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萧红小说中的反讽叙事艺术

2014-08-15毛丽玲

关键词:萧红手法情景

毛丽玲

(忻州师范学院 中文系,山西 忻州034000)

作为我国一位较为著名的当代女性作家,萧红在本来属于男性的文学创作天地里获得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她通过对小说创作中叙事策略方面的反讽艺术运用,让人们更为深刻地体会到她与众不同的个性化叙事风格。正如她本人所言,她对于小说的创作,并不是出自于审美需要,也并非来源于她对于文学创作的兴趣,而是一种明确且自觉的小说意识触动了她敏感的文学神经。她在叙事策略方面自觉运用了最为鲜明的反讽叙事艺术,这与她所处的乱世时期并历经生活的坎坷不无关联,这些都使得她有着较为独特的感知形式,并在小说文本的创作中,体现出不同的差异性,进而通过这些差异性而进行相互对照和否定,这也正是萧红小说中反讽叙事艺术的本质所在。

一、反讽概念的历史流变

作为西方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反讽的真正内涵并没有得到准确的界定,往往处于一种变化之中。反讽这个词汇最早来自于希腊语,其根源就是“苏格拉底式反讽”。这种反讽策略的核心就是在佯装无知的基础上不断提问别人,最后让对手自己出现谬误。到了古罗马时期,反讽被界定为是指所言之事与实际含义是相反的,亦即说话者的表面意思与其潜在含义之间的离散关系,具有否定的实质性效果。此后,反讽这个概念发展较为缓慢。直到18世纪末,德国浪漫主义者把反讽概念进行了拓展,认为它是一种创作原则中的哲学态度,认为是艺术家进行创作时的客观立场和超然态度。自此以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反讽,并逐步扩展到了文学理论方面,其内涵有着较大程度的发展与充实。从20世纪后半叶以来,反讽的含义日趋多元化和不稳定,它被频繁运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尽管反讽概念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流变,但是迄今为止,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笔者在此归纳多个界定和看法,认为反讽就是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差异和对比,即通过差异性与对比形成一种反讽关系。

二、萧红小说中的反讽叙事艺术

中国现代小说中常使用的叙事艺术形式就是反讽机制,它是作家试图突破传统小说基本框架的伟大尝试,通过表面上的对立结构来形成一种小说文本内部的巨大张力。而这与诗歌的语言本质,即含混与反讽是一致的。因此我们说,萧红小说具有一种诗性的美,不仅在于她的语言形式,更在于她巧妙的运用了反讽叙事艺术,并表达了强烈的国民性批判创作意图,只不过这种意图是通过反讽的叙事艺术进行了某种含蓄而又诗意的表达。在萧红小说中,其所运用的主要反讽叙事艺术有结构反讽、情景反讽、词语反讽以及戏仿反讽。萧红借此矛盾对立的叙事艺术,实现了对现实世界和人性世界的哲学思考。

(一)结构反讽

这是一种叙事层面的反讽叙事艺术。它主要是指在某种具有双重意思的结构中体现出持续的反讽。这种结构反讽的常用手法就是先塑造一个天真无邪的主人公或者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叙述者和代言人。这些人往往表面上看是非常愚钝的,有着无法摆脱的单纯个性,他们对于事物的理解需要一个聪明灵活的读者来进行修正。事实上,这些读者早就明白了作者对于主人公愚钝背后隐藏的真实观点。比如说萧红的代表作《呼兰河传》中,就有较为鲜明的结构反讽手法。具体来说,萧红在这部小说中塑造了一个叙述者“我”。当“我”在回忆童年时代的时候,通过两种不同的叙述时间来造成一定的时间差异性,即“我”与读者处于同一时间段来回忆童年时期的呼兰河镇,“我”回到童年时期来叙述当时的人和事。这样的结构反讽让读者感受到了明显的叙事层次感。虽然说整个叙事过程中让读者具有一种陌生感,但是这却让读者在相隔一定距离的观察之后获得了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读者不会单纯的感受到故事中的凄凉,也不会一味的觉得故事充满了童趣,而是一种夹杂着悲凉与欢乐的复杂感受。读者必须透过故事叙述者“我”的单纯心灵来参透人性悲凉的本质,这就是一种结构反讽所形成的文本张力,通过两种不同叙述层次来形成一种反差效果,最终在交错并行中达到和谐完美的终点,给人一种深沉的审美层次感。

