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戊戌变法时期张荫桓的联日活动

2014-08-15常小龙

关键词:伊藤总署光绪

常小龙

(辽宁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辽宁 大连116029)

张荫桓,字皓峦,号樵野,别号红棉主人,是晚清著名的外交官。光绪十一年(1885)经李鸿章举荐,成为驻美国、西班牙和秘鲁三国的公使。光绪二十年(1894)底与邵友濂赴日本广岛议和。光绪二十四年(1898)积极参与变法,主持铁路矿务局,政变发生后被革职抄家,发配新疆。光绪二十六年(1900)被慈禧太后下令处死。王照在《小航文存》评价:“是时,张荫桓蒙眷最隆,虽不入枢府,而朝夕不时得参密沕,权在军机大臣之上。”[1]在《内田康哉代理公使致大隈重信外相报告》中这样评价张荫桓:“与李鸿章相反,张荫桓则人望甚佳,有这样的评论,在总署大臣中了解外交上之友谊为何物者,惟张荫桓一人。目前在总署中,实际担当与各国使臣谈判之冲者,仅张、李二人,其他大臣唯有列席备员而已。”[2]所以在当时有人称:“张樵野之生平,则急关政局,为甲午至戊戌间之幕后大人物。”[3]

光绪二十三年(1897)底,德国强租胶州湾,俄国打着保护中国的幌子,派舰队驶入旅顺和大连,并强迫清政府签订《旅大租地条约》,外交上的失败引发空前的民族危机,怎样解决外交上的危局,朝野上下议论不一,其中联日制俄的主张在戊戌年形成一股风潮,康有为和张之洞是联日政策的有力推动者,而在清政府上层中张荫桓是这项政策的主要实践者。

一、秘密赴日使馆,商谈联日事宜

张荫桓在戊戌变法时期做的一件事是秘密赴日使馆,商谈联日的事宜。其在被流放期间的谈话透露了这件事,《驿舍探幽录》记载:

七月间,皇上有朱笔谕条,令我向日使言中国拟派头等钦差驻日本。又拟派康有为赴日坐探变法事宜,我恐日廷不允接待,即至总署与廖仲山言谕。正谈叙间,又奉皇上墨谕,内言告知日本,此后往来公牍,可将日皇徽号全行书宾。我即往拜日本使臣,将先奉献朱谕隐起,仅将墨笔谕宣示,因向该使臣谈及中朝欲遣头等钦使之意,日使喜甚,允电日廷政府,念馀日并未见有回电,竟作罢论。[4]

在日本外务省的档案中也有此事详细的记载:

机密第九十四号王文韶、张荫桓两大臣带有使命来访一件……其主旨是:最近以来,我国与贵国大加亲密,由此我大皇帝陛下,欲使此亲交愈加密切。如今希望将头等第一勋章,赠送给贵国大皇帝陛下,并命正在北上途中的新任公使黄遵宪,将其携带至日本,奉呈贵国大皇帝陛下。又此次黄遵宪携带的国书,其词句与以前同样奉呈者,有所不同。此次国书上大改字句,以示亲交相依之御意。其文句已由皇帝亲自拟定……张荫桓又曰:他还有一事,想问贵政府之意向。清国皇帝有意向贵国派遣特命全权大使。不知贵国皇帝陛下是否有意受之。而且,贵国也向清国同样派大使。本件系以黄遵宪出发之期临近,我皇帝欲于事前得到贵政府的回答。这事亦请贵官以电报询问贵政府的意向……。[5]

从这两段记录中可以看出张赴日使馆所做的三件事:一是将要送一枚勋章给日本天皇;二是告知光绪亲拟国书的变化;三是计划要派特命全权大使赴日。颁发勋章是一个礼节性事务,没有什么太大的政治含义,另外两件事是这次谈话的重点。

张荫桓参与这份国书的拟定,《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中有记载国书的内容,大体概括为两点:一是联谊日本,与日本结盟,强调东亚合作对抗西方。东方时局、东方大局等词语第一次出现在清政府的对外国书中。二是选派留学生赴日学习,为变法做人才培养。张荫桓与驻华公使矢野文雄曾交谈过此事,之后总署奏陈了《遵议临时选生徒游学日本事宜》,张荫桓一直负责此事,国书中正式肯定了留学生赴日学习的主张。

