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磷化质量控制第三部分──磷化质量故障的标本兼治
2014-08-15唐春华
唐春华
(泉州创达金属表面处理有限公司,福建 泉州 362000)
在磷化过程中,以及磷化结束或涂膜完成后,都有可能出现质量问题。处理好质量问题,降低故障率,成为磷化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之一。但是影响磷化质量的因素太多,解决起来比较棘手。本文针对几种常见的磷化工艺,分析了引起各种质量故障的原因,并给出了相应的处理方法。
1 常温轻质磷酸铁或磷酸锌–铁浸渍磷化
1.1 无膜
(1) 促进剂浓度低:应补加促进剂或磷化浓缩剂。
(2) FA(游离酸度)过低:应补加磷酸或磷化浓缩剂(凡工件未经除锈,FA偏高为好)。
(3) 工件表面呈钝态(工件未经酸洗):应在磷化前增加活化工序(采用稀磷酸)。
(4) 杂质累积过多:应更换槽液。
1.2 成膜速度慢
(1) FA低:应控制FA为2~3点。
(2) 温度太低(<5 °C):应稍为加热;若无加热条件,增加微量(0.5 g/L)铜离子作促进剂,或增加适量(0.13 g/L)硝酸镍。
1.3 部分泛黄生锈
(1) FA太高(FA≥3.5点):应降低FA至2点。
(2) 促进剂浓度低:处理同前。
(3) 温度低:处理同前。
(4) 时间短:应适当延长时间。
(5) 增加适量磷酸二氢钠或磷酸钠,可提高膜层耐蚀性,但应注意磷酸二氢钠有降低膜层结合力的不良影响。
1.4 挂白灰
(1) 磷化前工件生锈:应尽量缩短工件空停时间,加快工序间进度。
(2) Fe2+积累过多:应更换槽液。
(3) 沉渣黏附:应加强清洗,减少沉渣。
(4) FA过高(FA≥3.6点):应降低FA。
1.5 挂黑灰
(1) FA高:可加入适量碳酸钠降低FA。
(2) 温度过高:应降温。
(3) 时间过长:应缩短时间。
(4) Cu2+过高:可将废钢铁放入槽中,消耗Cu2+。
1.6 溶液浑浊
溶液中加入植酸虽可提高膜层防锈性,但又易使溶液变浑浊。宜弃用植酸,改进溶液配方。
1.7 结合力差
可适量增加氯酸钠。
2 常(低)温锌系浸渍磷化
2.1 磷化膜均匀疏松,耐蚀性差,或大面积泛黄、发花、呈白粉膜等
(1) 工件锈蚀严重,除锈后表面有残酸:除锈要彻底,充分中和及水洗。
(2) 工件除锈后空停时间过长:应尽量缩短空停时间。
(3) 表调液不良:应提高表调液的Ti浓度和pH。
(4) TA(总酸度)低和FA高:补加磷化浓缩剂来升高TA;用中和剂降低FA,将酸比控制在(20~40)∶1。
(5) 温度低,时间短:应提高温度(≥40°C),延长时间。
(6) NO3−浓度低(多发生在新配槽时):应补加适量硝酸或适量提高磷化浓缩剂中的硝酸浓度。
(7) 促进剂浓度低:应补加促进剂。
(8) 受Cl−污染:应在除锈后充分水洗。
(9) 磷化后水洗不干净或烘干前受到酸的污染:应水洗干净,以及避免磷化膜受到酸污染。
2.2 膜层局部呈彩色,用指甲划无划痕。
(1) 除油不彻底:应调整或更换脱脂液,提高除油后的水洗质量。
(2) 表调不良:应补加表调剂或更换表调液,延长时间。
(3) TA太低和FA偏高:处理同前。
(4) 促进剂过量,且在溶液中分布不均匀:应减少促进剂用量,改每日添加为隔日添加,且促进剂加入后充分搅拌。