(二)情景反讽

所谓情景反讽就是指它把人物或事件中完全相异的部分进行并列放置,进而呈现出明显的矛盾性与差异性,造成了一种叙事相悖。它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更需要读者高超的领悟力,才可以真正形成一种特殊的美学效果。萧红小说中的情景反讽是颇为常见的,她擅长于把故事中的人物言行进行矛盾化的并置,并让读者进行丰富的想象来加以理解。她的小说中主要涉及三种情景反讽,即人物言行的前后对照,人物内外表现的错位关系,性质迥异的事物并置。就第一种情景反讽来说,本文例举了萧红的小说《生死场》。其中,赵三组织镰刀会的事件就是这种鲜明的情景反讽例证。赵三组织镰刀会的初衷就是要阻止加地租,但结果却反而无法为加地租进行争辩。而赵三这群男人想要提防的女人王婆却先资助了镰刀会,并在事后表现出了一种坚定。萧红通过对赵三与王婆之间的人物言行前后对比,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时空反讽效果。就第二种情景反讽来说,萧红是把不同人物置于同一场景中,或者让他们面对同一事物,他们所表现或反映出来的东西与他们内在的特质之间形成一种矛盾关系或错位关系。这种反讽手法在其小说《手》中有着具体的体现。比如说小说中不同人物对于手套这个相同事物的不同反应。王亚明试图凭借手套融入新环境,其父亲则把它当作文明的象征,同学认为它是可笑的,教导主任则认为它是耻辱的象征等。尤其是被王亚明视作自己保护伞的手套却在最后带给自己侮辱。这种矛盾性更为强化了王亚明的实际生活境遇,传达出较为复杂的人际关系。第三种情景反讽就是通过一些迥异的事物并置,表面上寻求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实际上则是一种矛盾的张力展现。《生死场》中第六章“刑罚的日子”就是最好的例证,其中描述的事件主要是女人怀孕生产,却以完全背离的“刑罚”来命名,这本身就是一种反讽。

(三)词语反讽

所谓词语反讽就是指小说的叙述人或说话者虽然在表明一种明确的态度或评价,但是,却隐含着大相径庭的态度或评价。读者在进行该类反讽语句的时候,就需要有某种意义方面的期待之感,要能够分辨出语句表面的含义与其真实含义之间的不和谐之处。比如说在小说《呼兰河传》中,有着一个描写大泥坑并最后总结的段落。如果读者只从字面意思理解的话,将只能领会到小说中当地居民眼中合理的真实世界。而这显然只是表面内涵,作家本身想要表达的内在含义则是隐藏在这些所谓的合理性与真实性背后。小说中叙述者的言语是一种正话反说的语言形式,读者应该突破这些言语的表面去参透其言语背后真实的含义,是与言语表面的合理性与真实性相背离的、不和谐的。这是萧红对于国民性弱点的辛辣批判,为读者营造了一个开放的意义空间。这就是说,读者在进行这些文本阅读的时候,就应该质疑那些表面的言语含义,这将使得自己更为贴近于作者的真实含义。从本质上来说,词语反讽也就是一种议论反讽,它是借助于人物之口来传达出一种反转式的评论,或者使得隐含作者直接介入进去。比如说小说《后花园》中,萧红借助于说书人之口对故事进行了控制,实际上就是作者本人的介入,一方面是对前面事情的一并否定,暗示了人物的悲剧命运,另一方面又把读者有可能与故事中的人物冯二成子直接接触的可能性掐断了,是对故事情节自然发展的反讽,也是对故事整体框架的反讽。另外,在萧红的小说《生死场》中,她运用了一些特殊的反讽修辞格。具体来说,萧红在描述动物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她独具慧眼的让人与动物纠缠在一起,从而对动物进行了一种颇具人情味的温情描述。比如说,在该部小说中,萧红对二里半家的山羊、走进屠场的老马等的描写。然而,这种看似温情的笔触,实际上是一种反讽的意味体现,诸如小说中的麻面婆子被人们看作是“母熊”“狗”“爬虫”“猪”等不同种类的动物形象,二里半也被比作“马”和“牛”,这种描写表面上来看是由于人与动物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实际上则是萧红对于人本性的反讽讽刺,认为这些人就像类似的动物那样生活着。