在特命全权大使的派遣问题上张荫桓也有自己的主张,特命全权大使级别高于一般的公使和代办,享有更高级的外交待遇,为联日重要的一步。在派遣谁去的问题上,张荫桓提到光绪拟派康有为去,康有为屡次上书请求联英日,同时还著《日本变政考》进呈光绪,光绪要联日,派遣康有为合乎情理。但张荫桓在派遣问题上并没有说明这个人选是谁,只是说明希望派遣的意愿。马忠文先生认为是张康关系在戊戌变法后期逐渐疏远的表现。笔者认为张荫桓恐日廷不允接待是主要的原因,张常年从事外交工作,外交上适合什么样的人员,他更清楚,尤其在联日上派遣特命全权大使如此重要的职位,康有为显然不具备资格。首先康的品级太低,戊戌变法时期康为总署章京,四品官员,短时间内提拔康有为阻力很大,特命全权大使代行皇帝的职责,四品官员很难让日方信服。其次康没有外交工作经验。虽然康对日本有足够的了解,但没有实际从事过任何外交工作,贸然担当如此重要的职位,恐怕会影响中日关系进一步发展。最后张荫桓很欣赏康的才华,但是张荫桓在某些地方并不认同康。光绪二十年他的日记就记载:“长素屡言谋国自强。而中外形势惜未透辟,席间不免呶呶,此才竟不易得,宜调护之。”[6]相比有着丰富外交经验的张荫桓,康有为外交这方面无论思想还是实践都明显不足,所以张荫桓认为康非合适人选,贸然去向日方说明,不是很好的作法,还需要进一步商议。

二、驱逐亲俄派代表人物李鸿章

张荫桓赴日使馆之后两天,光绪下谕旨:“李鸿章、敬信均着毋庸在各国事务衙门行走。”[7]李鸿章被驱逐出总署,清廷并没有给出理由,张荫桓倡导的联日与李鸿章的联俄发生矛盾可能是主要原因。

张荫桓和李鸿章交情深厚,早在李处理马嘉理案时,当时在烟台任职的张就曾经给李献计献策,李极为欣赏张的才能,之后张入职总署,任驻美公使都有李的举荐。在《马关条约》的谈判前后,张也多次向李提出建议。甲午战后,李鸿章谋求联合俄国来压制日本,并与俄国签订《中俄密约》,没想到俄国不到两年即强占旅顺大连,但李鸿章依然坚持联俄政策。《张荫桓日记》有一段记载:“余以俄情不测,拒之即生变,此人人意之,允之,而俄交能否永固,实不可必。”[6]从此可以看出张荫桓对联俄的担忧,因此对俄外交的失败是张李分歧的开始。

争夺决定权的斗争在总署展开,当时在总署的主要大臣有奕䜣、奕劻、张荫桓、敬信、荣禄、翁同龢、李鸿章、崇礼、许应揆、廖寿桓、王文韶,这其中在李鸿章离职前,奕䜣病逝,翁同龢和许应揆被罢免,荣禄调任直隶总督,剩下的人中奕劻是总署首席大臣,较为平庸,发挥作用有限,廖寿桓、王文韶与张荫桓关系密切,倾向联日,而李鸿章和敬信则亲俄。《国闻报》刊登的文章中就提到:“在总署内,或有谓傅相每日至署,风雨不间,一切公事有为各堂所未知而傅相先得其肯要者,有本非傅相所应办之事,有恐其泄露机要者,同列忌之,致有此旨,此又一说也。”[8]张荫桓在总署地位前文已叙及,因此张李总署的权力之争决定亲俄亲日势力在总署的地位。同时张李矛盾也是帝后矛盾的具体体现,整个朝野,张荫桓是光绪的得力大臣,尤其在翁同龢去职之后,光绪更为倚仗张荫桓。李鸿章则是慈禧太后的红人,虽在甲午战后,名誉扫地,但依然得到太后的支持。所以张李之争不单是外交的政见之争,个人的权力之争,还是帝后的势力之争。在戊戌变法遇到困难时,光绪联日谋求突破,李鸿章的去留显得尤为关键,驱逐李鸿章是清除联俄势力最好的方法,间接上打击整个朝野的联俄势力,从而为联日扫平道路。

三、陪同伊藤博文访华

伊藤博文的访华也是张荫桓策划的联日活动之一。当时的《国闻报》对伊藤的行程多有记录:

初一日伊侯至总署,拜谒在署王大臣,坐探两点钟之久。闻初二日张樵野司农函订伊侯夜宴,外闻有初五日入觐皇上之说。

初一日两点钟赴总署谒王大臣,其时庆王、崇堂、廖堂、张堂均在署,接谈一点三十分钟既出,旋至贤良寺拜李中堂,约谈一点钟时。初二日上午10点钟,李中堂回拜伊侯。初三日总署王大臣回拜,其彼此相见作何议论,矣探访后再行登告。[8]

在伊藤个人记述的《清国旅行日记》也有记述:

14日午前11时,乘车入京。张荫桓来访。15日拜见总署王大臣,访问李鸿章。午后访问各公使。16日,午前李鸿章等来访。午后,总署王大臣等来访。17日张荫桓晚宴招待。20日午前11时,谒见光绪皇帝。[9]