(5) 温度低:应适当升高温度。
2.3 膜层呈均匀蓝紫色
(1) 前处理不良:应保证除油、除锈干净。
(2) TA太低,FA太低或FA偏高:处理同前。
(3) 促进剂浓度过量(气点5~7点):处理同前。
(4) 槽液杂质太多,老化严重:应更换槽液。
(5) 链速慢:应提高链速。
2.4 磷化沉渣多,膜层附着白粉或沉渣,或结疤(膜不完全)
(1) 除油未净,或温度过高,液中表面活性剂析出后附在工件上:应加强除油;改用浊点高的低泡表面活性剂,并控制温度不高于表面活性剂的浊点。
(2) 酸比太大(FA太低):添加一定量的磷酸或磷化浓缩剂,适当升高FA,如添加85%磷酸1 ml/L,FA升高1.2点。
(3) 促进剂浓度高:处理同前。
(4) 水洗不干净:应更换水槽,漂洗干净。
(5) 槽液沉渣过多,除渣效率低:应保证磷化液中有足量的防沉渣剂(又称络合剂);勤过滤沉渣(最好采用高位槽沉淀除渣),勤洗过滤布(每周卸过滤机一次,用稀磷酸洗净过滤布,并备用 2套过滤布,更换陈旧过滤布);规范过滤条件,循环泵压力不能过大,提前6 h启动过滤机;缩短清渣周期,视溶液体积和生产量而定,如几十吨槽液,有连续过滤条件的,大约半年清槽一次。
2.5 水锈斑
除油不彻底所致。应提高除油液浓度和温度,经常除去液面浮油(最好配备油水分离机)。
2.6 膜层不均匀,有干痕(工件边缘上端和空洞周围有不均匀颜色,呈金黄色或蓝紫色)
(1) 除油不净:应加强除油。
(2) TA偏低:应提高到TA≥30点。
2.7 膜层有粗糙斜丝或发白
(1) 表调液老化:应更换表调液。
(2) 促进剂浓度低:应补加促进剂。
(3) FA高:加稀碳酸钠溶液降低FA。
2.8 磷化膜很薄,泛黄(仍有均匀疏松的膜层)
(1) TA和酸比低(FA高):处理同前。
(2) 促进剂浓度偏低(气点≤0.5点):补加浓缩促进剂(0.5~1.0 mL/h)。
(3) 时间短,温度太低:处理同前。
(4) 表调效果差:处理同前。
(5) 工件酸洗后泛黄:减少工件空停时间,并在酸洗液中加入适量的缓蚀剂。
2.9 磷化膜不均匀,发花,有明显流挂痕迹
(1) 除油不净及除油后清洗不良:应保证除油温度和时间,调整或更换除油液,提高除油后水洗质量。
(2) 除锈后有流挂痕迹(多见于硫酸除锈件):应改进酸洗液性能,可使用笔者专门研究的除锈添加剂。
(3) 工序间停留时间长:应缩短酸洗件空停时间。
2.10 磷化膜整体完好,但局部无膜
(1) 输送链滴油:应清理设备,可在悬链下安装接油盘加以保护。
(2) 工件重叠:应改进工件装挂或摆放,磷化过程中晃动工件。
(3) 表面有硬化层:可用机械法(喷砂或抛丸)或强酸除去。
(4) 除油不彻底:处理同前。
(5) 槽液温度低:应升高温度。
(6) 表调效果差:处理同前。
2.11 磷化膜疏松,多孔粗大,无结合力
(1) 工件酸洗后用高浓度碳酸钠溶液中和,减弱了表调效果,并干扰了磷化反应的有效进行。应采用低浓度碳酸钠溶液中和。
(2) 工件未清洗干净:应加强清洗。
(3) 工件磷化前返锈:应重新除锈。
(4) 表调失效:应更换表调液。
2.12 电泳层起泡,电泳后产生异常的线状或环状涂层
(1) 水洗不干净,或纯水水质差:应加强水洗,更换水质好的纯水。
(2) 表调剂溶解不完全,胶钛颗粒附在工件上:应采用温水溶解表调剂。
