展。数字艺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显示出巨大的发展空间。数字艺术是数字科技迅猛发展,并对人类整个文化生存环境、特别是对艺术创作产生强大冲击和推动作用这一历史进程中诞生的产物。数字科技体系是数字艺术诞生所依赖的温床,也是数字艺术发展所依赖的动力来源。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可以认为,数字艺术的诞生与发展进程即是数字科技高度发展、高度渗透于人类社会生活,进而从多方位影像乃至主导人类的艺术作品创作的进程。数字艺术是数字科技在人类艺术领域中的上层建筑。[3]新科技是数字艺术产生的土壤,在信息时代,人类对科技的模式大为着迷,新的科技大大的激发着设计师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我国数字艺术的发展处于萌芽时期,处在初级发展状态,数字艺术的发展随时都会融入新的技术,表现新的形式。随着社会的进步为数字艺术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活力源泉,数字艺术的会继续延续下去,得到加强和拓展。

三、文化遗产的传承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计算机和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数字艺术的形态不仅仅指向当下的主流文化,也要指向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和历史,在对古今文化的双重解读中才能创作出更有创意的作品。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由于缺乏保护与传播在逐渐的消失。怎样能更长久的保存珍贵的文化遗产,有效的发挥他们在世界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如何通过数字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是我们不断探索的课题。

传统的文化保护一般是通过静态的陈列实物、文字、图形而向大众传播文化和历史,这种传承的方式很被动,观众接受信息也缺乏体系,而且这种展示方式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传播的效率与范围也受到很大的局限。还有一些通过口头传授的地域民俗这样无形的文化,传统意义的文化保护是很难进行全面的保护与传播的,比如皮影需要经过选料、刮、磨、洗、雕刻、上色、缝缀、涂漆等工序做成的,制作考究、工艺精湛,受外在环境与材料的影响,皮影的造型风格也会不同。皮影的传承需要师傅的言传身教,也需要过硬的表演功底,又因皮影的制作工序繁复,与现代人的价值观错位,而现代社会数字化的娱乐方式多种多样,对皮影的传承与保护更是难上加难。

数字艺术以其交互性、可视性、实时性为人类跨区域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全新方式,也为文化遗传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途径。数字艺术以其特有的艺术形态展现在我们眼前,通过数字动画与互联网进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不仅可以保护珍贵的文化遗产,还可以通过动态的展示和宣传把传统的文化向全国乃至全世界传播。[1](P25-26)传统文化通过数字化摆脱了传播的时间性和空间性。

对文化遗传的保护我们应该进行现代化的保护与传播,数字艺术以动态的、可视的、引导的方式进行保护和传播是当今社会的一个新课题。数字艺术是高科技产业化运用的产物,运用数字艺术的方式传播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对文化遗产保护措施,也是一种对数字艺术设计实践的文化创新。我们利用数字艺术对历史的文物和遗物进行逼真的再现,濒临失传的传统表演和手工艺还可以通过虚拟角色复现。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创新,通过数字艺术传播文化遗产,不只要对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复原,还要深入发掘这些文化遗产背后的文化意义以及深刻精神内涵。[2](P195-198)对看得到的文化遗产用高科技手段加以复原,看不到的精神层面的文化遗产如何传承,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除了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对文化精神方面的创新是数字艺术传播的主要任务,这不仅仅是对文化遗产动态的展示,更是对文化遗产的一种思考,如何把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涵为我所用,有待我们在数字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去理解感悟。

在数字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我们要避免把文化数据化,不能把文化遗产保护完全的交给技术,任何文化都不能原封不动的保存,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资源建档时要真实、系统的记录,在资料的采集制作中,保持还原文化的本身是数字化保护的关键,真实性是文化遗产保护的灵魂所在。《紫禁城·天子的宫殿》通过数字技术产生逼真的三维场景,配合上音乐,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效果。观者可以零距离的欣赏每一件陈设、装饰,可以抚摸每个建筑构件,可以静静的穿过天安门到太和门,再走进太和殿,也可以俯视故宫全景,可以在故宫场景中漫游,犹如身临其境。“数字故宫”不仅仅是复制一个故宫影像,观者可以通过手中的控制器随意的升降、推进,从任意的角度欣赏着每一个细节。《紫禁城·天子的宫殿》标志着故宫等古建筑三维数据建立的开始,以数字化的手段永久的保留故宫的辉煌。

四、结论

从文化的角度来说,传统文化与数字艺术相互影响着。数字艺术的发展为我国传统的艺术注入一股新的活力,提供了许多新兴的技术和新的可能性,加速了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播。数字艺术以其交互性、可视性、实时性为人类跨区域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全新方式,为人们跨过度的交流提供了新的方式,也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途径。我们所处的是一个新的时代,经济一体化,全球信息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非常大。数字艺术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技术类艺术,是建立在技术基础上的新艺术。是艺术与技术相融合的多学科的交叉领域。将数字艺术运用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中,即可以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文化遗产,也可以在发掘和利用文化遗产中,赋予它新的现代元素。

[1]廖祥忠.数字艺术论(下)[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2]鲍宗豪.数字化与人文精神[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3.

[3]廖祥忠.数字艺术论(上)[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数字化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与文化遗产相遇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人类第一杀手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活态文化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