张荫桓在流放中也有关于伊藤的记述:

此次伊藤系自来游历,我因与彼有旧,至京时来见我,我遂款以酒筵。伊藤觐见,又系我带领,时太后在帘内,到班时,我向伊藤拉手,乃外国礼,而太后不知。上殿时挽伊之袖,对答词毕,又挽伊袖令出,就赐坐,太后皆见之,遂疑我与彼有私。[4]

伊藤在北京的行程并不是秘密,之所以不厌其烦的列举,是来说明张荫桓在伊藤整个访华期间扮演重要角色。从伊藤的行程中可以看出张一直在伊藤身边陪同。七月二十九日伊藤到北京,张即来访,应该是确定这几天给伊藤的安排,还有可能告诉伊藤,光绪要接见的消息。七月三十、八月初一日总署王大臣与伊藤进行了互访,张荫桓在其中陪同。八月初二张设宴招待伊藤。八月初五张陪同伊藤觐见光绪皇帝。多天的接触中,张和伊藤的谈话内容没有留下记录,但张无疑是最知晓伊藤此行目的的人,绝非伊藤自行游历的说法。伊藤有来加强中日关系和给变法提供建议的目的,张和伊藤的谈话应该是涉及到这些具体的问题。在张荫桓拟定光绪与伊藤谈话的口敕时,也着重体现这两方面的意思,以下摘录谈话的内容:

是时上与之某大臣耳语移时,又问贵国与敝国同洲,相距较近,我中国近日正当维新之时,贵侯曾手创大业,必知其中利弊,请为朕详晰言之,并望与总署王大臣会晤时,将何者当兴,何者当革,笔之于书,以备观览。伊侯答曰:谨遵谕旨,他日如承王大臣下问,当竭其所知以告。上又曰:但愿嗣后两国友谊从此益敦。伊侯答曰,比来两国人民交涉日益加密,故邦交必能因之愈固。[8]

这段口敕是官方对待伊藤来华的态度,肯定伊藤在促进中日关系的基础上,为戊戌变法提供一些合理的意见。应该说,联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转日慈禧太后重新训政,戊戌变法夭折,这项政策随即淹没于历史的沧海中,张荫桓也因此事获罪。

四、结语

戊戌变法是19世纪末中国改革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抛开成败,它的启蒙作用更为凸显。戊戌年张荫桓所实践的联日主张,虽然只持续不到一月就失败,很多主张和实践都处于秘密状态下进行的,在当时并没有产生影响,但从启蒙方面谈依然有借鉴意义。

首先,从以夷制夷传统的外交向均势和同盟外交转变的一次尝试。张荫桓常年在海外,遍访欧美各国,真正认识到与西方的差距,而日本的强势崛起给张不小的冲击,再谈天朝上国无异于自欺欺人,放下身价寻求合作才是当务之急需要做的。另外张荫桓对近代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的认识也体现其杰出的能力,这个政策实行期间一直以国家主权的平等为基础,恰当地把握了中日双方的共同利益来谋划双方的联谊,从这个意义上说更具均势同盟理论的核心,所以张荫桓的联日在戊戌变法时期是一个积极的突破,用近代化的外交理念探索国家间关系问题,是一次有价值的探索,为中国传统外交理念的现代转换做出贡献。

其次,张荫桓将派驻留学生赴日学习落实为国策,开启了大规模学习日本的风气。中日有着很深的友好传统。甲午中日战争虽然使友好转向对抗,但相互学习,和平友好的根基并没有断,甲午之后清政府仿效日本明治维新开始变法,直接的变法没有成功,但留学日本的政策被官方肯定,此后10年,一大批学生纷纷赴日学习,为中国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直接推动了中国历史进程。

[1]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0265)[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2.

[2]中国近代史资料(111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黄睿.花随人圣庵摭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4]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第一册)[M].神州国光社,1953.

[5]孔祥吉,〔日〕村田雄二郎.光绪帝联合日本大举新政外交政策的确立-从林权助致大隈重信机密报告谈起[J].学术研究,2004,(2).

[6]任青,马忠.张荫桓日记[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7]清德宗实录(57册)[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6.

[8]中国史学会编.戊戌变法(第三册)[M].神州国光社,1953.

[9]汤志钧.乘桴新获-从戊戌到辛亥[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

猜你喜欢

伊藤总署光绪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公布的非法出版物名单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公布的非法出版物名单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公布的非法出版物名单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公布的非法出版物名单
贵在知心
毓庆宫光绪书房的使用与陈设
光绪《黔江县志》的药学价值
最重要的客户
“戊戌变法”中的光绪和慈禧
从背后射来的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