(3) 后处理溶液浓度过高:应降低浓度。
(4) 工件未烘干透:应烘透。
(5) 吊架或传送带上滴水,造成二次污染:应清理设备。
2.13 电泳涂层光泽降低
(1) 磷化膜过厚(>4 μm):应降低酸度,缩短时间。
(2) 前处理水洗不彻底:应保证工件在前处理出口处的滴水电导率<50 μS/cm。
(3) 助溶剂太少:应经常补加适量的正丁醇。(4) 杂质离子浓度增加:应处理电泳槽。
(5) 电压太高或电导率太大:应降低电压和电导率(包括降低原漆电导率)。
2.14 电泳涂膜局部产生不规则条纹块状或强弧状花疤,时有时无
(1) 除油、除锈不彻底:处理同前。
(2) 表调液浓度低或失效:处理同前。
(3) 酸比值过低或过高,即FA过高(此时基体侵蚀速度磷化成膜速度,膜层薄)或TA过低(此时磷化难以成膜):处理同前。
(4) 磷化温度低,时间短:处理同前。(5) 工件局部油未除净:处理同前。(6) 促进剂浓度过低:处理同前。
2.15 涂膜表面产生颗粒
(1) 底材锈蚀物未除净,涂层固化时锈蚀物会失去结晶水,水汽冲破涂层,形成凸出:应在工件上线前手工清除锈物,以300#以上的细砂纸打磨,或用稀磷酸(5%~10%)擦洗。
(2) 工件表面残留前处理液,残物在高温条件下分解,气体冲破涂层形成凸起颗粒(颗粒出现在流痕的两侧):应加强前处理,每道工序的清洗保持水洁净;装挂时上层工件避开下层工件,防止残液滴落。
(3) 挂具、挂头有携带物、铁锈、前处理残液、残留涂层皮等:挂具、挂头要尽可能干净,新挂具经水洗或清扫后再用。
(4) 涂层厚度与磷化膜厚度比失控:应控制涂层厚度大于磷化膜厚度,才能保证涂层平整、光滑。
3 中温锌系浸渍磷化
3.1 磷化膜很薄,无明显结晶或泛黄
(1) 磷化时间过短或温度过低:处理同前。
(2) TA、FA过高或过低(TA = 12,FA = 0):当溶液蒸发过多时,应加适量水稀释;若水平面正常,应降低TA、FA。升高TA、FA时,可补加磷化浓缩剂或磷酸二氢锌5 g/L、磷酸0.5 mL/L,使TA升至42点,FA升到2点左右。
(3) Fe2+浓度低:新配溶液可用工件或废铁件作熟化处理,增加Fe2+;也可适当增加硝酸根。
(4) 硝酸锌不足:应补加磷化浓缩剂或适量硝酸锌,也可调整磷化浓缩剂中硝酸锌的浓度。
(5) 磷酸二氢锌不足:补加适量磷酸二氢锌或调整配方,提高成膜速度。
3.2 磷化膜不均匀、发花、发彩
(1) 前处理不良:处理同前。
(2) TA偏低:处理同前。
(3) 磷酸二氢锌不足:处理同前。
3.3 磷化膜粗糙
(1) 工件表面过腐蚀:应控制酸洗液浓度和酸洗时间,除尽工件(包括返工件)表面的酸洗黑膜,或改用抛丸、喷砂等方式除锈。
(2) 工件表面有残酸未洗净:处理同前。
(3) 硝酸锌不足:处理同前。
(4) FA过高:降低FA。
3.4 磷化膜耐蚀性能差
(1) FA过高:处理同前。
(2) 工件过腐蚀:处理同前。
(3) 主盐浓度低:应补加磷化浓缩剂。
(4) 磷化液老化:部分或全部更换磷化液。
(5) 膜层太薄:增加膜层厚度。
(6) 后处理不良:改善后处理(中和、防锈、油封等)的综合效果。
3.5 磷化膜上有白色沉淀物
(1) 磷化液中沉渣过多,并被翻起:应清渣,磷化液加热后静置片刻再放入工件。
(2) 硝酸锌不足:处理同前。
(3) 结晶粗大、疏松:调整TA与FA的比值,增加硝酸锌浓度,或降低硝酸根浓度。