(四)戏仿反讽

戏仿反讽又被称之为滑稽模仿,是通过把一些严肃素材与创作手法等置于一种诙谐或不协调的主题当中去,从而通过相互之间的悬殊或落差来取得滑稽可笑的文学效果。那么,作家往往会采取漫画式的创作手法或笔触来对被模仿者进行变形或夸大。应该说,萧红小说中的这种戏仿反讽运用较少,但是,这种反讽手法却在小说《马伯乐》中有着不容忽视的文学效果。因此,我们在此以《马伯乐》作为该种反讽手法的例子进行讨论。这部小说被公认为是萧红生平中的最后一部小说,也是她尝试转变创作风格的小说。在这部小说中,萧红运用了独特的戏仿反讽手法。比如说,萧红在小说中进行了很多夸张荒诞的描写,马伯乐离开家人去外地做生意时,全家人跪下来进行祷告,这是一种非常具有讽刺意味的闹剧场景,让人读起来生厌,从而揭露出低劣的人性本质。事实上,戏仿有题材戏仿和形式戏仿两种形态。小说中的萧红的题材戏仿是对马伯乐的出走描述,这与人们所熟悉的五四出走模式完全不同,揭示了小说人物言行不一带来的人物反讽效果,从而成功塑造了马伯乐这一漫画式的人物。而形式戏仿则是马伯乐为王小姐作的爱情诗,其形式上是表达心中的爱情,实际上则是他的自恋情结与矫揉造作。萧红通过戏仿反讽,扩展了小说的讽刺对象,表达了更为丰富的文学内涵,隐约隐射了人们内心中的苍白与无奈。应该来说,《马伯乐》中的戏仿反讽是萧红对自己反讽艺术创作手法的超越与反叛,但是,它却是一种失败的超越。这是因为萧红在创作这部小说的时候,她并没有能够坚持到最后,她在创作过程中留下了很多繁复的细节描写。然而,她的这种反讽手法与其他的作品却是一种明显的反叛与超越,无论是其中的语言还是人物与创作意图,都表达了萧红独特的对男性叙事的滑稽模仿手法。

三、结语

总之,萧红作为我国现代著名的女性作家,她的小说创作数量并不多,但是,其最为核心的创作手法就是反讽叙事艺术的成功运用。她的小说中主要运用了结构反讽、情景反讽、词语反讽以及戏仿反讽等四种反讽形式,是一种含蓄又诗性的国民性批判小说,她的批判并不是很直接,但是却能够让读者感受到其中蕴藏的强烈讽刺意味与批判效果。

[1]艾晓明.戏剧性讽刺——论萧红小说问题的独特素质[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10).

[2]〔丹麦〕索伦·奥碧·克尔凯郭尔.论反讽概念:以苏格拉底为主线[M].汤晨溪,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葛浩文.萧红传[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4]李建军.论小说中的反讽修辞[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5).

[5]林敏洁.生死场中的跋涉者:萧红女性文学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萧红手法情景
情景交际
《萧红传》
——一本能够让你对人生有另一种认知的书
层递手法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七步洗手法
石化企业情景构建的应用
萧红:不要在寂寞时做选择
楼梯间 要小心
论影像萧红的呈现与接受
把美留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