(4) 磷化后未清洗干净:重新处理。
4 紧固件抛丸中温锌系浸渍磷化
4.1 膜层返锈(黄)
(1) 前处理不净或后处理不良:提高前处理(除油和抛丸)质量;改善后处理防锈效果,尤其内孔螺帽及活动螺纹连接件,应加热清洗、防锈,浸油极为重要。
(2) 淬火表面质量差,氧化皮厚实:应改进淬火条件。
(3) 溶液主成分浓度不足:应适当增加磷酸二氢锌、硝酸锌等浓度。
(4) 酸度不足:应提高TA、FA至规定值。
(5) 膜层过薄:应将温度和时间控制在工艺范围。
4.2 成膜速度慢,不易上膜,膜层太薄
(1) 磷酸盐浓度和锌离子浓度偏低:应改进配方,适当增加两者的浓度。
(2) TA、FA过高及酸比值过小:应调整酸度,螺栓磷化时TA ≈ 40点,螺帽磷化时TA ≈ 45点,而FA均应为0~2点。
(3) 温度和时间不够:应控制温度60~70 °C,时间5~10 min。
4.3 膜层颜色偏暗,略粗糙,精度低,无法满足外观好、精度高的要求
(1) 工件表面淬火质量差:应提高淬火炉膛的清洁程度(如缩短清炉周期),使用优质的甲醇燃料。
(2) 抛丸质量差:根据工件种类及表面状态,选用合适的抛丸机和抛丸材料。抛丸机分小、中、大3类,精度要求高的工件需使用小型抛丸机,并配备变频器,降低转速,同时要使用不锈钢丸;其他工件选用中型抛丸机居多。以合适的钢丸、钢砂按比例配料使用。在相同抛丸条件下,中型抛丸机的抛丸质量优于大型机。
(3) 材质差异:应针对不同材质,改进抛丸和磷化工艺,甚至更换材质。
(4) 表调液误加料(如将除油粉误加入表调液中,造成膜层明显粗糙):应更换表调液。
4.4 膜层耐蚀性差(针对盐雾试验而言)
(1) 磷化膜质量差:应严格进行除油、除锈等前处理,规范工艺条件,细化操作过程:优化膜层结构(以Zn–Ni–Mn 系膜、Zn–Ni–Ca 系膜为优,晶粒平状堆积紧密为佳)。
(2) 膜层厚度不足,且孔隙率高:应在规范条件下,保证膜层有足够厚度;优化膜层填孔法,采用浸硫酸铜液封闭再磷化法,皂化封闭法,硅酸钠封闭法,碳酸钠中和法等。
(3) 油封效果差:应在优化油封材料的基础上控制油封条件,温度70 °C左右,时间5~7 min。
4.5 膜层耐磨性不合格(螺栓“打风炮”试验不过关,即丝牙处膜层脱落)
(1) 磷化膜质量差:处理同前。
(2) 膜层厚度不够:处理同前。
(3) 膜层结合力偏低:应改善前处理(除油、抛丸等)的质量;规范槽液管理,如合理设置药剂补加时间和计量,适时进行沉渣处理等。
5 冷加工件锌系浸渍磷化
5.1 磷化膜不易形成
(1) 工件表面有硬化层:应加强酸洗前处理。
(2) 磷酸盐浓度不足:应补加磷酸盐。
(3) 温度过低:处理同前。
(4) 溶液杂质离子过多:处理同前。
5.2 磷化膜结晶粗糙或不均
(1) 前处理不当或过腐蚀:应加强水洗,控制酸洗条件(如浓度、时间)。
(2) 硝酸盐浓度过低:补加硝酸锌。
(3) FA过高:应控制酸比(10~15)∶1。
5.3 磷化膜有浮灰
(1) 沉渣多:处理同前。
(2) 后处理不净:应加强水洗。
5.4 膜层疏松多孔
(1) 温度低,时间短:处理同前。
(2) FA过高:处理同前。
5.5 冲压引伸时工件有道线、断裂、皱折或退料困难
(1) 膜中夹有硬物:应保证磷化液干净和工件表面清洁。
(2) 皂化膜干燥不好:应烘干。
(3) 皂化膜过厚或不均匀:应按工艺操作。
6 中高温黑色 Zn–Mn–Ca系、Mn–Ca系浸渍磷化
6.1 黑度浅
(1) 溶液浓度较低(TA、FA均偏低):处理同前。
(2) Mn2+浓度不足:应提高Mn2+浓度。
(3) 温度偏低(尤其在高温磷化时),时间过短:处理同前。
(4) 材质有差异:应更换材质或增加增黑处理。
(5) 增黑效果差:应调整或更换增黑液,延长时间。
6.2 膜层薄、疏松,附着力差
(1) TA低或FA过高:先升高TA,再降FA。
(2) 温度低:处理同前。
(3) Fe2+浓度过高(≥7 g/L):应加双氧水加降低Fe2+至 0.5~1.0 g/L。
6.3 沉渣多,挂灰严重(水洗不掉)
(1) 锰盐浓度偏低:应适量增加锰盐浓度。
(2) 锌离子浓度偏高:应适当降低锌离子浓度或不加锌盐(对高温锰系磷化液而言)。
7 铝及铝合金化学氧化(铬氧化和铬磷化)
7.1 无氧化膜或膜太薄
(1) 前处理不良:应加强前处理。
(2) 溶液中硼酸浓度过高:应稀释氧化液。
(3) 浓度太低:应添加处理剂。
(4) pH太高:应降低pH。
(5) F−/CrO3比值不在工艺范围内:应调整 F−和CrO3的浓度。
(6) 时间过短:应延长时间。
(8) 处理液缺少机械搅拌:应增加搅拌,但不能过度搅拌或采用空气搅拌。
7.2 膜层疏松
(1) 氟化物浓度过高:应降低氟化物浓度。
(2) 硼酸浓度低:应提高硼酸浓度。
(3) 磷酸浓度高:应降低磷酸浓度。
(4) pH不当:应调整pH。
(5) 铝材质有问题:应改用优质铝材。
(6) 氧化液组分失调:应调整氧化液组分。
(7) 温度太低或时间过长:应升高温度或缩短时间。
7.3 氧化膜附着力差
(1) 氧化膜过厚:应缩短氧化时间。
(2) 氟化物浓度过大:应稀释氧化液。
(3) 氧化温度过高:应降低温度。
(4) 氧化膜未经老化处理:应进行老化处理。
7.4 氧化件孔眼及其周围较难形成氧化膜
(1) 工件碱洗后冲洗不彻底:应加强冲洗。
(2) 工件表面有油污未除尽:可在碱洗液中增加表面活性剂的乳化能力。
7.5 工件的部分表面不易生成氧化膜
(1) 轧制板材表面有致密的焦糊物:应在碱洗前用细砂纸打磨,除去焦糊物。
(2) 工件在硝酸中出光不彻底:应充分出光。
(3) 碱洗液中积累过多的铝离子:应更换碱洗液。
7.6 氧化膜喷粉末涂料脱落
(1) 氧化溶液浓度大,温度较高,时间过长:应降低浓度和温度,缩短时间。
(2) 氧化后清洗不干净:应将工件表面吸附的盐类物漂洗干净。
(3) 氧化后放置时间过长,出现自然老化:应在氧化后24 h内涂装。
7.7 膜层起粉
(1) 除油不彻底或残留除油的化合物:应加强除油,彻底清洗。
(2) 处理液含Al3+太多:应更换处理液,预防Al3+的污染。
(3) 处理时间过长:应缩短时间。
(4) 温度太高,浓度太大,导致氧化速度太快:应降低温度和浓度。
(5) F-浓度太高(>1 g/L):应减少氟化物添加量,改进工艺配方。
(6) 水槽酸度过高:应测定pH,保持水质中性,改善水的流动性,保持清洁度;工件清洗时应反复摆动,防止工件中间部位残留槽液。
7.8 膜层出现彩虹色
(1) 氟浓度偏低或膜薄:应补加氟化物,增大膜厚。
(2) Al3+太少:应以废铝材处理新配溶液,使Al3+达到所需量。
(3) 铬酐浓度太低(<2.5 g/L):应补加铬酐。